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东厂,明宪宗为何还要建立西厂?
公元1477年,即明宪宗成化十三年,明宪宗于东厂之外增设西厂,以大太监汪直为提督。西厂虽然是后来者,但却是新贵,其职权要大过东厂。
西厂无论是还是规模,还是职能范围都要超过东厂。首先西厂的差役和东厂一样,基本都是锦衣卫中选拔。但人数要远超东厂,差不多得有两个东厂。西厂原本的职务是侦查民臣的言行,并可以对疑犯进行拘留、用刑。但由于其设立期间大权独揽,西厂又把监狱以及法庭混为一体,而且可随意逮捕朝中大臣,可不向皇帝奏请。
用电影《龙门飞甲》中西厂厂花儿雨化田的话讲:
“一句话,东厂管得了的我要管,东厂管不了的我更要管,先斩后奏,皇权特许,这就是西厂。”
换句话讲,西厂其实就是一个加强版的东厂。
那么既然已经有了一个东厂,为何还要搞个西厂呢?
原因有二:
第一、限制和监督东厂。
要说明这一点原因,首先要介绍一下最早的东厂为何设立。在这个特务机构设立之前,明朝只有太祖时期筹建的锦衣卫,这个部门的作用非常“纯粹”,就是帮助君主做一些“不方便”的事情,从某些程度上来说,这种机构的存在完全凌驾于国家的法律之上,这也正是君主特权的体现。
这种机构的设立让君主的权利行使更加方便,不过同时也带来了一个弊端,那就是部门所拥有的权利越来越大,而且很多权利都是所谓的“特权”,如果任由他们发展,那么这种机构最后会对君权产生“反噬”现象,这对于集权统治来说是不小的隐患。
特别是朱棣这个人完美继承了朱元璋多疑的性格,而且他本就是半路出家,来路不正。锦衣卫对于他来说,不能完全信任,有些事情还是需要更加亲近的人去做。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朱棣又在原先锦衣卫的编制之上成立了东缉事厂,这个机构的出现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制衡原先的东厂。基本上就是锦衣卫侦伺一切官员,东厂则侦察官民和锦衣卫。
甚至于在随后的任务分派过程中,两个机构常常会接到同样的任务,哪一方能最快的完成才能得到相应的奖励,这种方式不仅增加了办事效率,还能培养两个机构之间的“矛盾”,而皇帝只需要在宏观角度“调控”二者的“天平”,就能一直确保君权的稳定。
有了这样的经验以后,后来的宪宗皇帝也“故技重施”,他在原先东厂的基础上又设计了一个西厂,其目的也是大同小异。
第二、培养皇帝自己的内臣势力。
除去制衡因素以外,培养自己的办事机构也是多个特务机构同时出现的重要原因。就算是每朝帝王都有自己的制衡措施,但是这些机构掌握的权利依旧是很巨大的。当设立他们的君王还在世之时,“主人”的威严是他们不敢触犯的。
可是等到政权交接以后,新任君主往往需要一段适应时期,而在这时期之中,很多势力都会“蠢蠢欲动”,所以很多新上任的君主都会对周围势力进行“清洗”。
东西厂作为各代君主创造的特殊机构,它本身并不具备特殊的“传承性”,因为这些机构的长官都是各代君主最为信任的内臣。
宦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并不是每一位宦官都有对国家的忠心,他们最多的只是对眼前主子的忠心(心理状态比较特殊)。所以在新任君主继位形态,原先的机构长官并不是他们可以随意掌控的臣子,很多人都是表面顺从而背地里打着主意。
很多君主根据这样的情况,都会不自觉的疏远前朝机构而着手培养自己的内臣集团,朱棣在锦衣卫上建立东厂是如此,宪宗在东厂之上建西厂也是如此,明武宗时大宦官刘瑾所设立的大内行厂也是如此。
如果这个明朝能再延续几百年,说不定还会有南厂、北厂、中厂的出现。
综上所述,这些机构的产生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们的本质还是为了维持集权统治的稳定,说到底只不过是权术的产物罢了。
有了东厂,明宪宗为何还要建立西厂?
提起明代的特务们,相信大家的脑海中一定会浮现起那个身着飞鱼服,腰配绣春刀,武功高强的“锦衣卫”校尉,或是阴险狡诈、手段残忍的“东厂”大太监。然而,明代的特务机关,除了为世人所熟知的“锦衣卫”与“东厂”,其实还有一个常常被遗漏的“西厂”。 西厂设立于明宪宗成化年间,其设立时间远远晚于明太祖设立的锦衣卫与明成祖所创的东厂。为何明宪宗不用现成的锦衣卫和东厂,偏偏要大费周章另立一个西厂呢? 其实,西厂的成立是一个历史的偶然。明宪宗成化十二年(1476年),一个叫做李子龙的道士,凭借着所谓的“道法”,结识了不少朝中要人。一日,李子龙在朝中“好友”的帮助下登上了皇家禁地万岁山(现在的北京景山),还借机观察了紫禁城。 幸好这事被锦衣卫发现,报告给了明宪宗,宪宗得知此事后,大为紧张,直接命人将这个道士李子龙给砍了。可是杀了道士后,明宪宗还是不放心,他觉得防卫森严的大内禁地,居然连一个小小的道士都防不住,成何体统,这一定是“东厂”的失职。为了避免类似的事再次发生,明宪宗于次年(1477年),于东厂之外另设“西缉事厂”,这就是西厂,并由宪宗宠爱的宦官汪直担任首领,所有的厂员都成锦衣卫中选拔。 虽然西厂的机构设置、职权几乎与东厂一样,都是由太监统领,直接听命于皇帝的特务机构,但西厂的权势远超东厂。西厂在侦缉范围上,不只限于京师,还遍及全国。西厂甚至还破格拥有自己的监狱和法庭,可以在不向皇帝奏请的情况下,随意逮捕、审讯文武大臣,地方官员。这些都是东厂、锦衣卫所不曾拥有的特权。 这也就体现宪宗设立西厂的另一个用意,即利用“西厂”来监视“东厂”及众多文武官员。自明成祖设立东厂起,东厂借皇帝恩宠已日渐坐大,并凌驾于“锦衣卫”之上,使用起来已颇不顺手。此时,正好可借汪直,另立西厂,分走一部分东厂的权力,致使东西二厂相互竞争,这样才能使它们都死心塌地的为皇帝效力。 可令明宪宗未曾料到,他所宠爱的太监汪直却仗着皇帝的宠爱,利用西厂胡作非为,罗织冤假错案,闹得朝野激愤。宪宗为了安抚群臣,不得不于成化十八年(1482年)废除西厂。虽然西厂在明武宗正德年间曾经一度复设,但不久后旋即被废。因此,西厂也与内行厂一起成为明代“三厂一卫”特务体系中较为短命的一厂。
有了东厂,明宪宗为何还要建立西厂?
厂卫是明朝的特产,分别是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由皇帝直接控制,是镇压文武官员的统治工具,不用经过各级司法机关,可绕过一切法律手续,抓人、审讯、处置、屠杀均可,捏造罪名也是小意思,有明一朝,厂卫机构地位特殊,权势远超其它机关,君臣关系最紧张、恶劣就是明朝,明亡时崇祯写下“诸臣之误朕也”,与厂卫制度有直接关系。
东厂由朱棣设立,一般由宦官二号人物统领,称为东厂提督太监。锦衣卫是洪武15年,朱元璋设立的,由亲信武官担任要职,本来是一种军队组织,专门保护朱元璋出行、警卫等安全问题的,有时为了治安问题也干点缉拿的活儿,朱元璋当皇帝什么事都要管,需要侦缉逮捕要通过司法机关,速度慢,程度繁琐,慢慢就让锦衣卫直接参与,朱元璋用起来非常顺手,时常让锦衣卫侦察外面情况,特别是官员的活动,在允许锦衣卫设立监狱后,其特殊的地位体现出来,诏狱的掌管,将锦衣卫权势推上顶点,朱元璋屠杀勋贵时,都是锦衣卫鹰犬办理的。
马顺,明英宗时期的锦衣卫指挥使,在朝堂上被文官殴打致死。东厂和锦衣卫的性质是一样的,但本质不一样,对于篡位的朱棣来说,锦衣卫是服务于皇帝的,但不是服务于自己的,朱棣登帝位后,也屠杀了很多建文遗臣,比如黄子澄、齐泰、练子宁、卓敬、景清等,发现锦衣卫这个旧有的机构和官员间关系丝缕万千,存在殉情舞弊的情况;且锦衣卫也是外官,署衙在宫廷之外,不方便;而在这场政变和清洗中,宫廷中不受待见的宦官出了大力气,立下大功,宦官是身残之人,无后无牵挂,宦官就在宫廷之内,用起来非常方便,于是在永乐18年,朱棣下定决定,设立东厂,由宦官担任要职,其理由是“内外相制”,署衙就在东安门外,挨着皇城根,有事宦官跑步就能进宫。
明宪宗于成化13年,从东厂和锦衣卫抽调人手增设西厂,由太监汪直统领。东厂和锦衣卫并存后,有时会争权,更多的是互相渗透,多数上层要么是亲戚,要么是党羽,乌泱泱一片,勾结成风,还是那句话,厂卫是服务于皇帝的,但不是服务于自己的,西厂的设立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事件的推动,明宪宗登帝位后,发现厂卫权势很大,与朝臣内部斗争激烈,自己并不能对厂卫进行有效控制,有一次竟然让一个名叫李子龙的妖道混到皇宫企图杀自己,宪宗觉得现在的厂承不可信任,于是让亲信太监汪直,重新选拔厂卫人员,于是汪直在锦衣卫和东厂里挑选可靠人员,成立为宪宗服务的“西厂”。
有了东厂,明宪宗为何还要建立西厂?
锦衣卫,东厂,再到西厂,内行厂轮番登场到底为何?
现在以明朝主题的的一些作品中,主打“制服范儿”的锦衣卫,以及那个阴冷而又武功高强的东厂首领大太监是频频出现的“卖点”。即便在当年,它们也确实“不负众望”,很是吸引大家的眼球。从锦衣卫,到东厂,再到西厂,也包括明中叶正德年间成立的内行厂,每一个热闹登场的新机构的成立看似都有它特殊的原因,但要是抹去这层表面后,我想起了家里老人常说的一句大白话:“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
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特务机构呢?
首先,这类机构之所以会建立,源自皇帝与臣子之间的利益博弈。打从锦衣卫建立开始,推动这类机构成立的主体最终指向的都是某个帝王本身。目的也很明确,监视官员与百姓。当然了,监督各个大臣是主要工作。臣子们拿着朝廷给发的俸禄,手握帝王赋予的权力。皇帝心里犯嘀咕就很正常了:他们拿着朝廷的俸禄,是不是在兢兢业业的工作?有没有哪个胆大妄为的家伙,结党营私,企图威胁我的统治?基于这个目的,著名的特务机构锦衣卫在洪武年间诞生,它脱胎于原来的一只禁卫军,锦衣卫的首领为指挥使,直接向皇帝负责的,锦衣卫就在其的领导下进行侦查,逮捕,审问……
其次,这些机构的正常运行很依赖其首领对帝王个人的忠诚。而一旦没有了忠诚,在皇帝的眼里它就失去了相当一部分的价值。锦衣卫监察百官之前,他们首先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也处在各种各样的错综复杂的关系里。每每调查一个人,这些被调查的人很有可能通过锦衣卫小哥儿的七大姑八大姨找到他。这其中就有了种种牵绊。你说,他汇报上来的东西还可信不?看到父亲朱元璋留下的庞大的锦衣卫,感受到了这股庞大的力量似乎很难被自己牢牢掌握,朱棣的回答是:他不敢信。于是在明成祖的手中,锦衣卫成立38年后,“东缉事厂”正式建立。相比朱元璋对锦衣卫的信任,朱棣把这份信任留给了他手下的太监。东厂从成立的那天算起,不止监察百姓,各类官员(这原本是锦衣卫的工作)。而与前辈相比,新的特务机构东厂权力更大,这一点体现在它恨不得连锦衣卫也一块盯着。既检查百官是不是在认真工作,又检查锦衣卫“是不是在认真检查百官是不是在认真工作”。
东厂成立57年后,明宪宗面对着他爷爷的爷爷的爹留下来的锦衣卫,面临着他爷爷的爷爷留下来的东厂,又产生了与之前朱棣相同的疑问,你说,锦衣卫,东厂汇报上来的东西可信不?他们对我真的忠心吗?于是,“西缉事厂”这个新的特务机构“又”应运而生,第一任首领为皇帝的心腹汪直,它的工作范围同样很拗口,西厂不仅要监督百官,民众。而且手越伸越长,自己努力给自己“抢戏又加戏”,恨不得一并监督着锦衣卫是否在认真监督百官,监督东厂是不是在认真监督锦衣卫是否在认真监督百官。描述这种逻辑是件相当痛苦的事情,但是事实好像就是这样让人头大,所有的这些特务机构都在努力的“揽活儿,抢活儿”。各方势力此消彼长,又轮流压制其他各方……
这样就结束了吗?没有……西厂成立不到半年时间,在各方势力的博弈中,被迫关闭。一个月以后,又重新开始,之后,又被关闭,之后又复开……又被裁撤……
西厂成立30年后,正德皇帝心腹太监刘瑾执掌的“内行厂”同样经历了建立……被裁撤的历程。
但效果怎么样呢?可悲的是,明朝的吏治好像并没有因为厂卫的存在多大改善,但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这些机构的不断膨胀让大明朝背上了越来越沉重的负担。他们的互相钳制,互相攻讦更让这段历史显得混乱不堪……
有了东厂,明宪宗为何还要建立西厂?
电影《龙门飞甲》中,陈坤饰演的西厂厂公有一句十分霸气的台词:“一句话,东厂管得了的我要管,东厂管不了的我更要管,先斩后奏,皇权特许,这就是西厂。”西厂受皇帝信任之深,权力之大,远超东厂,那么明宪宗为何有了东厂、锦衣卫等厂卫机关下,还要在成化十三年(1477)设立西厂呢?我们一一来看。
若要追溯西厂的建立还要从一起“狐妖案”说起,《明史》中对这个案件只是寥寥几笔带过,而据祝枝山的祖父说,明宪宗于成化十二年(1476)率领文武百官祭祀,路上妖风大起,冰凉刺骨,竟然冻死几人。虽然皇帝在车帐内安好无事,但是越想越觉得不安就派人查看,谁料民间也发生了类似“狐妖作乱”的灵异事件,造成多人死亡。再追查下去竟是未果,根据史料猜测很可能是东厂负责追查这起“狐妖案”,所以皇帝对东厂的办事能力有了怀疑。加之东厂并不是由明宪宗亲自设立的特务机构,所以明宪宗希望选用自己的亲信,再建立一个凌驾于百官之上的机关,专门为自己办事,对自己效忠。
而西厂设立的直接原因在《明史》中是这样说的:“成化十二年(1476),黑眚见宫中,妖人李子龙以符术结太监韦舍私入大内,事发,伏诛。帝心恶之,锐欲知外事。”也就是说宫中出现了异象,妖道李子龙串通了太监进入了宫中,后被锦衣卫发现,李子龙被诛杀。明宪宗十分反感这件事,一个身份不明目的不明的人就这样进入了皇宫,还有传言说李子龙是来弑君的,更是威胁到了自己的安全,虽然最终被锦衣卫发现,但是皇帝对此非常在意,认为东厂办事不力,于是“帝因令(汪直)易服,将校尉一二人密出伺察,人莫知也。”派自己的亲信汪直装扮成百姓,在宫外探听消息。
至此,虽然西厂还未正式设立,但可以看出宪宗皇帝已经与东厂之间有了嫌隙,不然他完全可以派东厂去做这件事。而汪直也非常懂得皇帝的心思,在宫外调查,捕风捉影,整理了不少秘密情报呈报给皇帝,皇帝很是满意汪直的表现。所以将这个临时的“调查小组”稳定了下来,于成化十三年(1477)组织了新的内廷机构——西厂。
更加宏观地看,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设立东厂,至明宪宗设立西厂时,东厂已经存在了五十多年,宦官内部出现了种种问题解决起来很是棘手。而明宪宗时期吏治趋于腐败,统治阶级对人民地压迫越来越强烈,各地都有人民反抗的迹象。
在明宪宗看来,东厂无法满足巩固统治的需求,急需一个更加听话、忠心、办事效率高的特务机关替自己检查百官和百姓。而且当时东厂权势滔天,恐怕皇帝也有想让西厂分化事权,相互监督的意思,否则西厂不会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在人员、职权范围、特权程度上都压过东厂一头。
有了东厂,明宪宗为何还要建立西厂?
无论是锦衣卫,还是东厂和西厂,甚至后来的内行厂,都是明朝皇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种表现。
这一点,可能大家都明白。但不明白的一点是,既然已经有锦衣卫了,为什么还要设置东厂呢?既然已经有锦衣卫和东厂了,为什么还要设置西厂呢?
(影视中的锦衣卫)
我们只要来看一看锦衣卫与东厂、西厂以及内行厂是怎么形成的,就明白了。
锦衣卫是朱元璋设置的。朱元璋设置锦衣卫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收集开国功臣们造反的证据,打击甚至杀功臣。
朱元璋杀功臣,与之前的刘邦等开国皇帝杀功臣,还不一样。刘邦当年杀功臣,是没有办法。除了杀韩信、彭越(都是吕后所杀),并没有真凭实据外,其他人,都是明明白白造反。刘邦不得不带着军队和他们作战,最终把他们一一消灭。
而朱元璋杀功臣,却多多少少有“为杀而杀”的嫌疑。他在“洪武四大案”中杀掉的功臣及其党羽,似乎都没有确切的造反的证据。比如他杀胡惟庸,他说是因为胡惟庸造反。而且胡惟庸让他去胡惟庸家里看“异相”的时候,让士兵躲在夹墙里,欲对他图谋不轨。但实际上这些事,有很多是经不住推敲的,证据是不足的。再比如他杀李善长,说李善长与胡惟庸勾结。但实际上从他收集的证据来看,李善长并没有参与胡惟庸的任何行动。没参与行动被杀,这是说不过去的。又如他杀蓝玉,他给蓝玉罗列了非常多的罪证,并把这些罪证编成了一本叫做《贰臣录》的书,而这里面的事情,其实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东西。
正是因为朱元璋是有意要杀功臣,有意废黜宰相,有意加强中央集权,因此,他必须要有专门来为他收集功臣们犯罪证据的机构。这样一来,锦衣卫就产生了。
(朱元璋)
本来已经有了锦衣卫,为什么还要设置东厂呢?
东厂是朱棣设置的,而且是由宦官来担任的。
朱棣为什么在锦衣卫之外,还要设置东厂呢?道理很简单,朱棣为了保证自身的安全。
朱棣是通过篡位夺取皇位的。他夺了皇位以后,实际上对自身的安全是非常担心的。历史上曾记载朱棣一怒之下杀掉3000宫女和太监的事情,这件事是不是真的我们不清楚,但不管怎么说,绝对不可能空穴来风。这说明什么?说明朱棣严重缺乏安全感,担心自己有一天被杀掉。同时,朱棣也需要掌握大臣及民间的情况,因此必须要有自己的亲信。
之前的锦衣卫当然可以用。但是,这些锦衣卫,本身就是特务,有没有朱允炆潜伏下来的人呢?这些人会不会对朱棣不利呢?朱棣当然不可能不考虑这一点。
朱棣担心,也没有办法啊,他不可能把所有的锦衣卫都给撤换了。正因为如此,朱棣干脆重新建立一个特务机构,并且机构的首领,由他最相信的宦官来担任。东厂也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朱棣当然知道这是一种机构的重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把东厂的权力扩大,让东厂的权力位于锦衣卫之上,朱棣就这样解决了这个问题。
(朱棣)
那么锦衣卫有了,东厂有了,为什么还要设置西厂呢?
西厂是明宪宗朱见深设置的。
我们知道,明朝有一种皇帝不喜欢上朝的现象,最严重的是正德皇帝、嘉靖皇帝和万历皇帝。但实际上,皇帝不喜欢上朝的肇始,是从明宪宗朱见深开始的。
当时朱见深上台以后,一方面宠幸万贵妃,另一方面又贪图享乐,因此非常不愿意上朝。而作为朱见深的宰相首辅万安,不但没有阻止朱见深这样做,反而不断给他进献壮阳药,怂恿他这样做。
朱见深想要玩乐,当然也不愿意大权旁落,所以他又专门设置了特务机构。这个特务机构就是西厂。这个西厂与东厂一样,完全是为皇帝服务的。朱见深同样让自己最亲信的太监掌控西厂,同样让西厂的权力在东厂之上,而且人数还是东厂的两倍。
不过,由于西厂的领袖汪直闹得实在不像话,朱见深迫于压力,不得不撤销西厂。后来正德皇帝的时候,又把西厂重新设置起来。当然了,目的也是一样的。如果当时西厂还在的话,正德皇帝说不定又要再设置一个特务组织。而实际的情况是,当时既统领了东厂,又统领西厂的太监刘瑾,果然又设置了一个内行厂。这个内行厂,其权力又在东厂和西厂以及锦衣卫之上。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