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是怎么回事?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习华宴终散场……

开头就i告诉你勿当真,真事隐,假语村。主人公也是假宝玉。里边有真宝玉,真假难辨。

《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是怎么回事?

我们都知道甄士隐和贾雨村并没有和贾府沾亲带故,《红楼梦》写贾府的兴衰起落,那作者为什么开宗第一回就先把他们二人做为小说的开篇呢?

让我慢慢道来,甄士隐是《红楼梦》中第一出场的人,住在金陵阊门外十里街仁清巷。

我们都知道《红楼梦》中,作者写作手法是谐音暗喻,十里,即”势力”,仁清即”人情。”甄士隐即”真事隐去。”

甄士隐性格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现花修竹,酌酒吟诗很是潇洒,膝下一女,名唤英莲,即”应怜。”

甄士隐谐音”真事隐。”

甄士隐忽一天做了一个梦,这就是小说《红楼梦》中的第一个梦,也就是第一回甄士隐做的白日梦。

此梦大概是这样,女娲补天之石带到警幻仙子宫中,让神瑛侍者带下凡间,交代了小说第一块顽石的去处。

同时又介绍了还泪之神话,交代了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的因缘,进一步延伸引出了那副著名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暗示了小说的基本创作方法,即真中有假,假中带真,给读者提供了阅读指南。

这就是第一回中甄士隐,梦幻识通灵的作用。

巜红楼梦》第一回后半部是”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贾雨村生于仕宦人家,祖宗根基己尽,人口衰丧,只剩他一人,凭借贾雨村的过人才华,进京求取功名,但是囊内空空,暂时寄姑苏城里葫芦庙安身,每日以卖文作字为生,后结识甄士隐。

再后来由甄士隐相助,他才有钱上路,考中进士,一步步做了知府。贾雨村谐音”假语存。”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是他在甄士隐家吃酒时,甄士隐家丫环娇杏在书房的窗外,先是嗽声,然后撷花,所以才有贾雨村起身向外一看!

这一看不得了,先是觉娇杏动人了,后因娇杏频频回头,又觉娇杏对他有意了。

自认为此女必是巨眼英雄,风尘之知己了,遂有了”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的诗句。

后来贾雨村进京赶考高中,做了知府后娶了娇杏,这便是”贾雨村风尘怀闺秀”的一段故事。

贾雨村谐音”假语存”将假语留存,将真事隐去。

综上,《红楼梦》第一回无论是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还是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将假语留存,将真事隐去,是《红楼梦》这部小说,让人品味无穷,趣味无穷。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幅对联,加上贾雨村和甄士隐的名字,仿佛就是阅读此书的宗旨。

我是芬芳,随笔生香。请红学爱好者不吝赐教。

《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是怎么回事?

作者为了逃避“文字狱”的迫害,在本书首卷第一回一再表白“此书不敢唐突朝廷”、“亦非伤时骂世之旨”。但是,他又地通过两个人的名字:甄士隐———真事引,贾雨村———假语存,把他真正的创作意图,巧妙地透露给读者了。

作者在写贾府之前,首先写的是甄士隐的家世破落和贾雨村的钻营奔走,目的是从这两个人物的对比当中勾勒出封建末世的社会轮廓。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幅哲理诗般的对联的意思是:把假当作真时,真的也是假的;把无当作有时,有也变成了无。这是作者故弄玄虚。就像“太虚幻境”,是作者虚设的天国里的一个不存在的境界,让人仍然感到那么美好一样,作者的这样作的目的就是以假乱真。《红楼梦》在艺术处理上,许多地方都采用了“真真假假”、以假隐真的手法,以遮人耳目。不过直书其事毕竟是主要手法,真的实的占绝大部分;对于以假隐真的地方,要剥开“假语”求“真事”,透过现象看本质。否则就会陷入“真即假,假即是真”的不可知论,走入迷宫。

《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是怎么回事?

这一回主要写了两个人物:

一个是甄士隐。

他本来“秉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种竹,酌酒吟诗为乐”。然而,女儿丢失,屋舍失火,岳仗不满,不仅使他的生活陷入窘境,还让他体会到了现实生活的人情冷暖,于是他在跛足道人的度化之下出家了。

另一个就是贾雨村。

他出生于诗书仕宦之族,因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只剩得他一人一口,现进京求取功名,寄居庙中,每日卖文作字为生,故甄士隐常与他交接,又在甄士隐的帮助之下,考取功名并走上仕途。

甄士隐和贾雨村他们结识于十里街的人情巷里的葫芦庙,后一则出家,一则仕途,他们走上了不同的路。

在第一回中,围绕甄士隐的主要内容是,他“梦幻识通灵”。

说一日他在梦中遇到一僧一道,这僧道要把他们的“蠢物”向警幻仙子交割清楚,甄士隐听了,要看一下这″蠢物″,待见“蠢物”原来是块鲜明美玉,上面镌着“通灵宝玉”四字。即“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围绕贾雨村的主要内容是,他“风尘怀闺秀”。

贾雨村虽然出身世宦,然根基已尽落入“风尘”,幸好结交了甄士隐,并在其小斋偶见了甄家的丫鬟娇杏,且认为对方就是自己的知己。并有诗“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头”,表达爱恋。到了第二回,娇杏就被扶作正室夫人了。这就是“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了。

这两个人物在小说中,具有线索作用,甄士隐、贾雨村已成为贾家走向的晴雨表。

《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是怎么回事?

《红楼梦》开篇第一回,只不过是作者曹雪芹上虚拟两个人物,说明此书的写作宗旨只不过是将真实的东西,隐藏在本书故事之后(以情掩盖反封意识)。又假借村坊之言,意思是说不必太认真,只不过乡间传言假话(贾化)而已。因此谓“真事隐去”(甄士隐),“假语村言”(贾雨村)。

此后,又借“太虛幻境楹联”“假作真時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尽管首回虚构这两个游离于《红楼梦》故事情节之外的两个人物。也是有褒有贬,有是有非,既势利.又善制造是非贾雨村正如其名一样,姓贾名化(假话)字時飞(是非),而受是非之害的则是甄士隐,其女英莲一生遭遇,恰是最好证明。

《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是怎么回事?

抛砖引玉,甄士隐和贾雨村,将真事隐去、假语存。通过甄士隐的梦境,引出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前缘;通过落魄后的甄士隐和一僧一道的对话,引出了总结全篇的《好了歌》;通过甄士隐从生活殷实到穷困落魄的变迁,以及甄英莲(甄英莲)的遭遇和娇杏(侥幸)的幸运,道出了人间世事无常和人物命运的无奈,为情节的发展作铺垫,奠定了结局的悲剧基调。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甄士隐在书房读书打盹,梦中遇到边走边谈话的一僧一道,谈论的内容是一段正该了结的风流公案,甄世隐在梦中与“通灵宝玉”有了一面之缘。

女娲补天弃用的一块石头,自经锻炼,灵性已通,自去自来,可大可小,各处游玩,一日来到警幻仙子处,仙子知道他有些来历,留他在赤霞宫居住,命他为赤霞宫神瑛侍者。

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一颗绛珠草,神瑛侍者常在灵河岸上行走,见绛珠仙草可爱,遂日以甘露灌溉,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得换人形,修成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甚至五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常说:

自己受了他雨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去走一遭,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

因此一事,勾出多少风流冤家都要下凡,造历幻缘。神瑛侍者贾宝玉,绛珠仙草林黛玉都在其中。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贾雨村拜访甄士隐,谈话过程中,严老爷来拜,甄士隐出去接待,留下贾雨村一人。

恰巧甄夫人让丫鬟娇杏在院子里撷花,娇杏猛抬头见窗内有陌生人,见此人“敝巾旧服,虽是贫穷,然生得腰圆膀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心下思忖这个莫不是老爷常提起的落魄书生贾雨村了,便又回头看了一次。

雨村见她回了头,以为她有意于自己,遂狂喜不禁,自为此女子必是个巨眼英雄,风尘中之知己,中秋节对月感怀,写下佳句。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贾雨村做了县太爷后,路见娇杏在街边买线,便讨来做了二房。一年后,娇杏便生了个儿子,再半年,雨村嫡妻病故,娇杏被扶作正室夫人。

宿命的无奈

古道热肠的甄士隐,家境殷实,在当地也算是望族,他对落魄书生贾雨村非常照顾,欣赏贾雨村的才华,资助他银两进京赶考,然而命运却对他非常不公。“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唯一的女儿英莲在元宵佳节,由于家人霍起(祸起)的粗心大意,被拐子拐走;葫芦庙失火,央及甄家,被迫去岳父家讨生活,被岳父看不起。经历一番打击后,遂看破红尘,和一僧一道飘然而去。

反看甄家丫鬟娇杏,因为对贾雨村的好奇,无意回下头,落魄中贾雨村念念不忘,“偶因一回顾,便为人上人”。

再说贾雨村,得到甄士隐支助的五十两银子后,连夜出发进京,并未向他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辞行,为他以后遇见甄英莲见死不救,忘恩负义埋下伏笔。

甄士隐注解《好了歌》

贫病交加的甄士隐,拄拐杖在街上散步,再次遇见一僧一道,二人所唱的《好了歌》,正抵触他心底之痛。回看过去,家境殷实,爱女绕欢膝下的美好不再,人到暮年,每天还要面对岳父的冷脸冷眼,内心无限凄凉。遂做出此批注: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一僧一道连连称赞,“解得切,解得切”,甄士隐顿悟,人生如梦,过眼云烟而已。

甄士隐贾雨村虽不是故事主角,但是他们是灵魂人物,世事的无常在甄士隐的悲惨一生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官场的黑暗,人性的丑陋,贾雨村身体力行,给读者一个完美的呈现。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