太平公主为什么没斗过李隆基?

太平公主感觉能力性格和武则天都很像,为什么输给了李隆基?

太平公主本事不足但是野心不小,李隆基并非方面武则天的那几个无用儿子,而太平公主虽然权势煊赫,其能力却无法与其母武则天相比。

起初,太平公主并未把太子李隆基放在心上,不久因惧怕太子的英明威武,转而想要改立一位昏庸懦弱的人作太子,以便使她自己能长期保住现有的权势地位。先天二年(713年),李隆基命王毛仲武装家兵三百余人,各骑马。李隆基亲率太仆少卿李令问、王守一,内侍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亲信十多人,先杀左、右羽林大将军常元楷、李慈,又擒获了太平公主的亲信散骑常侍贾膺福及中书舍人李猷,接着杀了宰相岑羲、萧至忠;尚书右仆射窦怀贞乱中自裁而死。很显然,李隆基的先发制人收到了奇效,更何况太平公主始终只是个公主,想要一朝一夕夺权并非件容易的事。即便当年她的母后武则天夺权称帝,也酝酿了很多年。

太平公主为什么没斗过李隆基?

太平公主(约665年-713年),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唐中宗、唐睿宗和安定思公主的妹妹,自小极受宠爱,为了不让她远嫁吐蕃,7岁时李治夫妇将送她到在宫中专门修建道观出家,道号就是“太平”,这就是她名字的来历。

年长后介绍驸马薛绍,薛绍母亲是唐太宗和长孙皇后的亲生女儿城阳公主,薛绍一表人才,年轻英俊。681年7月,太平公主举行了一场超豪华的婚礼,因婚车豪华宽大,最后把墙拆除才得以进门,盛况空前。太平公主连生了四子,相夫教子,生活幸福甜美。688年薛绍和太平公主被牵连进李贞、李冲父子谋反一事,薛绍被武则天扔到狱中活活饿死了。

武则天又为她选定自己堂侄武攸暨,但此时武攸暨已有妻室,武则天派人赐死其妻,二婚后太平公主行为放荡,大肆包养男宠,还与朝臣通奸,并将自己中意的男宠张昌宗进献给母亲武则天。

公元683年高宗李治病逝,武则天先后将二个儿子李显、李旦送上后又拉下皇位,公元690年67岁的武则天宣布改唐为周,自立为帝,定都洛阳,建立武周王朝。武则天对太平公主特别宠爱,认为她性格权谋手腕都类似自己,有意让她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和决策,太平公主深受宫庭生活的熏陶、遇事沉着机敏,富于权变谋略, 因有母后武则天称帝的先例,太平公主也野心勃勃,对皇位虎视眈眈。

公元705年,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诛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逼武则天退位,李显复辟为帝。李宪以“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为由,李隆基成为太子;太平公主暗地参与了政变,被封为镇国太平公主,食实封五千户,有权力开府,此时太平公主已成为一股重要的政治势力。

唐中宗李显昏庸懦弱,大权操于他老婆韦后、女儿安乐公主之手。公元710年,韦后惊恐于唐中宗对她和安乐公主擅权跋扈的义愤,遂狠心用药饼鸩杀了中宗,立16岁的温王李重茂为帝,韦后摄政,改制为唐隆,欲学武则天称皇称帝,朝野哗然!

710年7月临淄王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政变,诛杀韦后、安乐公主等人,李隆基的父亲李旦继位。此时太平公主增加实封到万户,三个儿子皆封王,太平在朝中广树私党,前后七任宰相,有五人出太平门下,朝中文武百官自宰相以下,升迁降免,全在她的一句话,朝野奏折可直报太平府,由太平提出裁决后交睿宗签署,软弱的睿宗哥哥李旦,完全成为妹妹太平的傀儡。

刚开始太平公主见李隆基年纪轻轻不以为意,后来见他英明神武,怕他日后尾大不掉,对自己专权不利,逐渐把矛头对准了隆基。一来散布流言,说李隆基不是长子,没资格当太子;二来派人监视李隆基,经常向李旦打小报告;三是有目的地聚拢朝中反对李隆基的力量,形成一个意图不轨的小集团。

712年,面对太平的专横擅权和步步进逼,睿宗逊位于太子李隆基,是为唐明皇。太平大为愤怒,玄宗李隆基和姑母太平公主间的矛盾更加激烈,双方剑拔弩张,各自磨刀霍霍,暗藏杀机,均想置对方于死地。

公元713年,李隆基发动政变,诛杀了太平公主党羽,太平公主本人被李隆基赐死在家。至此动荡不宁、暗流汹涌的吊诡局势才逐渐稳定下来,唐玄宗才得以掌握了全部大权。

太平公主为什么会败给李隆基呢?

1、太平公主之败,在于不审时度势,女人当权放在封建社会男权夫权至上时代,人心里必不会容许。

2、太平公主空有野心而没有武则天的才能魄力,多是弄权勾结,少有为国为民之举,又碰到才能堪比李世民的李隆基,自然日暮途穷,走上末路。

3、李隆基身为太子时,二人为争皇位都早剑拔弩张,李隆基自然不会束手待毙,太平公主反李隆基就是谋反,属名不正言不顺。而李隆基则名正言顺。

太平公主为什么没斗过李隆基?

多年前,一部《大明宫词》火遍大江南北,也让太平公主从大唐历史烟云中徐徐走进千家万户,太平公主的灵动,美丽,成熟,高贵打动人心,为了让李隆基顺利登基,三尺白绫,消香玉损的结局令人心碎……艺术毕竟不能还原历史的全部真相,添加了美化和夸张的成分,和电视剧里塑造的太平公主形象有所出入的是历史上一直传闻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关系并不融洽,甚至想效仿母亲武则天称帝,那么,真相究竟如何?

太平公主的出生以及真实姓名没有详细的记载,只能够根据史料推敲,她出生在洛阳,是李治和武则天最小的女儿,闺名李令月。也许是因为武则天曾经亲手杀死过自己尚在襁褓中的女儿,所以对太平公主的出生,怀着一颗赎罪的心,想要弥补之前的过错,比起她对各个儿子的严格,太平是唯一一个享受到了母亲宠溺的子女,享受到了作为一个帝国公主该有的待遇和尊荣。

自幼娇生惯养的太平公主,天真懵懂,古灵精怪,到了少女怀春的年纪自己跑大殿求赐婚,就这样,十六岁的太平迎来了第一段婚姻,嫁给了相貌堂堂,文韬武略的薛绍,才子佳人,恩爱无双。只可惜,这段婚姻只维持了短短七年,就如梦初醒,薛顗参与唐宗室李冲的谋反,牵连到薛绍,武则天下令杖责薛绍一百,无辜的薛绍最终在牢狱之中病痛与饥饿交加去世。

如果说,薛绍之前的太平公主是没有不懂世事的天真女孩,薛绍死后的太平公主就是一夜成熟的女人了。她的心随着薛绍的离开而不再被爱情跳动,政治成为了她以后漫漫人生的伴侣,即使她再嫁给了武攸暨,这也是一段没有爱情的婚姻。

在她新婚的第二个月里,武则天登基,从此,太平公主的人生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她是武皇最得宠女儿,加上随着时间迁移,她的眉眼张开,和武则天年轻时候颇为相似,就更加受武则天的恩宠了,常常与她议事。太平公主的政治天赋很高,见解又独到,最难得的是,她不会自作聪明的在武则天面前揽权,谨慎的行使权力。

在武李两家的政治厮杀上,太平公主是维护李家的,虽然母亲给予了她无上的荣耀和至高权利,但是她始终没有动摇过自己的政治立场,甚至参与了神龙元年李家的拥护者、宰相张柬之发动的兵变,诛杀二张,武则天自此逊位给太子李显。

太平公主的一生如果到此结束,她留给历史的,大概只是一个单薄的公主身影,但是,历史总是精彩,政治的交锋也总是不断,在风起云涌的岁月里,太平公主成了时代顶尖上的风云人物,这也使得她往后的人生变得更加传奇。

史书上说,太平公主与作为太子的侄子李隆基不睦,甚至想登基为帝。但是,纵观她一生,真正懂她的人,会知道这纯属无稽之谈。

李显复位后,太平公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政治地位也有了质的变化,从幕后走向了台前。当时,李显的妻子韦皇后,以及女儿弄权,如果没有太平公主,资质平庸的李显根本没有能力控制局面,也因此,太平公主面临着明枪暗战,在没有硝烟却充斥着刀光血影的政场上,她以瘦弱之躯撑起了一片天地。

如果真的想要登基为帝,她的兄长如此平庸,她大可以取而代之,毕竟在当时,太平公主的声望和政绩有目共睹,甚至更早之前,以她在武则天心里的地位,倘若有心皇位,大可以保住母亲,然后等以后让母亲传位给自己,不更加简单吗?

至于姑侄不睦,虽然可能是事实,但绝对不会是为了皇位。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相差年岁,两代人的思想观念和政见难免不同,有摩擦是很正常的,最重要的是,李隆基当年是联手太平公主一起除掉的韦后还有安乐公主,属于同盟关系。

太平公主最终的确是自尽而亡,史书上说,她是谋反失败被赐死,但是细细推敲,真相或许没有这么简单,至少,太平公主如果要谋得帝位,她可以不让李隆基有登基的那一天。

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不得而知,很有可能,是李隆基畏惧这位人脉广,谋略深,又和自己政见不同的姑姑,加上她又曾经和自己联手除掉韦氏乱党,为天下立下功绩,功高盖主,所以想了些办法,逼的她不得不起事自卫,最后自尽而亡,而史书的记载,如果当权者有意修改和隐瞒,那么,事实也能篡改。

当然,这些都只是猜测,毕竟千载悠悠之后,太平公主也好,大唐也好,都消失在时间长河之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只剩下历史的河面,偶尔波光粼粼,泛起往事的涟漪……

太平公主为什么没斗过李隆基?

有唐一代,虽然仅有276年,却演义了最传奇的历史故事。其中女强人故事最多。武则天成为千古女皇,儿媳韦氏也差点效仿成气候,女儿太平公主又追逐皇帝之位,被姪子李隆基杀死。这也许与唐代的政治和文化生态有关,也许与李唐的鲜卑血统有关。在唐代的妻夺夫权,妹夺兄权和姑夺姪权的四次夺权之争里,只有武则天一人最终胜出。其它如韦氏和太平均以跋扈在前,最后都以被杀告终。

太平公主与姪子李隆基的皇位之争,以太平公主被杀落幕,原因并不复杂,主要在于不甘于命运安排,没有武则天的手段和才能,却盲目效仿武则天的争帝作派,结果与嫂子韦后一样下场。

一、天后之女,除韦垂帘

太平是武则天幼女,具有母亲的聪明刚烈天赋,由于出身和经历不同,太平刚烈有余而韧性不及其母。天生聪慧,又被父母骄惯,是个野心勃勃的狠角色。当自已的哥哥中宗李显被嫂子韦氏擅权并毒死后,年仅16岁子姪子李重茂登极,韦氏以太后临朝听政,大有再次上演武后登极一幕,李唐又面临女主称帝危险。

此时,李唐血性再次复活。相王李旦之子、临淄王李隆基联合姑姑太平公主一举杀死韦氏一党,太平与李隆基扶植李旦登极,是为睿宗。这是太平最值得称道之举,名动朝野,威震天下。不仅增加食邑万户,号改为"镇国太平公主",连自已三个儿子也一并封王。软弱的睿宗哥哥李旦,完全成为妹妹太平的傀儡。太平在朝中广树私党,前后七任宰相,有四人出太平门下。朝野奏折可直报太平府,由太平提出裁决后交睿宗签署。

二、太平专横,险灭明皇

对姑姑太平的专横,太子李隆基开始反击。后是以退为进,积蓄力量。李隆基先是不经姑姑允许,让宋王和歧王统领禁军,换掉太平私党,触怒了太平,认为太子要夺取自己权力。太平怒而驱车直抵宫门,力逼李旦废太子李隆基。太平朝中私党严厉训斥太子后才平息移储之争。姑姑太平的谅解,并没有让太子李隆基放心,姑姑不仅随时可废太子,而且随时有可能取代软弱无主见的父亲。不久有御史上奏弹劾太平袒私枉法,结果被贬宻州司马。太平的专断,已达至高无上。

三、李旦软拳,姪子杀姑

面对太平的专横擅权和步步进逼,睿宗这个软蛋皇帝终于使出软拳一一逊位于太子李隆基,是为唐明皇。太平大为愤怒,加快夺权部署。开元元年,太平与尚书左仆射窦怀贞、侍中岑羲、中书令萧至忠等人密谋杀新皇帝。李隆基捷足先登,先杀太平谋反诸人。太平逃入南山中。后回家中被玄宗赐死。太平儿子及私党全部清除。唯追随李隆基灭韦氏的太平之子薛崇简,因多次劝谏母亲止反而被保全性命和官职。

至此,李唐历史上女人篡政大戏谢幕,开元盛世把大唐帝国推向中国历史的辉煌高峰,但大唐女人戏并未收场,只是改换角色。一个不争皇权但祸及盛唐江山的杨贵妃又登场了,再演义一场轰轰烈烈的败唐大戏。大唐故事中,若无女人戏,便会枯燥无味。

太平公主为什么没斗过李隆基?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近代中国也一样。

太平公主为什么没斗过李隆基?

太平公主虽然和几个哥哥比起来,算是受到武则天的喜欢了,但是虽然给母亲进献了小鲜肉男宠张昌宗,武则天也没有在政治上给予她太多的权力,她真正掌握国家大权是在唐中宗即位后。

唐中宗一位耳软心活的懦弱皇帝,怕老婆韦后,也倚仗太平公主,于是太平公主在朝中的势力越来越大,后来联合李隆基发动政变,诛杀了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等人。

四哥唐睿宗即位后,太平公主权势达到顶峰,当时文武百官的人事任命,只要太平公主坚持,唐睿宗李旦就没有不答应了。于是大伙纷纷投靠太平公主,她也趁机安插了不少自己的亲信。

随着权欲越来越膨胀,太平公主对英武有为的李隆基越来越嫉恨,她觉得李隆基是她权力道路上的最大威胁,于是她想办法挑拨李旦和儿子李隆基间的关系,借李隆基不是长子,四处散播流言。哪知,李隆基的大哥是个谦逊明理的人,明确表示不争太子之位。太平公主于是又借当时彗星的出现,说有人要取代皇位,鼓动李旦猜忌当时的太子李隆基,哪知她没料到李旦并不是贪图权势的人,当下就坡下驴,觉得反正早晚都是儿子的,自己的才能十分平庸,本来就为这些国家大事弄得心烦,于是当下决意提前传位给李隆基。

这样李隆基就从法理上成为了大唐的皇帝,太平公主再想反对,就比较难了。不过太平公主手下还是有不少势力的,七个宰相有四人是她的心腹,兵权也有,像什么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右羽林将军李北,金吾将军李钦等,都听她指挥。

不过,李隆重结交的很多禁军将领,是禁军中的基层骨干人员,这些人领导能力强,武力值高,本来太平公主也制定了计划,想用宫女在李隆基饮食中下毒的方法暗算他,如果不成就发动兵变。但李隆基耳目众多,提前识破了这些计谋,先下手为强,发动了兵变,诛杀太平公主的党羽,逃到终南山庄的太平公主,最终也不得不自缢而死。

究其原因,太平公主终究在当时不是人心所向,武则天因为是正牌皇帝的母亲,所以执政更有说服力,太平公主是女儿家,在当时的理念中,是不能执掌国家的。而李隆基是正牌皇太子,又英武有为,他整天和禁军将领们一起喝酒打马球,结下的友谊是十分牢固的,相反,太平公主只是让禁军中几个最高头目听命,这些头目脑满肠肥,事实上并不能打,而且李隆基是名正言顺的皇帝,禁军能皇帝的旨令,是最名正言顺不过的,所以在关键的时刻,羽林将士大多数是站在李隆基这一方的,历来枪杆子中出政权,太平公主的失败,就在意料之中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