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为什么不信任岳飞?

皇帝不是不信岳飞,而是岳飞不该有远大理想,迎取二帝还朝那样.他这个皇帝往哪去。所以岳飞必须死。秦桧是个替罪羊,被人骂了千年。

皇帝为什么不信任岳飞?

一句话:功高盖主。

皇帝为什么不信任岳飞?

南宋的皇帝高宗赵构害怕岳飞把金国打败后,把他的父亲和哥哥(宋徽宗和宋钦宗)迎接回来,他就得退位。后来在秦桧的窜掇下,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宋高宗绍兴九年(1139年),南宋和金国签订了和约。可是一年以后,金国就撕毁和约。派金兀术为大元帅带领号称十万大军南下,宋高宗是真的害怕了,就调岳飞为元帅带领岳家军低挡。

岳飞在离汴梁四十五里的朱仙镇和金兀术的大军进行了激烈的大决战。金兀术派出了他的王牌大军*拐子马*(金兀术训练的骑兵,都身披重甲,每三个人为一组,用牛皮绳串起来,冲锋的时候一起冲上去)冲锋,岳飞下令步兵方阵手持*勾连枪*冲在前,是专门的把金兵的战马都放倒,后面的步兵们都手持大砍刀,把从战马上摔下来的金兵们的脑袋都给砍下来。金兀术在十几个大将的保护下,杀出一条血路丢下军队逃跑了。当地的老百姓们听说岳飞来了,纷纷组织起来成立起义军,响应岳家军。此战,金兀术是几乎全军覆灭,狼奔豕突的逃回金国。岳飞高兴的对部下说:*改日直捣黄龙府的时候,凯迎二帝回朝,我再请各位将领们开怀畅饮*。

秦桧听说岳飞在前线节节胜利,连忙催促宋高宗让岳飞撤兵。以岳飞孤军深入为由,连发12道金牌逼岳飞撤兵。岳飞撤无耐只好撤回,收复的大片失地又被金军战领了。

秦桧认为岳飞是他议和的最大的障碍,所以极力谋划杀掉岳飞。当时的谏议大夫万俟卨和岳飞有私仇,秦桧就指使他弹劾岳飞,还指使了一大堆人诬陷岳飞和金军有勾结。岳飞没有办法,只得上奏折请求朝廷罢免自己的职位。秦桧派人私自逮捕了岳飞,又让张俊威逼岳飞的两个部将王贵和王俊诬告岳飞的爱将张宪,说他企图将兵权还给岳飞,图谋造反。

岳飞被关了两个月,但是岳飞和儿子岳云还有大将张宪拒不承认谋反,秦桧没有找到证明岳飞有罪的证据。秦桧就重金收买了几个狱足,在一个漆黑的夜里把岳飞给害死了,岳飞和张宪也被斩首示众。岳飞的死让金国放下了心,欣然和秦桧签下了和约,秦桧也从此成为千百年来民间老百姓们唾骂的对象。

皇帝为什么不信任岳飞?

其实真实的历史中,所谓“宋高宗对岳飞的担忧”本身就是不存在的,直到岳飞被害的当年都是如此。赵构当时要是真对岳飞有什么担忧,绍兴十一年最终决定搞岳飞时,就不会把逮捕岳飞这件事儿全权交给秦桧处理,还处理的那么轻描淡写;更不会在绍兴十一年秋将岳飞免职之后,放岳飞回江州庐山养老——岳家军驻地在鄂州(今湖北武汉),庐山离鄂州很近离临安很远,并且江州本地就有岳家军几年前留在当地的一支分兵。而岳飞当时离开军队进中央当枢密副使也就半年,赵构要真担心岳飞有震主之威不臣之心,或者担心他继续折腾北伐阻挠和议的话,那在毁了他绍兴十年的北伐大业(绍兴十年眼看到手的胜利被迫放弃后,岳飞难过到在上书中说自己“万诛何赎”;赵构也曾经在发了金字牌以后又反悔,转而派杨沂中去支援岳飞,但是已经晚了。总之这件事坏在谁身上和对岳飞的打击有多大,赵构自己是心知肚明的)、解除了他的兵权之后还放他回庐山,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挖坑填土么?。。考虑到赵构的为人就尤其的不可能。这点可以对比一下他早年的作派:靖康之变后赵构被哲宗的废皇后孟太后选为继承人前后,和他争皇位的宗室、手头有兵的宗室都还是有一些的(当然不多。基本都是太祖一脉),这些人最后都被赵构派兵弄死了,即使有的从一开始就表示臣服拥戴还是没逃过。但是对岳飞,赵构在解除其军务实权、岳飞也已经到了临安行在以后,并没有任何进一步的举动,相反还任着他回离鄂州军很近的地方呆了将近两个月。——他很清楚岳飞既没有造反的可能(岳家军不是私军而是南宋屯驻大军之一,钱粮后勤供应和人事任免调度完全是受中央控制的,叫岳家军只是宋人的口语习惯,赵构的亲军当时也叫“杨家军”)也没造反的心思。因此完全没什么顾虑和防范。

所以这个问题比较合适的问法应该是:为什么赵构解除岳飞的实际兵权之后半年多,突然决定要杀岳飞?这个决定符合他的个人利益么?是不是非杀不可?要知道杀岳飞这个级别的大臣(一品大员)在宋代是严重违背政治传统的。有宋一代搞政治斗争一般不搞肉体消灭,对武将也不搞。像谋反的帽子,北宋时期好多大臣都被扣过,不倒霉的被扣了也一样当官当得很滋润,最倒霉的也不过流放岭南,不会真整死人(不要提狄青,狄青最后所谓的被陷害也只是放了个外任地方官,他属于气量太小自己把自己吓死的)。你再担心岳飞会威胁自己的宝座、会干扰议和政策,强敌犹在的情况下流放或者关押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杀掉?何况如前所述,赵构对岳飞其实根本就没什么猜疑。岳飞也没打算反对议和要反对到死谏的地步,已经回庐山过退休生活去了。

答案是因为金人提出了“必杀飞,始可和”的要求,而宋金二次议和就在岳飞被罢职前后(绍兴十一年八月)进入了公开的谈判过程。同时赵构到这会儿已经一心偏安,完全不想再费劲想什么北伐了,满脑子想的都是赶紧答应并落实金人的请求,以便尽快缔结和约好舒舒服服在杭州过小资生活。可能有人马上会想到那么他不担心金人毁约么?这点当时的赵构确实不担心。因为当时南宋的国力远超金国,体现在军事力量对比上,就是能征善战之将辈出,除了岳飞还有吴璘刘錡杨沂中等一干年轻的中兴名将。要北伐的话,就必须用岳飞;但是如果只以南北为界自保,有吴璘刘錡就足够了。这两个人军事才华虽不及岳飞但也很突出,特别刘錡也有击败兀术的战绩(这点对宋高宗来说很重要,他对兀术有一定程度的心理阴影);而且这俩人都很年轻,属于小字辈的将领(虽然还是没岳飞年轻),和金国耗得起。外加秦桧这时也需要干掉岳飞以便保障与金国和约的稳固,从而保证自己在南宋的权位(秦桧具体图什么要这么干请见历史上真实的秦桧是个什么样的人?),所以也使出浑身解数促成这件事情。这样最终三方(兀术、宋高宗、秦桧)合力,才有了岳飞被害的结局。

那杀岳飞以达成和议这事儿符合不符合宋高宗自己的利益呢?实话说,即使按题目的假设,完全不考虑国家尊严百姓疾苦,只从赵构自己的利益出发考虑、而且是单纯考虑安稳安乐享受程度,不考虑什么明君光环历史地位。。这些高大上的存在,也蠢透了。因为他的思路中有好几个死角。比如秦桧这么起劲的帮着他力排众议搞和议有没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比如万一他觉得除了岳飞之外也能抵挡兀术的那俩将领看走了眼怎么办。。他都没考虑。实际上几乎就在第二次绍兴和议缔结的同时,赵构就尝到他脑子不够使的恶果了:金人最后给出的和议条款之一即是“不许以无罪去首相”,也就是说要让秦桧当终身宰相。后来秦桧也确实独相到咽气,临死前一度还想取赵构而代之。所以赵构梦想的安乐生活其实没有马上到,是到秦桧死了之后才过上的。但是没多久完颜亮又毁约南侵了,而他之前拿着当备份的刘錡也因为老病,没起到他预期的作用。如果不是完颜亮自己也太能作,南宋的将士和一些大臣如虞允文、李宝又给力,赵构差点就第二次航海避难,连半壁江山都丢掉。

这个事情告诉我们:身为一个国家的君主,想完全不考虑国家或者说集体利益而只追求个人利益,一般是做不到的。有些人比如赵构会觉得能做到,那通常是错觉。历史会教训他们,起码已经教训了赵构。

最后还有一个感触,不知道是不是扯的太远了:不是所有死于非命的人都是自己作死才会死,都是被猜忌被怀疑总之是自己先得罪了害人的人才有最后的结局。这世界上有那么一些人,你和他处的关系再好,对他帮助再多,再人畜无害而且让他明白你人畜无害,他需要卖你来实现自己的利益时也会毫不犹豫的卖你的。更倒霉的是他卖你的理由也八成没什么说得过去的情理原由,甚至卖了你的性命他自己还得倒找钱也说不定。这和信任、情商什么的没关系,只和某些人的自私程度、愚蠢程度有关系。

皇帝为什么不信任岳飞?

谈不上信任不信任,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宋朝本是抑武重文的朝代,文官把朝武将流汗是寻常之事,因抗金收复旧地,岳飞军力坐大,有功高盖主之嫌,一也,高宗偏安一隅,乐不思蜀,打打可以收复不行,二也,金兵催和,各取所需,三也。徽宗虽老钦宗还少,回来揖手让位?四也。所以岳飞必死无疑,怎么定罪?莫须有一一或许有吧,就这么简单,。完了。

皇帝为什么不信任岳飞?

皇帝不仅不信任岳飞,他不信任所有的武将。有宋一代防备武将造反是无所不用其极的。

从收兵权到放兵权

北宋时期皇帝就不信任武将,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武将集团的兵权,用“以文驭武”的制度让文官集团掌握兵权,防备武将造反。

到了南宋初年,因为对抗金兵和伪齐政权、平定各地的割据政权,战争频繁,国家经常处于危急的局势。朝廷不得不放弃对武将的防备,让武将重新掌握兵权

这种情况下,以往“以文驭武”的军事政策失效,文官无法再干预军事,武将地位明显上升,甚至高于文官。

兵权虽然还给了武将,但皇帝是不放心的,无法对武将产生信任。

皇帝为什么不信任武将

1、南宋初年武将有拥兵自重的现象

南宋初年天下大乱,大部分的武将都是身经百战将军队发展壮大的。他们采取招募、收编、兼并等各种手段扩充实力,并涉及贸易、田产、走私等等,财富增长很快,并把自己率领的官兵变为私人武装,所以出现了某姓某家之兵的称呼,如韩世忠的韩家军,岳飞的岳家军等等。

这些武将位极人臣,出了好几位开府的大将军,不少都官居一品,他们权力很大,有权任命将佐官属、罢免州县长官。垄断了其辖地内的税赋乃至酿酒等商业活动,妨害了南宋政权的财政统一。

2、武将之间互相猜忌,不尊朝廷号令

家军之间严格划分界限,互不信任,主战派宰相赵鼎将家军之间的关系形容为“相视如仇雠,相防如盗贼”,如建炎四年八月,金军围攻楚州(治今江苏淮安),楚州危在旦夕,朝廷先后令张俊、刘光世前去增援,都被拒绝,结果楚州失陷。

3、皇帝经历了数次武将造反

南宋初年武将掌兵权之后,果然开始造反。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由苗傅和刘正彦发动,诛杀宋高宗赵构宠幸的权臣及宦官以清君侧,并逼迫赵构将皇位禅让给三岁的皇太子赵旉的兵变。被苗刘扶上皇位的太子赵旉在兵变中受尽颠连,不久后就一病不起,不幸夭折。

绍兴七年(1137年)三月,宋廷解除刘光世军职,大将郦琼策划淮西兵变,裹胁全军4万人渡淮北降伪齐。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武将集团有了兵权以后朝廷根本控制不住,所以皇帝不信任武将。

岳飞屡次惹怒皇帝

岳飞32岁当上节度使时曾经自比太祖,说太祖32岁做节度使,我也是,这种说法在宋代是不臣之言。

岳飞曾经建议皇帝立建国公(后来的宋孝宗)为太子,但这明显僭越了,没有守住武将的本分。

岳飞一言不合就向皇帝递交辞呈,皇帝还没批准,他就自己撂挑子回老家,皇帝当然又惊又怒。如何还能信任他。

结语

宋代的祖宗家法本身就是重点防备武将造反,收回武将兵权,南宋初年为了战争的需要让武将重新掌兵,但武将们开始拥兵自重、不尊朝廷号令甚至造反。作为武将一员的岳飞性格又过于刚毅,与皇帝的相处并不融洽。

所以皇帝不信任武将、不信任岳飞。南宋初年局势稳定没多久朝廷就解除了武将兵权,与金国和谈,并且最终杀害了岳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