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四句诗,句尾一定要押韵吗?

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一.二.四匀必须押韵。这是绝句,要是律诗六,八句也要押韵。

五言四句诗,句尾一定要押韵吗?

五言四句如果是“五绝”,即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属于近体诗范畴,那就必须严格符合格律!五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五绝,是指体源于汉代乐府小诗,深受六朝民歌影响,成熟定型于唐代。五绝每首仅二十字,便能展现出一幅幅清新的图画,传达一种种真切的意境。因小见大,以少总多,在短章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是其最大特色。

有四种形式:

(一)仄起首句不入韵式

格律对照例诗:王之涣《登鹳雀楼》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仄起首句入韵式

格律对照例诗:元稹《行宫》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三)平起首句不入韵式

格律对照例诗:李端《听筝》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四)平起首句入韵式

格律对照例诗:王涯《闺人赠远》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花明绮陌春,柳拂御沟新。为报辽阳客,流芳不待人。

五言四句诗,句尾一定要押韵吗?

诗歌为古代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按时间划分,隋唐以前称为古体诗,字数句数不定,一般不要求押韵。隋唐以后称近体诗,多为五言和七言诗(四言六言的也有),四句的叫绝句,八句的叫律师,句数再多的称排律或长律。

这里所说的五言四句诗即指五言绝句,一般要求二四句押韵,而且是押平声韵,需要押仄声韵的情况很少。首句尾字有的入韵有的不入韵,不入韵时就和三句尾字一起发仄声。

除了押韵,还要求每句平仄相间,句与句之间平仄转换。不过五绝在格式上还是要相对简单一些,其基本格式其实也就是四种基本句式互换,如: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这里边每句的首字要求平仄均可。

如果是律诗,就是把绝句的格式再重复一遍,此外中间两联还要求对仗,即是句式相同,词义相近,词性相同,而平仄必须相对。

另外,古人写诗用的是平水韵,不同于现在,古字读音分五种,即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近代字体逐渐演变之后入声字被分入其它四声中,现在,除了少部分地区方言还保留入声字,普通话中已经没有入声字。所以这也是我们现在一般写近体诗多用新韵区分平仄的原因,因为平水韵区分入声字虽有一定规律但又不能绝对,固对今人来说费时费力,当然这并不表示笔者反对某些大家对平水韵的不懈追求!或许将来有时间咱也深耕一下平水之韵律!☺️附两首拙作:

长律一首,祝愿老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三尺讲坛桃李艺 寒梅傲雪弄心弦

改革开放惠农户 敢比须眉田地间

岁月无情人易老 高山流水志依然

花开花落春常到 云卷云舒意在天

日月星辰来作伴 苍松翠柏不知年

五律一首《大鹏展翅》

乌云遮日月 骇浪恼雕鹏

翅展由旬丈 汹滔万里蒸

虾惊无处遁 龙浅任由羹

四海升平乐 八方普庆腾

五言四句诗,句尾一定要押韵吗?

五言四句诗不是每句都要押韵,但第二、四句必须押韵。诗歌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不仅具有声韵节奏之美,而且便于吟诵记忆。

近体诗的押韵非常严格。每首诗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首句入韵的,必须按首句末字之韵一押到底。也就是说,诗的第一或第二句就决定了本首诗的用韵。

五言四句诗,句尾一定要押韵吗?

这种问题,提得有些奇怪。

诗是韵文

不押韵的东西不叫作诗。不管是几言诗,都是一样。

押韵在文言文没有标点符号的状况下,实际上最早出现的是“句读”的作用,告诉读诗者诗句在哪里停顿,类似于“之乎者也”这些虚词所起的作用。而不断使用同韵字在对仗平仄的前提下,会大大加强诗词语句的节奏感。哪里开,那里合,哪里高,哪里低,哪句是半句,哪句是结尾,都是通过音律变化来实现。

举个例子。在没有标点符号情况下的五绝: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此诗是唐朝诗人王之涣作品

注意,真要在古时候刊印,那是竖着排列的,而且分行后是从右往左的,一个没有读过这首诗的人拿到这页纸张是什么反应?是懵逼的,古今中外的人都一样。但是我们如果朗读出来,自然而然就会发现“流”,“楼”押韵的位置为关键点,从而理出这一页文章的正确读法,得出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前面是标题,后面是作者介绍。

这还只是押韵的一个“句读”作用而已。

不押韵,读者就像没有眼镜的近视,根本无法知道作品是要表达什么,无法领会诗人充沛的感情,如何能被作者感动,和作者一起鼓与呼?

押韵是诗歌的基本规则。找不到韵脚,那就不要写诗。可以用其它短小精悍的文体来抒发感情。我们可以离开诗歌这个场所,写散文,写段子,写金句一样可以抒发人生感悟,不浪费自己偶然得到的好句子。

五言四句诗

五言诗出现较早,但是早期是古风形式出现,到后期在宫体诗中逐渐出现四句一“绝”的格式,也就是四句一般为一小节,是可以换韵的最小单位。因为押韵,至少是两个偶数句尾字韵部相同。所以,要押韵,至少是四句。

后来把这四句一段单独提出来成为“短、平、快”的绝句形式。而遵守近体格律诗平仄格式的五言四句,我们称之为“律绝”,也就是通称的“五绝”,不遵守平仄格式的通称为“五言古绝”,包含在“五古”(五言古诗)的分类下。

所以题主说的五言四句,就是五言律绝和五言古绝两种形式。

而绝句因为刚好四句,是押韵的最小单位,同时因为“句读”的作用,所以在偶数句句尾是必须押韵的,就是二、四句尾。

第一句也可以押韵,但是第三句绝对不能押韵。韵脚字相当于句号,第三句那里是半句话,只能打逗号,所以禁止押韵,而且平仄声调也必须和韵脚字相反,以示区别。

比如《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第三句“目”不但不押韵,而且是仄声,与“流”、“楼”平声韵区别,这是律绝。

比如《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第三句“翁”不押韵,是平声,与“绝”、“灭”、“雪”仄声韵区别,这是古绝。

不要小看五言诗,诗的结构是精巧的,音韵是有节奏的,内容是完整的。

五言四句诗,句尾一定是押韵的,否则就连诗都不是了。

一家之言,欢迎评论。喜欢请点关注,谢谢。

五言四句诗,句尾一定要押韵吗?

提问中的五言四句诗,我理解的是指绝句。绝句有古绝和律绝之分。

古绝对平仄格式限制较少。律绝于唐中晚期成熟后,形成定式。有二种基本格式,在此二式上,稍有改变又形成二种格式共四种。

1.仄起式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2.

中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3.平起式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4.

平平仄仄平,中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四种律绝格式。无论古绝律绝都有首句起韵,也有首句不起韵的。五言绝句,首句很多不出韵。但是,第二四两句,必须押韵。

这很好理解如果第二句和尾句不押韵,整首诗便失去了韵律之美。下面试以两首唐诗作为例子。

先看一首,首句起韵的。

春雪

刘方平

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

君看似花处,偏在洛城东。

四句诗,韵律感很好。我们试将四句诗中,最后一字换成西字再来看看。

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

君看似花处,偏在洛城西。

平仄没有受到影响,但整首诗的韵律感顿失。

再看一首,首句不起韵的。

采莲曲

刘方平

落日清江里,荆歌艳楚腰。

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

现在我们试将尾句最后一字换掉,不再押韵。

落日清江里,荆歌艳楚腰。

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流。

同样平仄格式不变,但是却再也没有诗的韵律之美。这就是绝诗尾句必须押韵的原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