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帝曹叡死后,哪个曹氏宗亲有能力挽救政权,不使司马氏篡魏?为何?
其实曹爽就已经可以了,他如果没有自己作死,司马懿也没那机会。
曹叡死后,虽然是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政,但是实际权力却是在曹爽手里。
首先兵权,原本京师禁军是由司马懿和曹爽各掌一半。而曹爽听从丁谧的建议,用了一招明升暗降,将司马懿从太尉尊为太傅,虽然级别高了,但兵权却没了。同时他还用同样的方式拔除了司马懿在禁军各营的心腹。让各营直接置于自己兄弟的统领之下。
丁谧画策,使爽白天子,发诏转宣王为太傅,外以名号尊之,内欲令尚书奏事,先来由己,得制其轻重也。爽弟羲为中领军,训武卫将军,彦散骑常侍侍讲,其馀诸弟,皆以列侯侍从,出入禁闼,贵宠莫盛焉。
掌控了京师禁军的曹爽其实已经是立于不败之地,司马懿再怎么有谋略,没兵他啥也干不了。仅仅是所谓的“三千死士”就能夺权?
洛阳城的禁卫军可不是吃素的。
但是他并没有将司马懿的势力完全摒除,比如太尉蒋济,那还是名义上的军事主官,而中护军司马师更是有直接掌控一营禁军,而高平陵政变时,曹爽和掌控禁军的二弟曹羲,全部都走了。京师禁军群龙无首,司马师与太尉蒋济完全就可以拿着太后懿旨,调动禁军,从而控制京师。
既然当时就已经做出了架空司马懿兵权的行动,那么为何不果断一点,让司马懿翻不了身?偏偏还要给他留一手?
显然曹爽有些过于自大了。
我们再说说政权,当时曹爽对于司马懿乃是全方位的排挤,不仅仅是削其兵权,连政事大小也是自己一并掌握。前面提到过,禁军大权由曹氏宗亲掌管,而政权则属由曹爽的一干心腹把持,诸如丁谧、何晏、邓飏等人。按理说,他们应该氏直接归属于太傅司马懿,所有政事取决,得氏前向司马懿汇报。但这下全部给曹爽给拿了过来。
南阳何晏、邓飏、李胜、沛国丁谧、东平毕轨咸有声名,进趣於时,明帝以其浮华,皆抑黜之;及爽秉政,乃复进叙,任为腹心。
所以,司马懿是几乎被完全架空了,基本上不管事。这也是为何司马懿称病不朝,他已经没有了和曹爽正面对抗的实力。
其实就从这一系列操作来看,曹爽只要不出半路出车祸,遇意外,司马懿怎么都拿他没办法。即使司马懿他能兵变,仅仅凭借三千死士和部分禁军,他也无法做到一手遮天。因为司马懿已经被排挤出权力中心,他无法做到一个绝对的掌控。
不得不说,曹爽的这一系列操作,仅仅从夺权来讲,也还是不错了。
但是你架不住他作死啊。
大权在握之后,他的一系列烂操作,将好牌彻底打坏。首先军事上,他出兵伐蜀,一败涂地,被费祎一顿胖揍。本来伐蜀这事儿,没多大问题,毕竟胜败乃兵家常事,但是时机不对。曹爽当时对于曹魏大军没有绝对的掌控权,西北雍凉、荆州襄樊、甚至于淮南扬州,这三大集团,曹爽基本上都是叫不太动,他的优势是在京师。
所以此时对于曹爽来说,如何将边境军团掌控在自己手中,比如让夏侯玄、夏侯霸逐渐对掌控西北,更换或者削弱司马懿在荆州的影响力,至于淮南毋丘俭,其人一心忠于曹魏,安抚便可。总之,不要给司马懿有起兵的资本。那才是真正的高枕无忧,即使司马懿洛阳兵变,他闹不出多大风浪。
结果曹爽偏偏要去西征,结果损兵折将,反倒是削弱了自己对于军队的掌控权。
当然,最昏的还是在朝堂之上。
曹爽太自大了,排挤完司马懿之后,他开始膨胀,专权擅政,将排挤面扩大到了整个魏国地非曹氏宗亲集团。甚至于连太后皇上都不放在眼里,为人极其高调放纵。
其弟曹羲多此劝诫他,让他收敛一点儿,毕竟你是臣啊。而且如今地曹家不是曹操时代地曹家,曹家是皇族。身份地改变导致其与满朝文武,或者说豪门士族有一种天生地割裂感。你曹爽地骄横,势必会伤害到他们地利益。正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曹爽这样无疑是把满朝文武推向了司马懿那边。
要知道当时地士族实力很强大,九品中正制度下,个个都是一方豪强。在他们的支持下,就意味着司马懿的背后站着整个满朝文武,而且别忘了还有个郭太后。
所以事实上,高平陵政变,曹爽或者说曹爽代表的皇权被孤立了,遭到了士族的统一抵制。如果没有太尉蒋济、司徒高柔这些人的支持,司马懿如何政变?
这谁挡得住啊?
如果曹爽不作死,缓和与士族的关系,司马懿估计翻不起来。
所以,综合来看,司马氏篡魏这件事儿,怪曹爽吗?当然要怪。
但这是换个人就能搞定的吗?我估计够呛。
其实魏明帝当时不是没有其他的人选,最初为了保障皇权,他的选择的托孤大臣全是曹氏宗亲。
即叔父曹宇、族亲夏侯献、曹休之子曹肇、曹真之子曹爽、曹操养子秦朗五人。
很明显,魏明帝的意思就是要将权力全部把控在曹家手中,所以换个人来,也是会这样做,即打压士族势力。
前面我说了一大堆曹爽如何作死失败,但事实上,相对而言,他前期做的已经很不错了。其他人不一定有他做得好,毕竟不是谁都能把司马懿逼到那种地步。你的知道,高平陵之变也是运气,如果不是曹爽将所有禁军心腹带走,给了司马懿这样一个机会,司马懿估计很难做。
而两年之后,司马懿就挂了,如果没有这么一个带头人,那就没人能翻得起来了。
而且曹爽他本就是当时曹家年轻一代的领军人物,大家都为他马首是瞻。
从长远角度来看,魏明帝选他其实都没问题。
他其实就只差了两年,他只要把司马懿熬死,其实是有机会取得这场皇族与士族之争胜利的。毕竟司马懿只有一个。
就算输掉,曹魏也不一定灭亡。因为当时的满朝文武,目的并不是不是要推翻曹魏,他们只是想拿回权力。所以高平陵之变的目的也仅仅是扳倒曹爽,架空其权力。
至于后面,那完全是司马懿趁机斩草除根,他骗了满朝文武,曹氏走了,来了一个更加专权的司马氏。这也是为何一直追随于他心腹太尉蒋济最后会与司马懿决裂,选择自杀。
当然了,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狠一点,灭掉司马懿。
魏帝曹叡死后,哪个曹氏宗亲有能力挽救政权,不使司马氏篡魏?为何?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想要给出恰当答案要经过仔细思量。
魏明帝驾崩,曹氏宗亲可以说已经没有一个能担当大任之人。有人或许会说大将军曹爽如果接受桓范的建议,还有一线生机,可是造成曹魏政权衰败的罪魁祸首正是曹爽,他的能力根本挽救不了曹魏!
大多数人忽视了历史上一个不怎么出名的人物,他就是曹宇,魏武帝曹操与环夫人所生之子,曹冲的同母兄弟。在魏明帝死前,曾想托孤与他,可他拒不接诏,放弃了唯一一个长期维护曹氏政权的机会。
司马懿政变夺权公元249年,装病多年的太傅司马懿,趁皇帝曹芳与大将军曹爽出城祭拜明帝陵时发动高平陵政变。
司马懿联合朝中重臣在控制了整个洛阳后,请郭太后下诏,罢免曹爽兄弟之职。曹爽接受了司马懿的劝降,拱手交出了兵权和皇帝曹芳的控制权。原本认为能保存富贵,做一富家翁。没想到等待他的是一场残酷屠杀,曹爽兄弟被夷灭三族,其党羽被杀5000余人。
从此司马氏开始掌控曹魏朝堂,一直到司马炎代魏建晋,曹氏再也没有机会拨乱反正。
曹爽的愚蠢是诱发政变的主因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病逝,曹芳即位。当时由大将军曹爽与司马懿共同辅政,曹爽重用何晏、邓飏、毕轨、丁谧等一群哗众取宠之人,排斥司马懿等一众朝中老臣。
公元247年,曹爽听从丁谧之计,上书曹芳,软禁郭太后于永宁宫。自此之后曹爽大权独揽,但在朝中也成了众矢之的,不论是太后、还是朝中大臣与士族都对其擅权跋扈之举,非常愤恨!
积怨已久,一经引爆,就是血流成河的结局,这也是司马懿能够获得绝大多数曹魏重臣支持,政变成功的原因。
冬十二月,明帝疾笃,拜宇为大将军,属以后事。受署四日,宇深固让。而这一切,原本可以避免,只因燕王曹宇拒绝了曹叡的托孤,固辞大将军之位,才使得明帝不得不在临终前,做出了提拔平庸的曹爽和召回在外统兵的司马懿共同辅政的无奈选择。
选择曹宇的原因魏明帝与曹宇虽为叔侄,但年龄相仿。少年时经常在一起玩耍,所以关系很好。明帝即皇帝位后,对曹宇的宠信比其他宗王要多。
明帝之所以看重曹宇,正是其性格温顺,加之与各方关系良好,由曹宇执政能够平稳过渡到少皇帝成年,可惜曹宇放弃了,对于明帝来说,时间不多了,精力也不够了,他勉为其难地接受了第二种选择。
如果说有曹氏宗亲能够挽救曹魏命运的话,转折点就在明帝临终前对曹宇殷殷期许的嘱托上。如果曹宇选择了接受明帝的旨意,按照他的性情,绝对不会苛待郭太后,也不会激怒众多曹魏老臣,更不会跟司马懿达到不死不休的地步。
不是搞得天怒人怨、众叛亲离,没有以上的助力,司马懿想篡权曹魏没有借口,想要成功是相当困难的,曹宇如果接受托孤,上位大将军,最起码能延缓曹魏政权衰落的时间。
魏帝曹叡死后,哪个曹氏宗亲有能力挽救政权,不使司马氏篡魏?为何?
答:目前对于此类问题还在研究之中……谈几点心得:
首先,造成曹氏宗亲没有能力挽救政权的主要人物是魏文帝曹丕!明帝虽然在曹植的劝说下有了一些悔改,但最终还是没有解决问题。
我们都知道,曹丕当政之后,做了两件大事改革官制,第一件事是废除中常侍和小黄门,改设散骑常侍,严禁宦人干政、宦人为官,最高只能充任”诸署令“,从制度上铲除宦官干政的根源。不多说话!第二件事就是采纳陈群的意见,确立九品中正制,成功缓和了曹氏与士族的关系,取得了他们的支持,为称帝奠定基础。
但是,他推行九品中正制后,用人权从地方收归了中央,也导致魏国的统治实权逐步被士族垄断!!!
曹丕称帝之后,坚持大权独揽,设立中书省,其官员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书郎担任的诏令文书起草之责转由中书省官员担任,机要之权渐移于中书省。还定令妇人不得预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
同时,削夺藩王权利,曹魏藩王的封地时常变更,没有治权和兵权,举动受到严格监视,形同囹圄。这个政策虽然吸取了汉朝诸侯国作乱的教训,却留下隐患,导致宗亲势单力薄,日后无力阻止外臣夺权!!!
曹叡继位后,基本继承了文帝延续下的宗室政策,较为严苛,削弱宗室加强中央集权。
明帝对文帝时期过分严苛的宗室政策有更改之意,太和五年,曹植上书陈述禁锢宗室过严的弊端,明帝有所触动,回复中言明:“夫明贵贱,崇亲亲,礼贤良,顺少长,国之纲纪,本无禁固诸国通问之诏也,矫枉过正,下吏惧谴,以至於此耳。已敕有司,如王所诉。”说明魏明帝意识到了宗室政策的弊端,也赞同曹植的意见,可惜没有彻底扭转。
除曹植外,还有一个人也提醒明帝了:大臣杨阜亦上书陈九族之义,明帝也下诏予以赞同。在太和六年下诏称:“古之帝王,封建诸侯,所以籓屏王室也。诗不云乎,‘怀德维宁,宗子维城’。秦、汉继周,或强或弱,俱失厥中。大魏创业,诸王开国,随时之宜,未有定制,非所以永为后法也。其改封诸侯王,皆以郡为国。”将诸侯王领地由县改为郡,透露出想要建立成体系且稳定宗室政策的想法,并为此做出了一些努力。
什么努力呢?没用!主要改变诸侯王不得进京的情况,在太和五年下诏 “古者诸侯朝聘,所以敦睦亲亲协和万国也。先帝著令,不欲使诸王在京都者,谓幼主在位,母后摄政,防微以渐,关诸盛衰也。朕惟不见诸王十有二载,悠悠之怀,能不兴思!其令诸王及宗室公侯各将适子一人朝。后有少主、母后在宫者,自如先帝令,申明著于令。”允许诸侯王进京朝见,据记载此后包括曹植在内的多名诸侯王(中山恭王衮,楚王彪等)都曾进京,燕王曹宇甚至两度应征入朝,参与朝政。
这种改变不过是体现明帝的亲情,宗族仍然没有实质上的参政权和最关键的军事指挥权和兵权。而这是曹丕吸取前人的教训制定的宗族政策,魏明帝断不会彻底的改变它!防家人👪更甚于防外人。这个是可以理解的,对不对?大家自己去品吧……
在这种局面下,宗族成员惶惶不可终日,基本没有奢望有朝一日还能主政?即使他们中有再聪明、再睿智、再有进取精神的成员也得不到应有的地位和权利,特别是权利!这样的成员对皇权威胁又是最大的!羽毛还没丰满就被剪掉了。
因此,没有哪个宗族有能力挽救曹魏的政权,就是有能力他也没有权利!如果是非要找出这么一个人的话,就是陈思王曹植!他看到了他哥哥这项政策的弊端,也努力让他侄子改变这种局面,但是,他没有时间了,太和六年(232年),曹植改封陈王,11月曹植在忧郁中病逝,时年41岁。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魏帝曹叡死后,哪个曹氏宗亲有能力挽救政权,不使司马氏篡魏?为何?
魏帝曹叡早死,本来曹叡临终前也做好安排,如果一切顺利执行,也许就没有司马懿上位的机会,可是一切都是人为因素,只能说天意弄人了!
本来曹叡临终前,他最满意的托孤重臣就是曹宇,曹叡和曹宇是叔侄关系,虽说曹宇是叔叔,可曹宇比曹叡大不了多少,两人关系很好!曹叡之所以托孤曹宇,就是因为曹宇这个人性格温和,为人谨慎有度,和朝廷各方面势力都关系良好,有他帮助自己的儿子,相信政权可以平稳过度,司马懿也不会有机会!可是曹宇坚决不当托孤大臣,无奈的曹叡只能选择第二个比较合适的方式,就是让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助儿子,曹爽还是可以的,只不过曹爽这个人过于暴躁了,急功近利,没有司马懿那么隐忍,如果曹爽有司马懿一半的隐忍,司马懿绝对没有机会上位,曹爽是把自己给玩死啦!
曹爽和司马懿各自控制了京师一半的禁军,曹爽知道司马懿的野心,司马懿也知道曹爽不会放过自己,自然有一番争斗。曹爽前期做的还是不错的,首先让司马懿升任太傅,这叫明升暗降,司马懿也就没有机会接触兵力了。曹爽把禁军里面司马懿的亲信都一一撤换,换成自己的心腹,曹爽这样做还是不错的,行动迅速,司马懿只能退一步回去休养了,隐忍等待机会。没想到机会还真来了,是曹爽自己送上门的。曹爽越发骄横跋扈了,越来越不把满朝文武放在眼里,他居然还软禁了郭太后,自己独揽朝政,这就过于急躁了,你想专权可以,不过要慢慢来,要学学你的祖宗曹操是怎么操控皇帝的嘛!你急于打压政敌,软禁太后,这是把自己摆在风口浪尖上,这是很不理智的行为,这是得罪了所有人,成为众矢之的啊,当然你如果狠心,把所有人都杀掉了还简单,只是曹爽没有那样做,既然做不了,就不要逼狗跳墙,要温水煮青蛙,慢慢来,否则恶狗逼急了,反扑过来,你就完蛋了!
曹爽打压司马懿是对的,但是不要打压所有的人,连文武官员都得罪了,甚至软禁太后,得罪了曹氏宗族,这就太愚蠢了!曹爽的弟弟就劝告他,不要那样做,你这样做是孤立了自己,成为所有人的敌人,一旦被你打压的士族和曹氏宗亲结合起来,你就完蛋了,你剥夺别人的权力,别人就跟你拼命,曹爽没有听进去还是我行我素。结果就把文武大臣和士族推给了司马懿,司马懿看到这么多人支持自己,感觉机会来了,在曹爽和皇帝去高平陵祭拜时,发动政变,控制了京师,曹爽逼迫无奈,只好交出权力认输!
老狐狸的司马懿取的权力后,马上除掉盟友,那些支持自己士族和曹氏宗亲该关的关,该杀的杀,司马懿用残暴的手段清理了障碍,大家这才发现,自己上了司马懿的当了,本来支持司马懿政变是为了推翻曹爽专权,拿回权力,结果政变后,司马懿趁势上位,杀掉盟友,其实就是为了自己独揽大权啊,可是一切都晚了,司马懿比曹爽高明的地方就至于该隐忍时就隐忍,对付政敌时就不要手软,一旦成功后就要斩草除根,政治斗争都是那样残酷的,可曹爽就是没有学到司马懿一半的功夫,年轻人就是太嫩了,没有经验!大权在握的司马懿也只是活多了两年而已,两年后就病死了,如果当初曹爽不那么急躁,扳倒了司马懿后,不急于专权,而是处理好大家的关系,等上两年,司马懿病死了,不就什么事都好解决嘛,你比司马懿年轻多了,难道不能等上两年嘛,等到了,司马懿也就没有机会篡位了!
曹爽明明有好牌,却自己玩烂了,性格决定命运还是有道理的,暴躁各有忍耐力还真不能混政治啊,你看司马懿就会隐忍,隐忍到没有多少年命了才发动,真是够厉害的,这就是人的素质差距啊,你比不了人家,输了就不要怪谁了!
魏帝曹叡死后,哪个曹氏宗亲有能力挽救政权,不使司马氏篡魏?为何?
曹操死后。曹氏和夏侯氏后代已人丁衰落,曹坯起向后宗亲中已没有能人,曹真算是曹氏最后一亇能带兵独挡一面,被诸葛亮击败,由司马懿接替。以后能领兵打仗的有钟会,郭谁,邓艾都是异姓。都被司马懿收服利用,不再听曹氏指挥。
魏帝曹叡死后,哪个曹氏宗亲有能力挽救政权,不使司马氏篡魏?为何?
说回司马懿。司马氏篡位有两个先决条件,一个是曹真、曹休短命,而后曹氏宗亲再无可以掌兵之人,这才让司马懿有了染指部队指挥权的机会,为他走进曹魏最高管理层打下了基础;第二个因素,是从曹丕开始,开始了对司马懿的重用,加上曹丕、曹叡早死,皇帝更迭的太频繁,权力不稳,导致司马懿大权独揽,最终架空了曹氏。就算郭嘉活着,他是能代替司马懿指挥西线战事,还是能阻止曹丕重用自己还不是世子的时候就跟他过从甚密的司马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