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历史上有“湖广填四川”一说?

有人说四川人很多是以前广东过来的,当年是因为什么?

明末清初时期,四十八万平方公里之广的川蜀之地只有仅仅十万人口,十里土地不存一人,万倾梁田荒芜成漠。

川蜀之地曾经在诸葛武侯的治理之下沃野千里、库富民丰,被后世誉为天府之国,何以在清初时期变得经济颓废、人丁稀少?

对于“湖广填四川”,按照清朝的说法呢,是因为杀人大魔王张献忠,当年在四川大肆屠戮,造成四川人口锐减。据《蜀难叙略》记载,张献忠当年在清军的追剿下逃亡四川。由于张献忠年少时曾在四川受辱, 故进入四川的张献忠肆意屠杀四川百姓,并发誓“除尽四川人”。清政府在平定张献忠以后,为了恢复四川的发展,采取了在周边的湖南湖北以及广西一带,大批量的移民,史称“湖广填四川”,所以现在巴渝一代,一些传承比较完整的家族,王家谱上数个十几代,可能老家就是什么湖北广西那边的了。

当然了,张献忠到底有没有屠四川,我目前还无法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毕竟这个说法水分比较大,毕竟清朝乃是异族入关,为了什么正统性,巩固统治这些,难免会添油加醋。

当然,不排除有这种事情发生,毕竟历史上中外那么多史料都在指向张献忠,比如曾经参加反清斗争地一代大儒王夫之,其在《永历实录》里面也是有着相关记载地。

“献忠之在蜀也,杀掠尤惨,城邑村野,至数百里无人迹。民逃入深山,不得食而死者委填岸谷;或采草木叶食之,得生者久乃化为野人,裸处林栖,体生白毛,遇人则搏杀之而吮其血。”——《永历实录》

但是话说回来,清军也好不到哪去。且不说张献忠有没有屠戮自己同胞,当年豪格带着清军入川的时候,至少是没少杀戮的,具体可以参照江南地区的惨痛教训,无论是诸如扬州十日这样的前期占领,还是想江阴八十一日,面对剃发易服的后期同化,那都是爆发了许多的流血事件,死伤者甚众。

要知道西南地区民风彪悍,历史上面对外来的侵掠从来都是抵抗得最顽强的那一批人。

比如南宋初年,金国铁骑侵入中原,弯刀烈马横扫赢弱不堪的宋军。妄图称霸中原的金国企图吞并湖广、巴蜀两地。川蜀人民拼死抵抗金军、誓死保卫家园,牺牲了数十万爱国人民的性命,最终阻止了金国大军入川的脚步。

而一百多年后,蒙古虎师挥刀南下,川蜀人民与蒙古屠夫之间僵持了近半个世纪,蒙古大汗“哥也”前后三次屠戮成都,近百万川蜀人民被蒙古屠夫残忍杀害。

据《四川通志》记载:“蜀人受祸惨甚,死伤殆尽,千百不存一二”。

而后元朝末年,天下群雄并起,民间反元之声不绝于耳,推翻元朝的星星之火在川蜀大地化为燃尽一切的灼热岩浆,湖广大将明玉珍将军率十万大军进入蜀地,联合当地人民建立了大夏国。

由明玉珍所率领的数十万军队完美的融入了四川,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湖广填四川”。

1644年,明朝最终没有逃脱“合久必分”的毒奶,朱由检自尽于煤山,满清八旗入主中原。向来将民族尊严视为精神给养的川蜀人民,与清军展开了长期的“抵抗侵略战争”。

说实话,如果张献忠真的在四川大肆地屠戮,我无法想象他和他的大西军,又是如何能够抵抗清军数年之久?甚至于后来张献忠死后,李定国等人归附南明,在西南地区抵抗清军,如果不是当地人支持,恐怕早就被灭了吧。

所以,清军地手上,估计没少沾染川人地鲜血。

当然这还不算完,康熙年间,三藩叛乱,吴三桂攻入四川,清军与吴三桂之间的战争持续了七年之久,汉人杀满人、满人杀汉人、清军杀藩军、藩军杀清军……

四川在长期的战乱之下变得横尸无数、饿殍满地,最终导致人口锐减,民不聊生。

而三藩战争结束之后,川蜀之地爆发大型灾疫,“大头瘟”、“马蹄瘟”等恶性疾病接踵而至。

总而言之,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天灾人祸之后,四川的人口锐减,据说总人口仅几十万,偌大地天府之国,放眼望去,尽是一片荒凉景象。康熙三十年,康熙皇帝在四川巡抚张德地口中得知了四川税款难征、土地荒芜、人丁稀少、增赋无策的惨象。

康熙皇帝着军机处拟旨,命令朝廷有关部门迅速制定“招民填川”计划。康熙三十三年,朝廷颁发《招民填川诏》,广西、广东、湖北、湖南的官府率领大批移民填充四川,入川人数多达数百万之多,彻底解决了四川人口稀薄的问题,天府之国也再度迎来了生机,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湖广填四川”。

当然了,我讲的很概括,而且也并不全面,如今在重庆历史博物馆,清晰地记录着那样一段心酸而又悲壮地历史,想了解更多地详细地这段历史,建议还是去博物馆实地参观,相信会给您更多的帮助。

为什么历史上有“湖广填四川”一说?

所谓湖广,指的是湖南、湖北两个省。湖广填四川,一般是特指明末清初这段时期内周边省份居民大量迁入四川这个事件。如果从广义上来说,那么还包括了从元末开始移民迁入四川的事件,此外移民的来源也不止湖南、湖北两省,还有江西、安徽、浙江、陕西等省份。

第一次人口大迁入

在蒙古灭南宋的战事中,四川就是双方交战的主要地区。长期的战争导致四川的人口数量急剧下降,从鼎盛时期的一千万,骤降到几十万。当然,损失的人口除了死于战争、饥荒之外,还有不少是因为战乱而移居到其他省份去了。

元末时,农民起义军首领徐寿辉命部下明玉珍攻打四川,明玉珍从湖北率几十万军民进入四川。此后因为徐寿辉被陈友谅杀害,明玉珍不肯归顺陈友谅,于是封锁了夔门,自己带着部下在四川割据。

朱元璋统一天下以后,为了让四川尽快恢复生产,正式由官府出面,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移民行动,从人口富裕的省份将人口迁到四川,使得四川很快再次繁荣起来。

第二次人口迁入

在明朝末年,张献忠率农民起义军进入四川以后,四川再次沦为战场,此后先是官军和张献忠之间大战,然后是清军入川和张献忠大战,之后又是清军和反清势力的战斗,频繁的战争导致四川人口再次大量流失。

在清朝巩固了自身的统治以后,除了鼓励为了躲避战乱移居外省的四川人回迁四川外,还有组织的从人口较多的省份迁移居民移民到四川。这些移民来自五湖四海,涉及湖南、湖北、江西、河南、安徽等多个省份,不过因为其中湖南、湖北两个身份的人所占比例比较大,因此又被叫做湖广填四川。

为什么历史上有“湖广填四川”一说?

很多人喜欢写一大篇文字来说明一件几句话可以讲清楚的事,我就简单地说。

明末清初时期,总个成都活着的只有寥寥几户人,当时清政府出台各种政策,押解了很多以湖南、广州为主的两地百姓去四川落户,上厕所的“解手”一词也是这个时候的百姓在去四川的路上发明的,然后发现湖、广人口缺失得太厉害,又以江西一省之力填湖、广,因为湖南人口缺较多,江西填得更多的也是湖南。

那个时候一般是一个村都是一个姓的家族,所以拆散了江西很多家族,很多拆出去的人都会一直记着永远回不去的那个家——江西,江西人的亲戚因此遍天下,有句话说:四川是天下的人的四川,江西是天下人的江西。江西人就有了个共同的称谓:“江西老表”。

为什么历史上有“湖广填四川”一说?

最大的原因还是明末杀人魔王张献忠的屠川!

张献忠的屠川把本来富庶的四川,天府之国的四川,从几百万人杀到只有几万人,张献忠真的是什么人都杀的那种魔王,杀敌人就不要说了,最恐怖的是对百姓的疯狂屠杀,不仅杀百姓,杀瘾犯了自己的士兵都要杀害!

张献忠喜欢的一个方式就是把女人的小脚全部砍下来,组成一个小脚山!

有一个故事说的就是张献忠因为太喜欢一个小妾就直接把她说了,理由就是怕这个小妾影响自己的心,拖累自己!于是就直接把这个小妾杀害了!

最后张献忠出川的时候,四川大地上老虎比人都多,老虎大白天到处闲逛,人都要结伴才敢出门!太恐怖了!这个时候,官府为了尽快了恢复四川的人口和生产,大量的迁徙人口,很多湖北人,江西人,湖南人这个时候都迁徙到了四川,也就是说,现在的四川人基本都是湖北和江西人的后裔!

为什么历史上有“湖广填四川”一说?

历史上确有湖广填四川事件,原因主要是明朝末期全国贪腐导至民不聊生农民大规模起义造反,杀人魔王张献中就是四川的反王,他三打成都四打重庆只管杀不管埋,导致四川各级政权瘫痪,县城老虎为王,农村百里无人,剩极少口也不事农耕,在山顶上修寨子躲命,就连川西坝子都荒芜了,在清政府康熙年间,四川总督上报朝庭

,因为四川无人,天府之国收不上一分钱的税赋,请求政府向四川援助人口,于是就有了一百多年的湖广填四川运动。开始政府是组织引导奖励为主,因那时交通不便,谁也不愿和亲人生死永别,后来就有强迫人口迁移的行为。湖广省是清朝十八省之一,包括现在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和贵州一部份。所以现在百分之九十的川渝人的祖先都是湖广人。

为什么历史上有“湖广填四川”一说?

“湖广填四川”,是明清时期的从湖广到四川的大规模移民潮。其中,从清康熙十年(1671年) 大规模开始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 年) 为止,历时105年之久。明朝末年,张献忠在四川胡乱作为,杀人如麻,常年战乱,令四川残破不堪。为恢复发展经济,清政府实行了系列招民垦荒、鼓励湖广人入川开垦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但是初期并无成效,许多人持观望态度。

康熙三年(1664),四川巡抚张德地恳请朝廷下令让各省的督抚敦促流离在其它各省的四川绅民回川,仍然收效甚微。

康熙六年(1667),朝廷下达更加严厉的行政令,敦促川民回川。康熙也从整治区域划分上减少移民四川的障碍。历史上但凡四川动荡,川民就会沿河而下隐匿到湖广地区,因此康熙在行政上先是撤掉湖广总督,再设川湖总督,并且在经济、政治上给予移民便利,此外还有“招民授职”都在设法吸引移民。四川人的移入人口终于逐渐增多,并且稳健发展。

康熙十年(1671) ,清政府并明令规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开垦者,准其入籍。” 康熙二十九年(1690),清政府又作了关于“以四川民少而荒地多,凡流寓愿垦荒居住者,将地亩给为永业” 的规定。同年,还作了凡他省人民“在川省垦荒居住者,即准其子弟入籍考试分的规定。

在清初,从中央到地方,对于湖广等人民入川的安置工作是十分鼓励的。随着四川人口的充实以及生产的恢复,约从康熙五十年起,朝廷就不再鼓励移民入川。然而统治者没有想到,这场大规模的移民仍然没有停止,甚至到了乾隆时期还出现大幅度的增长。康熙时期移入大约155万人,雍正时期限制流入,到了乾隆时期,由于一味放任,连带着嘉庆时期,一共流入400多万人口,造成了严重的人口过剩。

不断增加的移民中,无业流民数量不断上升,为当地的社会生活带来影响。为了遏制移民人口,清政府又开始出台整顿流民政策、实行保甲制度等,甚至查封了由湖广人修建的湖广会馆。这些措施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入川移民数量,但也使得由流民组成的民间组织变得更为隐蔽。他们散居于四川各地,发展自己的力量,行踪遍及整个川东北和川西北地区。他们甚至会自制武器,攻入县城,捣毁官役衙门,组织抗捐、抗税、闹赈、抢米、抗官、抗击清兵等活动。乾隆末年,他们还与白莲教汇合,形成强大的反清力量。曾经为恢复生产而一手主导的移民活动,就这样成为了清代的一大社会症结,这是清统治者没有预料到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