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高速上好像增加了很多测速点,ETC设备过去的时候都会响一声,这是怎么回事?

最近高速上好像增加了很多测速点,但是和以往的不一样,ETC设备过去的时候都会“滴”响一声,就像平时上下高速过ETC通道一样。这个点是干嘛的,是不是测速的?

这是高速公路路径识别系统在工作。因为现在高速公路基本上都实现了联网,两条高速公路交汇处都有互通立交桥,所以从理论上来说不管你从哪个入口进入高速公路你都可以到达国内任何一个地方。同样你去一个地方时也有不同的路径可以选择。

而高速公路是按里程收费的,比如你从郑州到洛阳,在郑州上高速后通行卡里记录了上高速的收费站。然后你随便跑,到洛阳后下高速时收费站就会统计你上下高速的收费站并计算出最短距离然后扣费。但是这种计费方式并不能反应车辆的真实行驶轨迹,就好比上图,从郑州到洛阳最短路径就是走连霍,但是走郑少洛、京港澳、二广也能到达洛阳。虽然说正常人不会这么绕,但是保不齐有些人出于某种目的会这样做。这样以来高速公路就亏了。

还有更胆大的人直接利用此漏洞来逃费。比如上图的情况,黄车从A城驶向D城。而蓝车从D城驶向A城。按规定他们都要支付A地到D地这段路程的通行费。但是如果两个司机认识的话他们就可以提前联系好在中途交换通行卡。这样以来黄车拿到的通行卡里记录的是从D城上高速。而蓝车拿到的通行卡里记录的是从A城上高速。辆车快到目的地时黄车从C站下高速,蓝车从B站下高速。这样以来黄车只需要支付CD段费用。而蓝车只需要支付AB段费用。

所以现在很多高速公路都有路径识别系统。通过安装在龙门架上的设备以车牌识别、无线信号等方法在沿途记录车辆实际行驶轨迹点,以便精确计算路程并收费。

其实你在跑高速的过程中就时刻在使用这个系统,即使你不用ETC。因为现在人工车道的普通通行卡也有这个功能。通行卡放在车里在经过标识点时系统也会向通行卡里记录数据,只是我们无法察觉而已。而ETC设备则会发出应答声。

最近高速上好像增加了很多测速点,ETC设备过去的时候都会响一声,这是怎么回事?

谢邀

最近跑高速确实发现了你说的这个问题,我上次从北京开车回江苏就发现一路上好多高速有这样的EtC通过的时候会“滴”一声,但是只要ETC通过后发出声音的就肯定不是测速设备。

从各种信息得到交通部要拆很多收费站的情况来看,目前很多的省界收费站都已经拆除了,那么拆除以后的收费,计费包括在各自路段行驶的费用怎么结算呢?我觉得凡是通过以前的省界收费站的时候ETC被“滴”一声应该都是用于计费打卡用的(没有查资料是否就是这个功能,我只是按照经验主义去论定的)这些省界的应该都属于这类功能。

最近在省内高速上也发现了好多这样的设备,特别是在两条以上的高速交汇的路段,在要接近或者离开交汇点的各条高速公路上都有这样的架子。我看应该是用于检测我们在高速上行驶的轨迹,便于计费系统跟踪车辆行驶路段而用的。如果你留心观察还会发现只要有高速交汇处附近的高速入口并入主道后就会发现有这样的设备,我想道理应该都是一样的。

通过这些设备的跟踪和确定,应该是收费更精确,更规范更加的合理。随着高速智能发展,将来高速的服务也将同步提升服务质量保也会汇集所有的驾乘人员。

最近高速上好像增加了很多测速点,ETC设备过去的时候都会响一声,这是怎么回事?

临近出口都装了,ETC的预收费系统!

最近高速上好像增加了很多测速点,ETC设备过去的时候都会响一声,这是怎么回事?

作为业内人士回答一下,通过龙门架时确实电子标签会出现蜂鸣声。原因是多路径识别系统在工作。之前车辆通行高速的计费方式为两个站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我们业内称最佳路径,这样的计费方式有好处也有坏处,举例说明,好处是比如驾车东向西到西安,通行连霍高速商丘段,由于道路封闭施工,需绕行郑民高速后转入连霍高速,期间会多出一段里程,但是由于才有最佳路径,还是按照上下站口的最短路径收费。

坏处是会存在逃费漏费情况,举例 车从连霍高速A站出发到D站,中途转入大广高速C服务区接朋友,后通过服务区调头形成U型路线。

由此而来衍生出了多路径识别。

以车载ETC设备为记录设备,通过龙门架时经过射频信号识别车辆通行,从而判断车辆具体行驶了多少公里,应收取多少通行费。

最近高速上好像增加了很多测速点,ETC设备过去的时候都会响一声,这是怎么回事?

把卡拔出来一点就好了,不过下高速的时候要及时插到位,不然会撞杆,还会吃超速罚单的

最近高速上好像增加了很多测速点,ETC设备过去的时候都会响一声,这是怎么回事?

谢谢邀请!

首先我来更正一下,最近高速上增加的龙门架不是测速的,真正的用途是高速ETC识别仪器。是为了2020年起全国取消跨省公路收费做准备,也就是说是识别车子在高速公路上ETC通行轨迹,便于正确的识别车子上下站信息。说白些,就是记录你上站,通行,下站信息,不让你再占国家的便宜。

希望我们回复能帮助到你。关注我们,一起学习汽车知识,谢谢大家的阅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