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绾何德何能,刘邦那么多老乡,为何唯独把他封为了王?

没办法,卢绾和刘邦的关系太铁了,堪比骨肉手足啊。

卢绾和刘邦的交情是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因为在刘邦出生那天,卢绾也是同日出生。恰逢两家又是街坊乡邻,本就是熟人老友,所以两个孩子的关系被天然的拉近。

此后,刘邦和卢绾从小一起长大,有趣的是,偏偏这卢绾和刘邦也对脾气,打小就认刘邦当老大,跟在刘邦后面当小弟。

众所周知,刘邦此人,少年时不学无术,喜好结交江湖豪杰,所以没少惹事儿,经常就是吃了官司或者结了仇家,四处奔逃,连家都回不了,可是卢绾从来都是不离不弃。就连后来刘邦因为私放囚犯被通缉,不得不到芒砀山落草为寇,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生活。

卢绾也是眼睛都不眨一下的,抛妻弃子,跟着刘邦上山当土匪去了。这份儿情谊,可是沛县其他兄弟没有的,曹参萧何虽是刘邦好友,但也爱惜羽毛,顾忌前程,没有跟着刘邦一起厮混。至于最听话的樊哙,那更多的是因为他老婆是吕雉的妹妹,跟刘邦有着一层亲戚关系。

所以,在刘邦心里,沛县跟着他一起起兵造反的兄弟们,卢绾是他最信得过的。

所以,打从沛县起兵开始,卢绾就是沛公身边地位最高的人物。也许他的能力不是最强的,但却是刘邦最信任的,这就好比夏侯惇,虽然战绩一般,但却一直是曹魏集团的二把手。

比如,刘邦当汉王入汉中的时候,卢绾不仅仅是领兵的将军,还担任着侍中的职位,也就是刘邦身边的近臣,负责起居传话的。而刘在之后的楚汉争霸过程中,卢绾被封为太尉,官位其实还要高过韩信这个大将军一头。他凭借的既不是功劳也不是能力,只有刘邦对他的信任。

更厉害的是,卢绾还被封为长安侯,换句话讲,长安就是他的封地。

但是,后来汉朝的都城被定在了长安,卢绾就不得不把他的封地给让出来。而刘邦对此多有愧疚,所以一直想要补偿卢绾。

正好后面遇上了燕王臧荼谋反,刘邦将其镇压之后,便将臧荼的王位和封地给了卢绾,算是对他的一个补偿。当然,这里补偿卢绾只是一方面的原因,更多的还是给予当时沛县出来的各位老乡们一个态度。

因为在卢绾之前,西汉开国的八位异姓诸侯王里面,没有一个是从沛县出来的。正所谓所谓“苟富贵,勿相忘”,如此对待老乡们,刘邦心中有愧。那么给卢绾封王,也算是表明自己还是想着老乡们的,这也算是安大家的心。

只是,刘邦虽然这样厚待卢绾,但依然免不了君臣之别后的猜忌怀疑,随着异姓诸侯王一个个的败亡,卢绾心里越来越没有底气。他信得过刘邦,但信不过吕后。同时卢绾自作聪明,故意放过叛将陈豨,想要养寇自重,以此来保全自己,结果事情败露。遭到刘邦责备。陈豨事件之后,卢绾心中愈发没有底气,出于自保,他和匈奴人走得越来越近。最终刘邦忍无可忍,派兵征讨,卢绾也正式投靠了匈奴。

自此,兄弟俩,分道扬镳。但是刘邦还是念及旧情,他保留了卢绾的府邸,希望有朝一日,卢绾能回来向他认错。可惜,直到刘邦驾崩,卢绾也没有回来。

不过在卢绾去世之后,卢绾妻子儿女从匈奴那里逃回了汉朝,被吕后安排在卢绾府邸居住。而在汉景帝时期,卢绾的孙子也以匈奴东胡王的身份回归汉朝,并被封为亚谷侯。由此可见,刘邦一家,对于卢绾一家,真的算是仁至义尽了。

他卢绾没有跟错人。

卢绾何德何能,刘邦那么多老乡,为何唯独把他封为了王?

三方面原因。

第一,卢绾是刘邦从小玩到大的跟班,两人关系不是一般的好。虽然丰沛系出身的其它骨干跟刘邦的关系也好,但与卢绾和刘邦的关系没法比。也正是因为有这个前提,所以刘邦才会赏赐卢绾超出常规和预期的待遇。

PS:卢绾在汉中时期就已经是太尉了。地位还高于大将军韩信。

第二,西汉原本定都于洛阳,刘邦还曾在洛阳的南宫宴请群臣,并在那次宴会上提出了著名的“汉初三杰”。所以,长安当时是卢绾的封地。(韩信当时自立门户,卢绾的长安侯是当时所有侯爵中地位最高的)

但后来一个叫娄敬的人劝刘邦定都长安,并说动了刘邦,西汉的都城就搬到了长安。可这样一来,卢绾原本的封地就没了,别的地方又都不如长安,刘邦对此一直都怀有愧疚之意。就在刘邦犯难时,燕王臧荼造反。燕国虽然不如关中富庶,但王比侯大,卢绾实际上赚了。刘邦也就顺势封了卢绾为王,补偿了他的损失。

第三,汉朝建立之初,封了七位异姓王,分别是楚王韩信、赵王张敖、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长沙王吴芮,以及燕王臧荼。这其中,没有一人是丰沛系出身(所有沛县起事的骨干都是侯爵)。

众所周知,丰沛系是立有大功的,这帮人里面如果不封一人为王,始终说过归去。当时正好燕王臧荼造反,燕王的位置空缺,刘邦出于政治平衡,顺便让心腹接管燕国,吞并燕国。同时基于上面说的前两点,便把燕王的位置封给了与自己关系最好的卢绾。

PS:刘邦当时还没有正式开始铲除异姓王的工作,并且也没规定异姓不得封王,所以卢绾封王在当时并不算破坏规矩。

总的来说。刘邦封卢绾为燕王,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卢绾与他的关系;二是刘邦占用了卢绾的封地,需要补偿;三是当时也没规定异姓不得封王。基于这三点,再加上刘邦也想吞并燕国,卢绾这个刘邦小跟班自然就被封为燕王了。

关于卢绾封王这件事,东汉的史学家班固有评价。他认为卢绾“德薄位尊,非胙惟殃”。实际上并不配封王。他能封王,完全就是刘邦心好,“苟富贵,勿相忘”,走上人生巅峰了也没忘当年的小跟班。(实际上只要老哥们不破坏规矩,刘邦赏赐给他们的待遇都十分丰厚,不会亏待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卢绾被逼造反后,刘邦虽然很生气,但他并没有搞连坐。

吕后时期,卢绾的妻子儿女逃出匈奴,重投汉朝,仍然可以住在卢绾在长安的府邸。汉景帝时期,卢绾的孙子卢他之归汉,最后也封了亚谷侯。

卢绾何德何能,刘邦那么多老乡,为何唯独把他封为了王?

卢绾是汉初的几个异姓王之,其它人封王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功劳,如韩信封齐王的时候是因为楚汉争天下关键时刻、他的意向决定了谁能胜出,所以刘邦封他为齐王以便击败项羽,在夺得天下之后因功劳韩信又改为楚王,

再如长沙王吴苪刘邦是为了稳定后方,不使其倒向项羽和预防岭南的赵佗,剩下的都是因为形式所迫被封为王。而卢绾在刘邦的整个起义的过程中,功劳可以不是很大,像萧何、张良、樊哙这些和刘邦一起打天下的人也都是侯爵,为何会被封王呢?

首先是刘邦和卢绾的关系非常好

他俩的关系好到什么程度呢,说同穿一条裤子也不为过,《史记·卢绾传》中记载,刘老太公和卢绾的父亲关系也非常好,卢绾和刘邦又是同天出生的,长大后又一块读书,他俩的关系也非常好,因此乡亲都抬着羊酒前去祝贺。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又相爱也。里中嘉两家亲相爱,生子同日,壮又相爱,复贺两家羊酒《史记·卢绾传》。在加上刘邦惹事被衙役缉拿,他就东躲西藏,卢绾也是跟刘邦一起东躲西藏,这是其它起义人员所不能比,高祖为布衣时,有吏事辟匿,卢绾常随出入上下。《史记·卢绾传》

刘邦家与卢绾家本是世交,加上两人一起长大的发小情谊,使得卢绾成为刘邦最相信的人,始终伴随在刘邦左右,甚至可以随意进入刘邦的卧室,况且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都是知道喊“苟富贵勿相忘”,刘邦怎么会不懂这个道理,所以刘邦在天下快要平定的时候,带卢绾出去积累下资本,回来后让大臣提议,刘邦就这样名正言顺的封卢绾为王,其它有意见的大臣也不好在说啥。

其次就刘邦为了塑造自己皇权的合法性

刘邦作为一个由平民一步登天,成为主宰天下的皇帝,刘邦要为自己的合法性找一套说辞,于是就有了刘母与蛟龙媾合生下刘邦,刘邦斩白蛇起义等,在为自己找足了依据,证明自己君权神授,平民治理天下的合法性后,他也不能忘了那个与他同一天出生,生活环境又一样的卢绾,如果卢绾连个王都不是,刘邦又如何证明自己的合法性,自己是天命所归的人,所以他要封卢绾为王,卢绾后来造反估计也想证明他也是天命所归之人。

卢绾何德何能,刘邦那么多老乡,为何唯独把他封为了王?

无他,只是因为信任

在刘邦的心目当中,哥们儿跟亲人还是有所区别的,而毫无疑问,刘邦已经把卢绾看作是自己的亲人了。

卢绾跟刘邦是同里的邻居,在那个年代,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一里就如同我们现在的一个楼一样,有着共同生活的区域,有里监门为他们看守,不过跟现在的同楼住户不同的是,当时的邻里之间关系却是相当密切的。卢绾跟刘邦的老爸原本就是要好的朋友,卢绾跟刘邦又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两个人是真正的光屁股一起长大的交情,小时候一起玩,上学跟的是一个老师,长大以后惹是生非两个人也都是一起的。

刘邦起兵以后,别人跟刘邦还有个君臣之别,卢绾则不同,随时随地可以出入刘邦的卧室,《史记》中讲卢绾“出入卧内,衣被饮食赏赐,群臣莫敢望”,就连萧何、曹参等人,见到卢绾,也要客客气气的,卢绾在当燕王以前的侯爵,那也是长安侯,后来刘邦的都城就是长安,他的皇陵是长陵、他儿子刘盈的皇陵叫安陵,刘邦与卢绾的这份感情,谁人能比?

卢绾的“背叛”

西汉初年,虽然异姓诸侯王不少,但是在刘邦称帝之后,真正新加封的异姓王却只有卢绾一个,而且是在燕王臧荼被打败之后,刘邦就第一时间给了卢绾燕王的封号。除了卢绾以外,刘邦称帝后分封的诸侯王,除了他的儿子们以外,也就是那几个刘姓的兄弟、侄子了,哪一个不是姓刘的呢?

只可惜,当了燕王以后的卢绾低估了这份情感,反而听信了奸人张胜的蛊惑,以为刘邦想要把所有的异姓王都一并干倒,也包括他燕王卢绾在内。可是,他就不想一想,如果刘邦起想拿掉他卢绾的王位,当初又为啥封他呢?他可不是像韩信、彭越那样手握重兵,也不是像韩王信、燕王臧荼那样原本就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甚至论起功劳来说,他也远不及曹参,甚至都不如“车夫”夏侯婴,他为啥会封王?还不是因为刘邦把他当亲兄弟了?

没办法,一失足成千古恨,刘邦最后不得不命令樊哙、周勃去把他的燕国要回来了,卢绾也跑到了匈奴做起了他的东胡庐王,两兄弟到死也没能解除误会。刘邦也因为卢绾的“背叛”才弄出来那个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刘邦也真的是彻底死了心了。

好在后来卢绾的妻子、儿孙陆续回归了汉朝,也都受到了汉朝统治者的礼遇,算是一笑泯恩仇了。

卢绾何德何能,刘邦那么多老乡,为何唯独把他封为了王?

据《汉书卢绾传》记载,卢绾的父亲与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同住一里,视为生死之交,两人的妻子又在同一天各自生下了一名男婴,乡亲们得知这一消息后特意准备了礼物前来祝贺,而“复贺”的日期很有可能是两个孩子的始诞纪念日,也就是生日。

卢绾是刘邦的发小,且和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从刘邦还是‘小混混’的时候就一直跟随,刘邦非常信任他,是可以随便出入卧室的关系,虽不是亲兄弟但胜似亲兄弟。所以在刘邦称帝后得封异姓王也就不奇怪了。

但封王对卢绾来说不见得是好事,获封异性王后仅六年,就被刘邦怀疑有谋反之心,想携家亲自向刘邦谢罪,但还未到长安就接到刘邦驾崩的消息,只能率众逃往匈奴,一年后在匈奴病逝。

卢绾的遭遇,对后世也是一个警醒。想要从草根逆袭,跟着大哥打江山,以为打了江山后大家就可以瓜分了,殊不知不管这个大哥是有道明君还是昏聩庸君,你都无法分一杯羹。

若是有道明君,‘卧榻之上岂容他人鼾睡’,他肯定想要青史留名,那他治理国家的方略要想奏效肯定要集权,你在那占了那么大个地盘岂不是挡了道?大哥愿意放过你他的谋臣也不同意,所以想安逸的占地为王,做梦!

若是个昏聩庸君,这个假设有点问题,因为基本历朝历代的开国之君多少还是有点能耐的,他要没能耐江山也打不下来啊。假设他打下江山后就只知道大肆封赏,耽于享乐,那他的江山也不可能稳固,他都自身难保,你还想独占一地称王?也是做梦!

历史何其相似,人性也是一样。得不到的时候渴望得到,得到了还想要更多,而欲望确是个害人的东西,让人不得善终的,就是欲望。

刘邦当初起兵造反,也不过是羡慕秦始皇的仪仗,觉得大丈夫就应该这样,受万人敬仰,威风八面!对跟随他的弟兄肯定都承诺过,事成之后论功行赏,封侯拜相!结果大家都看到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也不能怪刘邦不守信用,只不过是时移世易,立场不同而已。

司马迁:韩信、卢绾并不是一向积德累善的世家,而是侥幸于一时随机应变,以欺诈和暴力获得成功,正赶上汉朝刚刚建立,所以才能够分封领土,南面为王。在内由于势力强大而被怀疑,在外倚仗着外族作援助。因此日益被皇帝疏远,自陷危境,走投无路,无计可施,最终迫不得已投奔匈奴,难道不可悲吗!

如司马迁所言,归根结底还是德不配位。卢绾不懂韬晦之道才导致被猜忌,最终逝于异乡,悲哀!

卢绾何德何能,刘邦那么多老乡,为何唯独把他封为了王?

笔者以为,刘邦在选择何人担任燕王时是深谋远虑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不能否认,刘邦选择卢绾担任燕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与刘邦是同乡,而且是邻居,甚至是同年同月同日生,更是从小长大的好兄弟。

但我们不禁要问,虽然卢绾与刘邦是同乡,但诸如樊哙等人同样也是刘邦的同乡,为什么刘邦偏偏选中的是卢绾,而不是其他人?

事实上,这与卢绾的真实能力有很大的关系。

刘邦虽然曾大封异姓诸王,但多是为了当下的局势不得已而为之,在他内心深处,刘邦所想建立的是一种家天下的王朝,所有诸侯都是刘氏子孙,这自然与他不得不封异姓王的现实相违背,所以刘邦在剿灭燕王臧的叛乱后,他只能选一个不是那么强悍的人来接替燕王之位,卢绾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因为卢绾在战场上并没有表现出任何令人瞩目的才能,这与韩信等人截然不同。

如果有朝一日卢绾反了,刘邦也丝毫不会担心。

相反,如果刘邦选择萧何或是樊哙为燕王,相信时间一久他是不会放心的,因为一个善于治国,一个善于打仗。任何一个人当上燕王都会是刘邦的威胁,只有卢绾让他觉得安心。

至于说,为什么关系这么铁的卢绾还是背叛了刘邦?

其实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害怕”。

因为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刘邦不断剪出异姓王,让各路诸侯都很害怕,卢绾被人挑拨,认为刘邦只是在利用他,当他没有价值后,刘邦同样也会除掉他。所以他便暗中阻挠刘邦平叛,当这一切败露后,卢绾只有反了。

不得不说,卢绾是成为刘邦,败也刘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