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典故是虚构的?
野史却是虚构的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典故是虚构的?
提起中国历史上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兵仙之名在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才出一个,以至于韩信都被人神话成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无所不能、无往不利的神人,就拿韩信首次出手的战役来说吧,很多人就会说到那肯定是以“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闻名于世的还定三秦之战嘛。
但是,有多少人知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在真实的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不是历史,是编出来的故事。
韩信拜将因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个典故是元朝时期说戏曲的人编出来的,是为了让戏曲听起来更精彩、更生动,才把“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个典故强行扣在了韩信头上,事实上还定三秦之战根本就不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
元朝尚仲贤戏曲《气英布》第一折: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完三秦,劫取五国。
从字面意思上理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意思就是说:表面上在修栈道,以迷惑敌军,实际上军队偷偷地攻打陈仓,说白了,这就是声东击西之计,因为韩信后来在楚汉战争中的表现太过于神奇,所以也把韩信神话了,事实上还定三秦之战韩信只能算个作战参谋,韩信没有指挥作战,也没有直接作战的记录。
褒斜谷栈道整个还定三秦之战关于韩信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史书中没有任何记载,就是一片空白,要么被人删除了,要么韩信根本就没参与,只是给刘邦提了战略性的意见,个人更倾向于后者,韩信没有参与。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刘邦领导的还定三秦之战根本就没有声东击西之计,刘邦的主要目标就是陈仓,而且章邯也把主力布置在陈仓防守,曹参的进攻路线是:下辨--故道--散关--陈仓;刘邦、周勃、灌婴、郦商的进攻路线是:南郑--故道--陈仓;樊哙的进攻路线是:白水--雍县--好畤--郿县。
刘邦大军在陈仓被章邯的主力所阻挡,原本根本无法攻下陈仓,但是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人,这个人就是范目,这个范目是益州巴人的部落首领,跟随刘邦出汉中作战,范目由于是当地人,知道了一条小路可以绕到陈仓的背后,于是范目率领由賨人(土家族的前身)组成的军队从小路绕到了陈仓的背后,然后范目与刘邦前后夹攻章邯,由此章邯大败,陈仓被攻破,刘邦打进了关中。
栈道陈仓被攻破,因此刘邦进入了关中站稳脚跟,而章邯只能继续后退,这是整个还定三秦之战的关键,而之所能攻破陈仓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范目提出一条能绕过陈仓的山间小路,并由他率领少数民族军队到达陈仓背后与刘邦一起击败章邯,这是重中之重,而这与韩信没有任何关系。
之所以很多人把“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当成了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事情,就是因为:
1、韩信的名声太大了,很多人认为只有韩信才能帮刘邦打赢还定三秦之战,因为萧何也说了,刘邦想要夺取天下,就必须要用韩信,所以把“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套到韩信头上,事实上,压根就没这事。
2、元朝的戏曲都这么唱了,也影响了一批人,再加影视作品和宣传,很多人就把这算到韩信头上了,当成历史了。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元朝的戏曲作家也是相当有才华的,所以就根据当时的情况编了个“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出来,因为这非常切合实际与当时的现实,刘邦进入汉中时是接受了张良的建议烧毁了栈道,所以元朝戏曲作家就把这个考虑进来形成一个典故,事实上,只要仔细想想就会知道这不可能的。
就算汉军真的在修栈道,章邯又怎么会知道呢?八百里秦岭在当里可是崇山峻岭,所谓的栈道,只不过是将木桩打进悬崖里,然后再把木板钉在木桩上,接成一条路,如果汉军只是作作样子吸引章邯,肯定不会修得很多,也就是从汉中这边修,章邯在关中,即使派出间谍来打探消息,也不可能打探到汉中来了,要知道栈道都被烧毁了,他不可能从修栈道的那条路来,只能走别的路来,这样的话,前后打探消息少说也要三四个月,要知道刘邦从进入汉中到发动还定三秦之战总共也只有四个月时间。
刘邦指挥还定三秦之战所以,从实际上推断,明修栈道也不可能实现,毕竟隔着八百里路,章邯既看不到,又听不到,派人打探消息,更是要花几个月时间,戏曲听听就好,不能当真的,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另外从韩信本身出发,也知道刘邦用人有一个过程。韩信被萧何追回来推荐给刘邦后,刘邦确实有登台拜将,任命韩信为大将军,但并不代表刘邦就敢放心大胆用韩信了,要知道当时刘邦的年龄比韩信大一倍,而且三年反秦战争中,刘邦都是一路领导打出来的,让一个初出茅庐没有任何经验的韩信率领十几万大军去打仗,换了谁也不敢吧,谁知道韩信是赵括还是吴起?理论强,并不代表实际也强。
韩信按一般的逻辑来说,刘邦即使任命了韩信为大将军,也是需要实际考察一下韩信的,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考察韩信的战略行不行得通,再考察韩信的谋略是否行得通,再考察韩信的领兵和用兵能力,最后才敢把军队交到韩信手中,要知道打仗,一失足就是千古恨,几万军队一旦失败,损失可是相当地大的,因此刘邦没有让韩信领导还定三秦之战,是因为韩信还处于考察期。
所以,历史上著名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典故是虚构的!历史上并不存在。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典故是虚构的?
守株待兔,是韩非子"五蠹"中讲的一个宋国农夫的故事。显然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而虚构的故事。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典故是虚构的?
在历时弥久的岁月长河中,发生了数不清道不尽的历史故事,这些故事有些已经被岁月掩埋,至今不为人所知,而有些则随着人们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直至今日。在这中间也有许多让人迷惑的事情,虽然有些事情随着时间的发展已经被研究的知根知底,有了科学的官方解释,全是虚构的,但是有些谎言至今还有人深信不疑,并且许多人还信以为真。 1.空城计。这个典故很多人都听过,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曹魏的大都督,司马懿率军攻打蜀国。当时守城的正是蜀汉丞相诸葛亮,因为事发突然,诸葛亮城中留守的部队数量微乎其微,根本不是司马懿大军的对手。面对司马懿数十万雄师,诸葛亮心生一计,他命令人打开城门,并且自己抱琴携童端坐在城楼上,开始焚香弹琴,司马懿本来就谨慎甚至有些疑神疑鬼,面对诸葛亮的淡定自若,司马懿以为是中了埋伏,当即下令退兵。然而,这件事情确实假的,在正史当中虽然有发生,但是主角二人确实曹操和吕布,并不是诸葛亮和司马懿。
2.三英战吕布
《三国演义》中的“三英”即指刘备、关羽、张飞哥仨,实际上吕布是被孙坚所打败。
史实还原:
公孙瓒没有参加讨董卓的联盟,所以刘、关、张三人也未曾参加,再说那时他们三人只是兵长,根本也就没有资格且不会有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吕布实为孙坚所击退。
据《后汉书·董卓列传》记载:“孙坚收合散卒,进屯梁县之阳人。卓遣将胡轸、吕布攻之。布与轸不相能,军中自惊恐,士卒散乱。坚追击之,轸、布败走。”“坚进洛阳宣阳城门,更击吕布,布复破走。”从中看出:吕布曾经两败于孙坚。
3、鞭打督邮
此乃刘备所为,非张飞也。
史实还原:《三国志·先主传》说:刘备讨黄巾有功,拜官安喜县尉。督邮因公事到县,刘备去拜谒,门下不给通报,刘备直闯而入,捆绑了督邮,用棍棒打了二百下,解下印绶,挂在督邮的脖子上,把他绑在拴马桩子上,弃官逃亡而去。
还有很多经过民间或小说家的加工改编的历史故事都是虚构的或者是张冠李戴的,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日常读书时留意。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典故是虚构的?
无法一一考证。典故更重要的是以事喻理。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典故是虚构的?
太多太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