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乃是太后,为何要称她为老佛爷?
满族人受蒙、藏文化的影响,对佛教怀揣着一种极为特殊的信仰之情,努尔哈赤、皇太极、康熙皇帝都曾被尊称为“佛爷”。
康熙晚年,民间纷纷以“佛爷”来称呼康熙皇帝,乾隆禅位之后也被文武百官尊为“老佛爷”。“老佛爷”这三个字在大清朝是“九五至尊”的象征,但在慈禧太后身上却成为了一种赤裸裸的讽刺。
光绪皇帝执政初期,野心勃勃的慈禧太后企图再次垂帘听政,慈禧的越权之举遭到了亲王、宗世的极力反对,未能达到目的慈禧太后整日闷闷不乐,郁郁寡欢。 慈禧太后跟前最为得宠的太监李莲英为了讨好慈禧,极尽阿谀奉承之能势,但始终无法消去慈禧太后眉头间的愁云。
眼瞧着慈禧太后的气色一天不如一天,“晚清第一马屁精”李莲英灵机一动,突然想出了一个十分绝妙的法子讨慈禧开心。
李莲英利用职权,命人在万寿寺打造了一尊流光金佛。金佛铸成之后,李莲英向慈禧谎报祥瑞,哄骗慈禧说万寿寺天降两尊金佛,慈禧太后猎奇心切,便即刻摆驾出宫,乘皇船、渡长河,直奔万寿寺。 慈禧赶到万寿寺之后,寻来寻去,只瞧见一尊普通的流光金佛,慈禧的心中暗暗起疑:“难道是我老婆子眼睛花了?怎么只见到一尊金佛,哪里来的双佛降世?”
李莲英见慈禧面露凶光,显然是要杀人的前兆,李莲英身旁的一众的小太监们各各都慌了神,只见李莲英不紧不慢的对着慈禧太后说道:“太后不妨绕到金佛身后看一看。”
慈禧慢慢的踱这步子,走向金佛身后,想瞧一瞧李莲英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慈禧太后定睛一看,原来金佛的身后还立着一尊菩萨,这尊菩萨的眉眼相貌俨然和慈禧太后一模一样。
万寿寺的主持方丈双手合十,向慈禧太后深深一拜,一字一顿的说道:“恭迎老佛爷圣驾。”
李莲英随即率领一众文武百官向慈禧跪伏高呼道:“恭迎老佛爷圣驾!”
慈禧太后深知“老佛爷”这三个字的含义,心中不禁乐开了花,但脸上却故作镇定,不紧不慢的问道:“你们恭迎的是哪位老佛爷啊?”
狗腿子李莲英点头哈腰的回答道:“如今先皇早逝,幼主无知,太后圣聪明理、善佑大清,此乃我朝之恩福。今日天赐菩萨祥瑞降世,乃是大吉之昭,臣民们趁此福景,恳请太后老佛爷垂帘听政,拯救苍生社稷于水火之中!”
这一番溜须拍马之谬论说进了慈禧太后的心坎里,拍的慈禧太后心花怒放,恨不得当场跳一段江南style。 从此,“老佛爷”便成为了慈禧太后的专用称谓,随之而来的还有大清王朝日渐倾颓的江山,和即将四分五裂的中华大地……
慈禧乃是太后,为何要称她为老佛爷?
在清宫剧中大都称呼慈禧太后为老佛爷,似乎这是一个对她的特指称谓。那么慈禧太后为何被称老佛爷呢?这是不是她独有专属称谓呢?
“老佛爷”并非慈禧太后的专属称谓其实“老佛爷”一词并不是慈禧的专属称谓,清朝的皇帝都可以被称为“老佛爷”。就如同我们更熟悉的宋朝皇帝被称为“官家”一样。
“老佛爷”一词是由满语“满柱”转译而来,清朝是由东北的女真部落建立的政权,因此他们保留了女真部落的部分习惯和风俗。当时女真人称呼自己的首领为“满柱”,这个满柱又是佛号“曼珠”的转音,实际上就是称呼自己的首领为佛爷或者吉祥的意思。
后来女真人(或者说满族人)入关建立了大清王朝,他们就把称呼自己首领的“满柱”一词直接转译为“佛爷”。由此“佛爷”一词就成为了清朝皇帝的专属称呼,其他人不可以使用。由此可知,“老佛爷”一词不仅并非特指慈禧太后,而是所有清朝皇帝的特称。从法理上来看,其实慈禧根本不可以被称为“老佛爷”,因此她根本没有当过皇帝。
关于慈禧太后为什么被称为老佛爷这个问题。有两种说法,大体上都差不多,都是慈禧太后身边的大太监李莲英迎合慈禧太后希望二度垂帘听政的目的,为了抬高慈禧太后的身份,故意称呼慈禧太后为“老佛爷”。
在1875年之前,慈禧太后并没有被称为老佛爷。到了1875年,同治皇帝病逝,慈禧太后立她的侄子兼外甥爱新觉罗·载湉为帝,也即光绪皇帝。因为爱新觉罗·载湉只有四岁,慈禧太后就希望能够第二次垂帘听政。
- 但是为了让自己垂帘听政更有说服力,慈禧太后希望能继续抬高自己的地位。为此她的心腹大太监李莲英心知肚明,因此他策划了一场迎佛的仪式,让人以慈禧的模样塑造了一尊佛像。然后请慈禧太后领着大臣们迎佛像,并说慈禧长的和观世音菩萨一样,就是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转世,因此高呼慈禧为“老佛爷”。
- 李莲英通过这一把戏巧妙的把称呼皇帝的特称"佛爷"和佛教里观世音菩萨等同起来。由此慈禧就名正言顺的被称呼为“老佛爷”,也即让慈禧拥有了与皇帝一样的称谓和象征意味。
其次刚才的故事是否真实,我们已经很难查证。毕竟正史中并没有记载,我们不妨姑且听之信之。但是从慈禧的内心世界去分析,我们可以想见“老佛爷”这个称谓应该是慈禧太后本人的自我心理满足和一种刻意营造的象征符号。
作为政治强人,其实从1860年辛酉政变之后慈禧太后就逐步掌控了整个清朝政府的权力。特别是慈安太后病逝之后,更是没有人可以压她一头。但是因为她的女性身份,她不可能名正言顺的登上皇帝宝座,虽然她的权力和皇帝已经无限接近。因此一个皇帝的特有称谓无疑可以让她获得巨大的心理满足。
而另一方面,这种老佛爷的称谓也是让包括光绪皇帝等人在内一种心理暗示,始终提醒着其他人,她才是这个帝国真正的掌权人。这种象征意义并非毫无意义,这正如为什么皇宫都会修筑的比较威严和广阔。如果你站在天安门广场上,望着天安门的城楼,或者站在故宫太和殿前的广场上,你会不由自主感受到一种威严感,这就是象征意味的作用。同理,我们在清宫剧中经常看到光绪称呼慈禧太后“亲爸爸”是一个道理。
慈禧乃是太后,为何要称她为老佛爷?
老佛爷一般是清朝帝王的尊称,满族祖先女真族首领最早称为“满柱”。满柱是佛号曼殊的转音,意思是佛爷、吉祥的意思。后来,凡是家族势力显赫的,世袭首领起名就叫满柱。大清建国后,将满柱汉译成佛爷,并作为皇帝的尊称。
慈禧之所以被称作老佛爷来自于其最信任的李莲英。光绪初年,为了再一次垂帘听政而不得闷闷不乐,李莲英看在心里,为了拍慈禧的马屁,李莲英在万寿寺大雄宝殿后建了一座佛。
在佛建成之后 李莲英高高兴兴的向慈禧汇报,万寿寺大雄宝殿后常常有双佛显光。慈禧听后当然是大喜,又是乘轿子,又是坐船的,来回倒了好几次车,终于来到万寿寺。但当来到大雄宝殿的时候,慈禧看到的只是三世佛,立即大怒起来,这不是三世佛吗,哪来的双佛显光的,李莲英不急不慌,将慈禧带到大雄宝殿的后面,原来三世佛后面,还单独雕刻着一座观世音像,而且这尊观世音是按照慈禧的模样来雕琢的。
在慈禧来之前,李莲英已经将大臣们都叫了过来共同见证这难得的时刻,大臣、主持、僧人大家齐聚一堂,而慈禧看到这尊观世音后笑逐颜开,此时李莲英抓住时机,大喊:老佛爷到,大臣们跪在地上齐声高呼:恭迎老佛爷。慈禧故作惊讶,你们这是欢迎谁啊?李莲英随即上千,奴才们是欢迎太后老佛爷您啊!您就是我们的救苦救难的观世音啊。并进一步向慈禧请求,当前皇帝年少 没有能力治理朝政,国家不能一日无君啊,请求老佛爷垂帘听政。就这样,慈禧再一次垂帘听政,掌管着大清的生死大权。
慈禧多次扮成观世音
说是太监李莲英自己的个人行为,我倒是觉得是慈禧暗中授意之计,面对朝中大臣们极力反对,为了再一次掌握大清政权,只好出此下策。
以上即是慈禧老佛爷这个称呼的由来。
慈禧乃是太后,为何要称她为老佛爷?
奕譞,道光帝七子。清朝第一代醇亲王,在其兄咸丰帝在位期间,娶了慈禧的亲妹妹叶赫那拉.婉贞为嫡福晋。咸丰皇帝去世后,慈禧与恭亲王奕䜣发动“辛酉政变”。奕譞在密云亲手抓住肃顺,押往北京。为慈禧成功实施政变的最后时刻立下功劳。奕譞也就成为慈禧最信赖的人。同治十一年,被加封为醇亲王。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慈禧太后的独生子,年仅19岁的同治皇帝驾崩。慈禧由于对奕譞的信赖,就拥立他的次子载湉继承皇位,也就是光绪皇帝。当奕譞听说自己的儿子被拥立为皇帝时,史料记载奕譞的反应是“碰头痛哭,昏迷伏地,掖之不能起”。自己的儿子被拥立为皇帝,难道不是好事吗,为何会有如此表现?奕譞的表现恰恰说明了他对政治的敏感之处。奕譞是亲眼目睹了“辛酉政变”的全过程,也亲眼目睹了慈禧太后在同治朝十三年的大权独揽。他知道慈禧太后拥立自己的儿子为帝,将会继续大权独揽,将自己的儿子玩弄于股掌之上。奕譞的痛哭一是在为自己的儿子担忧。再者,他更担心慈禧会在日后对他产生猜疑,是否会以“皇帝之父”自居?恐怕会给自己,甚至家族带来不幸,所以,奕譞为了向慈禧太后表明自己没有任何政治野心,便把担任的一切职务都辞掉。而他的醇亲王之位是永远世袭,只好保留。光绪十二年,慈禧太后向朝臣表明了想让光绪帝亲政的想法。随后,许多请求太后收回成命的折子就到了慈禧的手中。这其中就有奕譞的折子。奕譞在折子中向慈禧太后表明:皇帝现在亲政不合适,即使亲政也要等到皇帝二十岁时再商量。亲政后也要“一切事件,先请懿旨,再于皇帝前奏闻”,再做决断。奕譞做事真是处处小心谨慎,光绪十二年五月,奕譞奉命会同李鸿章到天津、旅顺、烟台等海口巡阅海军。为了这次盛典,慈禧特意赐给了奕譞一乘杏黄色的轿子。但奕譞非但不敢乘坐,还坚请慈禧身边的红人李莲英一同前往阅兵。出京后,每次接见地方大员,必命李莲英随见。奕譞之所以这样做,用意十分明显,就是避免擅权的嫌疑,不给慈禧整治自己制造任何把柄。除此之外,奕譞在生活上也非常节俭。当时,与奕譞有着良好的私人关系的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为了笼络朝廷重臣,李鸿章经常以自己所办企业的股份赠送给各位当轴要人,而当朝诸公一般都予以笑纳。但奕譞却坚决拒绝,成为各位王公大臣之中是唯一的一位拒收李鸿章行贿的人。
无怪醇亲王家训有云: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子孙祸也大,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 财也小,产也小,后来子孙祸也小,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少胆也小,些微产业知自保,俭使俭用也过了。
慈禧乃是太后,为何要称她为老佛爷?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科学并没有发展,人们普遍会在精神上有信仰,祈求神的庇护,佛教在中国古代有着有重要的地位。佛教也在中国历史各个朝代中长久不衰。
在晚清时期,大清国四面楚歌,身为实际掌权者的慈禧忧心忡忡,慈禧当时的精神依赖便是佛教,祈求佛祖庇护大清,保佑大清在慈禧的带领下长盛不衰,自己也能一直垂帘听政,集大权于一身。
其实你会发现,越是有钱有权势的人,他们越会寻求一些精神上的寄托,无论是佛教也好、道教也罢,老百姓只求平平安安,但对于这些贵族来说,他们对佛祖的精神上的依赖,远远多于寻常人。
慈禧被称作老佛爷源于这样一段故事:
故事发生于光绪年间,当时慈禧太后刚垂帘听政,根基不算稳固,大太监李莲英来报:万寿寺新建一座大佛,金光闪闪,双佛显圣,十分灵验。慈禧听后便欣然前往,以求佛祖显灵,当时朝中的大臣很多对慈禧不满,慈禧此去,是求佛祖保佑前程。
慈禧到了万寿寺佛堂内,发现只是一座普通的大佛,并没有因为慈禧的到来而显灵,慈禧当时很不高兴,一旁的李莲英急中生智,大喊:老佛爷驾到,双佛显灵,诸位还不赶紧下跪,难道要老佛爷惩罚你们吗?寺中的僧人赶紧下跪,拜见老佛爷,慈禧听后也非常高兴,事后也很喜欢老佛爷这一尊称。
慈禧不仅喜欢被别人称自己老佛爷,而且在西方的摄影技术传入宫中后,慈禧常常cosplay观音菩萨,身边的太监宫女都要一起配合扮演,慈禧对此不亦乐乎,大家为哄慈禧开心,也都演的十分投入。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慈禧乃是太后,为何要称她为老佛爷?
慈禧获得“老佛爷”的称呼,与庆亲王奕劻的儿子载振有关。
众所周知,慈禧信佛,平日里不但拜佛,而且喜欢亲自抄写《般若波罗蜜心经》。现在的故宫里,还展览有当年慈禧朱笔抄写的《心经》。
慈禧虽然性格残酷,但特别喜欢观音菩萨,也经常以观音菩萨自况。她经常自扮观音,让李莲英等身边人扮童子,玩耍得不亦乐乎。现在流传下来的很多慈禧的照片,就有她扮观音的。
而她“老佛爷”的称呼,就是来自一次扮演观音的cosplay。
大家都知道,庆亲王奕劻是慈禧的心腹宠臣,而奕劻的儿子载振,更是因为能说会道、善于讨得慈禧欢心而深得慈禧喜爱,慈禧经常把他召进宫里。
有一次,慈禧扮观音菩萨时,载振正好在旁边。于是,载振就趁机拍马屁,说道:太后就是观音菩萨下凡,以后奴才们就称呼太后“活菩萨”吧。
李莲英瞧见载振这么说,知道慈禧会高兴,便也随声附和。
听见大家这么说,慈禧心花怒放。但好在她还有自知之明,婉拒道:观音菩萨只有一个,我可不敢当。
载振脑袋瓜儿灵活啊,听闻此言,立即改口道:那奴才们就称呼太后“老佛爷”,这总可以吧?
没想到,慈禧对“老佛爷”这个称呼特别喜欢,就笑纳了。
回宫后,李莲英立即向太监宫女们下令,以后必须称呼太后为“老佛爷”。于是,这个称呼就叫开了。大臣们趋炎附势,也就跟着称呼慈禧为“老佛爷”了。
慈禧为何喜欢“老佛爷”的称呼,而拒绝“活菩萨”呢?
一来,老佛爷的称呼并不突兀,此前的乾隆等皇帝也都有过这个称呼;二来,老佛爷更男性化,慈禧作为事实上的皇帝,特别希望自己和其他的男性皇帝平起平坐。比如她让光绪喊她“亲爸爸”,也是出于这个目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