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其中说炸开喜马拉雅山脉,让印度洋风吹到西藏来,如今的技术可行吗?

牟其中这个人很厉害,中国最早的那一批富人,白手起家,通过一系列神操作,诸如罐头换飞机、开发满洲里等等,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叱咤一时,一度成为中国内地首富。从辈分来讲,当下的创业者都应该喊一声“祖宗”。

当然,有人说他是骗子,大忽悠,也有人说他只是站在了时代的风口上,但不管怎样,他的能力和成就不可否认。总之,对于牟其中不管是褒是贬,其具备的眼界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至少我是比较佩服他的。

但是,就炸开喜马拉雅山脉这个想法来讲,我却是不敢苟同,因为其过于的不现实。

牟其中的的计划是这样的,用炸药把喜马拉雅山炸开一个数十公里宽的口子,将这个缺口的海拔降低2000米,然后让印度洋上的暖湿气流通过这个口子吹进青藏高原,进而影响到下面的西北荒漠,彻底改变那里恶劣的生态环境,如此一来大西北变成“塞上江南”指日可待。

这个计划并不是没有依据,印度洋的季风暖流确实是个好东西,其所营造出的气候环境特别适合农业生产,不然印度也不会成为农业大国。

但是,这个季风暖流被喜马拉雅山脉给挡住了,吹不过来,导致青藏高原无法得到暖流水汽的滋润,是故干燥寒冷、环境恶劣。最为显著的对比就是尼泊尔,其处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南坡,而南坡缓缓的伸向印度洋,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尼泊尔王国气候湿润,四季如春,而山脉的北麓陡降,终年积雪。

所以,炸开喜马拉雅山,引入印度洋风,确实是一个办法。

这个梗还曾被牟其中的粉丝,导演冯小刚放到了电影《不见不散》中,里面葛优一本正经的提出了这个设想:

如果我们把喜马拉雅山炸开一道甭多五十公里宽的口子,世界屋脊还留着,把印度洋的暖风引到我们这里来,试想一下,那我们美丽的青藏高原从此摘掉了落后的帽子不算,还得变出多少个鱼米之乡?

当然,用暖湿气流改变气候的想法也不能算是牟其中原创,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就提出过,将雅鲁藏布江流域多余的降雨量从空中的“云状态”调至我国西北降落下来,同样也是需要青藏高原作为水汽通道,学界上将其称为工程气象学。

但是,这仅仅是个理论设想,细节上并不成熟,而且当时的条件太差,所以也就只是提了一个建议而已。不过这个工程气象这个设想却是给了后人很大启发,尤其是雅鲁藏布江所在的大峡谷,其实就是相当于喜马拉雅山脉的一个缺口,这说明炸开喜马拉雅山脉是可以带来气候改变的。是故,牟其中才能生出如此天马行空的想法。

不过话说回来,即使是有着一定的理论依据,但是其可行性也是极其有限的。因为从气象学的角度来讲,气流引雨的理论并不成立。这是高登义,张文敬教授对炸开喜马拉雅山50公里以引雨的提议经过3年多的专门研究后,在2006年9月的中国科协论证大会上给出的决断性意见。

当然,我不是专业科普作者,对于这个理论我也没法儿解释。但即使是理论成立,就目前的技术手段来讲,这样的工程也不现实。

首先,喜马拉雅山不是一个山峰,也不是一堵石墙。那是一条山脉,横亘于世界屋脊之上,由无数的山峰组成,一道接着一道,面积很广。想要在这上面炸开一道五十多公里的口子,你就的一道山峰一道山峰的炸,那该是一个多么大的工程?

当然,你可以说基建狂魔面前没有完成不了的工程,只要工程款到位。

但是,炸开了喜马拉雅山脉之后呢,后果考虑过没有?

要知道喜马拉雅山脉的背后可是雪域高原,暖流的袭来势必会导致气温的升高,积雪融化,此外还有更高频率的降雨。总之青藏高原的气候会不会改变我不知道,但可以确定的是,青藏高原下面估计得开始抗洪了。

所以在电影《不见不散》中,当徐帆对葛优的理论表示赞同,说那不是挺好的么?

葛优却回答道说:

青藏高原是富裕了,可下面十几个省全淹水里了

其实青藏高原是否能富裕都还说不准,因为即使炸开了喜马拉雅山脉,印度洋的暖流能否爬上青藏高原呢?

印度洋季风带来的暖湿气流,在北上沿地形抬升的过程中,逐渐丧失水分,或早或晚,总之降水是集中在海平面到4000米过程中的青藏高原南坡了。

而青藏高原可是世界屋脊,海拔三四千米的存在,高高在上,喜马拉雅山脉只不过是更高一点。所以炸了喜马拉雅山脉后,暖湿气流碰到青藏高原,很可能照样上不来。除非将青藏高原给削低两千米。

不过这个工程显然比炸喜马拉雅山脉的难度更大,估计和填平太平洋差不多。

而且,从印度洋暖空气直接吹到高原上,雪山融化,大量冰雪融水不仅会滚滚流入中国东西向大部分水系,还会顺手淹了尼泊尔和不丹,你说人家会答应吗?

牟其中说炸开喜马拉雅山脉,让印度洋风吹到西藏来,如今的技术可行吗?

关于这个问题的传说,早年曾经出现在葛优的电影中,葛优说在喜马拉雅山上开一个50公里长的口子,就可以把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引进来,解决中国的缺水和干旱问题。那么这个方法真能解决中国的缺水问题吗?有没有实际操作的可能性呢?

我们都知道,喜马拉雅山的南麓是南亚次大陆,南亚次大陆濒临印度洋,印度洋上的水汽来到喜马拉雅山这里之后,就会被这里海拔6000米的高山阻挡,因此就主要把降雨降到了喜马拉雅山的南麓,那么如果把喜马拉雅山的高度降低的话,的确是有利于水汽翻过大山向北和向东行进的,所以这个想法是有道理的。

高山不会平白无故降低,所以只能人工去削平它,这可不是容易的事情,因为喜马拉雅山的平均海拔6000米,有些地方更是高达8000米,按其平均海拔来说,即使削掉2000米,还有4000米高,而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则是4000米,所以对喜马拉雅山也只能去掉两千米,但是富含水汽的大气层一般都在4000米以下,不过从6000米削到4000米也会有些效果了,但是可能并不理想。

那么这个工程是容易操作的吗?可以说很不容易,非常不容易,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哪座两千米高的大山被削平的,何况喜马拉雅山是群山连绵,一道接着一道,你消平了这一道山脉,它旁边还有另一道山脉又挡住了水汽,这样一道一道遮挡着,最窄的地方也有一百公里,宽的地方甚至达四五百公里。即便就像葛优说的打开一个宽50公里的缺口,但是这个缺口的通道却要长达一百公里,这相当于是要把50公里宽,100公里长,1公里高(因为山的高度是上小下大,所以把两千米对折一下)大山炸掉并搬走,这可是5000立方公里的土石方啊,是三峡大坝所用土石方的几万倍。这么大的工程,试问怎么去炸掉呢?又怎么去搬走呢?这么多的土石方要放到哪里呢?

另外一个不好实施的问题是,喜马拉雅山位于中国与尼泊尔印度和不丹交界的地方,很多地方都是两国的界山,所以即便中国要实行这个工程,邻国肯定也是不同意的,所以这个问题也不好解决。

还有一点就是,到达青藏高原的水汽主要是往东走,经青藏高原向东一路沿长江流域行进,但是这些地方却并不缺水,中国缺水的地方是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所以即便在喜马拉雅山上打开个缺口,水汽也无法引到中国缺水的地方。

不过只要能把水气引进来,降水就只会将在中国的土地上。我们还可以把降下来的水做引流,比如引到黄河流域,或者向北引到塔里木盆地等,不过这又是个浩大的工程,真的都是很不好操作呀。

不过我也有一个这样的想法,就是详细勘察喜马拉雅山的地形,这种绵延三四千公里的大山脉,总是有它薄弱的地方易于引进水汽,比如连绵群山间的缺口,高峰间的低谷等等,我们可以找几个薄弱的地方,适当的降低山峰的高度,去掉一些直接阻挡的屏障,巧妙的让水汽更容易地进入到青藏高原,这样工程不用做得太大,却也可以让降水增多,达到想要的效果,你说呢朋友。

牟其中说炸开喜马拉雅山脉,让印度洋风吹到西藏来,如今的技术可行吗?

牟其中设计炸开喜马拉雅,让西藏变塞上江南,有必要吗?可行吗?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妄人",提出过很多天马行空的设计和想象,不知道这些话是他们的本意还是哗众取宠招摇撞骗,总之他们都通过超强的想象力,获得了巨大的关注。牟其中就是其中一个。

牟其中,1941年生人,四川人,靠着300元起家,用罐头皮革换飞机,一次赚了一个亿。后来牟其中

因为诈骗被捕入狱,可就是入狱前,他提出了"炸开喜马拉雅,让西藏变成塞上江南"的计划。

先不说牟其中这个人怎么样?从这个炸开喜马拉雅的想象力,我们就能了解到,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或者干脆就是一个骗子。

对炸开喜马拉雅的讨论,科学界一直都不屑一顾,但我们还是强行聊一聊。我从三方面说起。

这个计划有没有必要。这个计划有没有效果。这个计划有没有可行性。

一个一个来说。

1,有没有必要?

我没有拿到牟其中的完整计划说,姑且认为,他想用印度洋水汽拯救西藏地区。

可是问题是,西藏地区从来都不缺水啊!

西藏分为高山区、藏南谷地、藏北高原、藏东峡谷区域。这些地方,高山区和高原区不适合人类生存,藏南谷底和藏东峡谷都是相当好的地方,不需要印度洋水汽的支援。

西藏的降雨量相当多,年降水量自东南低地的5000毫米,逐渐向西北递减到50毫米。

西藏的湖泊更多,总面积约2.3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30%。1500多个湖泊,让西藏从不为水资源不足发愁。

土地资源上,西藏有36万公顷良田,人均耕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还有65万公顷牧草地,37万平方公里未利用土地。

西藏的水能资源蕴藏2亿千瓦,约占全国的30%,居中国首位。

了解这些情况后,你会发现,西藏根本不缺水!

2,有没有效果?

前面也说了,西藏地区缺少的不是水,制约西藏发展的,主要是地形!藏东地区山高谷深交通不便,将来我们川藏铁路建成,就会好很多。藏北阿里地区高寒缺氧,恐怕长时间无法利用起来。

随着交通设施完善,西藏会越来越宜居,高寒地区依然无法充分利用。

当然,如果听到这些话,计划的支持者一定会说,我们要把水汽引到青海!

抱歉,青海的水资源和他的名字一样,非常丰富。青海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达380条。全省年径流总量为611.23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居全国15位,人均占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3倍。

那么引水到甘肃和新疆呢?这些地方该缺水了吧?

的确,甘肃和新疆再加上内蒙西部,这是全国最缺水的地方。

但是,面积大、海拔高的青藏高原的阻挡下,水汽不可能过来。即便青藏高原变成一马平川,这里也不一定成为湿润地区。

为什么呢?

如果你那一把尺子,测量一下青藏高原北部边缘的到印度洋的距离,你会发现,这距离其实和400毫米等降水量线、西北长城距离东海的距离差不多。

华北平原那么平,也没让内蒙高原、黄土高原成为塞上江南。这说明,我国西北地区的干旱,根本不是山脉阻挡造成的!

是什么呢?这里本来就是大陆的中央地带,不管哪个大洋的水汽,都不容易到这里!

3,有没有可行性?

其实说完前面几点,可行性问题已经不需要讨论了。

如果真的想试一试这个计划,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是,不要打通喜马拉雅了,直接打通帕米尔高原更有效果!

帕米尔高原,是亚洲的心脏,也是阻挡中国和巴基斯坦交流的主要障碍。在这里,有一条中巴友谊公路,经过了漫长的无人区,将来会成为中巴经济走廊。

如果有炸开喜马拉雅的那个劲头,还不如修建一条中巴铁路出来,让中国铁路直达印度洋,这才是解决西北经济不发达问题的好办法!

这就是我对炸开喜马拉雅的全部观点了,喜欢就点个赞吧!

牟其中说炸开喜马拉雅山脉,让印度洋风吹到西藏来,如今的技术可行吗?

牟其中本人就是一个毫无知识毫无底线的人。他说的话姑妄听之,但绝不可信。

敢想敢干是好事,但不等于空想蛮干!喜马拉雅山的高度平均七八千米,厚度几百千米,把它炸开一个口子,这个口子需要多宽多高,,而且和它毗邻的新疆也是高原,还要测出从印度来的暖湿气流的海拔高度,能有多少暖湿气流到达新疆。

这些渣土石料堆放何处,是不是又要造成新的生态灾难。

现在的人比较务实,一切按客观事实和科学规律办事,这样的工程,倾全国之力,用百年的时间也难以完成,且后果难以预定。何况会造成新的生态灾难,让人难以接受!

所以,牟其中的话是一个头脑发热时的梦呓,大家听之,可以付之一笑,千万不可当真!

牟其中说炸开喜马拉雅山脉,让印度洋风吹到西藏来,如今的技术可行吗?

看到这个问题,我就想到了葛优在电影《不见不散》中那段一本不正经的忽悠“如果我们把喜马拉雅山炸出一道口子,不用多了只要50公里宽就可以了。让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吹到青藏高原,这样我们的青藏高原又会出现多少个鱼米之乡啊!”

当时看到这一段只是觉得很好笑,原以为这只是电影中的一个桥段而已。没想到现实中还真有其事。这是当年一位叫牟其中的企业家提出的想法。这种想法在技术有可行性吗?

我的看法和大多数朋友一样是不可行的。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要炸的喜马拉雅山有多大?

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都被喜马拉雅山挡在了山脉的南麓。在喜马拉雅山的南麓的印度的乞拉朋齐成为了世界雨极。这里的年降雨量曾经创下过26461.2毫米的世界纪录。因此有人动了炸开喜马拉雅山让印度洋的湿润空气进入青藏高原的想法。

但是不要藐视喜马拉雅山,喜马拉雅山可是世界上海拔高度最高的山脉。喜马拉山全长2450公里,宽度在200公里到350公里之间,平均海拔7000米以上。在喜马拉雅山海拔超过7000米以上的山峰有40座,海拔在8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0座。

图示:喜马拉雅山

即使我们只是将喜马拉雅山炸开一个宽50公里的口子,但是按照喜马拉雅山的平均宽度而言,我们也要深入炸开200多公里的山脉才能抵达青藏高原。这可是1万多平方公里啊。

这需要将不止一座相对高度达数千米的高山夷为平地。这需要使用多少炸药,炸出来的土石往哪放。我认为这是根本不可能做大的事情。

其次,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因而即使没有喜马拉雅山的阻挡,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也无法抬高到4000米进入到青藏高原腹地。可以说即使我们炸平了喜马拉雅山也是白炸了。根本就起不到想象中的作用。

图示:青藏高原

最后,即使炸开了一道口子,也只会对炸开的峡谷产生局部气候影响。因为在喜马拉雅山脉中就有不少天然的口子——大峡谷。看看这些大峡谷的气候情况就知道了。它们的局部气候环境是影响不了整个青藏高原的。

因此,将喜马拉雅山炸开一个口子的想法实在太疯狂了,在技术上是不可能实现的。

图示:喜马拉雅山中的峡谷

不要因为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无法进入到青藏高原而遗憾。青藏高原不缺水。这里是亚洲水塔,是长江和黄河源头。没有印度洋的湿润不要紧,因为我们有更大的太平洋!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兔斯基聊科学。

牟其中说炸开喜马拉雅山脉,让印度洋风吹到西藏来,如今的技术可行吗?

葛优曾经在电影中谈到,如果把喜马拉雅山炸出一道口子,不用多,只用50公里宽的口子,就可以使印度洋的湿润气团到达喜马拉雅山脉地区,改变整个喜马拉雅山脉的气候,使青藏高原地区变成鱼米之乡。

最初电影的本意是为了搞笑,但却有人真的思考了这个问题,牟其中就是其中一个,他也认为如果把喜马拉雅炸开一个口子,就能够改变青藏高原的气候,那么事实究竟是怎样呢?

喜马拉雅山脉降雨量

我们知道, 雨的形成离不开水的蒸发,水在蒸发后会形成水分子,而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组成,相对于空气的主要成分氮分子和氧原子而言更轻。

根据四同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内的分子数相同。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地方中的水分子较多,那么它就会更轻,因此会像气球一样飘上天空。

但高度的增加,温度以及压强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将会导致空气中无法容纳较多的水分子,以至于水分子会和空气中的灰尘微粒结合,形成小水滴。

当小水滴足够多时,此时就会形成云。如果云中小水滴的直径不够大,那么它虽然会向下落,但由于空气摩擦力,还没等完全落到地面就会重新蒸发,又重新凝结成小水滴。只有直径足够大的小水滴才会落到地面上形成雨。

相对于陆地而言,海洋中的水汽更充足,因此更容易蒸发形成云雨,所以靠近海洋、湖泊的地区降雨量较多,远离海洋、湖泊的地方降雨量较少。

如果从位置来看,喜马拉雅山脉离印度洋较近,但是喜马拉雅山脉海拔较高,我们知道,海拔高的地方气压、温度会随之降低,当印度洋的水汽从孟加拉湾吹向青藏高原时,由于喜马拉雅山脉海拔较高,导致湿润的空气不断向上抬升,而水汽还没有攀爬到高原时就凝结成雨降落在地面,所以在喜马拉雅山脉南侧的乞拉朋齐形成了世界雨极,年降雨量甚至能达到20447毫米。而喜马拉雅山脉的北侧,降雨量却只有500毫米以下。

挖通喜马拉雅山脉

从理论上看,如果我们能挖通一条口子,将喜马拉雅南侧的水汽引入到北侧地区,那么不仅南侧的洪涝灾害可以解除,北侧也会因水汽充沛而适宜粮食生产,倒是整个西藏都有可能成为鱼米之乡。

但问题是,需要挖通多宽的口子才能将南侧的水汽引入到北侧。如果挖掘的口子太窄,印度洋的水汽虽然可以进入到北侧,但不会覆盖整个青藏高原地区。其实在喜马拉雅山脉之中,也有一些天然海拔较低的谷地,这些谷地受印度洋的影响,降雨量充沛,适宜植物生长。但整个青藏高原仍旧是处于干旱地带。

其次,即使是挖一条50公里长的口子,按照喜马拉雅山脉的平均宽度计算,也要挖掘200多公里才能挖通到青藏高原,而挖掘这些土方需要多少吨炸药,挖掘出的土堆积在哪里都是一个问题。

更何况,喜马拉雅山脉属于高原地区,海拔在3000-5000米,即使我们炸掉山脉,也无法降低高原的海拔高度,以至于来自印度洋的水汽还是无法到达青藏高原地区。

因此炸开喜马拉雅山脉的计划,根本不具备可行性。

如果挖通喜马拉雅山脉会怎样?

在理论上,如果人们真的能把喜马拉雅山脉挖平,那么西藏的气候也不会变成像江南一样的鱼米之乡,这是因为西藏属于高原,水汽无法攀升到高原地区就会凝结成雨,以至于高原地区水汽较少,所以会形成草原或者稀树草原气候,类似于非洲大草原。

如果西藏地区的海拔能够降低到2000米之下,那么西藏地区的降雨量或许就会增加,能够大力发展农业以及畜牧业。但这也会影响到我国的三江源头,甚至能改变我国的河流走向。我国西部地区的气候将会发生非常明显的变化。

总结

西藏地区降雨量较少的主要原因是山脉的阻隔以及位于高原地区,即使人们有能力把喜马拉雅山脉搬空,也不能改变当地的气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