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褒姒是“烽火戏诸侯,一笑天下亡”呢?
故事出于东周列国志,烽火戏诸侯。因为博美人一笑,倒至灭国,这也是历史的教训。应记取,不再犯此错误。
为何说褒姒是“烽火戏诸侯,一笑天下亡”呢?
一哥“俗人读史记”之——
是谁制造了烽火戏诸侯这个美丽的传说
孔二哥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可褒姒这个女人的来历实在是怪诞中的怪诞啊。《史记-周本纪》载“昔自夏后氏之衰也,有二神龙止於夏帝庭而言曰:“余,襃之二君。”夏帝卜杀之与去之与止之,莫吉。卜请其漦而藏之,乃吉。於是布币而策告之,龙亡而漦在,椟而去之。夏亡,传此器殷。殷亡,又传此器周。比三代,莫敢发之,至厉王之末,发而观之。漦流于庭,不可除。厉王使妇人裸而譟之。漦化为玄鼋,以入王後宫。後宫之童妾既龀而遭之,既笄而孕,无夫而生子,惧而弃之。宣王之时童女谣曰:“檿弧箕服,实亡周国。”於是宣王闻之,有夫妇卖是器者,宣王使执而戮之。逃於道,而见乡者後宫童妾所弃妖子出於路者,闻其夜啼,哀而收之,夫妇遂亡,饹於襃。襃人有罪,请入童妾所弃女子者於王以赎罪。弃女子出於襃,是为襃姒”。后世编排女人恶心之来历者,恐怕也比不上这位可怜的女人了。
其后,(幽王)“三年,幽王嬖爱襃姒。襃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後幽王得襃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襃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废长立幼、废嫡立庶,不合礼法,而幽王爱美人不爱江山,“当幽王三年,王之後宫见而爱之,生子伯服,竟废申后及太子,以襃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其实这事是周王室败亡的直接导火索,周王室在经济、军事等综合国力与影响力的下降才是其败亡的根本原因。
接下来太史公叙述了烽火戏诸侯幽王被杀的事,此事流传千载,也有前人质疑,俗人从各路诸侯的《世家》中看到:1.鲁说“孝公二十五年,诸侯畔周,犬戎杀幽王。秦始列为诸侯”。2.郑说“二岁,犬戎杀幽王於骊山下,并杀桓公”。3.齐说“庄公二十四年,犬戎杀幽王,周东徙雒。秦始列为诸侯”。4.燕说“顷侯二十年,周幽王淫乱,为犬戎所弑。秦始列为诸侯”。5.管蔡说“釐侯三十九年,周幽王为犬戎所杀,周室卑而东徙。秦始得列为诸侯”。6.小诸侯陈说“惠伯二十五年,周幽王为犬戎所杀,因东徙,益卑,诸侯畔之。秦始列为诸侯”。7.更小的诸侯曹说“平公七年,周幽王为犬戎所杀,周东徙。秦始列为诸侯”。8.救驾有功的卫说“武公即位,修康叔之政,百姓和集。四十二年,犬戎杀周幽王,武公将兵往佐周平戎,甚有功”。9.较详细也是最大的利益一方的秦说“七年春,周幽王用襃姒废太子,立襃姒子为適,数欺诸侯,诸侯叛之。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郦山下。而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襄公於是始国。”有说欺的,有说叛的,有只记事的,无一家说“戏”的,孤证难立啊。
那么这个故事的始作俑者有可能是谁呢?非此人莫属——周太史伯阳,自己在周史中插言说“周太史伯阳读史记曰:“周亡矣。”;“太史伯阳曰:“祸成矣,无可奈何!”太史公尊重周史,把这位哥编排的怪诞与谗害之词录用,同时也在各世家中采用了各国的史料,以示这事的可能性不大啊。
为何说褒姒是“烽火戏诸侯,一笑天下亡”呢?
世人皆知红颜祸水,褒姒何罪,事实上真正的的祸水是追逐美色的周幽王。
周幽王在位期间整天就知道吃喝淫乐,根本不理朝政,当时有大臣褒上前劝阻,周幽王根本不听,还把褒打入了大牢。
褒在牢里一待就是三年,他的家人十分担心,想方设法进行援救。褒姒就在这种情况下粉墨登场。
褒家人知道周幽王喜欢美女,就四处挑选容貌秀丽的女子,最后选中了一户贫苦人家的女儿,为其取名褒姒,献给了周幽王。周幽王大喜之下,放了褒。
可是褒姒一直不笑,就下令谁能引褒姒笑赏黄金万两,很多人试了都没有效果,这时有人建议把烽火台的烟火点着,于是糊涂的周幽王就把火点着了,附近的诸侯看到狼烟立刻敢来,谁知诸侯赶到现场时,发现周幽王和褒姒在那哈哈傻笑,诸侯感觉自己被愚弄了,对周幽王非常不满。
不久真的发生了敌情,可是再点着烽火台的狼烟时,诸侯再也不愿意上当了,结果周幽王被敌人所灭。
为何说褒姒是“烽火戏诸侯,一笑天下亡”呢?
褒姒冤枉啊!
前言关于西周的灭亡,广为流传的是周幽王为博美人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而导致亡国,这种说法实际上是一种文学想象,见诸于史籍的说法则是,褒姒以美色诱惑君王,废太子乱政,导致了亡国。那么,褒姒真的要为西周的灭亡负主要责任么?
一、传世史料中西周灭亡观点现在可见的提到有关“褒姒灭周”的传世文献有:
《诗·小雅·正月》:“赫赫宗周,褒姒灭之。”《国语·晋语一》:“周幽王伐有褒,褒人以褒姒女焉,褒姒有宠,生伯服,于是乎与虢石甫比,逐太子宜臼而立伯服。太子出奔申,申人、鄫人召西戎以伐周,周于是乎亡。”《国语·郑语》:“夫虢石父谗谄巧从之人也,而立以为卿士......弃聘后而立内妾,好穷固也......周法不昭,而妇言是行,用谄也......”《史记·周本纪》:“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侯,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又废申侯,去太子也,申侯怒,与鄫、西夷犬戎攻幽王......遂杀幽王骊山下,掳褒姒,尽周赂而去。”
以上史料的观点都体现“美女祸国”的“女祸论”,强调了褒姒——美女,虢石父——奸臣;周幽王——昏君 的影响,导致了周的灭亡,而一切的起点则是褒姒。
二、史料中存在的问题《史记·周本纪》关于褒姒的记载杂糅了众多文献的内容,并做了一定程度地改写。其中有一些不可信的夸张、想象成分,比如“幽王为烽燧大鼓”其中“烽燧”可能是将秦汉长城烽火台报警措施代入了西周时期的想象,西周时代,大概是没有烽火台的。
《诗·小雅·正月》中提到“赫赫宗周、褒姒灭之。”,《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是“大夫刺(讽刺)幽王也”,而且诗是在西周 灭亡前作。
而《国语》中比较详细记载了西周灭亡的事情,归纳《郑语》和《晋语》的大致内容相似,二者的记载大同小异,主要有两点区别:
1、《郑语》记载的过程是推测,这种吧历史事件放在其发生之前,用某人推测的话语展现出来的手法常见于《左传》,如“某某必不免”“”“某某其不终乎”之类,可能是用来表现相关人物的先见之明或者借此强调事情发生的必然性。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史料中关于西周灭亡评价一定程度被定性了。
2、幽王先伐申或是申国先发难,不论二者谁在前,都说明了这两个集团之间的矛盾已经严重激化。
且不论哪个版本的叙述,都是褒姒有宠于幽王上位,而申侯的靠山是申侯。申侯被废没有导致西周与申的战争,而直接原因是幽王要“杀太子以成伯服”。这里出现了两股政治势力得博弈:幽王集团和申侯集团为了核心权力,即王位继承权的斗争。
三、褒姒的活跃与西周灭亡的原因褒姒出身褒国,褒地在汉水上游,也就是在今天汉中褒城一带。根据《书·牧誓》所称的“西土之人”的构成看在周初褒与周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
但《国语·晋语》:“周幽王伐褒,褒人以褒姒女焉。”,则说明西周晚期周对褒的控制已经相当薄弱,双方关系疏远,褒反而成了周的征伐对象,可见周王室的统治力量衰落。
而周幽王降服褒国后,宠幸褒姒,“弃聘后而立内妾”,废弃申侯而立褒姒为后,甚至不惜为褒姒要改立伯服,并且追杀太子宜臼。褒姒背后代表的降服于幽王得与周关系已经不密切的姒姓褒国,而申侯与太子宜臼代表的则是包括申国在内的许多地方诸侯国。
根据《左传》所言,申与姜氏、郑与申为联姻关系,太子宜臼得到了晋、郑的支持。据《诗·大雅·崧高》申国在西周晚期力量强大,为了应付淮夷等南方民族的威胁,周宣王借助其舅申侯的力量在今南阳一带建立南申来保卫王畿。
申国政治集团的势力不仅限于山西宗周以西的诸侯国,而是包含西周王朝东南部众诸多诸侯国的强大势力集团,甚至有晋。郑这样的姬姓诸侯。
幽王要扶植褒姒,给与褒姒王后的地位和很大的政治参与权,就是利用降服于自己的褒国势力去打击申国集团。而废申侯,及废除太子宜臼改立伯服,触动了申国政治集团的利益核心,申国甚至不惜与敌对势力犬戎联合灭周。
周的灭亡绝非一时一世的偶然,更不会是幽王迷恋褒姒冲昏了头脑。宗周拥有六师的兵力,军力可达到15000人之多,在算上王的禁卫军。其军力是相当雄厚的,却不敌申、鄯、犬戎联军而令宗周灭亡,可见西周政权到了这一时期已经很衰弱了。
到了西周晚期,宗周可以依赖的军事力量已经衰朽,西周的军事力量连东夷、南淮夷都难以对付,又如何压制得住诸侯?周幽王有着强大的对手(逐渐强大的申国的威胁),而王室的军事力量虚弱,政治盟友较少,文献中支持幽王得只有虢氏的虢石父一位,所以周幽王才会去扶持他。(谁知历史记载中他成为了奸臣。)而褒姒在这场博弈中与周幽王的利益息息相关,作为新晋的王妻,通过政治斗争打压申侯和太子宜臼来提升自己的地位,褒姒与幽王可以说各有所需,各得其所。
从后来周平王(宜臼)迁都之后的政治地位来看,诸侯再不奉周王室号令,也表面了宗室王室的衰弱,周幽王有心重振王室,奈何干不过啊。
结语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褒姒的上位并不是靠美色迷惑君王,也不是随波逐流,而是因为幽王出于削弱政治对手申国势力集团,扩大自身势力的目的,褒姒也才得到幽王的扶植或纵容上位,拥有了王后这一再西周政权中举足轻重的身份。而西周的灭亡正是长期以来周王室与地方诸侯势力矛盾累积的总爆发,以争夺王位继承大权为导火索引发的结果。
为何说褒姒是“烽火戏诸侯,一笑天下亡”呢?
末代王朝的宠妃,容易背上骂名,褒姒便是这么一个历史人物。
褒姒,褒国人,姓姒,至于名字已经无从得知。周幽王于前779带兵进攻褒国,褒姒被带回周国成为周妃。周幽王对这个美丽的女子还是很宠爱的,不仅为她营造宫殿还封为贵妃。褒姒生下儿子姬伯服后,周幽王更是废掉申后和原太子,封褒姒为王后姬伯服为太子。据史籍记载褒姒不爱笑,周幽王想尽办法也不行,最后点燃烽火台,诸侯看到烽烟起以为都城有事就前来救驾,结果慌乱来到却什么事都没有。褒姒看到这一幕很搞笑就笑了,这就是烽火戏诸侯。前771年申后家族联合废太子出兵,周幽王和姬伯服被杀,褒姒被犬戎掳走,西周灭亡。
西周的灭亡更大原因是统治者不爱惜民力,导致内部矛盾升级,而褒姒的出现只是加快了其灭亡的步伐,就连这个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是否真实都无法证明,人们只是更愿意相信红颜祸国这样的戏码。
为何说褒姒是“烽火戏诸侯,一笑天下亡”呢?
宋高宗杀死岳飞的主谋,但是为何跪在岳飞墓前的是秦桧等人?同理,只因为一个女子就造成天下而亡吗?当然不是!
周幽王是西周的第十二位君主,也是西周的最后一位君主,在周幽王之后就被称之为“东周”了,而之后的历史就把西周的灭亡怪罪在褒姒身上,认为正是褒姒的存在才使得西周灭亡,但事情真是如此吗?
褒姒的悲惨经历褒姒本是褒国之人,因为容貌而享誉全国,但是褒国却并不是一个大国自然少不了被其他国家骚扰,直至周幽王攻打褒国,褒国无力抵抗只好献出大量金银和美女,其中就有褒姒,作为褒国国民却被褒侯亲自献给他国,这对于褒姒来说自然不公平,但是身为弱女子又能怎么办呢?
周幽王发现了惊为天人的褒姒之后就沉迷了,但是褒姒因为曾经的悲惨经历所以一直很伤心,周幽王为了逗褒姒笑真的是用尽办法,最终用烽火戏诸侯才博得美人一笑,但之后没多久西周就灭亡了,这是因为褒姒还是周幽王呢?我们再从其他角度看。
分封制积弊已深周朝最常用的制度就是分封制,就是将自己无暇管理的土地交给大臣让他们代为管理,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在最大的程度上减少了君主的压力,君主只用管理这些大臣就可以管理天下,如此看来这个制度是不是很好?
自然不是,分封制虽然极大程度上减轻了君王了压力,但是人的野心也都是随着自身的实力增长的,或许之前在朝堂之上是一个本本分分的大臣,但是到了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呢?管理着那么多的子民还有属于自己的军队,会一直愿意对君王俯首称臣吗?这种人自然有,但是不多。
春秋战国的大乱就是各国诸侯间实力强大所造成的,到了那个时候周朝已经完全没有了统治力只有一定的影响力,当然,是对于百姓的影响力,所以因为分封制的原因,周幽王已经没有多少实权了,如果大臣真的忠心,为何不回去勤王?
两次改革失败,西周的灭亡已是注定早在周幽王之前的国君周厉王就发现了国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深知如果不进行改革那么国家必然会走向灭亡,所以周厉王在位时对国家进行改革,改革内容主要是将土地全部强制归国家管,让国家经营,由于君主专权所以一时间国力强大。
但是大规模收取土地自然动了其他贵族的蛋糕,所以在持续了一段时间内就因国人的暴动而宣布结束,其主持改革的周厉王也因此被囚禁,直至死亡。
第二次改革就是周厉王之后的周宣王的改革,两人的改革是完全不同的方向,周宣王将国家的所有土地都送出交给善于经营的人来打理,我们可以理解为贵族打理,也是说王室和贵族之间的协议,这种方式除了百姓都赞同,贵族和诸侯的权力得到保障,因此大力支持周宣王的行为,一时间国家再度强大起来。
但是观其两种制度改革就会发现都是不完整的,果不其然,在经历了一段时间后百姓纷纷逃离,因为贵族收取土地之后自然是对百姓的剥削,失去保障的百姓自然选择逃离这个地方去更好的地方生活,于是周王朝的人口数量急剧下降,这种现象带来的后果自然是国家无兵国力衰弱。
到了周幽王的时候,周幽王就吸取经验不进行改革,但是国家制度加上两次改革已对国家残害至深已经无力挽回,所以最终才有了“褒姒笑,天下亡”这样的说法。
结语结合全文来看,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只是加速了西周的灭亡,而不是西周灭亡的主要原因,而“褒姒笑,天下亡”这样的说法我认为是后世为了告诫当朝统治者不要沉迷女色不管理朝政,虽然这样的说法有很好的教育意义,但是将一个弱女子推为罪魁祸首是不是有些过于残忍?
(网络配图,侵权删除)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不错,关注+点赞就是您对文青创作内容的最大认可,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