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梁山好汉如果不招安最终出路是什么?

不招安,就像《荡寇志》描写的那样,被剿灭了。招安了,最后结局书中也交待了。反正都没好,这是没夺取政权的必然结果。

《水浒传》梁山好汉如果不招安最终出路是什么?

就《水浒传》这部小说的描写来看,如果宋江不接受招安,那结果还真的难说。问题是黑三郎宋公明未上梁山之前一直以及时雨,以忠孝仁义闻名天下;待到上梁山之初,他就存下了被招安之心,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接受招安铺路。这其实就是小说的主线:招安,投降。

但是,如果这条主线不存在,以小说中所描写的梁山好汉们的盖世武功,英雄豪情,排兵布阵的兵法智慧,无往不胜的浩大声势,假如坚决不肯接受招安的话,与被蔡京、高俅、童贯等把控的朝廷对垒,最终将有可能是鱼死网破的结果。

然而历史毕竟不是小说。在真实中,梁山起义的规模非常小,甚至都不能称之为起义。因为一百单八将是不存在的,当然小说中绝大多数豪气干云的盖世英雄也都是虚构的角色。其实他们只有三十六个头目,武功也仅仅是一般化,或者基本能说得过去,外加一些少量的小喽啰,只在山东梁山到河南与河北边沿地区干一些劫富济贫的营生,很少与官方官军发生正面的冲突。

小时候,曾经在一本好象叫“两宋演义”的书上,看到过相关描述,具体情节已经记不清楚了,大意是说,张叔夜官职还不高的时候,任职山东,梁山正处在他的管辖区内。一次张叔夜略施小计,把宋江、吴用等人围困在了水泊中,最后迫使宋江等人只得投降。

张叔夜

那本书虽然是演义,却有一定的可信度,即便不足全信,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宋江们的势力确实是很小。而《水浒传》中,把梁山描述得声势浩大,那只是小说情节与主题的需要。

《水浒传》梁山好汉如果不招安最终出路是什么?

这是个假设题。在施耐庵所著的《水浒传》中,到最后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汉接受朝廷招安后,镇压田虎、降服王庆、大战方腊死的死,残的残,实属悲惨壮烈!倘若梁山好汉不接受招安,史来与朝廷对抗的都不会有好结局。因为当时朝廷腐败,奸臣当道,百姓苦不堪言,宋江等带头起义反抗,解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但是宋江他们并不止一伙人在战斗,还有全天下的黎明百姓。作为朝廷,想收了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汉其实也可以不费吹灰之力,但因顾及民心,也只能先服软。然后,抛利引诱,蛊惑人心,让其内讧。当然用利引诱起义首领,手段也是非常高明。在利于弊面前,当利大过于弊,天平也就失去了平衡点,宋江也不例外。但与其说他是为了利,不如说他早就掺透了结局,因此,他与弟兄们商量招安之事,那你别以为一百零八位好兄弟个个心连心,招安一说出还是有人也动摇了,只是没说出来罢了。

好了,最后接受招安,但朝廷抛利下饵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戴罪立功,为朝廷出战抵制政治势力,最终寡不敌众,明枪敌不过暗箭,悲惨失败告终。假如不接受招安,朝廷也会一个个击破或杀一儆百,胳膊拧不过大腿的事,宋江早就看出来了,他其实也想和弟兄们共享荣华富贵,只是他没猜到朝廷背后的阴险和太高估了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汉的实力,以至于最后悲剧收场,自己落个贪图名利的骂名。

无奈,悲哉!痛哉!哀哉!

(感谢阅读!我是诗蓦1,原创回答首发头条平台,欢迎您来关注与评论!)

《水浒传》梁山好汉如果不招安最终出路是什么?

【创作热词】《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没有被招安,结果会怎么样呢?历史上真实的宋江起义并未接受招安,而是与朝庭抗争到底了,最后被朝庭镇压。然后,此宋江起义非水浒传中的宋江起义,这里要谈地是水浒传中的宋江起义,谈地是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不招安而可能有地结局,那就不妨推断一下,可能有的几种情形。

(一)宋江本身不主张招安,不将聚义厅改为忠于堂,虽然也会打出“替天行道”的大旗,但其内涵却发生了变化,这个“天”不再是宋王朝的“天”,而是梁山好汉理想的“天”,即均贫富的“天”,为实现这个理想,梁山好汉会大力宣传宋王朝的黑暗,打土豪和贪官污吏,旗帜鲜明地向宋王朝宣战,并不断扩大势力,其结果虽然不能彻底推翻宋王朝,但可形成长期割据局面,待梁山好汉老去,局势方可发生变化。

(二)梁山好汉特别是宋江,更有雄襟与胆略,正如有他反诗中写的“敢笑黄巢不丈夫”的气度,主动联合起黄巢起义、田虎起义、王庆起义等义军,凝聚成一股力量,共同对抗朝庭,极有可能将宋王朝推翻。

(三)就如真实的历史情况一下,梁山好汉孤军奋战,成为流寇,最后被朝庭所灭。

(四)被朝庭打散或内部产生分裂,梁山108将各自浪迹天涯,或各自占山为王,成为长久的职业性地所谓的“土匪”。

(五)李俊与童威童猛的结局,也可能成为梁山好汉共同的结局。镇压完方腊起义后,李俊带童威童猛等,南下南洋,通过搏杀建立起暹罗国,建立起自己的王国。这说明,梁山众好汉完全可以走李俊路线,到海外建立起王国,再不受宋王朝的欺压了。

不接受招安,梁山好汉可以有几种结果,最有可能实现也算最好的结局当属于集体流落海外,并建立起自己的王国。

《水浒传》梁山好汉如果不招安最终出路是什么?

梁山好汉如果不招安,肯定是没有出路的,这是以下几个因素造成的。

第一,形势有局限。

当时的形势是什么呢?当时尽管皇帝昏庸,朝廷腐败,贪官横行,奸臣当道,但因为宋朝成立之初开始狠抓经济建设,所以国家物产丰富,老百姓的日子还能过得下去,并没有到没有吃饭,没有衣穿的地步。也正是因为这样,天下百姓并没到为了生存为了而群起反抗,拼死搏斗的地步。

而梁山好汉虽然是走投无路的忠良汇集之地,也为天下百姓打出了“替天行道”的旗号,但号召力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百姓当时有田种,有饭吃的也就自然不会走上造反这条不归路。

第二,自身有软肋。

一方面梁山虽然是个好地方,依山傍水,是个用兵的好地方,但毕竟梁山只有那么大的一块地盘,固守在其中当个山大王还可以勉强维持下去,但要想有进一步发展,那就很难了。而除了梁山,又不能在其它地方建立稳固可靠的根据地和政权。这样导致的结果是无法继续扩张,无法招募到更多的兵源,无法进一步壮大实力和势力。

另一方面, 梁山的掌舵人宋江有软肋。宋江的优点是仁义厚道,乐于助人,劫恶济贫,拥有良好的声誉和威望,拥有极强的感召力,众好汉都唯他是从。缺点却是目光狭小,主要体现在,他眼里只想当一个山大王,打击一下那些独霸一方的贪官污吏,力所能及地帮助那些受压迫受欺凌的贫苦大众。但却缺乏政治眼光,他没有把自己的反叛上升到“国家”级的层面,或者说根本没有那些推番大宋,自己带领一帮弟兄来当家天下的主人,真正建立属于自己的王朝和时代。也正是思想的禁锢,让其行为受到了制约,进步势力壮大后,并没有跳出梁山向外继续发展,而是坚守梁山,固步自封,错失了突飞猛进式发展的机遇。正是这种思想影响,他上没有把造反上升到国家的高度,因此,当朝廷政府来招安时,他便选择了屈服,选择了妥协,最终葬送了梁山好汉的美好前程。

第三,朝廷有实力。

宋朝廷虽然黑暗,但国家的运行并没有乱,军队也是强大的,其中除了童贯、高俅这样的昏官外,会打仗的将帅也比比皆是,而且全国的军队也是很宠大的。梁山的壮大,宋政府自然越来越重视,派去镇压的军队也会逐渐增多,可以说不把梁山踏平,宋政府是不会善罢干休的。也正是因为这样,如果梁山到最后不招安,势必引来一波又了波宋军前来镇压,而梁山地势再险峻,也是无法阻挡这长年累月的攻势的,最后灭亡也是时间的问题了。

综上所述,如果梁山不接受朝廷招安,肯定是没有出路的。

《水浒传》梁山好汉如果不招安最终出路是什么?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如果宋江不选择招安,梁山好汉们的结局无非就是一个灭亡。

第一,选择与朝庭死磕到底,凭梁山的实力绝对熬不过大宋朝。如果朝庭把水泊围困起来,里不进,外不出,不用多久梁山会弹尽粮绝必然引起内乱,朝庭就会趁机剿灭。

第二,选择联合其它山寨人马,推翻大宋朝。这个难度很大,能拉杆子立山头的其实都不想惹朝庭,只想互相利用,不想断绝关系,才能自善其身。联手打家劫舍分浮可以,与朝庭打仗都会避而远之。宋江与朝庭作战並不能一呼百应,如果战事不顺,原朝庭降将必然纷纷反水,他们心里没有与朝庭彻底决裂的决心,上梁山只是权宜之计,是作为准备招安与朝庭讨价还价的砝码。所以要打一场推翻朝庭的真正战争,宋江毫无胜算。联手其它山寨也只是一厢情愿,若孤军奋战只能自取灭亡。

其三,选择以八百里水泊割据一方,与朝庭长期对抗,不接受招安。八百里水泊並不占地利优势,因它回旋余地太小。相比之下方腊,田虎,王庆地面都比梁山大得多,回旋余地大大忧于梁山,还是没摆脱被剿灭的命运。

所以宋江选择接受招安,也算明智之举,其他选择都是绝路。宋江接受招安以后,朝庭采取了借刀杀人的恶毒策略,就是要彻底消灭反抗朝庭的势力,宋江接受不接受招安都会被消灭,只不过是早一天晚一天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