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矫诏并不高明,为何公子扶苏和将军蒙恬仍然被除掉?
说个不是太主流的观点,赵高可能没有矫诏!
所谓的“沙丘之变”,赵高等人合谋篡改诏书立公子胡亥为帝,以及后来赐死公子扶苏蒙恬这件事儿,那都是司马迁一家之言。
当然了,司马迁的《史记》有很高的权威性,大家也自然而然的将其作为了依据。
但前些年出土的《赵正书》,将这一观点所推翻,即秦始皇传位胡亥,乃是他自己的决定,并没有矫诏篡位一说。
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顿首言曰:“今道远而诏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王曰:“可。”
如果《赵正书》所记非虚,那么就不存在矫诏一说,公子扶苏和蒙恬自然也就不存在识破不识破的说法了。
其实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公子扶苏为何仅仅凭借一纸诏书就老老实实自杀了,要知道一同赐死的蒙恬可是申请上诉了的,并没有死,其乃是后来为赵高所害。而且当时蒙恬还阻止了一下扶苏自杀,劝他上诉,确认一下这件事儿,而扶苏却没有听的。
蒙恬止扶苏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後死,未暮也。”苏为人仁,谓蒙恬曰:“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
对此司马迁的解释很简单,就是扶苏是个乖孩子,忠心且孝顺,听爸爸的话。但这样的说法,显然不具备说服力,他完全可以采取和蒙恬一样的做法。
所以,很可能扶苏从心里已经确认秦始皇是真的要杀他!
父子二人本身就存在着很深的矛盾!
这个矛盾主要来源于两方面:
第一、扶苏与秦始皇政见不和。
这一点想必大家都很清楚,向来仁厚的扶苏对于秦始皇严苛的政策是持反对意见的,父子二人多次争论,在《史记》中扶苏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被外派到了长城。
第二、扶苏有楚国血脉
秦国与楚国联姻素来有之,秦宣太后芈月就是楚国公主,所以秦始皇的儿子里面有楚国血脉很有可能。
而且在陈胜吴广起义时,打出的口号中提到了两个人,一个是楚将项燕、另一个就是扶苏。陈胜吴广是楚人,他们打项燕的旗号没问题;但是为何要打扶苏的旗号呢?扶苏再怎么仁义那也都是秦国人,灭国之仇啊!
除非扶苏有楚国血脉!
而对于秦始皇来说,把秦国数代积累下来的江山交到一个拥有敌国血脉的且与自己政见不和的儿子手里,这换谁都没有把握啊!
所以他压根都没有将扶苏当作继承人来看待,其将扶苏派往长城也不是为了历练,而是为了将其驱离政治中心,以保证日后胡亥的顺利继位。
因为扶苏颇有贤名,在民众甚至一些朝臣里面都有着很高的威望,如果让其长久呆在咸阳,培植自己的势力,很可能到后面就难以控制。
而将其赶到长城,首先蒙恬是秦始皇心腹,可以监视扶苏。同时扶苏也可以对手握重兵的蒙恬起到一个监视作用。
至于所谓的造反,哪有那么简单?将领的家眷、军队的补给那都是掌握秦始皇手里,大可不必担心其拥兵造反。
而且蒙恬和扶苏那都是忠孝之人,干不出这样的事来,秦始皇这点眼光还是有的。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扶苏知道自己对于父亲是一个威胁,他是有理由杀自己。当诏书下来,他也就没有怀疑,直接自杀了。
赵高矫诏并不高明,为何公子扶苏和将军蒙恬仍然被除掉?
老施来回答,扯个野谈。先说事件经过: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冬天,秦始皇巡游会稽,取道海上,北走琅琊,在途中突然患病,秦行至沙丘时病死了。胡亥、李斯、赵高三人决定,封锁秦始皇病死的消息,不让文武百官知道。同时,伪造了秦始皇给丞相李斯的诏书,立胡亥为太子。同时,又伪造了一份赐给长子扶苏的诏书,让公子扶苏和将军蒙恬一同自杀。
赵高等人矫诏并不高明,为何公子扶苏和将军蒙恬仍然被除掉?
一、 秦始皇一向身体强壮,死时才四十九岁,应该是死于心脑血管疾病。非常突然,完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公子扶苏和将军蒙恬,肯定不会也想不到秦始皇会突然去世。因此,接到诏书后,一定以为是秦始皇的本意,而且以秦始皇的宏才大略和一言九鼎,公子扶苏和将军蒙恬没有反抗的意志。
二、 一份诏书的下达,需要经中车府令、行符玺令赵高和丞相李斯两人之手,才成完成。而且中车府令赵高和丞相李斯,之前从来就没有相互勾结的传言,相反两人素来不是十分和睦。更重要的是,扶苏是李斯的女婿,站在正常的角度分析,李斯毫无疑问应该帮着女婿扶苏。因此,扶苏和蒙恬根本就不会怀疑到李斯与赵高的相互勾结,共同制造了一份假的诏书。公子扶苏和将军蒙恬没有怀疑的理由。
三、 蒙恬的弟弟蒙毅官拜上卿,一直是秦始皇身边最信任最宠爱贴身侍从,每次外出,都是陪同秦始皇同乘一车,在皇宫则一直都是侍从在秦始皇左右。如果秦始皇有什么变故,或者这份诏书有假,一定会第一时间通知蒙恬。而关键是,秦始皇去世时,蒙毅恰好不在身边,也没得到任何消息。而这一切,远在边塞的公子扶苏和将军蒙恬猜不到的。公子扶苏和将军蒙恬没有正确的情报。
四、 公子扶苏仁义忠厚,认定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忠君思想,那怕君父的决定是错误的或是根本就是假得,也不会去考虑。将军蒙恬,也是忠义之士,对秦朝、对秦始皇本人,忠心耿耿,坚决执行秦始皇的诏命,虽然对诏书一事有所怀疑,但不敢公开质疑、公开求证,更不敢公开反对。公子扶苏和将军蒙恬没有正当的法理质疑。
五、最重要的是秦朝法制的威力。自从秦孝公变法以来,一直以严刑峻法治国,才赢得了秦国的强盛。法制刚推行的时候,连秦孝公的哥哥都不能免刑,被除以劓刑,割去了鼻子。甚至法制的制定者商鞅本人也不能例外。被秦法通缉的后,商鞅奔走逃窜,没有一家旅店敢收留他,仰天长叹:作法自毙。最终落得被五马分尸车裂的下场。在秦朝峻法之下,公子扶苏和将军蒙恬也没有反抗的勇气。
综合几个方面的因素,造就这一悲剧的发生,公子扶苏和将军蒙恬被除掉,也埋下了秦王朝二世而亡的种子。
赵高矫诏并不高明,为何公子扶苏和将军蒙恬仍然被除掉?
这是历史必然。理由有三个,一是秦律严苛。严苛自然体现在程序上,诏书之所以能至,需要皇帝同意、玉玺、专人传递等完备的程序手续。严苛还体现在违背诏命的处罚和矫诏的严重后果。二是扶苏忠孝。公子扶苏贤且忠孝,为臣,君敕令臣自尽,这是常有的事,这也是秦朝很照顾面子的处罚方式。为子,父亲令其自尽,孝子贤孙岂能违背。三是信息不对称。作为观者,知矫诏,但当时情况,秦始皇死了之后,密不发丧的,知者仅仅赵高、李斯、胡亥三人,随同出巡的人皆不知秦始皇已死了,天下何人知,秦始皇尸体发臭,以鲍鱼附之,至胡亥登基才发布。试问三人中谁会给扶苏通风报信呢,唯一可能的李斯都明哲保身了,岂敢泄露。扶苏估计有质疑,但一定想不到秦始皇已死,而是还在颁布的诏书,其岂敢不死。蒙恬深受秦始皇信任,统兵三十万,有质疑,但也未必敢想始皇已死,侥幸希望戒解始皇前而有生机。后扶苏已自杀,已无辅佐之人,再遭催促,想即使始皇即使死了,以其家室也不能反叛,遂自尽。其实纵观此事,主要还是因为信息所致,二人又忠,故死是必然。
赵高矫诏并不高明,为何公子扶苏和将军蒙恬仍然被除掉?
我们现在看赵高假传圣旨能奏效很可笑,那是因为我们比扶苏、蒙恬他们多了三千年的历史经验,这就是历史连续性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在秦代,作为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大量的制度都是相当不完善的。虽然秦国以法治国,好像制度很多很严,但实际上这些制度都是为百万级人口单位制定的,并没有考虑到一个上千万人口,幅员如此辽阔的帝国该用哪些制度来统治。
不过这也难怪,法律都是有滞后性的,制度更是有滞后性。你不可能在汽车发明之前制定交通法规,也无法在电气时代预见到信息化社会会出现哪些问题。
对于矫诏这种事,在小范围内其实成功的可能性真的不大。因为大家都很熟,而且信息传递的半径很小,大家所知的信息还都非常新鲜。比如说信陵君窃符救赵,晋鄙虽然核对了虎符,但还是不相信信陵君真的是授王命而来,他要派自己人回去问问是不是这么回事儿,如果不是朱亥能够当场击杀晋鄙,这个假传圣旨的计划肯定黄了。这是因为对于晋鄙来说,信陵君被夺权的信息还非常新,还在有效期内,魏王突然之间让信陵君接替自己这件事非常不合情理。
而由于空间距离已经产生了质变,对于扶苏和蒙恬来说,他们掌握的信息都已经基本失效了,根本没有手段对新来的信息进行核实,只能相信这个假圣旨。
好在我们的文明始终的连续的,前面出现的这些漏洞,后来者就会想办法弥补。
首先就是防伪,圣旨按照重要程度安排了不同的做工用印,而且会派相应级别的官员进行宣读。这样你首先就造不出来,造出来了也没有合适的人送过去。
第二就是各种审查备份制度,从书写到备案再到审核都有专门的人,如果不是皇帝的意思,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让你案发身死。
第三就是秋后算账,即便是过五关斩六将把圣旨送出去了,后面的事儿也收不了场,所有参与作假的人都别想跑。
最后是越来越成熟的文官制度兜底,到了宋明时期,明显不合情理的圣旨会被直接怼回去。
赵高矫诏并不高明,为何公子扶苏和将军蒙恬仍然被除掉?
感谢邀请。
我设身处地的推断一下,矫诏能够成功,关键不在那封篡改过的诏书,而在于赵高李斯伪造始皇未死的假象所打的那个时间差。
赵高李斯是矫诏,而非篡改遗诏,而且是始皇刚死就改了诏书发给扶苏。再加上他们在始皇驾崩后的措施:遗体放车里,亲信宦官陪侍,每走一处奉上饭食、百官奏事,宦官在车里批阅奏章,为掩盖尸体腐烂气味在车上放鲍鱼……从七月驾崩,到九月回咸阳,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营造出始皇还活得好好的假象,瞒过了天下人。
这样做的目的和最终结果,就是扶苏接到诏书后,坚信这是他父皇亲自给他下的命令与审判。
这是很重要的一点。扶苏在嬴政身边几十年,清楚的知道嬴政是个什么样的人。始皇嬴政是那个时代最强大的人,没有之一。无论精力、魄力、意志力,还是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狠辣无情的性格,都不是任何人可以抗衡的,不是手握一些兵马就能对抗的。不然他也不可能成为平灭六国、一统天下的祖龙。从扶苏因为一句话就被贬到边塞多少年就可以看出一斑。始皇罩在扶苏头上和心里的阴影太大了。作为儿子和臣子,扶苏是半点跟老子对抗的心都不敢兴起的,除了乖乖去死,他不敢有任何其它的想法和举动。
至于蒙恬,扶苏都死了,他如果不奉诏,则师出无名。而且他也只是怀疑,并不确定始皇是不是真死了。(这种假设,对于秦始皇的臣子来说一定很艰难。)所以没有反抗被下狱了。等胡亥身登大宝、掌握大权之后,连二十多个亲兄弟都杀了个干干净净,再杀小小一个蒙恬自然不在话下。
(现想现敲,拒绝粘贴)
赵高矫诏并不高明,为何公子扶苏和将军蒙恬仍然被除掉?
孔子曰:“过犹不及。”一个太过孝顺,一个太过忠心,不懂变通,结果不得善终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