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何会选曹丕当接班人?历史上的曹丕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建安二十二年(217),曹丕终于在司马懿、吴质等大臣的帮助下,成为曹操的接班人。建安二十四年(219),他驻守曹魏大本营邺城,并在此迅速平定意图掀起叛乱的逆臣。

因为曹丕才是最适合的人!

没错,论才华曹丕不如才高八斗的曹植,论武力曹丕不如力能搏虎的曹彰,论聪慧曹丕不如妙法称象的曹冲。

那么曹丕为何能从曹操众多儿子中脱颖而出,继承大位?

首先第一个肯定是身份,在古代的继承法制中,无论是谁,都逃不过“嫡长子继承制”这么一个坎儿。

正所谓“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曹操儿子虽多,但嫡长子就那么一个。也就是曹丕。其乃是曹操的继室卞夫人膝下长子,自然应该继承这一大位。(曹操原配丁夫人,膝下无子)

这是曹丕最大的优势,曹植、曹彰虽然也是嫡子,但却不是长子,长幼有序,这是规矩。至于曹冲,少年早逝不说,他乃是妾室环夫人所生,从出身上就差了曹丕一截。

当然了,原本这嫡长子也不是曹丕,而是曹昂。其虽然是由妾室刘夫人所生。但由于生母早亡,且正室丁夫人膝下无子。曹昂便由丁夫人抚养。丁夫人把他当亲生儿子一样,所以其在曹操众位儿子中地位乃是最高,是最有希望继承曹操大业的儿子。

只可惜,这孩子英年早逝,而且算起来还是被他父亲给害死的。

建安二年,曹操出征张绣,曹昂随同。本来事情很顺利,张绣很快就投降。但是曹操这人妻之好又来了,他看上了张绣哥哥张济的遗孀邹夫人,将其纳入帐下。见兄嫂被辱,张绣气愤不已,复而反叛,举兵偷袭曹操。

乱战之中,曹操坐骑被杀,曹昂为救父亲,主动让出了自己的坐骑,自己则率亲军,步战阻敌。曹操因此逃出升天,但长子曹昂却战死于宛城。一同战死的还有近身侍卫典韦和侄子曹安民。

宛城之战,绝对是曹操此生最大的遗憾。事后,曹昂养母丁夫人得知养子战死,悲伤不已,并因此而记恨曹操,夫妻二人就此割袍断义,也正是因为丁夫人的离异,曹丕母亲卞夫人才能上位,继以正室。

所以,只要曹昂不死,曹丕想当第一顺位继承人,估计挺难的。

当然,曹昂终究是死了,曹丕也因此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嫡长子,妥妥的第一顺位继承人。

但是这样就稳了吗?

肯定不稳啊,毕竟三国不是明朝,没有“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这样被定为国本祖训的死规矩,曹操也不是朱元璋,没那么严重的嫡长观念。不然也不会说出有打算传位曹冲这样的话来。

太祖数对群臣称述,有欲传(曹冲)后意。(《三国志》)

嫡长子仅仅只是曹丕的一大优势,至于最终能够继承大位,还是因为他这个人。

准确来讲,曹昂死后,继承人的归属问题,基本上就是在曹丕和曹植中间二选一。首先肯定是在嫡子中先选,至于其他人,肯定是第二选择。或许曹冲还有点机会,但是他年纪太小了,而且死得也早,不具备争位的可能性。所以那些说曹丕为了争位故意害死弟弟曹冲的观点,我是一直持反对意见的。因为曹冲还没有成长到那个地步。

至于同是嫡子的曹彰,这个人很有趣。他虽然有资格,但是无奈自己根本就没有那个想法。此人好骑马打仗,不喜欢读书。曹操曾问过他的志向,他说他想当将军。

太祖尝问诸子所好,使各言其志。彰曰:“好为将”(《三国志》)

所以他也排除了。

对于曹丕唯一有威胁的,就是曹植。曹植这个人太有才了,出口成章。一篇《登台赋》直接把老爸都变成了自己的铁粉儿。整天子健子健的叫着。甚至于在自己东征之时,让其留守邺城。这其实就是在变相告诉世人,自己有意立曹植为世子。

中国历史上,一般对于储君上位之前的考验就是这一招,老爹出征在外,储君留朝监国。既是考验,也是锻炼。后来曹丕也是如此。

但是,曹植最终还是被曹操放弃了。其过人的才气虽然是获宠的法宝,但终究不是上位的助力。一个好的领导,需要的是内敛、需要的是腹黑、需要的是权衡。你得是一个两面人,真实的一面永远要隐藏起来。但是曹植他藏不住啊,书生意气,率性而为,经常不尊守规矩,不注意影响。这意味着如果曹植要是上位,很可能会一时兴起,不计后果的做一些事情,如此可能将曹家基业毁于一旦。

曹操喜欢曹植没错,但他不是无脑的追星族,几经考验之后,他知道曹植不适合。

而曹丕则不一样,因为生得早,打小便跟着父亲一起东征西讨,长期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之下。他的性格很沉郁,什么事都憋着心里,很少喜形于色。你永远不知道他在想什么,这样的人,很可怕。

而且后来曹丕上位,其所作所为,也看得出来,这个人刻薄寡恩、阴险毒辣。

比如,曹丕篡汉称帝之后,追谥老爸曹操为魏武帝。听起来好像不错,其实曹丕是在报复他父亲。

曹操曾经说过:“若天命在孤,孤为周文王”

意思很明显了,如果自己称帝,那么就想做周文王那样的人,其谥号也是“文”。结果曹丕给人家来个魏武帝。意思也很明显,你曹操就是咱们的魏国的开国之君,篡汉这事儿是你干的,不是我干的。

很显然,曹丕的这种性格不讨喜,甚至于会遭人厌恶。所以曹操一直待曹丕都没啥好脸色。但他却是一个能做事,做大事儿的人。

这一点曹操也明白,在曹植让他失望之后,他只能选曹丕,因为曹丕才是能让自己基业稳固的人。

其实曹丕很优秀,他懂得权衡,采用了九品中正制来。缓和了曹氏与士族的关系。他渴望权力,知道将权力攥在手中,防止出现第二个曹家。他甚至于是被低估了,魏国在他手里,空前强大,整个北方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只是他死得太早了,以至于光芒不显,被大家所忽略。

而《三国演义》的脸谱化,将其更是拟成平庸无才之辈,给许多人造成了一个长久的刻板印象。相来也是可惜。

曹操为何会选曹丕当接班人?历史上的曹丕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因为曹丕才是最合适的继承人。

01

能力是最主要的标准

曹操妻妾很多,也都很卖力,一共给曹操生了二十五个儿子,至少七位公主。

作为曹魏基业的奠基者,要把王位传给儿子,首先考虑的就是能力。

三国鼎立的局面还没有结束,内部问题也没有解决,需要强有力的继承者来维系曹魏政权的延续。

说什么嫡出、长子、以德,都是一种借口,唯有政治能力,才是唯一的标准。

环夫人是曹操的妾,其所生的曹冲是曹操最欣赏的儿子。曹冲称象,就可知这小孩的聪明,可惜曹冲早早就夭折了。

曹操曾经说:“曹冲之死,是他的不幸,却是你们的幸运。”

这就是曹操说说,给他别的儿子一些压力。曹冲长大了,是否就是合格的继承人,那也未必,曹植就是个佐证。人死了,说啥都行,他已经没有能力说话啦。

曹操不会考虑谁是嫡出,谁是庶出。

如果曹冲存在,曹操要把他作为继承人,有人以庶出、非长子阻止,假如不能平衡,曹操会立环夫人为正室,一切问题都解决啦。

庶长子曹昂,刘夫人所生。刘夫人早年病亡,正室丁夫人收为养子。如果曹昂不死,曹操有意让曹昂做继承人,那也毫无争议。

正室丁夫人没有儿子,所有的儿子都是庶出,曹昂为长子,又是丁夫人的继子,做继承人再合适不过。但曹昂死了,就不必去寻求曹操是否有意让他做继承人的问题。

如此一来,从史料来看,曹操其他妾室的儿子也没有很突出的表现,就剩下卞夫人所生的四个儿子。

02

卞夫人上位为正室

丁夫人与曹操因为曹昂之死,产生了很尖锐的矛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最终离异。

对于谁来上位,填补丁夫人的正室位置,也就看曹操想把位置传给哪个儿子了。

绝非是因为曹丕是长子,卞夫人才上位,是因为曹操决定要传位于卞夫人的儿子。

卞夫人上位是一招缓棋,曹操也可以继续再考察其他的儿子,但这个可能已经比较小了。

卞夫人有四个儿子,丕、彰、植、熊。曹熊早死,就剩下哥仨竞争。

曹彰武艺过人,曹操曾经询问诸儿子的志向,曹彰自己说就喜欢为将带兵打仗,因此得到曹操的赞赏。

正是汉末混战的时期,具备统兵能力的曹彰做一个继承人也很合适。但只有喜欢为将打仗还不行,必须还要具备为将打仗的能力。曹彰虽然勇猛,但谋略不足,在其有生之年,也没有多么精彩的战绩,本来给与曹彰最好的机会,却由于能力不足,不能让曹操满意。

这样,最终就只有曹丕、曹植进入了最后的角逐。

03

曹丕胜出

曹操最终把曹丕立为继承人,关键还是曹丕的能力,特别是政治智慧高出曹植很多。

至于废长立幼的忌讳,都是一种说辞,是为曹丕上位做的借口。

袁绍想传位给幼子袁尚,沮授就劝诫说:“年纪相当应该选择贤者为嗣;德行相当要用占卜来决定,这是自古以来的原则。”

没有说废长立幼就不可以,这些道理,曹操岂能不懂?

曹丕与曹植差不了几岁,都已经长大成人,如果曹操已经平定了天下,或许会考虑传位给自己喜欢的儿子。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外有刘备、孙权虎视眈眈,内部还不知道有多少个司马懿在潜伏,曹操如何敢率性而为?

与曹丕相比,曹植除了诗比曹丕作得好,就剩下酒量比曹丕大,其他方面无法与之抗衡。

至于曹操几次想传位于曹植,那就是曹操放出的一个烟幕弹。没有曹植这个靶子,如何考验曹丕的政治能力,如何得知群臣怎样站队呢?

有了曹植,自然就把不坚定支持曹丕的大臣暴露出来。铲除掉曹植的势力,剩下的就是坚定地保丕派和中间派。

中间派没有野心,也就不会给曹丕添麻烦;忠实于曹丕的人,在曹丕继位后也会死心塌地的为其保驾护航。

曹操之所以传位于曹丕,还是曹丕经受住了曹操最终的考验。

你可以说,多数重臣支持他,郭女王给了他很大支持,他是嫡长子等等,如果他没有能力,谁会支持他呢?不都跑到曹植哪里去了吗?

嫡长子又如何?一句“贤者为嗣”就堵住了悠悠众口。

支持曹丕的可以说“立嗣以长”,反对曹丕的也可以说“立嗣以贤德”。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让媳妇说说也有理,到底听谁的?

谁能保证老曹家的江山,就让谁继承,这是唯一的原则。

不管咋说,曹丕能够在众多兄弟中胜出,就足以说明了他的能力。

曹操为何会选曹丕当接班人?历史上的曹丕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曹操文武全才,明察秋毫,他做出这样的决定,毫无疑问是睿智的选择:

第一,曹植适合作文联主席,不适合做皇帝。

曹植属于多愁善感、放浪形骸、学富五车的文人,他的文学天赋举世无双,他的七步成诗也被后世传为一段旷古难觅的佳话,他的多愁善感放浪形骸作为一个文人无可指责,说不定还可以成为美谈,但当皇帝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第二,曹植优柔寡断,不可能成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

从现有的历史资料来看,曹植不具备一个成熟政治家的基础,他没有驾驭群臣的手腕,有没有运筹帷幄的智谋,更没有冲锋陷阵的魄力,如果让他赶鸭子上架,很可能就是一个南唐后主李煜第二,或者是北宋徽宗再现。

第三,曹植与曹丕争位是愚蠢之举。

曹植写诗作词有两把刷子,但如要玩阴谋诡计就没有那么得心应手了,遗憾的是曹植并没有正视自己短处,陷入争权夺利的漩涡不能自拔,觊觎皇位給他带来了挣脱不掉的是是非非,最后死于非命也让后世感叹不已。

洛神赋

总结:没有长勾勾嘴,就不要贪瓢食,什么虫子钻什么木头,木匠干不了铁匠活儿,不然,结果往往就一定是悲剧。

曹操为何会选曹丕当接班人?历史上的曹丕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谢谢邀请!曹操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军事家,一生征战四方。赤壁之战时曹操已经54岁,已经感到人生暮年。大败后,曹操已经开始为立谁为接班人而发愁了。曹操多子,儿子好像有二十多个。有名的有曹昂(征张绣时死),曹彰,曹丕,曹植,曹冲等。曹操对儿子们还是十分的崇爱与严格的,唯独对曹植偏爱。曹植有才,生活放荡不羁,是魏晋时期文人的代表,喜欢从酒里寻找作品的灵感。曹操喜欢他的才华,曹植更是以《铜雀台赋》和《洛神赋》让曹操着实骄傲。也有有名的文人拥护曹植成为曹操的接班人,如丁仪,杨修等。 可是曹操毕竟是征战四方行伍出身,觉的曹植过于柔弱,不能担当乱世的重任。而曹丕和曹操彰是军事上的能人。此时曹昂已死。曹丕有司马懿等人的辅佐,势力和微信逐渐上升‘。司马懿在曹丕被立的过程中有不可抹灭的功劳。曹操曾为立接班人的是屡次试探曹丕和曹植,曹丕在司马懿的指点下基本过关,而曹植却在杨修等人的簇拥下,表现的或许急切。反而是曹操反感!曹操曾问手下,手下说,你不见荆州刘表立刘崇吗?刘表立次子刘崇,使荆州轻易归了曹操。所以曹操杀了杨修,立曹丕为接班人!

曹操为何会选曹丕当接班人?历史上的曹丕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这个问题问得好。但其实难度不大。

曹操为什么传位给曹丕?因为曹丕有三大优势。第一,曹丕是嫡长子。理所当然的继承人。

曹操有25个儿子,其中曹昂年纪最大,他是曹操爱妾刘氏所生。但刘氏早亡,曹昂由曹操第一任夫人丁氏抚养长大。所以,他才是真正的嫡长子。本来应该由他继承王位。但是,由于宛城之变,曹昂被张绣杀死。

剩下的曹丕曹彰曹植,这三个是曹操第二任夫人卞氏所生。他们作为嫡子,是王位的有力争夺者,其他的王子,只有曹冲有点希望,其他的完全不值一提。

曹丕曹彰曹植三个人都是人杰。曹丕兼资文武,曹彰勇猛无敌,乃是一员虎将,曹植文才出众。

但由于曹丕年纪最大,他就成了嫡长子。在争储君的过程中,占有天然优势。

千万不要小看嫡长子这个身份的重要性。自古废长立幼是取乱之道!曹操何其聪明,怎么会想不到这一点。为了维护稳定,只要曹丕不是个傻子,曹操都会让他当魏王。只不过需要一点时间。

第二,曹丕身边有一批文臣武将,已经形成强大势力。

曹丕身边有贾诩、崔琰、司马懿、陈群、桓阶、邢颐、吴质等人。

曹植身边有丁仪、丁廙、杨修、孔桂、杨俊、贾逵、邯郸淳等人。

显然,曹丕身边的都是老谋深算的成熟谋士,所以他表现的稳重睿智。而曹植身边多是感情用事、自作聪明的文人。所以,曹植在夺嫡之争中,一再任性犯错!曹操怎么可能放心将偌大的魏国,交给一个任性胡来、喝酒耍疯、意志薄弱的人能。

曹操为何会选曹丕当接班人?历史上的曹丕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是贾诩的一句话,让曹操下定了决心立曹丕,而不立曹植。曹丕是长子,而曹植聪颖在乃兄之上,曹操想立曹植为太子,所以问贾诩。而贾诩默立不言,曹操问贾诩在想什么,贾诩说我在想袁绍、刘表两家的事。刘表、袁绍皆因废长立幼而招致内乱,可以说是明示曹操:废长立幼,取乱之道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