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中,斯大林为何要处决巴甫洛夫大将?
1941年6月22日德国把战争的矛头直指苏联,让苏联非常的慌张巴,德国出动三个集团军190个师,550万大军突然出动闪击苏联,怎么能让不怕,而且德国的前期后勤补给功课也做得非常足,而苏联叫苏联准备进攻都不知道,这个真的是斯大林的一个高傲自大,之前别国已经给苏联情报了,特别是英国,在德国失去制空权,他们才决定对苏联动手,苏联也知道德国也会进攻他们,但是没想到那么快。
在德国进攻苏联之前,斯大林也还在巩固自己的一个地位,进行了大清洗,很多将领都被处理了,把很多有资历的都换下来,换上了年轻的军官,但是这些年轻的军官都没有上火现场,所以在面对德国的闪电战术,都已经恐惧了,节节败退是很正常的。
巴甫洛夫44岁时升职为大将,并负责西方面军的指挥!可以说军区的大司令,但是面对德国的来势凶凶,巴甫洛夫没有做出很好的一个战术,在德国利用飞机和坦克开路,步兵快速的推进,德国用6000门大炮疯狂轰苏联,一千多架飞机开始对地面和空中开始致命的打击,德国只用了一天就把苏联800架飞机摧毁,更加让人心疼的是,其中500多架飞机是属于巴甫洛夫部下的。
德国进攻苏联分为三路,分为北方路线、南方路线、中路路线,这三个路线的,德国都取得很大的胜利,苏联24个师被德国打得屁股尿流,损失了一半的人和装备。 而中部战线就更加严重,明斯克沦陷了,苏联只能后退再后退,直到败退350公里,中路战线30个师被团灭了,团灭呀,这个多么的不堪,而且70个师损失一大半士兵。
德国从南方进攻,就是想占领苏联在乌克兰的农业和工业基地,这样苏联的后勤部给就遇见很大的稳定,如果苏联在拿下莫斯科这个战略点,拿下交通的制高点,那么苏联的运输就很困难。
巴甫洛夫竟然不知道前面的情况,知道斯大林听德国的广播之后,打电话给巴甫洛夫,他才知道前线情况,斯大林当时非常的生气,巴甫洛夫竟然都不知道自己输在哪里,但是就算换了别人来面对德国的进攻,也差不多都是一样的结局,所以巴甫洛夫只是背锅而已,从后面的平反就可以知道了。
这个也是斯大林的一个政治手段,如果不杀鸡儆猴的话,那么面对德国强势进攻,很多将领都会后退,而这个时候杀巴甫洛夫,就是用来稳定军心而已,特别巴甫洛夫这个高官,更加能体现斯大林对德国的重视,对莫斯科这个战略点的必争之地,斯大林做更多的准备。
苏德战争中,斯大林为何要处决巴甫洛夫大将?
很多观点认为巴甫洛夫在战争中失利完全是斯大林造成的,因此成了替罪羊。甚至还煞有介事的搬出1956年苏共20大为巴甫洛夫平反作为依据。
然而在笔者看来,巴甫洛夫纯属死有余辜!!
这得从战前说起!巴甫洛夫是苏联红军最早的两个坦克团长之一,另一个是朱可夫。两人资历都差不多,都是凭借担任早期坦克部队领导职务拾级而上,到二战前都位列大军区总司令,大将军衔。唯一的区别是巴甫洛夫是继图哈切夫斯基后的苏军中首屈一指的坦克战专家!!朱可夫在战前就扮演起了救火队员的角色,从苏联西部的白俄罗斯再到中部中蒙边境的诺门坎,走马灯似的转来转去。而巴甫洛夫则始终坐镇屏障苏联心脏莫斯科的西部白俄罗斯地区,并且不断组织试验苏军机械化部队,苏军甚至走在德军之前成立了独立的坦克兵团——坦克军,其麾下的西部特别军区是苏军机械化程度最高最强的部队,足见斯大林他的倚重!
巴甫洛夫曾作为苏联军事代表参加西班牙内战,然而回国后,这位苏联头号坦克战专家居然提出要取消坦克部队作为独立兵团的做法。
巴甫洛夫是图哈切夫斯基机械化建军理论政策下提拔和成长起来的干部,图哈切夫斯基在大清洗运动中丧生,其理论也被贴上政治标签,巴甫洛夫于是就抛弃了先前的理论。
1939年11月,苏军统帅部不顾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和刚在远东揍了日本人的朱可夫的坚决反对,采纳巴甫洛夫的建议在苏军编制序列中取消了坦克军编制。
如果这种做法还可以理解的话,那下面这个就不能原谅了。
巴甫洛夫抛弃了的坦克战理论和独立坦克兵团编制却在纳粹德国手里玩的炉火纯青!这一点是巴甫洛夫和斯大林都始料未及的。
苏德战争开始后,巴甫洛夫麾下的西方方面军在兵员数量上弱于德军,但在坦克数量上双方则是旗鼓相当。然而巴甫洛夫对于德军装甲部队从南北两翼对苏军部队实施大纵深迂回包围的战法估计不足,直到德军合围完成后的第三天,巴甫洛夫才在同朱可夫通电话中晓得这一噩耗。然而为时已晚,30万苏军战士、2500辆坦克、1500门火炮被德军围歼!而距离开战才过去半个月,苏军最精锐的战略兵团之一的西方方面军就这样灰飞烟灭了。
而造成这一恶果的巴甫洛夫则遭到枪决的惩处!!
苏德战争中,斯大林为何要处决巴甫洛夫大将?
巴甫洛夫大将在苏德战争中被处决的红军高级将领之一,和他一起被处决的还有其他四名苏联将军。
巴甫洛夫大将和朱可夫大将曾是红军最早的两个坦克团的团长,也曾荣获苏联英雄金星勋章。
巴甫洛夫1941年获大将军衔,任西部特别军区司令。苏德战争爆发后任西方面军司令。
就是在这个位置上,因指挥重大失误丢掉了性命。
苏德战争一开始,巴甫洛夫的空军在第一天就被德国人消灭了。
德军仅用一星期便攻占了明斯克,西方面军第3、4、10集团军被德军合围,50万部队落入德军包围圈。
从6月22日德军发起进攻到29日占领明斯克城,巴甫洛夫的部队简直不堪一击。
斯大林万万想不到,拥有六十余万大军的西方面军会在短短3-4天之内兵败如山倒。
这使得斯大林的心理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在6月25日,斯大林向西方面军下达了撤退的命令,可是巴甫洛夫却没有执行。
斯大林立刻给铁木辛哥元帅打电话,铁木辛哥表示他也联系不上巴甫洛夫。无奈之下斯大林只好转而要求朱可夫寻找巴甫洛夫的下落。
朱可夫和铁木辛哥剧照:
朱可夫好容易才打听出巴甫洛夫躲在第13集团军司令部。
朱可夫询问前线情况,巴甫洛夫对前线战事一无所知,并且作为方面军司令,他居然联系不上自己的部队,更不要谈指挥作战了。
收听德军广播是他了解战况的唯一方式。也就是说,巴甫洛夫并不比远在莫斯科的一名普通市民对前线战况了解更多。
哭笑不得的朱可夫把这一情况报告给了斯大林,并建议解除巴甫洛夫的职务。
盛怒的斯大林立刻撤销巴甫洛夫和参谋长克里莫夫斯基少将、通信主任格里戈里耶夫少将、炮兵主任克里奇少将、第4集团军司令科洛布科夫少将等人的职务,将他们押回莫斯科接受审查,由铁木辛哥元帅接替西方面军司令员。
斯大林:
鉴于巴甫洛夫的无能和懦弱,一个强大的方面军一星期就被德国人消灭。
巴甫洛夫大将和他的参谋长,被送上军事法庭,很快便以叛国罪被判处死刑。
巴甫洛夫的能力不足以指挥一个方面军。他对坦克的作用还是停留在一战的水平,他将两个集团军放在前线的突出部位,并且没有足够的预备队。
战争开始后,巴甫洛夫被德军吓坏了,他放弃了自己的岗位,放弃了对方面军的指挥。
这使得德军很容易击溃没有指挥的红军。虽然在当时的情况下,谁也没有把握能挡住德国人的进攻,但是作为指挥员,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是斯大林万万不能忍受的。
如果不杀一儆百,以儆效尤,那以后红军就无法同德军作战了。
战役图:
巴甫洛夫冤枉吗?好像是有点,特别是他的罪名是叛国罪。他不是叛国者。
但是枪毙他是不冤枉的。作为一个战役指挥者,丢掉了重要据点,断送几十万苏军,值得枪毙好多回了。
据说在临刑前,巴甫洛夫留下了遗言,他请求他的战友们以他为戒,在斯大林的指挥下,一定要打败德国人。
他请求各位将军们,要用自己的生命为战士们的生命负责。
巴甫洛夫死,给红军将领们打了一支强心针,一支清醒剂。这就是这个大将最后的一点用处了。
作者: 歪眼小史工作室 —— 冯生
苏德战争中,斯大林为何要处决巴甫洛夫大将?
巴甫洛夫是苏联在苏德战争时期刚开战后不久就被自己人枪毙的最高级将领,在二战之前,他的仕途可以说是一帆风顺,也是斯大林身边的大红人。
巴甫洛夫早在一战时期就加入了沙俄军队参军作战,在1919年的时候加入了苏联红军,属于最早参加革命的一批人。在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后,先后担任过骑兵团团长、机械化团团长和旅长,在1936-1937年间参加了西班牙内战,并担任了坦克旅旅长,是苏联最早的机械化部队指挥官之一,也是苏军最早的两个坦克团团长之一,而另一个坦克团团长就是大名鼎鼎的朱可夫。西班牙内战结束后,在1937年出任了装甲坦克部部长,后率军参加了苏芬战争。
在苏德战争之前,他与朱可夫一起晋升大将,一起担任了重要军区的司令员,朱可夫在基辅特别军区,巴甫洛夫在西部特别军区,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巴甫洛夫担任了西方面军总司令。可以说巴甫洛夫的晋升之路非常顺利,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的仕途应该会更加光明,只是突如其来的战争打破了他的人生轨迹。
晋升的太快,也掩盖了他在军事观念上的一些问题。尽管他是红军最早的机械化部队指挥官,尽管他是红军最早的坦克团长,但他对坦克战的理解显然不够深刻,他曾经错误地接受了在西班牙内战时期的经验,认为坦克兵只能是辅助性兵种,不应该成为独立建制的部队,这就导致苏联解散了不少早期就已经组建的机械化部队。
而同时期的德国,已经把闪电战玩的炉火纯青,独立建制的坦克部队是其闪电战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对现代战争的认识上,巴甫洛夫显然没有跟上时代的节奏。此外在1941年初的演习当中,朱可夫指挥的蓝军就曾经以与德军差不多的打法击败了巴甫洛夫率领的红军,但这次演习并没有引起巴甫洛夫的注意,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导致了苏军在战争初期面对德国闪电战的时候付出了惨重的损失。
但是苏联在战争初期惨败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斯大林,巴甫洛夫很大程度上只是当了斯大林的替罪羊。首先斯大林并不相信德国会进攻苏联,直到战争爆发的时候,斯大林还一度认为德国进攻的消息都是谣言,目的是要苏联先进攻德国,好给德国造成口实来进攻苏联。所以在战争爆发的第一时间,以斯大林为首的苏军统帅部并没有反应过来。
▲苏联在战争初期的失败,最大的责任还是在于斯大林
其次斯大林是苏军的最高统帅,对于苏军的战略部署,斯大林才有最终的决定权。而在战前,斯大林的军事部署是将大量的部队部署在了一线边境附近,而二三线地带没有部署足够的兵力。这就造成在德国发动闪电战的时候,当一线部队溃败的时候在二三线没有足够的部队能顶上去止住苏军的溃败。将部队大多数集中在一线,这样的部署也正中了德军的下怀,德国人的闪电战不怕你集中对少兵力对付他,最怕的就是你有足够的战略纵深。在刚开战的时候德国人就会运用其飞机、坦克、大炮的立体化进攻模式迅速在对方的战线上撕开口子,然后用机械化坦克部队快速推进到敌军后方,形成钳形攻势一举包围对方的大集团军群,实现对对方有生力量的大规模围歼。将主要部队都集中在一线的部署,显然是斯大林的拍板,因此因为这样的部署而遭受了惨败,主要责任也在于斯大林而非巴甫洛夫。
▲显然德军的闪电战是当时最先进的战术,苏军一开始没有跟上节奏
第三在于,当时不仅是巴甫洛夫,绝大多数苏军将领对闪电战都没有足够的认识,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斯大林。正因为对闪电战认识不足,在开战后不久,当德军在边境突破后,便快速推进,其实按照德军的战法来说,他们会用坦克部队迅速推进到敌军的后方,一举包围敌军,从而实现大规模的歼灭战。斯大林对此知之甚少,他甚至命令前线的部队对德军展开反击。其实遇到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应该是前线的部队迅速撤退,这样才能避免被对方围歼的命运,只要部队能撤出来,不被对方围歼,那么在下一道防线上苏军就很可能能对德军形成有效的阻击,毕竟有生力量保留了下来。但斯大林的瞎指挥也无疑葬送了不少部队的一线生机,德军最怕的就是在你被他包围之前你跑掉了,现在你不跑,反而过来跟他刚,这也正中了德军的下怀,后方的机械化部队也能够从容地完成对苏军的包围了。
▲斯大林的部署导致了苏军在战争初期的全线溃败,白俄罗斯方向也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苏德战争爆发于1941年6月22日,巴甫洛夫所负责的白俄罗斯方向就成为了德军的重点进攻目标。开战仅一个星期,到6月28日的时候德军就攻占了明斯克,随后完成了对白俄罗斯地区苏军的围歼战。到7月9日,德军获得了明斯克战役的胜利,根据德军的公开信息,此役德军俘虏苏联红军约32.4万人,缴获坦克3332辆、火炮1809门,几乎占领白俄罗斯全境。
▲明斯克战役的失败,直接导致了巴甫洛夫被枪决
虽然巴甫洛夫在战争初期犯了不少错误,但是在关键的时刻他还是做出了正确的决定,当他发现部队将被德军包围时,立刻命令明斯克附近的部队撤出,这使得大部分的士兵和军官幸存了下来。
然而斯大林怎么也接受不了开战才八个月就损失掉了最为精锐的西方面军军团,他知道这样重大的军事失败他本人是有着重大责任的,为了推脱自己的责任,他便将巴甫洛夫送上了军事法庭,并将其判处死刑,以掩盖自己在战争初期指挥上犯下的一系列错误。
其实如果巴甫洛夫没有被枪决,而是继续担任红军指挥官,那么相信随着战争进程的推进,他的实战经验也会日益提升,说不定也能成为一位与朱可夫一样的优秀将领,只可惜历史没有给他机会。在1956年的苏共20大上,巴甫洛夫得到了平反,相信这也是对他的宽慰了。
苏德战争中,斯大林为何要处决巴甫洛夫大将?
杀一儆百,以儆效尤。
苏德战争爆发之后,苏军几乎一溃千里,也许这是用人之际,但是斯大林依旧是毙了八个将军,其中就有大将巴甫洛夫。很多人都费解,为什么要杀巴甫洛夫,为巴甫洛夫申冤。其实,斯大林当时完全有理由,而且有必要杀掉巴甫洛夫。
枪决巴甫洛夫是斯大林的决定,那么我们就先看下斯大林这个人。斯大林的名字就是钢铁的意思,而且这个人名字和人一样,都是强硬派,而他的强硬,也救了苏联。斯大林的大儿子雅科夫被德国人抓了,而斯大林几乎就是不为所动,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个人的内心比什么都坚定,动摇?不可能。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赫鲁晓夫的儿子因为犯罪被送上前线,赫鲁晓夫求情,结果被驳回了。开玩笑,老子儿子都在德国人手里呢,你儿子上个前线怎么了?
这就不难理解,斯大林杀掉巴甫洛夫的原因了。我们先看巴甫洛夫究竟都犯了什么事。德军入侵的时候,巴甫洛夫作为西方方面军司令员,他的任务就是迎击来犯的德军,结果呢,三天时间,50万苏军被包围,明斯克被德军轻而易举拿下。
而且,这个时候,巴甫洛夫居然没有执行斯大林下发好几天的命令。斯大林这个时候还找不到巴甫洛夫了,铁木辛哥和朱可夫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巴甫洛夫找到,找到之后,巴甫洛夫居然对前线战况一无所知。这不就找死呢么,本来被寄予厚望,然而这巴甫洛夫简直让斯大林失望到了极点。
巴甫洛夫可能有些冤枉,对于近现代的战争思路不明确,面对德军的装甲部队,完全不知道怎么打。但是,巴甫洛夫的失败,绝对是给火上眉梢的斯大林又浇了一桶油,辛辛苦苦筹建的西方方面军,44个师,直接断送在了巴甫洛夫手里。
斯大林给巴甫洛夫定罪是“通敌叛国”,这就比较过分了。巴甫洛夫并没有通敌,罪名不过是斯大林强加的。也不能说后来给巴甫洛夫平反了,就说巴甫洛夫冤枉,之所以平反,是另一方面原因了。
可以这样说,巴甫洛夫地位非常高,但是,没有使用价值了。他在前线打的一塌糊涂,完全说明了,他根本就打不了这样的战争。这个时候,斯大林毙了巴甫洛夫,也是合情合理,打了败仗,失地千里,断送几十万苏军,这罪名就可以毙了。再者,巴甫洛夫军衔之高,杀了他完全可以震慑苏军其他将领。
巴甫洛夫,说他冤枉,也没什么太大毛病。只不过,苏联当时的形势,就被他赶上了。也正是杀了他,警示其他人,随后斯大林签署的一系列命令,也都是威严震慑,一步也不许后退,极大程度的激励了苏军的士气和欲望。
苏德战争中,斯大林为何要处决巴甫洛夫大将?
说起来巴甫洛夫有点倒霉,虽然他对于西方面军的失败有着很大的责任,让斯大林对他非常失望,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斯大林为了杀一儆百,震慑其他苏军将领,所以才会这么快的决定处决巴甫洛夫大将。
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巴甫洛夫可以说是斯大林的爱将,不仅和朱可夫成为红军最早的坦克团团长,还参加过西班牙内战和苏芬战争,并与朱可夫一起晋升大将并担任西部特别军区的司令员,是斯大林最器重的大将之一。
苏德战争爆发后巴甫洛夫出任西方面军司令,然而在西方面军司令任上,他的无能表现让斯大林非常失望,拥有67.2万人的西方面军在短短一个多星期就被德军分割包围歼灭,而这一个星期内,巴甫洛夫甚至没能有效掌握住部队。
而更让斯大林担心的是,由于战争爆发过于突然,苏联初期的失败非常惨重,苏军上下军心动摇,各条战线上都出现了溃败的迹象,此时他非常需要一个合适的对象来树个榜样,警告一下那些高级将领,杀鸡儆猴固然不错,但是杀猴儆猴效果显然更佳。
巴甫洛夫是斯大林的爱将,职务高,处决他对其他将领的警示效果显然远远超过处决其他人。以斯大林的钢铁性格来说,处决一个无能的、已经没有什么用处的巴甫洛夫来换取稳定军心这个结果并不需要任何的犹豫。所以虽然说苏德战争爆发前苏军战备不足并不是巴浦洛夫一个人的责任,虽然西部特别军区所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是德军主要供给方向,而且易于被德军包围,这不是巴甫洛夫能改变的,但是这一切显然不足以改变斯大林钢铁一般的决心,巴浦洛夫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以叛国罪处决。
叛国罪对于巴甫洛夫来说无疑是一个过于严重的罪名,但是对于斯大林来说,这一切都无所谓,他需要的只是警告所有的苏军高级将领们,一个显然已经没有什么用的巴甫洛夫并不是他需要考虑的因素,政治是残酷的,巴甫洛夫也不过是政治需要的一个牺牲品而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