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动挡换挡要不要松油?
真正能实现不松油门换挡的只有CVT变速箱了,当然了如果你愿意的话手动变速箱从操作上也可以实现不松油门换挡,毕竟手动变速箱是你说了算。但这样做除了费油、费车以外并没有什么好处。
CVT变速箱的变速比是连续可变的,所以换挡时发动机完全可以保持动力,然后改变锥形轮配合直径来完成换挡。而其他自动变速箱换挡时虽然你踩着油门没松,但是变速箱会给发动机发出降低扭矩的请求,以降低冲击力,保证换挡平顺性。所以本质上还是和松油门一样的效果。
手动变速箱换挡操作完全取决于驾驶员,你喜欢的话也可以踩着油门换挡,但是这样做并没有什么好处。
因为当你踩下离合器时发动机与变速箱之间断开连接,发动机负载消失,如果不松油门那么多余的动力会让发动机转速立马飙升,增加不必要的油耗。而且换挡完成后松离合时发动机转速与变速箱输入轴转速差太大,会导致离合器结合瞬间产生剧烈摩擦,影响离合器寿命、增加传动系统冲击,换挡平顺性就更别提了。
手动挡的精髓就在于油门和离合器的配合,所以我认为开手动挡车换挡时松油门应该是一个下意识的动作,练好这个配合是灵活掌握手动挡的前提。
手动挡换挡要不要松油?
手动挡汽车换挡时不松油门的操作难度还是很大的,如何在左脚踩放离合器踏板、右手换挡的过程中,右脚还能一直稳定的控制着油门踏板,这确实难度不算小。
很多入门驾驶者都担心换挡时如果松开油门踏板发动机就会熄火,其实发动机转速并不会马上就降到底,只有松开油门踏板才能完成顺畅的换挡,并达到继续加速的目的。
降挡时更不能不松开油门踏板,因为降挡是一个减速的过程,但是并不是说完全就不去控制油门踏板了,换完挡、离合器踏板完全松开后,还是需要马上踩下一定深度的油门踏板,以达到动力衔接的目的。
踩着油门踏板不是不能完成换挡,但是代价就是离合器片的过度磨损,负责协助离合器接合、分离的分离轴承也会受到较大的冲击,使用寿命也会受到一定影响。所以首先需要熟练掌握换挡技巧,可以完成顺畅而迅速的换挡,对离合器的操控也要干净利落,不能拖泥带水。
这样一来片刻松开油门踏板就不会造成动力衔接不顺畅了,总之离合器踏板完全松开了,油门踏板就应该适当踩下去了,这也属于所谓油、离配合的范畴。不过在慢速蠕行时,离合器踏板与油门踏板之间的配合还是要频繁得多的,这也是开手动挡车比较怕交通拥堵的原因,此时保证车不熄火,又能顺畅行车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手动挡换挡要不要松油?
手动档车换档分为升档和减档,这两种情况的操作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升档是需要松掉油门的,而减档可以松掉油门,也可以不松掉油门,视你实际使用情况来决定。
在说升档和减档之前,先说一下起步时的操作情况下,不管是平地起步,还是半坡起步,又或者是下坡起步,都是先踩住离合器和刹车,先挂好1档,然后再慢慢松离合器到半联动位置,为了加快起步时间,可以在起步过程,松离合的同时加油。
手动档把
松离合器的过程中加油,是为了增大发动机功率,经离合器传输给动力系统更大的动力,动力强了,起步时间就短了,起步后的速度很容易加快,但是这个加油过程不是在换档过程中,而是在起步过程中,与加、减档时加油是不一样的。
一、升档换档时的操作手动档汽车在行驶过程,需要长档时,往往是先加油门,让车速达到下一个档位的速度,比如你现在车速是30公里/小时,档位是3档,你想升档到4档,首先做的是加油,让车速提升,提升到50公里/小时的时候,同时发动机的转速在2000转左右,就需要踩死离合器,同时挂入4档。
手动踏板
在你踩离合器,换档的过程,必须要松掉油门,如果你不松油门,当你踩死离合器时,就切断了发动机与动力系统之间的啮合,汽车就处于空档状态,如果你不松油门,就等于空档踩油门了,这个时候发动机转速急剧上升,一下子会上升到三四千转。
空档踩油门不知道你们试过没有,我当初在驾驶学车的时候,教练给我们示范过空档踩油门的情况,就是手动档车挂空档,接起手刹,然后去踩油门,汽车发动机会发出很大的声音,然后发动机转速急剧升高,普遍三四千转,如果持续踩油门,到五六千转都有可能,这样就容易损坏发动机。
手动档操作
升档时不松油门,仍然在加油,这个动作是错误的,不仅车辆无法获取动力,而且还浪费了燃油,光烧油不做功了,这跟怠速状态原理是一样的,虽然在升档的换档过程之前和之后都必须要加油,但是你换档的那一瞬间一定不要踩油门,松掉,这才是正确的操作。
二、减档时的操作如果你减档的目的是为了减速或者停车,当你在减档换档过程中,也是需要松掉油门的,原理和升档操作是一样的,但是如果你减档是为了加速的话,那么在换档过程中,可以不用松掉油门。
换档操作
这也就是开车的一个术语,叫降档补油,通常用于超车或者提速,减档的目的不是减速,而是加速,因为手动档汽车档位越低,扭矩越强,档位越高,扭矩越小,扭矩就相当于汽车的动力,当汽车需要爬坡时,往往挂在低速档上,比如1挡和2挡,就是需要更强的扭矩。
超车也是同样的原理,手动档汽车在超车时有一个操作,就是降档补油,在超车的过程中,先降档,比如你现在是5挡70公里/小时的速度,现在你要超车,可以先踩离合器换档,把5档换成4挡,在换档之前和之后都保持油门不松,换完档之后,深踩油门,汽车就能跑得更快,这就是低档高速。
降档补油
当然了,你在换档过程中,动作要尽量快,一个换档操作,往往需要1~2秒钟的时间,很短,另外,降档补油也是有技巧的,踩油门的时候,先不要踩得过深,先轻踩,在挂档的过程,由于有1~2秒的空档,发动机转速会非常高。
降档补油的目的就是提速,也需要发动机转速高,同时这个时候你的速度也比较快,不需要担心发动机转速会太高,所以只能轻踩。
换档时踏板操作
换完档之后,就可以重踩,加深油门了,这个轻重过程是无法描述,需要你不断地练习,掌握这个度,同时不同的手动档车型踩油门的深浅都需要自己琢磨。
手动挡换挡要不要松油?
相信考过驾照的朋友,教练应该跟你们说过换档时要松油门、踩离合、换挡、轻抬离合、加油这一系列的动作,这也是开车换挡最基本的顺序。所以手动挡在换档时是要先松开油门的,无论是升档还是降档如果不松油门都会对车子产生影响。
考过科三的应该都知道,有一个项目是加减挡测试,加档就是由低档换成高档,这个时候就需要提前给油,让发动机保持在2000转以上,然后松油门深踩离合到底,完成加档工作,一气呵成,然后松离合。记住,松到“半联动”时一定要缓抬离合器,这个时候其实也要看自己感觉了,也不用说非得完全松开离合后才能踩油门,等到快松完的时候给油也是可以的,当然这是要看每个人的车感,但是离合器和油门一定要衔接好,不然很容易产生顿挫感,车子行驶不流畅。可能新手上路时经常会遇到车子卡顿的情况,这个很容易理解,毕竟熟能生巧嘛,等到你慢慢熟悉开车的感觉之后就能升级成“老司机”了。
在做减档工作时,也是同样的道理,只不过不用提前给油,就直接松开油门深踩离合就好啦,当然你不用担心松开油门后车子就会立马停下来,从松油门到车子停下来发动机是需要一个缓冲时间的,你就要在这个时间里完成减档工作,道理和加档是一样的。
也许你会说,为什么在加减挡时要松开油门,那是因为你踩离合器的时候,发动机和变速器直接的动力传递就会中断,而这种情况如果还没有松掉油门,发动机转速会瞬间升高,不仅费油而且对发动机也有很大的损害。
总之,如果是新手的话,就不要纠结这个问题了,只要记住加档就先给油然后松油门深踩离合,换挡;减档就直接松油门深踩离合,换挡就好了,千万不要左脚踩离合右脚踩油门!老司机的话开车已经很熟练了,在换档时肯定能把离合器和油门踏板衔接的很完美,更何况也没有人会傻到干白白费油的活吧。
手动挡换挡要不要松油?
现在的汽车用户,大多数还是喜欢驾驶自动挡汽车,图方便、省事、市区堵车不在纠结。也会降低不少怒路症。我个人还是喜欢驾驶手动挡的汽车,因为那种操作感受是自动挡汽车不能体会到的。
关于这个问题,换挡需不需要松油?我认为还是要松的嘛,至少我教练没有教过我不松油门怎么开嘛。
新手驾驶员由于才拿到驾照,或者环境因素,造成的过度激动或者紧张,偶尔会忘记松油门也是人之常情,都可以理解的嘛,多加练习,熟能生巧,谁都会变“老司机”的。
换挡不松油门的话,低速行驶的时候可能会有顿挫感,所以建议在没有改掉这个不好的习惯的时候,驾驶手动挡汽车,尽量放慢速度,这个不松油门的习惯在高速公路上是很危险的,万一挂错档位......
在驾校学习驾驶技术的时候,驾校教练所教我们驾驶的是手动挡汽车,以轿车为例,手动变速器大多为五挡有级式齿轮传动变速器,12345档加倒车档。
教练在教学员驾驶汽车行驶过程中都是加档加速的、减挡减速是吧。平坦的路面驾驶时,发动机转速一般在1800转至2000转就可以加档,所谓的加档之前要加油门让发动机转速提高在换挡,就不会有顿挫感。如果是二级公路或者国道,乡村小路,根据路况的不同我们还是需要适当的提高转速,要不然遇到爬坡、回头弯(U形弯之类的)可能会上不去,这个时候就要减档,在减档之前松开油门,轻踩刹车,等车速降下来,在换如合适的档位。
我个人操作是30码到40码3挡、40码到60码4挡、60码到80码以上5挡,可能我说的不完全,这也属于个人操作问题,也可能要根据路况而定。
不同车的,有不同的驾驶,自己的座驾自己最熟悉。
手动挡换挡要不要松油?
为了延长变速箱的使用寿命、降低换挡冲击,建议等到转数平稳以后再换挡,也就是说需要松油门!
现代的手动变速箱由于有同步器的存在,现在对于换挡时发动机转数要求并不严格,但是,发动机在踩下离合器后仍然踩油门,会因为发动机失去负载而导致转数异常升高,也会导致离合器片异常磨损!
正确操作:
一档起步后,轻踩油门,提升发动机转数在1300以上,松油门,踩离合挂二档,松离合。之所以送油门是为了保证换挡期间发动机转数平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