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戊戌变法,它对清朝有何影响?

戊戌变法就是一场闹剧,让一群不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最终只能是失败收场。

1895年,清朝于甲午战争中失败,有着亚洲第一海军的东方列强,败给了曾经看不上的蕞尔小国,不仅割地赔款丢了钱财,更丢了脸面。更为重要的是,这场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好不容易从鸦片战争中缓过劲儿来的清政府,再度沦为被人家欺负的角色。

民众怒了,皇帝慌了,连慈禧也想着这国家也该变一下了,于是还政于皇帝,自己去颐和园养老。是故,变法图强成了当时的大趋势,自己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走上了前台,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变法正式开始。由于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所以也称戊戌变法。

很显然,戊戌变法的出发点是好的,其目的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兴民族于覆亡之际。但是这个过程和结果,却是有着很大问题的。其并没能给清朝或者说当时的中国带来多少积极的改变,反而负面影响居多。

因为负责变法的这群人太不专业了,从领头的光绪皇帝,到负责的执行康有为、谭嗣同等维新派,他们几乎都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只有着所谓的满腔热血。要知道这可是关乎整个大清朝命运的大事儿,不是儿戏。但他们的所作所为, 完全就是把这当做了一场儿戏。

正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先放什么,再放什么都是有步骤的,不能想当然。所以,对于变法,至少应该有一个完整的计划,需要将各方面的情况和形势都考虑到位,并且有着合理的风险把控,及时的阻止或者改进变法的内容。

但是维新派完全没有这方面的考虑和准备。对于变法,维新派主要就做了一件事儿,那就是提要求。他们要求政府裁减衙门、节省开支;要求废除文武科举考试;还要求裁汰绿营、建立新军等等。

从政治体制到国民经济再到教育国防,维新派的变法计划几乎是涵盖了当时社会的每一个方面。据统计,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的103天中,从光绪皇帝这里下发的改革旨意就有286件,平均每天近三件。真如倾盆大雨,轰轰烈烈,滚滚而下。

可以肯定的是,这些要求都非常有针对性,改了肯定是对清朝有好处的。但是,光提要求画指标没用啊,具体怎么改,维新派却拿不出一份具有可操作性的计划。

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这里面的许多要求都是不切合实际的,缺乏可操作性。如果只图一时痛快,鲁莽灭裂,只会将事情办砸。

举几个例子。

比如说废除科举,这其实没什么错,改变落后的人才选拔制度,才能得到国家所需要的人才嘛。但是,废除科举之后,该如何安排那些寒窗苦读多年的读书人们?这项政策一出来,一大批“学而优则仕”的人因丧失前途而惶惶不可终日。很显然,他们得罪了绝大部分的读书人,这群人肯定是要站出来反对他们的。

触了“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数百万童生之怒”。

再比如说裁汰绿营、建立新军,这更没有问题,清朝之所以被人家欺负,军事落后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强军是必须的。然而,裁减下来的这些绿营兵们该怎么安排?改组还是遣散?遣散费怎么给?那都没有讲。几十万绿营官兵听到裁汰令,群情汹汹,闹不好是要发生兵变的。

还有裁减衙门,精简机构,既减去了不必要的开支,又能提高办事效率,肯定是好事儿。但是,维新派的动作太快了,詹事府等七个闲散衙门说裁就裁,上万人突然就丢了饭碗,而且这些被裁掉的官员该怎么安排却没有下文。难道就这样让他们卷铺盖回家吗?人家肯定不答应啊。如此一来,公务员系统同样会有许多反对变法的人。

更厉害的是,维新派直接让旗人自谋生计,那些过惯了寄生虫生活的百万八旗子弟如丧考妣,瞬间将维新派当成了大敌。

总之,维新派在不停的得罪人。如果说他们是一个一个来,那也还算正常,比较变法总会触及一部分的利益,受到阻碍。但维新派却是将全部人一下子得罪了,这群人的力量加起来,那就不是维新派能够抵挡得了的。

换句话讲,维新派太急了,不顾实际,一厢情愿的变法。英国人赫德曾评价戊戌变法是三个月干了九年的活儿。

“不顾中国的吸收能力,三个月内所想改革的政事,足够中国九年消化。”

由于维新派及其不靠谱的业务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看好他们,就连维新派内部的一些自己人,都觉得事情要办砸。比如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张元济就曾说过:

“举动毫无步骤,绝非善象。弟恐回力终不久,但不知大小若何耳。”

很显然,急功近利是会出乱子的,如果处理不好,这个国家就没了。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原本支持变法,放手让光绪皇帝去干的慈禧,坐不住了。她开始回归朝堂,逐渐收回光绪的权力。而康有为等人在看到光绪皇帝权力被拿掉之后,预感自己将会大难临头。于是铤而走险,选择了政变这一条路,认为如果能从慈禧手中夺取权力,那么变法就可以继续下去,同时更能保护自己。

然而,他们毫无实力可言,当时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已经被慈禧收回,周边的军队全部掌握在慈禧的亲信荣禄手中,唯一可以争取的只有袁世凯的新军。然而,袁世凯新军只有区区7000人,根本没有把握对付荣禄。所以袁世凯最终没有选择和维新派合作,维新派大势已去。

最终,因为密谋政变暴露,维新派遭到围捕,光绪皇帝也被囚禁于中南海瀛台。慈禧重新掌控大权,并且全面废止新政。

最终,历时103天的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从整个变法过程来看,维新派失败的结局是必然的。戊戌变法,仿佛一场闹剧。维新派的所作所为,毫无实践性,事情办不好不说,还老得罪人。面对变法过程中的矛盾,他们不仅没有去调和矛盾,反而去激化,最终遭到了大部分人的抵制,走向失败。

当然了,对于戊戌变法,教科书上的评价还是蛮不错的,无论是为民族而英勇献身的戊戌六君子,还是其对于近代社会的进步的一个推动作用,都得到了肯定。但是,这并不表示戊戌变法就是正确的,或者说值得赞颂的。

要知道,五胡乱华还推动了民族大融合呢,鸦片战争还启蒙了进步思想呢,你难道能说他们是对的吗?

如何评价戊戌变法,它对清朝有何影响?

清朝如果坚持执行戊戌变法,会令清朝更早灭亡,华夏也有可能分裂

“戊戌变法”是群不懂政治书生,所臆想出来的理想制度!

最主要轻视边疆领土,康有为、谭嗣同、林旭等,参与国政探讨,却建议将新疆、蒙古、东北出售,认为边疆徒耗国力,却未曾想过出售后,沙俄兵力直抵京师,清朝如何能够抵挡?这种荒唐的建议,名为募集变法资金,实质报复清朝统治。

其次与列强组建政体,出卖清朝铁路与矿产,清末钢铁造价高昂,出售铁路权限,就会让出周边土地进行保护,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驻守日本关东军便是代表,且聘请伊藤博文为宰相,引狼入室却难以制衡,清朝如何能够有主导权。

维新变法为巩固清朝统治,短时间裁撤官僚结构,推行西方书籍,看似助力清朝变革,却使更多学子产生迷茫,对清王朝感到绝望,从而走向反对清朝统治,要知道日本也逐渐推进,急功近利摒弃初衷,动摇清王朝士绅阶层的拥护。

变法维新派,不懂得铁路的建造费用,便异想天开赶超英美,不懂得国土的重要性,便妄言爱国情操,真正懂得治国之道的李鸿章、袁世凯等却被排除,所以慈禧阻止变法,也许是其执政生涯少有的明智决定,否则清王朝将更早陷入分裂的危机。

从李鸿章与袁世凯态度转变,看清末维新变法的荒诞

如何评价戊戌变法,它对清朝有何影响?

戊戌变法是清朝晚期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为了挽救中国而进行的一次自救运动。由于维新派没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只有少数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再加上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袁世凯告密后慈禧太后很快发动政变,导致变法失败。

同时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时务报》、《国闻报》对民主变法思想的宣传,推动了思想进步。

如何评价戊戌变法,它对清朝有何影响?

先说戊戌变法的背景,当时中国与日本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给了日本巨款,且割让了台湾岛。当时在中国还是引起了不小的反响的。要知道日本这个国家的人口、国土、财力等等都是比不上我们的。而且还是一衣带水的国家。这无疑震惊了中国各个社会阶层。

同时在《马关条约》日本本来要求是占领台湾岛和辽东半岛的。要占有这两地方,可是显现出了日本的野心,那是要吞并中国呀!但是西方列强是不允许的,他们不会让日本吞并中国的,因为那样的话,日本会成为一个非常强劲的对手的。所以最终日本没有拿到辽东半岛。

这一系列,震惊了当时的中国社会,所以掀起救亡图存的运动。我们在看看当时的社会背景。

当时中国皇朝是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光绪皇帝成年继位。光绪皇帝已经成年,所以非常反感慈禧太后干预一些政事,慈禧太后从三十多岁就开始守寡,没什么爱好,除了京剧,也就是玩弄一下政治了。所以当时慈禧太后对政治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同时还有一批手握权势的大臣,比如李鸿章、张之洞等人。戊戌变法没有拉进当时政治的权重人物,比如李鸿章等,以及慈禧太后,这样看来,戊戌变法就显得非常弱小。

西方列强以及日本还是希望中国进行变法的,西方看重的是商业利益,这样变法成功,商业发展,他们也有利益可做。日本对中国的态度也是比较复杂的,他们希望中国通过变法强大起来,这样日本就可以跟中国联手一块抵制西方势力了。

现在再说说戊戌变法,提起戊戌变法,我们知道的就是谭嗣同、梁启超,实际上在当时他们两个在政治上都不是重要的人物,而且戊戌变法设计到范围还是很广的,不仅仅局限在百日维新,戊戌变法的意义在于让西学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同时还清理了一些比较陈旧的机构,办了一些报纸,宣传新的思想。现在我们的历史课本,有扩大戊戌变法的倾向,已经介绍过了,谭嗣同、梁启超等人就那点权利,还没有得到政治权势人物的支持,光绪皇帝还被慈禧太后看着,能折腾出什么事来呢?

我最近读的张鸣老师写的历史书籍,深受启发,以上作答,多多交流。

如何评价戊戌变法,它对清朝有何影响?

整体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问题和瑕疵爱你不少。

首先帝党核心薄弱,基本只有年轻皇帝一人,本身政治经验和统治能力欠佳,爱你没有达到一呼百应的绝对统治核心的位置,变法靠山不牢。

再者,变法者政治经验缺失,只想彻底将旧势力扫地出门裁撤,自己单干,严重影响了各级统治官僚的地位安全,矛盾空前

第三,政治主张不成熟,以为制宪是成为强国的一个按钮,对当时中国各级社会情况,和执行试试难度完全估计不足。其次,一些政治主张异想天开,及其不成熟,提出例如中日合帮,变卖部分国土筹资建设,等本质出卖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构想,完全没有实操性。

第四,从想提振清朝,变成架空甚至威胁西太后地位和安全,造成西太后和官僚体系联手,打压帝党维新派,仅仅百日,也可见其实力得孱弱和保守势力的强大。

但不到十年后,慈禧晚年曾再次主持的立宪,已经比戊戌变法更系统稳健,一些政策走的更远,但终不能改变清朝封建贵族掌权的结局,也充分说明由清朝体制主导的中国近代化是难以成立的,

我认为百日维新的进步,在于当时那个历史环境下一些志士的图强救亡的精神,而不在于实操性,但中国的进步也是在这些不成熟的台阶上,一步步走到的今天,还是需要缅怀和致敬的!

如何评价戊戌变法,它对清朝有何影响?

为什么说戊戌变法是失败的?

  维新变法终究还是为了维持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不能从根本上拯救中国,而且没有认识到武装力量的重要,也不适合中国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性。而且维新变法的领导者没有团结广大人民群众,没有认识到问题的本质,而且即使没有袁世凯的告密变法也不会成功,并且当时的变法领导者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并且当时中国的经济状况根本不能执行变法,再加上当时的殖民者也干涉这次变法,导致最后变法的失败, 所以说这场变法是“一次失败了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变法虽然失败,但其进步性、积极作用不可抹煞。

  维新变法对近代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戊戌变法作为近代中国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虽然被慈禧太后扼杀了,但也为13年之后爆发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

  第一,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带着光绪逃到西安,这给慈禧以惨痛教训。签订《辛丑和约》后,慈禧太后下令实行新政,其内容有编练新军;废科举,建学堂;奖励民办工厂;改革法制;派五大臣出洋考察,预备立宪;成立咨政院、咨议局等。其中有些改策已经超出了当年维新变法的内容。

  第二,激起了民众对满清政府的愤恨,推动知识分子由维新向革命转化。戊戌政变失败后,支持孙中山革命的人增多了,不少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革命党人。

  第三,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1)、变法理论更加深入人心。人们普遍认为,不变没有出路,变是古今通理,中国还应该大变、全变。

  (2)、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维新派只敢讲“民权”,承认人民有参与管理政治的权利,但是不敢讲“民主”,不肯承认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戊戌维新之后,民主思潮就充分发展起来了。

  (3)激起了新一轮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热潮。戊戌维新失败后,更多的年轻人出国留学,更多的西方学说被译介到中国,中国的思想界更为活跃。

  第四,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奏。戊戌维新后,新式文化事业勃兴,国内出现办学热,创办新式报刊热,出版新书热。戊戌时期,维新派为了对人民进行“启蒙”,曾提倡白话文和“小说界革命”。维新运动失败后,白话报刊更多出现,白话文得到更多提倡。除“小说界革命”外,维新派继续倡导“诗界革命”、“曲界革命”、“思想革命”、“道德革命”、“宗教革命”以至“史学革命”。这些,都开启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河。所以,严格地说,中国现代的新文化运动是从戊戌时期开始的。

  第五,它是一次政治改革运动,也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思想解放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使中国走向强大,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同时也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更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资产阶级接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戊戌变法作为中国近代政治改革第一次积极有益的尝试,中国人民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一个驿站,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虽然历时短暂,却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和教训,深入分析其失败原因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事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