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是从左往右贴还是从右往左贴?为什么?
转眼一年过去一半了,帖春联看横批若从左白右写,则左上右下。若从右向左写,则右上左下。
春联是从左往右贴还是从右往左贴?为什么?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到了年尾,春节也即将来临。随着春节步伐的临近,贴春联这个必不可少的习俗,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现在,不论城市还是乡村,过年时几乎家家都要张贴春联,来寄托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和顺吉祥的美好愿望,增强节日的喜庆气氛。
但贴春联有很大的讲究,却不可乱贴。贴错了,既是一种笑话,也是对中国数千年传统民俗文化的亵渎,起不到文化传承的作用。
下面,就说一说春联该怎样贴,为什么?
正确的贴春联,首先要了解贴春联这一传统民俗的由来,和为什么要贴春联贴春联,是中国古代一直流传下来的一项传统民俗,起源于起源于周代春节挂的桃符,即悬挂在大门两旁,长六寸宽三寸的长方形桃木板,桃木板上书写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就像现在茶室等高雅店铺用木板刻写的店联。简单地说,就是现在的春联写在红纸上,周代的春联写在木板上。
从桃符上书写的内容可以看出,最初贴春联的目的是用来表达一种驱除病魔灾害鬼怪,让新的一年无灾无祸平平安安的美好愿望,其实和我们现在的愿望也差不多。
到了宋代,就开始用红纸写春联,明代的时候,贴春联空前盛行,连皇帝明太祖朱元璋都非常酷爱对联,他不仅自己挥毫泼墨写春联,还鼓励手下的臣子写春联。
过年时,朱元璋要求所有人家,不论官员还是百姓,都必须在除夕前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表示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和举国上下红红火火的生活。他穿着便装挨家挨户检查观赏。有一次他看到一家没有贴春联很生气,当得知这家是杀猪和劁猪的师傅,因为忙还来不及请人书写。他当即命人拿来笔墨纸砚,狂挥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皇帝亲自题写的春联,这家人舍不得悬挂在大门外,让风吹雨刮,并高悬在中堂,准备每天焚香供奉。当朱元璋巡视完毕,看到这个现象非常高兴,赏了这家三十两银子。从此家家户户在春节都张贴春联,一来表示风调雨顺个,国泰民安、家家安居乐业;二来表示一种驱病除魔,迎福纳财的美好愿望。
这种习俗一种延续到现在。
正确的贴春联,其次要知道春联应该粘贴在什么位置,才恰当以前过春节,一般人们只贴一幅春联,现在日子好过了,房子也多了,就会出现有的人家会贴好几幅春联。
但不管怎样,大门上是一定要先粘贴春联的,其次才是书房联和厨房联。
以大门联为例,对联的横批一定要贴在大门门框上边的正中间,上下联要贴在门框两边,看去要整齐相对,不能怕把门粘坏和其他原因,而把春联贴在离门框距离太大的墙上和柱子上。最忌高低不平,左右不称。
其它的厨房联和书房联等,也和大门联一样张贴。
正确的贴春联,最重要的是要分清楚,是从左往右贴还是从右往左贴?肯定地说,春联应该从左往右贴,左边是上联,右边是上联,中间是横批。
可是,有些人区分不清大门的左右怎么看,所以常常贴错。
那要怎样正确地区分大门的左右呢?就是当你背对大门站着,也就是和大门一顺时,你的左手边贴上联,右手边贴下联。当你面向大门站着时,你的右手边贴上联,左手边贴下联。这样就不会出错了。
还有就是,有些人区分不出上联还是下联,所以会贴错春联。
那要怎样区分上联、下联呢?一般来讲,最后一个字是仄声(普通话的第三声和第四声)的,是上联,最后一个字是平声(普通话的第一声和第二声)的,为下联。
但是也有特殊的,即古代的入声字,本来是仄声,但现在归入平声,看似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都是平声,其实有一个字是入声字,往往就是入声字这一类春联会贴错,而闹出笑话。就像万事如意这幅春联。
上联是:东来紫气西来福
下联是:南进祥光北进财
上联的最后一个字“福”,现在是平声字,其实在古代是仄声字,即入声字,稍不注意,就会出错。
如果自己区分不出上下联,可以在购买和朋友抒写馈赠时就问清楚,这样就避免出错了。
最后再谈谈为什么要从左往右贴春联?有什么重要性?春联自古就是从左往右张贴,那是因为古时的大多数朝代,都是以左边为尊。当从春联起源的周朝,到鼎盛的明朝,都是以左为尊的,所以常常有从左到右,男左女右这些成语就可以看出,左为尊的思想,其实现在排座次,也是以左边为大的。
春联张贴,就是有序这种左边为尊的思想来贴的,不可贴错。
其实,说来这么多,其实就是从左往右贴春联,因为左边为尊。
春联是从左往右贴还是从右往左贴?为什么?
对联上下 学问博大
…………………………………
对联,上下二句,装裱挂墙或者张贴门侧,怎么安排左右?这要从历史渊源、方向观念、左右手习惯、阅读习惯、书籍沿革这五个方面来看正误。
一,历史渊源。中国文字始于甲骨文,继之是竹简竹书。竹书是把一片片竹简用熟牛皮窄条儿横穿成册。册——象形文字,竖的组构像竹简,一横是牛皮条儿。孔子说他读《周易》韦编三绝,翻竹简把牛皮条儿磨断数次,可见多么钻研。
二,方向观念。中国老祖宗认为,太阳乃宇宙至尊。日午最旺,人面对日午最旺,所以公侯、皇帝在朝堂上必须面南称尊。从皇位朝南看,左手是东,右手是西。太阳东出西落,所以左东要比右西在先。为了强调以 “ 王道 ” 治天下,最好不起战乱,于是面南而坐的皇帝让文臣站立左手,武将站立右手。中国礼仪以左为先,恭敬客人坐在主人左手。西方礼仪则相反。
三,左右手习惯。绝大多数人的动作以右手为主,写字也是,右手执笔,左手按纸。竹简上刻写时更是如此。古人用毛笔书写,水墨要有一个晾干的时间。如果从左至右书写,左手容易将刚写完的字弄糊涂;而从右至左书写,右手悬腕,左手总是在空白处滑动,可保刚写的书面无羔!
四,阅读习惯。竹简便于竖写,一片片穿皮条儿成册时,要让文头居于人的右手,文尾部分居于人的左手。继而用纸书写时也是这样。书不用的时候要卷起来,阅览时要开卷。所以古时候叫书卷,教诲人们开卷有益,读书破万卷。书卷都是文尾卷在内芯,文头捆在卷皮。这样,开捆即可阅读文头,随读随着开卷。人的习惯适应左手擎卷,右手右拉,阅读竖行书卷时自右向左。此外,左右是相对的,人和书是靣对的,人是从右手向左手阅读,书是从左向右展开。这种运作方式展示着一种严肃的求学理念——书是面南为尊之师,人是面北而拜之臣!得恭恭敬敬地向书本讨教问津。
五,书籍沿革。中华书写和书籍连续沿袭竖行,这是中华崇尚大自然的观念。植物都是竖长的,动物绝大多数是腿脚竖立行动的。人更是以立为尊,除睡觉之外,人不立是孬种。中国人除了合理的打横之外,很不喜横字,甚至把呈凶叫作蛮横或者横!所以,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终生写信用毛笔竖行;所以中国乃至日本汉字书法一直用毛笔竖行;所以解放初期仍有大量的图书是竖排的。但是自从汉字辅以拼音之后,尤其是随着报刊广为发行之后,横排便渐渐独霸书刊啦!
那么,依旧用 “ 文房四宝 ” 的国画和书法,可以跟着 “ 打横 ” 吗?老艺术家不会,真艺术家不会,怕就怕那些 “ 二糊混子 ” ,他们混到楹联上,更是乱来。他们在楹联字句对仗上不守规矩,甚至不顾下联尾字必须是平声,更有甚者将横批从左至右书写,混同于当今的横幅会标、横幅标语。他们想,反正楹联在春节时普及到寻常百姓家,能懵就懵,能糊就糊呗!
友人们,对联就是诗歌,是特别讲究对仗的诗句。对联都是竖着看竖着读的,其上下联居左居右,学问博大精深。要是弄错了弄反了,简直是对老祖宗的不敬,对中华理念的亵渎,对自己的抺黑!如果您无暇回味此文,请记住这一点——左和右是相对的,人与联是面对的。对联在人,是右手上左手下;对联在联,是左上右下。
春联是从左往右贴还是从右往左贴?为什么?
春联是我国传统的文化,古时候文人就喜欢以对对联为乐,也留下了许多的千古绝对。我们过年的时候也有个风俗,那就是贴对联。但是很多朋友在贴对联的时候都会碰到这么一个难题,左边贴哪一联?又边贴哪一联?哪边是上联,哪边是下联?
在古时候,一般来说右手边的是上联,而左手边的是下联。但是到现在就不好说了,我们要判断哪边贴上联的话得先看横批。横批是从左到右写的还是从右到左写的。比如是“出入平安”还是“安平入出”,根据这个来判断上下联贴哪儿。
此外呢,还有一个问题,知道了哪边是上下联了,但是哪个是上联哪个是下联呢?严格来说,春联是讲究平仄押韵对整。上联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为“仄仄平平仄仄平”,也就是上联是“仄起平收”,而下联是“平起仄收”。什么是平仄呢?按照我们现在的说法,仄是音调三四声,而平是音调一二声。以一绝对为例:
因荷(何)而得藕(偶)有杏(幸)不须梅(媒)藕是第三声,是仄音,梅是第二声,是平音。我们通过这个就可以判断出上下联,然后再跟进横批左右贴在那一边。
但是现在很多对联的平仄是不对的,上下联最后一个字都是仄音或者平音。很不对仗,对于这种对联的话,我们只能根据两副对联的含义意境去判断上下联了。
春联是从左往右贴还是从右往左贴?为什么?
左为上,右为下,但依背北面南才成立。
因此脸面前方时,无南北定位,只自身体定位时,正相反了,是右手臂一侧为上,左手臂一侧是下了。
从而不必论南北东西了。
造成这混乱不清楚的是五四运动后,仿欧式书写由左向右横写方式的起笔模式,而古中国是由右侧向左的竖式书写模式。这个左右是面对纸张的身体位置。
这一两格式外,促对联横批不分左起笔与右起笔,左右随意起笔了,由是横批也不能定位了。
但话有开头与结尾,对联也有开头及收尾,这个开头称为上,收尾称为下。
但韵词太格式化,促头尾辨不出的程度,因而贴对联不知咋贴出顺序来了。
有人用平仄定位,但特绝妙的对联平仄也定不了位。
中西混合后没办法,只有任意帖吧,真行家虽嘲笑,但长久不了啦,这样的人没几个了,再过三十年就都没了。
没人再可看出毛病,一切就常态归正常了。仅不再讲究了而已,没啥大不了的。
但坐席坐位上必须懂上坐下坐的,否则失礼。
其规则仍上述制式,只不过词语改成尊卑式了,或主宾式,或主仆式,或主.辅.佐.侍.待.使.差.役.劳制式了。
当有东西南北定位时,北是主位.东是辅位.西是佐位,帝王文武官排列如此。王背后为侍,宫门里的门旁为待.门外旁为使.远门处为差.跑腿通报的为役.办具体事的为劳。
开会时无主席台的,面对大门的是主位,宾位在主位的左手侧,陪位在主位的右手侧。
农村堂屋,面对堂屋大门定位是,右手侧是主位,隔八仙桌,左手侧是宾位。
这一切在对联上都称上下。
悟空问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春联是从左往右贴还是从右往左贴?为什么?
春联是从左往右贴还是从右往左贴,这应当依横批来定。
横批如果是从左往右,那么,左为上联,右为下联;反之,如果横批是从右往左,那么,右为上联,左为下联。
那么,到底是从左往右贴还是从右往左贴呢?
我倡仪,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混乱,规范春联的行文款式:从今往后凡春联,左为上联,右为下联,从左往右为正确的贴法。
这是因为:
第一:春联从左往右贴,符合现代人的书写习惯;
其实,古代人的春联从右往左贴,是与古人的书写习惯相一致的。
现在书中的文字都是从左往右写的横排体;而古书中的文字是自上而下写,从右往左读的竖排体。而竖排体则源之于简牍。
简牍也就是竹简与木牍,它是我国古人写文字的材料,就相当于现在书写文字的纸。在纸没有发明之前,古人的典籍、文书等都写在简牍上。
简起源于商代,盛兴于战国,公元4世纪左右,由于纸的发明与使用,被纸所代替。
简是古代书籍的基本单位,相当于今天书的一页。一枚简,写一行直书文字。一篇文章写许多个简,用绳串起来,称为"册"。
"册"上的字是自上而下竖排的,文章是从右往左读的行文规范。
这种情形与简的书写与绳串成"册"有关。
在古代要写一篇文章,空白的简放在左边,写成的简排列在右边。写时,左手拿起一根简,右手执笔在上写一行字,写完一根简,把它排放在右边,写完一根简,把它排放在右边;这样排出的行款,总是写好的第一根简排在最右,以次从右排到左。这样写完绳串成"册"以后,就形成字是自上而下竖排的,文章是从右往左读的这种行文规范。由于长期地以简牍行文,就形成了书写者右行和下行的习惯。以至于在绢帛以及纸发明后,人们还是承袭了这一习惯。而且,还形成了以右为尊的观念。
表现在春联上,也就是以右为上。横批是从右往左,右为上联,左为下联。
由此,我们看出古代人的春联从右往左贴,是与古人的书写习惯相一致的,也可以说是在简牍上行文不得已而为之的具体表现。
现在的横排体,自左而右书写,自左而右阅读,由于行文方便快捷,普遍地为人们所接受,尤其写春联的横批时几乎都遵从左往右书写的行文规范。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把这行文规范制度化呢?
第二:春联从左往右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
古人的春联之所以以右为上,与他的行文规范是一致的。如果现在我们的春联,横批是现代式的从左到右,而对联却要求是古代的以右为上,这似乎有点不伦不类吧。如果,完全以古人为标准,横批从右往左,这样不仅书写不方便,而且有几个人这样做呢?即便有一两家春联的横批是从右往左,我可以说是有相当一部分是要读错的,打破了现代人的行文规范,造成了不必要的混乱。
范围论认为,对与错仅仅只是就一定的范围而言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审美标准,我们应当顺应社会的发展,弘扬现代人的审美标准。
因此,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混乱,我倡仪:规范春联的行文款式:从今往后凡春联,左为上联,右为下联,从左往右为正确的贴法。
不知大家怎样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