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历史人物李鸿章,“年少不识李鸿章,而立方知真中堂”大家作何理解?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人是一个富有情感的生命,他是多样化的,任何脸谱化、标签化的评价,都是片面的。
关于李鸿章,我一直觉得是需要辨证可观来看的,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首先,李鸿章作为晚清政坛的代表人物,身处千年未有之变局中,纵横官场数十年,创淮军、建北洋,于洋务运动中思救国之道,于甲午战争中受尽骂名。他的政绩表现虽然不算耀眼,但也绝对是那个时代中首屈一指的成就。
尤其是洋务运动,李鸿章作为洋务派核心成员,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他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等等,都对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同时,他所一手创办的北洋系,更是主导了近代中国几十年的风云走向。
所以,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是有贡献的,同时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
当然了,这个影响有正面也有负面,比如甲午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朝割地赔款,将洋务运动数十年之成果毁于一旦。李鸿章作为李鸿章作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是当时战争中清军的主要决策人,肯定是需要负责任的。
整个甲午战争过程中,李鸿章犯了不少错误,比如其对于战机的把握失当,几乎都是后知后觉,被日军牵着鼻子走,非常被动。
甲午战争前夕,中日双方已经剑拔弩张,硝烟的味道越来越浓。当时太原镇总兵聂士成和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都曾建议李鸿章,乘这日军尚未集结,先发制人。结果全都遭到了李鸿章的拒绝,以致于清军失去了先机。
当然,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李鸿章想要和平解决争端,但是你不能一点准备工作都不做啊,未雨绸缪总是应该的吧?
而开战之后,李鸿章依旧采取保守策略,敌军如畏老虎,能退则退,一切以保全实力为主,毕竟北洋水师和淮军都是他在朝堂上硬气的资本。国家危亡之际,还有私心保留,岂有不败之理。
所以,甲午战败,李鸿章是需要负很大责任的,不能完全将其归咎于朝廷不给钱。
但是话说回来,甲午战争的战败时多方面因素导致,咱们也不能完全归咎于李鸿章,当时无论是双方的军事实力,还是统治集团的战争态度,都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甚至于当时西方还称,甲午战争中他们的对手就只有李鸿章而已,日本面对的不是大清国,而是直隶省。
其他各省的封疆大吏,可曾站出来支持?
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
谈一个人的功过好坏,不能仅凭结果而论,我们需要照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许多人都说李鸿章是卖国贼,但却忽略了其身处乱世洪流中的无奈。无论是《马关条约》、还是《辛丑条约》,李鸿章更多的都是以一个谈判代表的身份去签字,他代表的是清政府。我们不能因为他是代表,就忽略了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时局使然,败了就得签字,即使李鸿章不签,还是会有其他人签的。
尤其是在签订《辛丑条约》的时候,李鸿章已经是78岁高龄。他其实完全可以以身体不便为由拒绝,八国联军侵华又不是他李鸿章惹的,那是慈禧和义和团招来的。但他还是去了,因为在谈判桌上面对十一国列强,估计也就他李鸿章能够撑得住场子,凭借这几十年闯下的名头,与洋人们讨价还价。
签完字后,李鸿章回来大口咳血,很快便去世了。我想这样的表现,足以令人尊敬。
当然了,你也不能因此就将李鸿章捧成大清朝的裱糊匠,捧成救国救民的治世能臣,他有值得尊敬的一面,但也有可恶的一面。不喜欢他的人,一句宰相合肥天下瘦,足以说明一切。
李鸿章贪污这一条,是怎么都洗不掉的。他自1863年任江苏巡抚开始到1901年去世,为官近四十载,家产数千万。
“家资逾千万,其弟兄子侄私财,又千万余元”——梁启超
清代中兴功臣中最富者,惟合肥李姓为最,也就是李鸿章他们家,其光地产都是以千顷记,足以富甲一方。此外还有遍布全国的商号、房产,以及洋务运动中李鸿章利用职务之便,在各大企业中拥有的股份。比如招商局、电报局、开平煤矿、通商银行等等,这些都为李鸿章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相较而言,作为李鸿章前辈的曾国藩,则是一世清廉,其去世之后,儿子还在家当农民,生活窘迫,甚至需要左宗棠这些昔日同僚资助。所以,单就做官而言,李鸿章不够格!
如何看待历史人物李鸿章,“年少不识李鸿章,而立方知真中堂”大家作何理解?
李鸿章就是一个历史的罪人和绊脚石。至于“少年不识李鸿章,而立方知真中堂。”听上去貌似深奥老成,实际上是一句矫情的废话。李鸿章骨子里是一个什么人?他的老师曾国藩早有总结“一个拼命做官的人!”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极度贪恋权势和富贵的人。
1864年太平天国灭亡,湘军的内部其实早有一种声音,那就是灭掉满清政权。曾国荃就有这样明确的提议。至于左宗棠,早年都是考虑过要投靠太平军的,后来看出太平天国有问题,才改投曾国藩。作为湘军的一支,李鸿章的军队以安徽人为主,以淮军自成一军,与曾国藩、曾国荃若即若离。应该正是因为他的牵制,另一方面,战争过于残酷(据说人口都少了1亿)。而像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这些人也得了权势和富贵,反清的动力并不大,湘军推翻满清的提议最后没有实施。
从1864年到1894年甲午战争,在30年的时间里,西方国家也包括日本,可是飞速发展。而李鸿章、张之洞这些人,虽然也在搞洋务运动。但是成果其实乏善可陈。虽然也搞了一些工业设施,不过是一些样子货(关键是国外先进的思想没有引进),后来的甲午战争也可以说对它们做出了检验。中国的工业体系没有能够建立起来!其实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国力相对于其他西方国家并不太弱,而且也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技术引进,而且也并没有什么技术封锁。日本人的明治维新就做的很成功。而且当时还有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那就是英国希望在亚洲扶持一个国家,让它能够阻止俄国的扩张。本来是看重中国的。结果中国居然被日本这样一个小国击败,就改为扶持日本。日本因此能够高速发展。足足30年的时间,可不算短,被这些人给浪费了!可见这些人的腐朽与无能,而李鸿章的军队在朝鲜战场等等一系列的丑陋表现,也足以证明这一点。这些人让腐朽的大清苟延残喘了30年,而他们自己也早已化身为这腐朽的一部分,他们自己就是腐朽本身。他们就是实实在在的历史绊脚石!
此后一连串的不平等条约,李鸿章都是主要的参与者。虽然他也做了一些努力,希望能做出一些补救。有些人就因此认为,责任应该主要在满清政府身上,而李鸿章是一个正面的因素。这不是荒唐可笑吗?正是因为李鸿章这样的人的存在,腐朽透顶的满清才得以幸存。李鸿章可谓始作俑者!他和满清,早就合为一体。
由此可见,“少年不识李鸿章,而立方知真中堂。”这句话是多么的矫情和荒唐。说不定说这个话的人还有别的什么目的。但是无论如何,李鸿章这样一个人都不可能作为一个正面人物出现。
如何看待历史人物李鸿章,“年少不识李鸿章,而立方知真中堂”大家作何理解?
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李中堂的话明白无误地告诉后人,尽责尽忠是国家大臣的历史责任!
“年少不识李鸿章,而立方知真中堂"是人生真正当家做事时的深刻体会。诺大一个封建专制体制下的大国外交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与万国展开的交流对话。
中国外交始于李鸿章,可以这么认为,近代中国李鸿章是第一个开启门户与世界直接交流的外交鼻祖。
李鸿章也是引进西方现代文明工业化的鼻祖,没有他的历史作为与贡献我国的基础工业体系不会在晚清建立!现代国防与海陆军队也不会成型。
可以肯定的是李鸿章是事实上大清朝的中流邸柱!李鸿章为清王朝撑起了一片天!慈禧为代表的清政权苟延残喘正源于李鸿章等人的力挺!
李鸿章是真正爱国者!绝不是卖国贼!雪地里埋不住死尸,纸里包不住火。历史真相的面貌总要还原。
2020.9.8.作于山西太原
如何看待历史人物李鸿章,“年少不识李鸿章,而立方知真中堂”大家作何理解?
年少的时候学历史觉得李鸿章是个卖国贼,后来再细读历史发现李鸿章是个值得尊敬的人。因为,他实际上是在说“李鸿章的苦”。
李鸿章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
就像他对庆亲王说的一样:“天下最难写的,就是自己的名字。签在这卖国条约上,就是千古骂名啊!你还年轻,路还长着呢!由我来吧” 。这个条约的签订已经成为了既定事实,区别只在写谁的名字罢了。李鸿章还创办了很多个中国第一: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所以说李鸿章是个卖国贼是不公正的。
而且真正签下条约的其实应该是晚清政府,而不应该让李鸿章一人来承担这个责任。作为一位官员,他对得起国家,对得起自己的责任。真真正正是清朝的中流砥柱。
梁启超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这样一个运筹帷幄,拥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手腕的人才,却生于黑暗动荡的年代,始终束手束脚没有机会一展才华。
最令人感动的是,在生命的最后一点时光,己经穿上寿衣卧于病榻上的李鸿章忽然睁大眼睛,嘴唇微微擅抖,两行清泪缓缓滚出,叮嘱部下交代身后之事。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至死都殚精竭虑地在夹缝之中,哪怕保住这个腐败王朝最后一点火种。
如何看待历史人物李鸿章,“年少不识李鸿章,而立方知真中堂”大家作何理解?
李鸿章就是个卖国贼,与列强的不平等条约,都是他签的。就说他不是主谋,也是鹰犬,毕竟他在大清朝混的风声水起,荫及子孙呢。
他被大清利用了,为大清的腐朽和反动卖力了,就说明他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这个案翻不得,也翻不了。想想吧,讨得慈禧这样反动的最高统治者的青睐,他能为国家利益考虑多少?他只为自己的官位和利益着想,哪里有半点爱国思想!
没有决策权,但是他为损坏国家利益的决策服务,就该被历史谴责。
对国家的领土完整不负责任,对人民基本生活不负责任,这样的人忠于的是朝廷,而大清这个朝廷十恶不赦,李鸿章这个人,缺仁少义,至少应该是个混官。
看外国人脸色行事,帮清政府讨好外国人,为侵略者和反动政府牵綫搭桥,不是卖国行为是什么?
“”年少不识李鸿章,而立方知真中堂”我没读过,但愿不是为李鸿章叫屈,这个案翻不了的。
如何看待历史人物李鸿章,“年少不识李鸿章,而立方知真中堂”大家作何理解?
你们别喷了,我敢说头条里没一个能比得上李鸿章的,当时什么情况,如都按李鸿章说的做早不是那个样子了,可以说近代中国海军的奠基人,引进洋人技术,搞工业革命,这都是非常超前意识,你们就惦记人家捞银子,古往今来捞银子的人不少,谁又做了些什么,
李鸿章的功劳比起几百万两银子不知大多少倍。况且你怎么知道人家就一定是捞的,要是还没来得及用的经费了。大清赔款就赔了8亿两银子了,谁说过什么,又起了什么作用,几百万两银子建设海军,搞现代工业,你们嫌多了,非得让民族英雄喝稀饭,吃野菜才行啊。稍微舒服一下,你们就受不了了。签条约李鸿章只是一个代笔的,能怪人家吗?那么其他人又做了什么。还有现在喷子,你们真的比李鸿章还厉害吗,还是吃挂面的料。呵呵呵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