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声称的千架喷气战机,能帮1945年的德国打赢二战吗?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德国有王牌飞行员总人数超过3000人,美国王牌飞行员只有700多人,说明德国的优秀士兵非常多,而且军事素质非常高,但是到了1945年德国的制空权已经丢完了,所以说就算给希德勒一千喷气战机也没有用。

在二战的时候德国的战机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把战机作为辅助作战,辅助德国的闪电战术,但是他们的这种效果是非常的差的,为德国的闪电战进攻非常的快,而战机轰炸过去的时候,德国的地面部队很难前进,错过了很多的战机。

虽然说有那么多的飞机,但是我们都知道德国是一个石油很少的国家,而苏联有同盟军的资源,美国是一个石油非常多的国家,在二战的时候美国资源苏联非常多的物资,所以说当德国拥有1000架飞机,但是因为是有问题,他们就算有飞机也不能长久的在天上飞,所以说给他们1000架飞机也是没有用的。

到了1945年,德国的陆军作战已经大大的减少因为长期作战德国跟苏联两个国家双方非常惨重,而德国的后勤补给又跟不上青年参军又比较少,而苏联在伤亡惨重情况下,因为人口众多,很多青少年也加入了这场恶战中,所以说苏联的军队虽然伤亡惨重,但是因为由于后面人数得补上,所以说他们军队的实力减少没有那么明显,但是德国的军事实力却大大减少。

希特勒声称的千架喷气战机,能帮1945年的德国打赢二战吗?

谢谢邀请。45年的德国油尽灯枯,科技虽能迅速转变为先进理念的武器,但燃料不足,兵源素质下降都让第三帝国头疼。许多优秀的王牌飞行员在国土防空中被消耗了。再加上喷气机技术并不完美,失败在所难免。

希特勒声称的千架喷气战机,能帮1945年的德国打赢二战吗?

区区千架喷气式战机,不能改变二战局势。

梅塞施米特Me262于1944年投产,技术上仍有很多缺陷,与美军装备的活塞式战机相比并没有绝对优势;由于物资短缺和盟军大规模空袭,无法大量生产。

从时间来看,1944年盟军已经胜利在望,开始缩减军需生产。英国开发的流星式喷气战机仅比德国晚几个月量产,最初型号就生产了3850架。以二战期间的英美关系,美国如要生产喷气战机毫无困难。但大战已近尾声,生产一种新型战机对后勤和飞行员训练带来很多麻烦,因此美军二战中没有生产装备喷气战机。

从数量对比看,二战中美军共生产飞机29万7千架,其中各型战斗机10万5千架;英国共生产12万2千架;苏联共生产15万8千架;德国共生产12万架。区区千架战机,再先进也无法改变局势。

希特勒声称的千架喷气战机,能帮1945年的德国打赢二战吗?

1944年夏末,德国将世界上第一款喷气式飞机投入实战,那就是梅塞施米特262(Me262)。喷气式飞机在性能上确实领先于当时盟军使用的活塞式飞机。然而大规模战争是综合实力的比拼,此时德国面临英美盟军与苏军两线夹击,资源缺乏,兵员枯竭,大片工厂被夷为平地,可以说四面楚歌穷途末路,这是大势所趋非几件先进武器可以逆转的。虎王救不了德国,v1v2救不了德国,一千架Me262当然也救不了德国,甚至即使德国研制出原子弹,除了加大盟军的损失外也不能改变战争态势,只会招来更惨烈的报复。

美国拍过一部《坦克大决战》的电影,以德军阿登反击战为背景。电影中描述了德军带着空油桶投入战斗,指望通过缴获美军囤积的油料来维持。这也是当时德国窘境的真实写照。事实上当阿登反击战最后,大批德军坦克不是被击毁,而是因为没有油料而被遗弃。同样的,大量Me262因为没有油料升空作战,只能趴在地面坐等盟军的活塞式轰炸机肆无忌惮地下蛋。

希特勒声称的千架喷气战机,能帮1945年的德国打赢二战吗?

即使有了千架Me262、He162、AR234等型喷气式战机,德国人还是不能扭转败局,1945年的失败可以说是一个必然结果。

首先德国装备喷气机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德国的常规战机已经打不过盟军飞机了,即使是较新的Bf109G、FW190D等战机,和盟军的P47D、P51D、喷火MK9等对抗,还是比较吃力的,因此德国人只能用还不够成熟的喷气机意图扳回一局。而同时期的英国流星式喷气机并不用于实战,因为现有的战机已经够用了。

而在1945年,德国已经陷入了全面的困局。德国空军已经彻底丧失了制空权,即使有千架喷气机,也没有足够的训练有素的飞行员、油料等,无法转化成战斗力。同时,即使有这些保障,德军还要面对数量上处于绝对优势的盟军战机,能打个平手就不错了,胜利的希望渺茫。

同时,此时德国更麻烦的是地面战场,德国本土已经开始被苏军和盟军从东西两个方向攻占,德军严重缺乏足够的坦克、火炮以及训练有素的士兵,地面作战节节败退。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有这些战机,也挡不住盟军的钢铁洪流。

希特勒声称的千架喷气战机,能帮1945年的德国打赢二战吗?

不能。1945年的德国工业能力已经被消耗殆尽了,没有了原料没有了能源没有了大工厂没有了大量高效的劳动力,德国根本生产不出这么多战斗机。即使生产出来了也不会有决定性的作用。

从一战开始,大国之间的战争就已经不是单纯的武器对武器军队对军队的单向战争了。大国间的战争,是生产力对生产力,国力对国力的总体战,军队、武器的质量数量只是其中一个指标,代表不了一个国家的战争潜力。一个国家能不能支撑下去一场战争,看得是这个国家有多少人口,有多少人能上战场,有多少人能留在后方生产物资;看得是这个国家有多少资源,资源能不能自给,国土能不能提供战略后方;看得是这个国家的社会生产力,能产多少钢,一年能生产多少架飞机多少辆坦克多少艘舰船。

德国为什么打不过苏联? 因为苏联太能撑了。人口比德国多,国土比德国大,生产力比德国强,德军就算武器装备再好战斗力再强,如果有限的时间里拿不下苏联就等于失败,日本也是一样。战争的机器开动起来,所有人、每一寸土地、每一个油井车间都是战争机器的一部分,直到一方的战争机器磨损消耗殆尽,分崩离析。何况1945年的德国面对的不仅有苏联,还有美国这个生产力极其强大,整个国土远离作战前线的超级强国,德国能生产一千架喷气机,美国能生产一万架甚至十万架,即便质量比德国差,十万匹狼战胜一千只狮子简直绰绰有余。

德国从一开始进攻苏联就已经失败了。德军的高层没有任何人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能在德国国力支撑不住前全面拿下苏联。即便吞并了波兰,西线战场拿下了法国,德国的总体资源和生产力也没有达到超过苏联的水平。何况英国还没有投降,美国被拉入了战争,还有意大利这个猪队友。日本也帮不到什么忙,大量的日军精锐正在中国的城市平原和山区农村被成千上万中国人阻击抵抗,远东抽不出兵力,太平洋无法战胜美国。

德国高层对苏联的傲慢和日本军部对中国的不屑蔑视让德国和日本深深陷入了令人绝望的消耗战无法自拔。当最后一点胜利的光辉被战争泥潭缓慢又无可逆转的吞噬,等待着这些军国狂人的,只剩下了死亡的宣判。

弱小和无知永远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