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万山之祖的昆仑山,到底是什么地方?其具体位置在哪儿?
不知道您问的是现实中的昆仑山还是传说中的昆仑山。如果是现实中,那就很简单,铺开地图,昆仑山就在西藏,青海和新疆的交界处。其不能说是山,而是一座山脉,横贯西藏,青海和新疆,平均海拔五千米以上,常年白雪覆盖,虽然荒凉,但景色美不胜收。
如果是传说中的昆仑山,那可就神秘了。要说昆仑山,必《山海经》,中国五千年文化,从远古的茹毛饮血到现在的科技文明,无数文卷古籍为一代代后人的不断进步奠定了基础,其中有一本言及各类知识的志怪之书,最为著名,即《山海经》。
《山海经》中描述了山川,民族,药物,物产,祭司,巫医等,更兼有了中国夸父追日等神话故事,其中有些山川虽与现在的山川同名却不同指一山,比如昆仑山。
山海经中的昆仑山是以西王母为仙主的名山,更传说有瑶池在其之上,且距瑶池不远处乃是姜太公修五行大道四十载之处。
《山海经》中的昆仑山气象万千,仙气缭绕,又号昆仑虚的传说神山,更是始祖伏羲的王都,于今而言,众人对于《山海经》中的昆仑山有各种论调。最为认同的一点就是山海经中的昆仑山和现今的昆仑山并非一个,现今的昆仑山乃是指昆仑山脉,《龙鱼河图》曰:“昆仑山,天中柱也。
《神异经》中也有所言,昆仑山是“万山之祖”“龙脉之祖”,传说中提及昆仑山脉,说是天帝点化之地,故盛产玉石,遂后人称其为“玉京”,昆仑山更是昆仑派的发源地。
总而言之,以上的种种记载,都给昆仑山附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而关于昆仑山的具体地点也是众说纷纭,比如祁连山说。唐朝历史学家颜师古,曾多次表明,祁连山就是古昆仑。在他注释《后汉书·明帝纪》中曾这样说道:“昆仑,山名,因以为塞。(昆仑山)在今肃州酒泉县西南,山有昆仑之体,故名之。”
这个地界上,也就是祁连山了。颜师古认为“祁连”一词来自匈奴,其和汉语“昆仑”语义相同,所以两者是同一个地方。这个是比较靠谱的说法,比较古人眼界有限,大西北的祁连山就可能已经是其极限了。
当然也有脑洞比较大的。比如埃及金字塔说:
这个说法认为昆仑山就是古埃及的金字塔,而所谓得昆仑乃是龙脉之所在,则是因为古埃及人是华夏之祖先,咱们中国的商周秦汉皇胄贵族都是古埃及人的后代他们还据此得出之所以有龙凤图腾,乃是因为。鹰蛇是古埃及人的图腾。。西方只继承了鹰,所以有双头鹰,单头鹰。
这个主要就是支持古埃及是华夏祖先那么一批人提出来的,只有所谓得推论,没有历史依据,大家权当看个笑话就行。
当然,还有更厉害得,即月球说。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大洪水、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等等传说。而这些都在指向一点,那就是月球是从地球上分离出去的。因为月球分离所导致的地质灾害引发了全球性的大洪水、女娲补天则是月球分离在大气层造成的损伤、而嫦娥奔月则是有一部分人月球,离开了地球。
大概就有了这么一个故事,在远古时代,因为战争或者是某些其他的原因,产生了剧烈的地质活动,引发了大洪水。而那些有权有势,被称为神仙的人为了躲避洪水,则来到了海拔比较高的昆仑山。而随着剧烈的地质运动,以及天外引力,最终昆仑山被甩出了地球,那群人类的先知们也随之而去。
所以月球便是昆仑山。
当然,这个仅仅只是一个脑洞,还需要更多的事实依据,那就是天文学家以及地质学家们的工作了。
此外《山海经》的昆仑山与现在的昆仑山也并非完全没有公同点,比如《山海经》中的“瑶池”便被许多学者认为是昆仑山的黑海演化而来,其中的穿过得野牛沟更是有着珍贵的野牛岩画。
这也将古昆仑到底在哪这个问题,重新推上了另一个高潮。
号称万山之祖的昆仑山,到底是什么地方?其具体位置在哪儿?
世界许多古文明中,不乏大山崇拜的印记。如希腊的奥林匹斯山、印度的须弥山。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大山的崇拜更加源远流长。如古代皇帝泰山封禅大典,规模恢宏,仪式庄重。
昆仑山,中国神话中的大山,将中国对大山的崇拜推向了极致。昆仑山即是天帝在凡间的下都,又是西王母居住的圣山。
昆仑山具体在哪?世上的昆仑山有几处?数千年来一直是个迷。
如果您百度,是得不到“昆仑”最原始含义的。想写出真正有含金量的文章,就要到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去寻找。
昆者,彝族语言中意为“天”;“仑”与彝语中的“勒”为同音异写,意为“子”。故“昆仑”者,实为“天子”也。
晋代张华所著《博物志·卷一》中将泰山称为“天孙”。有天孙必有天子。清代马啸所著《绎史》称“天子之山,夷狄之所称”。夷狄,是古代中国对少数民族及外国人的称呼。彝族自当包括在内。因此,彝语中称“天子”为“昆仑”就言之有据。(参考《彝族史要》)。
清代史学家万斯同的《昆仑辩》中更是指出昆仑山为三座山。其文曰:……其南三百里有三山,中高而四下,曰紫山。古所谓昆仑也……。
而郦道元在《水经注·河水》中称:天下仙圣,在柱洲昆仑山上。
柱洲乃古代对非洲的称呼。详见我发的另一篇文章《大明混一图》。图中有详尽的柱洲图解。下图为其中柱洲(既非洲)的放大图。
古籍《十三州志》中称:昆仑山去北海十三万里,有弱水周匝,东南接积石山。
按此说法,昆仑山不在中土较为明确。
晋代张华的《博物志》也有对海外昆仑的记述:“汉使张骞渡海至大秦,西海之滨有小昆仑,高万仞,方八百里。”汉代时期的大秦国是对古罗马的称呼。故此处的西海之滨指的实为地中海。(下图为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路线图。最远处确实到过大秦)。
汉代时期的古罗马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古埃及只是古罗马的一个行省。张骞在此处发现小昆仑,意味深远。
《山海经》对昆仑山有较为明确的记载。其中《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博物志》记载张骞来到古罗马帝国的地中海边,看到了昆仑山。《大荒西经》中的记载即为此昆仑山。
经文中明确界定了昆仑山的地理位置,既在埃及的尼罗河谷。“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意为:在地中海之南,阿拉伯沙漠的附近,红海的西边(古代通常以“前”为东,“西”为后),尼罗河之上。
黑水为何指尼罗河呢?尼罗河每逢泛滥期,都会从其上游埃塞俄比亚境内带来大量腐殖质,河水会呈现墨绿色或深黑色。泛滥期过后,尼罗河两岸就会留下大量肥沃的黑色淤泥,而这正是尼罗河赐予埃及的宝贵礼物。故称其为黑水,真是再恰当不过了。而在彝语中,“黑水”读作“以诺”,既“以诺河”——尼罗河。读音如此相似,意味深远。
由此可见,昆仑山所在地理位置,明确无误的指向了金字塔所在的尼罗河谷。
“金字塔”是中国人的称呼,因为金字塔的形状很像汉子“金”。实际上,金字塔有自己的专有象形文名字。请看下图:
西方学者对这组象形文字的解读为:法老圣体(面包)的升天之所。
这种含糊不清的解释不合理处显而易见。因为,并没有对上图中的每一个字符做出详细的诠释。更可笑的是,法老圣体面包这个说法明显是抄袭圣经中对耶稣的描述,而后者的出现要比这组象形文字晚了3000年。
我们的解读为:左侧的立鸟为古埃及文明的创建者——天之子(既天子)荷鲁斯的象征,中间的图符为临水之大山(金字塔),右侧的椭圆形图符为每晚都要将太阳吞下的古埃及大神努特的嘴,因为太阳要在西方落下,因此,此“大口”象征西方之极。下图立鸟为荷鲁斯雕像
下图为每到傍晚就要将太阳大口吞下的神——努特
因为,彝语中“天子”既昆仑,而荷鲁斯又为天之子。所以,金字塔象形文字名称就是:西方临水之昆仑山。其中,大神努特的巨口代表昆仑山所在地理位置,而荷鲁斯为建造者(大金字塔俗称胡夫金字塔,但并非胡夫所建,我之前发布的文章中有详细的论述。)
当然,此昆仑山为海外小昆仑。郭璞曾说既有海外昆仑,当有海内昆仑。
如对此感兴趣的朋友,不妨点击关注,有时间我会论述海内昆仑的具体所在。
感谢各位的欣赏,下图为天之子的荷鲁斯
号称万山之祖的昆仑山,到底是什么地方?其具体位置在哪儿?
昆仑山在山海经里,又被称作崑崙墟、昆仑丘。不同的名字有着不同的描述,三者具体是不是同一地方,没有人能说得清楚。毕竟,山海经连作者都不知道,就跟不知道作者所想了。
当它是崑崙墟的时候,它的位置就在这个世界的西北方,乃是帝之下都。那么它为何又被称为崑崙墟呢?
在上古的上古时期,世上本无昆仑山,取而代之的是不周山。不周山是连接天地的桥梁,天神想要来到人间,必须通过不周山才可以。后来共工氏怒撞不周山,直接把这个天之脊柱给撞断了。
不周山被撞断之后,剩下的废墟被称为崑崙墟。《说文解字》曰:虚,大丘也,昆仑丘谓之崑崙墟。由此可见,在山海经里的崑崙墟和昆仑丘是同一地方。
在崑崙墟这个地方,发生了很多美好的神话故事。比如:周穆王与西王母的爱情故事;后羿向西王母请求不死之药;天帝在这里复活窫窳等等。
不周山倒塌变成崑崙墟之后,天帝是十分震怒的,大概可以想象一下黑社会老大家门被人堵住了的情景。为了防止这种事情再次发生,天帝在昆仑山四周布下了重重防御。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天帝不仅在四周布下了条条大河,还开设九门,以开明兽镇守。更加让人惊恐的是,天帝还在昆仑山上派驻了以西王母为首的百神。西王母乃是司天之厉及五残,可谓昆仑山战斗力最强的存在。
为什么天帝要重兵把守这座废墟呢?因为它是洪荒龙脉之祖,如果昆仑出现问题,整个人间都将有巨大的灾难,这是天帝无法承受的。
这么重要的地方,它究竟在哪里呢?
《史记·大宛传》记载: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寘,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汉武帝不知道看了哪本古书,认为黄河的源头便是昆仑山;而且无知的汉武帝坚信昆仑山上有很多玉石。由此,便让使者按图索骥,在黄河的源头寻找有玉石的昆仑山。
可是汉武帝的使者偷工减料,并没有找到真正的河源,而是跑到现在的昆仑山附近,捡了几块儿玉石回去。汉武帝大悦,敕封此山为昆仑山。
实际上呢?使者离真相只有一步之遥。不周山作为天之脊柱,本就是世上最高的山峰。即便不周山被撞断,天帝仍旧以之作为帝之下都,说明其最高峰的地位仍未改变。故而,古书中的昆仑山应该在现实中的昆仑山以南的地方。
更具体的位置,想必不用我说,大家也能猜到。
号称万山之祖的昆仑山,到底是什么地方?其具体位置在哪儿?
关于昆仑,《山经》和《海经》中记载各有不同,历来研究者多疏于辨析,将两者之‘昆仑’一视同仁,实际上,《海经》昆仑说早于《山经》昆仑说,而其中又以《海内西经》所载昆仑最为原始,因此探索真相,应从《海内西经》入手,原来神话中的‘昆仑’不在西方,而在东方;它不是一座大山,而是一座人工建筑物,是用于观测日月星辰的观象台!
我是阳Sir,深耕考古,偶尔也聊点山海经先看《海内西经》对于昆仑的描述:
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实际上,《海经》对于昆仑的描述,根本就不像是自然造就的大山景观,全然是一种人工建筑的格局!
我们开始一句句解析:
①.“昆仑墟”,昆仑明明是座山,为何会称作“墟”,在《广雅·释诂》中这样解释:“墟,凥也”,这里的“凥”字实际上就是居住的“居”字!同时,在王念孙的《广雅疏证》也说:“丘、墟,皆故所居也”
所以,“墟”字的本义,就不是指天然造就的巍峨峰峦,而是人工雕砌的玉宇琼楼!
②.“方八百里,高万仞”,八百里、万仞皆是夸大之辞,因在作者眼里神圣,所以显得格外雄伟宏大。
③.“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昆仑墟上有一个非常之巨大的木禾,但是它只是孤零零的一株树木,而并非郁郁葱葱的森林,因此极有可能是人为树立之物。
④.“面有九井,以玉为槛”,九门面前有九井,自然是每座门前有一井,惊奇地是井以玉为槛,只能是出于人为的。
⑤.“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也就是说每一面各有两门,余一门为正门,每个门前有一虎形的守门神——开明兽!就像是后世庙堂门上的铺首或者门前的石狮子。
⑥.“在八隅之岩”——最能表明昆仑是人工建筑的迹象
即就是说,昆仑之墟坐落在“八隅之岩”的上面,如果不求甚解,很可能就由此得出昆仑就是一座高山的结论;但这里所谓的“岩”,在此处并非指的是岩石,而只是喻其高耸!
比如,《诗经·小雅·节南山》中:“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这里的岩,指的就是高峻之义。那么再看“八隅”,“隅”者,方也,角也!昆仑山的基址轮廓有八个方角,也就是呈现“亚”字形!十字形之四臂,刚好成八隅。
以此观之,这种方方正正的轮廓,如果不是鬼斧神工,怎么可能是天然造就的呢?
所以,这九门、九井、神兽环卫、基址八隅的琼楼玉宇般的“昆仑墟”,究竟是一座什么样的建筑呢?
其实,这座被称为“昆仑”的神秘建筑,就是屡次见于典籍记载的——“明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明堂,不光是天子朝见聚会之庭堂;也是上法皇天,下法九州,祭天祀神的祭坛;也是行政布令之宫殿,是施教兴学之渊府。
接下来,我们从典籍中去对照明堂与昆仑墟一、昆仑八隅与明堂平面结构
之前我们说过,昆仑墟的平面结构有八个方角,也就是所谓的“八隅”,而八隅之形只能是十字形。
《周礼·考工记·匠人》记述三代明堂之制云:
“夏后氏世室……五室;殷人重屋……四阿重屋。周人明堂……五室”夏之世室、殷之重屋以及周之明堂,其结构都是五室,五个单元对称分布,四边各一室,中间一室,如此结构只能呈十字形结构!
那么,明堂的平面结构为何一定要是八隅之形呢?这种安排可能不仅仅是为了对称美观,而很大程度上是由明堂建筑的功能所决定的!前面说到,明堂有观测星象之功能,而古人观天授时,一件最重要的仪器就是测影之表,也就是树立一根表木,观测表木投影在一天之内的变化,就可以知时辰;观测表木投影在一年之内的变化,就可以知道时节;
那么,在进行天文观测之前,最重要的就是先确定准确的东西和南北方位,这通过立表测影就可以做到:春秋分太阳出没的时候就是正东西,与之垂直的方位就是正南北!如此,就能划出东西南北四方的十字线,而这个“十字线”就成为了“定方隅、验昏旦”的基准线!
此外,为了测影的准确性,还需要保证地面的水平,怎么解决呢?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需要将以上的十字线改造成四个十字槽,槽中注水,就可以变成标准的水准仪!
既然立表侧影是十字水槽,并且成为明堂的主题结构,那么,依据这一结构将明堂的平面轮廓筑成十字形(亚字形),难道不是顺理成章的么?
此外,这种平面轮廓作八隅或者十字形的祭坛,在殷墟卜辞中就有所体现,比如卜辞中的“╋”字,就是典型的十字形,就象征着明堂之形,而此字一般解释为“巫”,陈梦家将其解释为“方”,即《周礼》所谓“方丘”,也就是以方字所像的十字形祭坛。
二、昆仑禾木与测影之表
《海内西经》中写到:
“海内昆仑之虚……上有禾木,长五寻,大五围”
巧的是在《神异经》中有这样的记载:
“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周圆如削。”
这里的昆仑铜柱就是《海内西经》里的昆仑木禾,而昆仑山上卓然独立的木禾,其原型就是树立于明堂中央的测影之表。
考古出土的秦汉日晷的圆心中,皆有圆孔,就是原来插植测影之表针的位置,而这小小的表针,就是《海内西经》中顶天立地的神圣木禾之微缩化!
此柱用以测候观天,谓之天柱,可谓名实相符了!
三、昆仑九井与明堂水准
《海内西经》云:
“海内昆仑之虚……面有九井,以玉为槛”
此处九井和九门一样,对称地分布于昆仑墟的中央和四方,即中央一井,四面每面各两井,而昆仑“面有九井”的记载,让人不禁联想到《管子·幼官图》的记载:
王者顺时行令,春饮于青后之井,夏饮于赤后之井,秋饮于白后之井,冬饮于黑后之井,四时之井对称分布于图之东、西、南、北四方,中间还有黄后之井幼官图所记述的图就是明堂的图,关于明堂之井的描述以及格局,正与昆仑墟之“九井”极为类似!
如果仅仅是为了灌溉或饮用,显然无需这么多井,更不需要将九井安排的如此周正,所以其中定然蕴含深意:
如上所述,昆仑即明堂,明堂上需要构渠灌水以为测量之水平基准,所以九井正是基准水槽的写照!
以上,仅从三个方面去论证“昆仑”与“明堂”的关系,当然还有很多细节值得注意,欢迎大家讨论!
号称万山之祖的昆仑山,到底是什么地方?其具体位置在哪儿?
谢谢题主出题,我回答一下。
首先,《山海经》中的昆仑山,只是一座虚构的山这是基本定位。《山海经》不是地理、历史著作,而是文学。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总是对众多素材进行集中、加工而提炼出来的,正如鲁迅先生说过的“杂取种种,合成一个”。如同福克纳反复描写的邮票般的故乡“约克纳帕塔法”,约克纳帕塔法之所以五光十色,那是因为对密西西比周围风情进行提炼、加工了的。鲁迅先生小说中的“鲁镇”、“未庄”等等,都是对自己故乡山水风物的集中和提炼,是虚构的,不存在。因此,《山海经》中昆仑山同样是作者幻想出来的,以表达自己对世界、生活的理解和自己愿望的,是虚构。
其次,《山海经》是幻想与想象的产物神话源于远古时期人类生产力水平低下,知识世界、自然现象的能力有限,便以自己幼稚的认知和经验,用幻想来解释一切,如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等等。所以,神话是为生活中的不可能插上了无所不能的翅膀,是虚构和幻想产物,不能和现实划等号。
其三,《山海经》的昆仑山是有原型的文学虽是虚构的,但它总是有原型的。如鲁迅先生《呐喊》《彷徨》中描写的“鲁镇”、“未庄”“S城”,是虚构的,但又是鲁迅以故乡绍兴为原型建构起来的文学世界。再如莫言作品中的高密,它是以山东高密为原型创造的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原》既是确指,但又是对关中平原风情的集中。《山海经》中的昆仑山也不例外,它是以现实世界的大山或许就是昆山为原型,然后通过幻想所创造出来的,是诸多大山的合体。
其四,《山海经》中的昆仑山并不是千古谜团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山海经》中昆仑山,做出了种种猜想,甚至有人还荒唐地以为写的昆仑山就是埃及金字塔。人们之所以要这样去寻找、去猜,找不到答案,恰恰是忽略了《山海经》作为神话文学作品幻想和虚构这个本质,因此,你踏破铁鞋也找不到答案。
所以,《山海经》中的昆仑山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因为它是虚构出来的。
个人观点,欢迎批评。
号称万山之祖的昆仑山,到底是什么地方?其具体位置在哪儿?
昆仑墟是黄帝的圣地,在昆仑山。远古发音昆仑=穹窿,穹窿山像倒扣的釜,所以又称釜山,在山东淄博昆仑镇。在黄帝时代大的昆仑山指泰山。黄帝故里在泰山北部章丘龙山镇的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