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王之祸,朱标意外病死之后,为何朱元璋会选择立皇孙朱允炆?
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因病去世,年逾六十的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
当然了,太子死了,更重要的是要选新的继承人。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朱元璋儿子一大堆,有能力的也不少,死了个朱标,让燕王朱棣继位也不错,不然宁王也可以。可是朱元璋一个儿子都没选,直接来了个隔代传,将皇位传给了朱标的儿子,皇长孙朱允炆。
这是为何呢?
按照官方说法,其是因为朱元璋定了规矩,“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太子朱标是唯一的嫡系一脉,虽然朱标死了,但是朱允炆作为朱标的儿子还在,嫡系一脉并未断绝。所以自然是朱允炆即位。
这里要强调的“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这一规矩,被写进了《皇明祖训》,什么叫祖训?那就是祖宗定下的规矩,必须要听的,不听就是背叛祖宗。
这也是为了明朝数次的国本之争,都是以嫡长子胜出的原因,即便是皇帝想要更改都没办法。
明朝非嫡系一脉想要坐上皇位那就只能是两种可能,要么造反,像朱棣那样。要么嫡系一脉断绝。比如嘉靖皇帝,其本是旁系,即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但明武宗死后无子嗣,自然而然的找上了他。
值得一提的是,嫡长子继承制这样的解释虽然合理,但并不全面。
首先皇明祖训是朱元璋定的,谈不上什么背叛祖宗,约束力相对较小。而且朱允炆是朱标第二个儿子,且是继室所生。只是由于朱标长子早夭,且原配夫人也死得早,朱允炆母子这才得以上位,并非原装的嫡长孙,其身份上相对于诸王,其实优势并不大。
而且朱标并不是唯一的嫡子,秦王、晋王燕王这些人都是马皇后所生,都算嫡子。他们显然要比朱允炆有资格。
所以朱元璋选择这个孙子还有其他的原因。
首先,他宠幸朱允炆。
这还得从太子朱标说起,俗话说得好,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朱元璋是一个超级长子控,在所有的儿子里面,朱元璋最宠的就是自己这个长子。
从小到大,他给与朱标的都是最好。朱标的老师,不是名将就是大儒,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就是朱标的首席私教。至于东宫配属全是朝中重臣兼任。
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御史大夫邓愈、汤和兼谕德,御史中丞刘基、章溢兼赞善大夫,治书侍御史文原吉、范显祖兼太子宾客
看看这待遇,毫不夸张的讲,朱标绝对是有史以来最受宠爱的太子,没有之一。
为了朱标能安坐皇位,朱元璋甚至不惜大杀开国功臣,以防止这些人功高震主,称为朱标日后的隐患。
可是造化弄人,朱标偏偏死在了朱元璋的前面,让朱元璋大半辈子的努力化为泡影。
朱元璋他不甘心啊,正好朱标还有子嗣,于是他把对朱标的寄托转移到了朱标儿子身上,这是朱元璋选择朱允炆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朱允炆也不光是萌阴父辈,其实他自己身上也有着许多的闪光点。
朱元璋可不是什么昏庸皇帝,其识人之明还是非常强的。如果朱允炆没有任何的能力,那么他自然不会将位置传让给他。
据说朱允炆宫中是出了名的有孝心,非常关心父亲的生活,在父亲生病以后,他更是每天都守候在病床旁边,等朱标去世以后,他竟然因悲痛瘦了很多,朱元璋看到这种情况也是非常不忍。另外,朱允炆和他父亲一样,深受儒学教化,其性格温厚敦和,以长皆与宽大著称,朱允炆曾向太祖请求修改《大明律》,他参考《礼经》及历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条过分严苛的条文,深得人心。
总之,朱允炆在朱元璋眼中,符合当皇帝的标准。
立国需要武功,治国却是更注重文政,朱元璋希望国家能够开启文治盛世,这样明朝才能进入新的时期,长治久安。看看朱元璋的那些儿子们,除了朱标从小被教导,其他有能力的哪个不是以武功著称?像燕王、宁王这些人常年在边塞摸爬滚打,在朱元璋手里显然不是治国的上好人选。
当然,还有一点就是,如果在儿子里面选太子,那样太麻烦。
怎么个麻烦法呢?
首先,如果按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规矩,朱标死后,自然是二皇子当太子。即秦王朱樉,但是他才能一般,并不为朱元璋所喜;同样的还有三皇子晋王朱棡,因其残暴不仁,朱元璋甚至差点废了他的王爵,还是太子朱标给求的情。
朱元璋比较器重的是四皇子燕王朱棣,但是论资排辈显然轮不到朱棣啊。如果抛弃嫡长子继承制,直接越过两位哥哥,将皇位传给朱棣,那更麻烦。
历史上废长立幼闹出的亡国惨祸可不少,朱元璋不敢冒这样的险。因为此时的明朝藩王可不比朱棣时代。为了防备北方蒙古人,拱卫宗室,朱元璋给了藩王们很大的权力,其中九大塞王,有节至边镇军权的权力,甚至于配有上万的私军。什么叫私军?那就是完全完全之忠于个人的私人武装。要是这些皇子们不服气,举兵造反,那不是天下大乱?朱元璋幸幸苦苦打下的基业岂不要就被这样废掉?
朱元璋显然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于是他索性都不选,保持了绝对的公平。
所以,站在朱元璋的角度,无论是情感还是理性角度,他选朱允炆都没太大问题。只是朱允炆自己不争气,继位后的一系列操作,逼得叔叔燕王起兵造反;更可笑的是,自己举全国之力,居然斗不过北平一隅之地的叔叔,最终被翻盘。
藩王之祸,朱标意外病死之后,为何朱元璋会选择立皇孙朱允炆?
一个人适不适合当皇帝,还得依据当时的国情决定。
朱元璋起于元末乱世之中,当时朝廷极其腐败,再加上天灾不断,人民的生活真的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易子而食的人间惨剧。
在这样的乱世中,活着已经是极为困难了,而想要成就一番事业,那更是难上加难。
朱元璋做到了,他开创了大明王朝,从一个放牛娃摇身一变成了皇帝,但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何况一帝功成,就不止是“万骨枯”了。
朝廷腐败加上天灾不断,再加上朱元璋打天下,老百姓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
对于这一点,朱元璋自己也很清楚,要想让大明王朝稳定发展下去,不至于走上元朝廷的灭亡之路,就决不能再轻易开启战端了,而要给老百姓一个喘息的机会,与民休养生息。
马上得天下之后,就得下马治天下了。
这个时候,下一任皇帝的职责也就呼之欲出了,就是要多施仁政,亲民爱民,所以其性格尤为重要,仁慈的朱标又是长子,自然就成了最合适的人选。
反观朱棣,从小和徐达等将帅长大,骨子里崇尚武力,与朱元璋的立储标准相差甚远,所以朱棣肯定要靠边站。
而当朱标死后,朱允炆小小年纪就知道忍住悲伤,去照顾更小的弟弟妹妹,这些朱元璋都看在眼里,再加上他实在太喜欢朱标,爱屋及乌,所以就动了立朱允炆的念头。
但是,动念头不等于行动,真正让他做决定的还是自己的一个判断,那就是如果立了朱允炆,其他儿子们不会造反。
这就不得不说,朱棣很聪明,他虽然骨子里是武将,但很善于隐忍和演戏,表面上装出一副十分关心侄子朱允炆的样子,骗过了农民出身,很重亲情的朱元璋(注意,只是亲情,朱元璋杀起臣子来那可是一点不手软),让他以为朱棣将来会是朱允炆的得力帮手,不会造反。
这才立了朱允炆为新皇帝,而没有立朱棣。
最后再说明一下,朱允炆当一个“仁”字勉强可以,但他绝不是“弱”,从他即位后大刀阔斧的削藩就能看出一二,那些可都是他的亲叔叔啊。而朱棣也不含糊,削藩削到他头上后,就义无反顾起兵造反,发动“靖难之战”,最后还真成功了,大明在他的治理下,蒸蒸日上,万国来朝,迁都北京,打击蒙古,修撰《永乐大典》,可谓天下太平。
藩王之祸,朱标意外病死之后,为何朱元璋会选择立皇孙朱允炆?
朱元璋长子朱标是朱元璋与正妻马皇后所生,出生于战火之中,性格宽厚,群臣敬服,深得朱元璋喜爱,是当之无愧的继承者。只可惜英年早逝。朱元璋出于对长子的钟爱,就把皇位传给了长孙朱允炆。
朱元璋在传位之前,曾考察过这为皇长孙。曾出过一副对联让朱允炆答对。上联是“日照龙鳞万点金”,朱允炆答了一句“雨打羊毛一片毡”,令朱元璋很失望,发现这位长孙太过懦弱,缺少霸气,便有了换人之心。
重所周知,封建时代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皇位继承者的废立,一个处置不当,就会引起腥风血雨,并引发政权更迭。于是朱元璋为了给这位皇长孙扫除继位后的威胁,就开始了对群臣的大清洗,只留下了齐太、黄子澄和老将耿炳文等辅作朱允炆。
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最后窝里反,被自己的儿子夺去了孙子的皇位。
藩王之祸,朱标意外病死之后,为何朱元璋会选择立皇孙朱允炆?
皇帝的个人青睐不无关系 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首先立了自己的长子朱标为太子,这是很正确的举动,因为防止了儿子们争权夺位。 事实也证明朱标是块当皇帝的料,学业武艺俱佳不说,训练处理政事时也令朱元璋非常满意。可朱标却在一次出宫巡查中积劳成疾,没几个月就死掉了,这令朱元璋的多年心血付之东流。 后来经过思考,朱元璋将太子之位传给了朱标的儿子,即自己年幼的长孙朱允炆,允炆虽然先天资质不足,但经过后天努力进步也是相当大的。但从朱元璋传位给太孙的一刻起,就引起了手握重兵、镇守边关的儿子们特别是朱棣的不满,因为朱棣确实在功劳和能力方面都更适合做国君。 朱元璋的这种疏忽最终导致了朱棣造反夺位。 原因2,皇位继承规律 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死,嫡孙继承。嫡孙继承顺序高于幼子和庶子。 长房无人,考虑幼子;嫡系无人,考虑庶子。若无直系继承人,则上推一服,选关系亲近、有德者继承。若还无人,则继续上推,直至找到合适继承人。宋朝和明朝都有几个皇帝是上推了N代继承的。女子无继承权,外戚无继承权。养子有继承权。 朱元璋好象只有一个老婆,所以不存在嫡庶问题,但子嗣众多,长幼问题很突出。所以,若按宗法,即便是不传给孙子,作为幼子的朱棣继承顺序也是很靠后的…… 首先皇位应该是长子的。只能把皇位给长子或者长孙。而且有大臣反对朱元璋把皇位传给别的儿子,所以他才把皇位给了长孙的。虽然朱棣有才能也有胆识,但因为当时的法律,所以没有继承的权利。 明太祖朱元璋先立继承人是太子朱标。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考虑皇位的继承时曾想到了皇四子朱棣,但向群臣咨询时遇到激烈反对,通过权衡利蔽,朱元璋最终将朱标的次子朱允文立为皇太孙。因此,朱棣是朱元璋在几个人比较中最后舍弃的。 因为当时的局限性,当时的情况是嫡长子继承制,而由于朱元璋的长子朱标病死,使得皇位继承就只能由朱标的长子即嫡长孙朱允文继承,朱元璋其它几个儿子封王到地方拱卫中央,形成了侄在中央,叔在地方,以致于有了后来夺位事件!!!
藩王之祸,朱标意外病死之后,为何朱元璋会选择立皇孙朱允炆?
英明的君王都可能遇到立储的难题和不测事件的发生:秦始皇立的太扶苏被儿子胡亥和赵高所杀,使秦朝早亡。汉武帝立的太子反叛,兵败自杀,武帝苦脑可想而知。唐太宗李世民儿子软弱,帝位被武则天取代。宋太祖赵匡胤也有烛光斧影之灾,弟弟赵匡义登上皇位。清康熙帝也有立允仍废允仍,再立再废的苦脑和诸子争位的历史。明太祖朱元璋亦不例外,因为太子朱标很优秀,文武全才,德高望重,满朝文武,皇族弟弟们无不心悦诚服。太子继位,大明江山可谓固若金汤。朱元璋竭尽全力培养朱标接班,然尔万万想不到朱标竞夭折,对朱元璋的打击可谓是晴天霹雳,痛苦万分。岀于对朱标的爱恋,他立朱标的儿子朱允文为太子,这是送给朱标的最宝贵纪念。朱元璋认为的能征惯战的儿子们和满朝文武,会和他的想法一样,不会有二心,所以才立孙子朱允文继位。
然而朱允文和他的父亲朱标相差甚远,並没有经过多少历练,治世谋略水平太低。靠祖父和父亲的德威登基,首先应该安撫为朱明江山立下汗馬功劳的亲王叔叔们,给他们加官增禄。而是反其道行之,登基不久,轻信愤青官员黄子澄等人瞎呼悠,施行削藩政策,使亲王们人人自危,终于逼反了亲叔燕王朱棣,导致靖难之灾。虽然叔叔夺了姪子的权,但江山依然是朱明江山,不过是由孙子改成儿子。朱棣当上大明王朝皇帝,开创永乐盛世和大明王朝二百多年统治历史,太祖朱元璋不应有太多遗憾,只不过多一个好事变坏事,坏事变好事的一个过程。
藩王之祸,朱标意外病死之后,为何朱元璋会选择立皇孙朱允炆?
明太祖朱元璋总共有26个儿子,在众多的儿子中,朱元璋最喜欢的要属长子朱标。朱标从小熟读儒家经典,性格宽厚仁慈,很受朱元璋的喜爱,从小就被朱元璋按照皇位继承人的方式来培养,在朱标13岁那年被立为皇太子。但是天不遂人愿,明洪武二十五年,朱标因病去世,朱元璋悲痛万分,悲痛之余不得不改立太子,但是令人奇怪的是,朱元璋并没有选择他的其他儿子作为皇位继承人,还是选择朱标次子朱允炆作为皇位继承人,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嫡长子继承制的影响。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为皇位继承制定了一个规则,这个规则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规则,皇位由嫡长子继承,如果嫡长子不在了,则由嫡长孙继承。因此朱元璋百年之后,明朝皇位的第一继承人是朱标,第二继承人就是朱允炆(朱标长子因病早逝,原配夫人常氏去世之后,朱允炆母亲吕氏得以扶正,因此,以朱元璋的观点看,朱允炆就是嫡长孙),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朱允炆就是合法的继承人。
其次,朱允炆性格仁厚。朱允炆和他的父亲朱标一样,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性格宽厚仁慈,这与朱元璋,他的叔叔朱棣杀伐果断的性格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明朝建国之初,政局不稳,需要杀伐果断的人来稳定时局,但是朱元璋同时也明白,宽仁治国,明朝才能千秋万代传承下去,因此他希望他之后的国君是宽厚仁慈之人,朱标之后,朱允炆无疑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再次,选择其他儿子作为皇位继承人,可能会引起皇位之争。除朱标之外,朱元璋最年长的三个儿子分别是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三王都手握重兵。除了燕王朱棣有点本事之外,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相当不受朱元璋待见,秦王朱樉甚至年仅40岁就因为放纵就去世了,但是如果朱元璋直接跳过秦晋二王,将皇位传给朱棣,则直接会引来秦晋二王的不满,一场争夺皇位的血雨腥风就会上演,因此选择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是最好的选择。
最后,爱屋及乌的原因。朱标在时,深受朱元璋的喜爱,朱元璋在朱标身上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对于朱标的死,朱元璋也是悲痛万分。朱标死后,面对和朱标同样宽厚仁慈的朱允炆,很明显朱元璋把自己对朱标的那份喜爱转移到了朱允炆身上。
因此,朱标死后,朱元璋选择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从嫡长子继承制上来说,朱标之后,朱允炆是第一皇位继承人,从性格上来说,宽厚仁慈的朱允炆也是皇位最合适的继承人。朱元璋生前为朱允炆的继位安排好了一切,为了让朱允炆即位之后不受朝廷重臣所羁绊,大杀蓝玉等有功之臣,但是朱元璋算到了一切,唯独没有想到燕王朱棣会谋反,朱允炆最终也只能落得一个火烧南京皇宫的下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