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著名的《狸猫换太子》确有其事吗?是不是传说中包拯断案的?

确有其事,不过不是宋朝而是明朝。编剧假托宋朝,也是编者自保的一种方法。

宋朝著名的《狸猫换太子》确有其事吗?是不是传说中包拯断案的?

没有这回事,仁宗皇帝是李宸妃所生,当初刘太后无子,而李宸妃只是一个宫女,刘太后将李宸妃(死后封的)的儿子(即仁宗皇帝)养在宫中,当做自己的儿子,仁宗皇帝登基后,还以为刘太后就是他的生母,李宸妃去世时,仁宗皇帝年纪尚小,还未亲政,由刘太后垂帘听政,当初刘太后想按宫女的礼仪安葬李宸妃,宰相富弼力争要接照皇后待遇安葬,并在棺中灌以水银,刘太后当初十分不高兴,富弼说“如果太后有为刘家人着想,就要按照我的想法做”。刘太后顿时醒悟,遂以皇后礼仪安葬李宸妃。刘太后去世后,朝中果然有人对仁宗皇帝说刘太后不是他的亲生母亲,他的亲生母亲是李宸妃,而且是被刘大后害死的,仁宗皇帝听后大哭,逐开棺验尸,见李宸妃面色如生,身穿皇后衣服,逐无异议。真宗皇帝时皇宫有发生过火灾,后人遂编出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即传说中包拯断案。

宋朝著名的《狸猫换太子》确有其事吗?是不是传说中包拯断案的?

可以这样说,“狸猫换太子”只是民间戏说,并非正史,自然也就不存在包拯断这起案件了,不过,狸猫换太子这一民间传说确实是有迹可寻和有历史原型的,传说的太子原型正是后来的宋仁宗赵祯。

狸猫换太子的传说

传说宋真宗的两个嫔妃,刘妃和李妃同时怀孕,刘妃奸诈,深恐李妃早她一步产子,被宋真宗立为皇后,所以事先暗中勾结总管太监郭槐,让郭槐和稳婆尤氏串通好,等李妃产子后,趁她不备,偷偷将一狸猫剥去皮毛,换走刚出生的太子,李妃天性善良,根本不知有人害她,刘妃的计划天衣无缝,李妃果然先刘妃一步产下男孩,按照事先的计划,李妃的孩子被换成了死去的狸猫,真太子被刘妃命宫女寇珠勒死,寇珠不忍,将太子偷偷交由宦官陈琳,陈琳悄悄的把太子送到八贤王处,从此太子便在八贤王府上生活成长。

而宋真宗得知李妃产下一怪物,大怒将李妃打入冷宫,而刘妃也生下皇子被立为皇后,可没过几年,刘妃的皇子夭折,宋真宗年事已高,暗自悲叹江山没有人继承,八贤王看到时机一到,就将自己当年收养的太子假意过继给宋真宗,真宗大喜,将他立为太子。

后来真宗驾崩,太子赵祯登基,是为宋仁宗,刘皇后也升为太后,刘太后为确保自己地位,就偷偷将李妃驱逐出宫,李妃流落到陈州,孤苦无依,幸亏包拯在陈州放粮,得知真情,在包拯的帮助下,赵祯得知真相,并与已双目失明的李妃相认,而已升为皇太后的刘氏则畏罪自缢而死。

宋仁宗的生世之谜,“狸猫换太子”正是取材于此

而在正史里面并没有那么多波折,正史里面李妃原是刘妃的侍女,一日被宋真宗宠幸,不久便产下一男婴,李氏也母凭子贵,被封为嫔妃,但是刘妃想到自己无所出,便在宋真宗的默许下,抱进自己宫中收养,李氏摄于刘妃的权势,不敢声张。

宋仁宗登基后,刘太后垂帘听政,把持朝廷大权,宫中无人敢告诉宋仁宗亲生母亲一事,而宋仁宗一直以为生母就是太后刘氏,只到刘太后去世,燕王赵元俨告知赵祯实情,生母乃李妃,宋仁宗天性仁厚,得知亲生母亲是李氏,心中震惊,悲痛不已。

而刘氏也并没有害死李妃,李妃自然死亡后,还以高规格厚葬了李妃,所以后来宋仁宗并没有追究刘太后。

宋仁宗为了弥补自己未能尽孝的愧疚,决定要让母亲享受到生前未曾得到的名分,经过朝廷的商议,刘氏被追谥为庄献明肃皇太后,李氏被追谥为庄懿皇太后,建一座奉慈庙分别供奉刘氏、李氏的牌位。自此,宋仁宗心中愧疚才慢慢冲淡。

从正史的情节来看,和狸猫换太子的戏说大体一致,“狸猫换太子”正是取材此情节,并加以艺术加工,另外包拯确实是宋仁宗的臣子,但却没有破狸猫换太子这起冤案。

结尾

无论是“狸猫换太子”还是真实的历史,刘太后都不厚道,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生生拆散了一对母子。

图片来自网络

喜欢请关注:一切都付笑谈中

宋朝著名的《狸猫换太子》确有其事吗?是不是传说中包拯断案的?

宋朝著名的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其中的人物、人物关系和基本事实是存在的。但是并不是传说中是包拯断的案。相反,包拯并没有参与这个故事。

后人普遍认为,在狸猫换太子这个故事中,是包拯力挽狂澜不畏权贵,才让李氏重回宫廷,与宋仁宗母子相认。后半生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不过我却认为,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是后人根据真实事件改写而成,包拯也是后人在自己的情感上,主动把他编入这个故事中的。真实的历史事件中,是没有狸猫换太子这个故事,自然也就没有所谓的包拯断案?

我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包拯为什么会出现在狸猫换太子这个故事中,他的存在为何会得到后人的认可?

第一点,和包拯的生平有关。包拯出生在公元999年,公元1027年(宋仁宗)包拯高中进士,得以为官。他的出现和狸猫换太子故事中的人物有了一定的联系。这也是后人把他加入这个故事中的主要原因。

第二点,包拯的性格有关系。我们都知道包拯是一个不爱乌纱纸爱民的良臣直臣。他一生不畏权贵、铁面无私。包拯力战权臣的故事流传于大街小巷,是百姓们所喜欢的。

第三点,和事件发生的时间有关。《三侠五义》中,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发生在宋仁宗年间。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刘娥、李氏、宋仁宗赵祯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主要人物,而包拯正是在此时高中进士,在朝为官的。

第四点,和人们的思想情感的有关。前面说了,包拯是一个铁面无私辨忠奸的能臣直臣,人送外号包青天。人们把包拯加入到这个故事中,正是表达了人们对他铁面无私不媚权贵的精神的肯定。

有以上四点,因此,后人把包拯编入狸猫换太子这个故事中,包拯的形象深入人心,最终,人们普遍认为这个故事是真实的。

那么我为什么认为包拯没有参与此事呢?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是假的呢?

我们先从上面四个理由分析一下。

第一点,包拯的出生为官时间。公元1027年。也就是宋仁宗年间,包拯参加科举考试,取得进士。和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发生事件基本一致,但是后来包拯辞官回家陪伴父母,一直到父母去世,为父母丁忧满期才回京,在公元1041年,才再次到端州做知府。

第二点,包拯铁面无私的性格。后人只是很喜欢他的性格而已,是基于百姓们对他的爱戴。

第三点,狸猫换太子发生的时间。口口相传的这个故事,的确是发生在宋仁宗年间,故事中的刘太后、李氏也都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当包拯再次为官(公元1041年)的时候,刘太后(公元1033年)和李氏(公元1032年)已经去世多年,宋仁宗也已经亲政,他也已经得知事情的真相。所以根本没有包拯什么事!

第四点,和后人的思想情感有关。后人爱戴包青天这个直臣,因为无法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就把他编入自己所喜欢的故事中,让后人口口相传,传颂包青天的美名,同时,也是因为宋朝是一个生活富裕安详的朝代,所以百姓们才能悠哉悠哉的编写故事。

从这四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包拯出现在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中,是有很多原因的。但是,这并不能说明狸猫换太子是真实的故事。

只是后人根据宋仁宗、刘太后和李氏的人生经历改写而成的。

从他们的生平来看,基本事实存在,但是在具体的时间上不能完全吻合,所以传说中包拯力战权臣的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是虚构的。只是表达对包拯爱戴的一种情感而已。后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把包拯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的精神永远的传递下去。

宋朝著名的《狸猫换太子》确有其事吗?是不是传说中包拯断案的?

《狸猫换太子》这个故事,我认为是假的,但肯定是有类似方面的素材,作者对包大人的政治baofu也是刻画的chushenyuhua,这种以小说形势传颂的人物形象也不真实。

宋朝著名的《狸猫换太子》确有其事吗?是不是传说中包拯断案的?

  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大内皇宫忙得不亦乐乎,几个宫女跑进跑出,正准备着给李妃娘娘接生孩子。

“喵!喵!喵!”

随着几声猫叫,一只狸猫呱呱坠地。天啊!李宸妃竟然生了一只狸猫!

霎时间,整个新闻传遍皇宫每一个角落。皇帝震怒,将李宸妃打入冷宫。

从此,狸猫之事无人敢提起。

李宸妃到底有没有生过孩子,生了男孩还是女孩,根本没人知道,也没人敢过问。这件事,成了一个谜。

20年之后,包青天出现了,这位伟大光荣而且正确的人物,是他,让整桩疑案有了转机。

包拯说,他之所以取名叫“拯”,就是为了拯救黎民百姓而生的!

最终,包大人查出了前因后果,当年是刘德妃用狸猫换走了太子,并污蔑李宸妃,害得李宸妃哭瞎了双眼。而刘德妃使用阴谋,最终成为了当朝太后。

天怒人怨,报应最终报到了自己身上,刘太后坏事做尽,自己的孩子也遭到报应,早年间的儿子没过周岁就夭折了。而那位被狸猫换走的太子,在20年后竟误打误撞当上了皇帝,真是因果报应。

最终,在包拯的帮助下,当朝皇帝宋仁宗知道了真相,和双目失明的李宸妃母子相认,而坏事做尽的刘太后,则畏罪自缢而死。

以上记载来自清代石玉昆编撰的《三侠五义》。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可信吗?

娘子以为,不可信!

原因有三:

第一,狸猫不好找。

娘子查了下资料,狸猫主要生活在山林里,肌肉发达,平衡力强,奔跑速度快,而且,这一物种数量少,分布散,如今已成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偌大的京城,上哪里找的狸猫?

就凭刘贵妃手下的那几个太监和宫女,能抓到只家猫就不错了,还想用狸猫来换太子,简直就是瞎折腾。

第二,作假嫌疑太大。

“狸猫换太子”,这想法太奇葩。

我要是皇帝,我能相信自己的爱妃生了只狸猫?

这也太小看皇帝的智商了。刘太后若真想污蔑李宸妃,根本没必要弄个狸猫,弄条狗不是更容易么?或者更直接,调包换成女孩就可以了。

说白了,“狸猫换太子”,作假嫌疑太大。

(谁盗图,谁光荣)

第三,没有史实根据。

“狸猫换太子”的说法,最早出自于清代石玉昆编撰的《三侠五义》。这是属于文学性质的读本,虽有一定史料参考价值,但野史成分较多,难分真伪。

而真正记录宋朝历史的权威读本《宋史》,以及毕沅的《续资治通鉴》,都没有“狸猫换太子”的记载。

历史上,太子确实被调包了

虽说“狸猫换太子”不可信,但也并非空穴来风,在历史上,太子确实被调过包。

当然,今天破案的主角不是包拯,而是娘子我!

这位李姑娘,本来是刘妃的侍女,人长得漂亮,处事也比较低调。所以,刚开始刘妃还是很喜欢她的。后来,李姑娘被真宗皇帝看中,一夜之间飞上枝头当了凤凰。

后宫的规矩,你懂的!曾经的属下变成了与自己平起平坐的人,这事换作任何人,都会有点不爽。刘妃也一样。

李姑娘的肚子很争气,给真宗皇帝生了个儿子,并取名为赵祯。

在此前,真宗已经先后有5个男孩夭折,所以对这个孩子就显得格外的疼惜。

按中国古代的传统:“母以子贵”。照这样看来,李姑娘接下来应该是大富大贵了。可是,孩子刚出生不久,便在真宗皇帝的默许下,过继给了刘妃当儿子。

李姑娘只是一个宫女,应该说,不论从社会地位上还是知识结构上,她与真宗皇帝都格格不入,平时也不会有太多的共同语言。真宗皇帝更不会因为她生了个儿子,就一定要立她当皇后。

所以,在历史上,刘妃并没有“狸猫换太子”,而直接“明抢”。帮凶是皇帝陛下。

(谁盗图,谁光荣)

“八贤王”差点当了皇帝

孩子虽然“抢”来了,但这事毕竟做得不光彩。除了几位朝廷重臣之外。知道的人并不多。

尽管李姑娘变成了李妃,但刘妃也变成了刘皇后,有点“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感觉吧!

李妃娘娘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被别人夺去,很是不甘心。即便如此,她也只能乖乖“闭嘴”。对于刘皇后来讲,李妃还嫩了点。

就这样,小太子在刘皇后的抚养下,一天天长大。他不知道,眼前这个抚养了自己十几年的女人,根本不是自己母亲。

乾兴元年,老皇帝快不行了。卧榻之侧,几位老臣守在旁边,真宗皇帝口不能言,只能用手比划,与大臣们交流。

老皇帝指了指自己的胸口,然后伸出五个手指,又伸出三个手指。大臣们面面相觑,老皇帝这是何意?

大多数人觉得,真宗皇帝可能是想让自己的弟弟赵元俨主持朝政。赵元俨排行老八,在当时颇有威望,人称“八贤王”。

但后来,刘妃对这个事情重新作了解释,她说,皇帝的意思并非让赵元俨当政,而是说:“三五天之后,病情就会好转。”希望大家不要妄加猜测。

赵元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吓出一身冷汗。因为,刘皇后可能会因此对他下手。为了避嫌,赵元俨闭门谢客,从此不问朝政,最终躲过一劫。

身世之谜,是谁告诉小皇帝的?

老皇帝死后,13岁的小太子赵祯即位,即大宋第四位皇帝:宋仁宗。

由于年纪太小,管不了事,大权旁落。

彼时的刘皇后,此时已成了皇太后,她垂帘听政,权倾朝野,执政时间长达11年。

客观来讲,刘太后并不是一个恶人。

她是宋朝第一位摄政的女人,摄政11年间功绩赫赫,后世经常把她和汉朝的吕后,唐朝的武则天相提并论,可见她的厉害之处。史书对她的评价还是很中肯的,曰:“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明道二年,临朝称制11年的刘太后,终于走完了她的一生。从此,24岁的仁宗皇帝登上历史舞台。

仁宗皇帝,这个人我们不陌生,以前有一部很火的电视剧《少年包青天》,仁宗皇帝还是佟大为演的。在影视剧里,这位皇帝向来都是才华横溢,风度翩翩。

(谁盗图,谁光荣)

历史上的宋仁宗也是颇有作为,他手底下的各路高人我们都熟悉,比如包拯、欧阳修、王安石、狄青、范仲淹、晏殊、司马光、苏东坡等等等等。

应该说,知道仁宗皇帝身世的人并不多。那么,最终,是谁告诉宋仁宗真相的?

《宋史·列传第一·后妃》记载:后章献太后崩,燕王为仁宗言:“陛下乃李宸妃有所生,妃死以非命。”仁宗号恸顿毁,不视朝累日,下哀痛之诏自责。尊宸妃为皇太后,谥庄懿。

由此看来,身世之谜是“燕王”说出来的。

燕王又是谁?

他就是赵元俨(在影视剧里,他是鼎鼎大名的“八贤王”)。

20多年后,真相终于浮出水面。仁宗皇帝痛不欲生,几天都没上朝,并下诏自责。最后,将自己的生母李宸妃封为皇太后。

【娘子语录】

“狸猫换太子”,正史当中所有的来龙去脉,基本如此。

值得注意的是,宋仁宗知道真相之后,并没有对刘太后产生恨意,更没有屠杀刘氏一族。

这主要得益于一个人:吕夷简。

早年李宸妃病逝,刘太后本来是秘而不宣的,准备以一般宫女的礼仪举办丧事。但宰相吕夷简站出来,作为老臣,他也是知道小皇帝身世的人之一。于是,吕夷简给刘太后分析了其中利害关系,如果小皇帝以后亲政,势必会知道身世。若想保全刘氏一门,就必须厚葬李宸妃。

刘太后听罢,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最后以最高规格的礼仪为李宸妃发丧,才不致于遭到噩运。

另外讲一个好玩的事,包拯到底有没有对皇帝的“调包案”进行调查?

答案是:没有!

是不是很失望?我们高大威猛的包大人,怎么可以没有贡献呢?

没办法,娘子也挺失望的,但历史就是历史,没发生的就是没发生。

根据史料推断,“调包案”是在明道二年至景佑元年弄清楚的(即公元1032年至1034年)。

这段时间,包拯在干嘛?

他辞官回家了!

包拯是个有名的大孝子。年轻时当过知县,可没当几年官就回家赡养父母去了。直到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又在爸妈的坟前搭起草庐,守了几年孝,最终还是舍不得离开。父老乡亲来劝他重新回朝庭当官,劝了好几回,他才勉强答应,直到景祐四年(1037年),包拯这才拖拖拉拉地回到朝廷当官。

“调包案”,跟包拯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