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大才子元稹,果真是个痴情种子吗?

男人都是大猪蹄子,说得永远比做的好听!

元稹虽然写得一手好情诗,但却不是一个痴情种子,反而非常多情。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一唯美的情诗,表现出了一位诗人坚贞不渝的痴情,打动着无数人的心扉。

而这句唯美的情诗就出自唐代诗人元稹之手,而他描写的坚贞不渝的爱情就是关于他的亡妻——韦丛。

然而,事实上,元稹真如他诗里描写的那样痴情,对妻子忠贞不渝吗?答案是不是的贞元十八年(802年)出身名门的韦家嫡女——韦丛,下嫁给了当时的寒门士子元稹,这一年她二十岁。

从此她由一个富家千金变成了篷门贱妻,可她虽是谢公最小偏怜女,但自嫁黔娄百事乖,心甘情愿地陪元稹这个寒门士子穷困度日。

顾念元稹无衣,便搜尽箱笼为他寻找衣服,知道他爱喝酒便拔下金钗以置换酒钱。

她对元稹可谓是情深义重了,而元稹对她也备怀感激。

可是贫贱夫妻百事哀,好不容易夫妻二人熬到了出头之日,元稹的官途正得意,韦丛却去世了,这一年她二十七岁。

元稹伤心不已,在感叹“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的同时,又发出了“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的痴情语,使得无数人都被他的痴心感动。

可事实上呢?是老母猪戴胸罩——一套又一套。元稹说一套做一套,诗是这么写,可他做却又不是这么做的。

在亡妻韦丛去世后第二年,元稹就另娶他人,而这个人就是裴柔之。

不管他是因为仕途而不得已还是真心对裴柔之有感情,总之,元稹还是再娶了。

什么曾经沧海难为水,什么除却巫山不是云都是空的,当初的伤心或许是真,可是如今的再娶也是真。

不仅如此,在韦丛过世的第二年,元稹在江陵府还纳了妾。

由此可见,元稹并不是像他诗中所描述的那么痴情。

另外,元稹不仅明媒正娶了其他女人,还和一代才女薛涛不清不楚。

说到薛涛,大家应该不陌生,一个是因为她会写诗是个才女,另一个就是因为她和一代诗人元稹的爱情故事了。

薛涛是个才女兼美女,元稹早就想一睹芳容了,所以在元稹担任监察御史到四川察看的时候,负责接待他的地方官员为了巴结元稹,便趁机安排薛涛去伺奉他。

这一见,可不得了,元稹和薛涛二人在诗词上都是富有造诣的,因此惺惺相惜,又加上郎才女貌,于是二人干柴烈火一发不可收拾,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姐弟恋,直到第二年元稹回到长安,两人之间才少了往来。

而自从和元稹邂逅后,薛涛便一生没有嫁人。元稹若果真如他情诗中所写那样痴心一片,愿将终夜长开眼,报答亡妻的平生未展眉,那么薛涛又何事不展眉呢?

可见,元稹并非那么痴情。

元稹是个多情的才子,却不是个痴情的种。他的情诗写的那么好,痴心一片,可是他的实际行动却表明了他是那么的风流多情。

所以说,男人都是大猪蹄子,说得永远比做的好听,写得一手好情诗的元稹,却并不真的是个痴情种子。

唐朝大才子元稹,果真是个痴情种子吗?

从元稹的诗句“半缘修道半缘君”来看,作者对美丽的大自然的爱和对妻子韦丛的爱是并举的,一方面突出沧海的水无比深广、巫山的云无比美妙,另一方面突出对妻子的爱。美丽的大海和巫山的云还在,可是美丽的妻子韦丛不在了,对一个伤妻的人来说,心情可想而知,可以看出作者借此来突出对妻子的爱和美的怀念。如果作者的妻子还在的话,可能不会这样写,我想可能用令一种方式写海和云了。

我的见解也不一定准确,请各位老师指教!

唐朝大才子元稹,果真是个痴情种子吗?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大才子元稹的婚姻确实值得玩味。在元稹初涉幻海之后,他娶了名门韦家的小女儿韦丛。元稹在高攀这桩婚事上没少花功夫,但这段爱情也是真挚的。后来,元稹写了30余首悼亡诗,最脍炙人口的就是组诗《遣悲怀》。其中:“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一首更是脍炙人口。表达了他对韦丛的忠贞与怀念之情。

当然也有人认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因诀别崔莺莺而作,而不是为悲悼亡妻韦氏所作。元稹虽与莺莺爱得死去活来,但最终还是在“曾经沧海”之后抛弃了崔氏,联姻韦姓。其中关键,并非崔氏只是绝艺之才女,而韦氏为治家之贤妇,而是“崔氏非名门之女,元稹出于仕宦考虑,只能抛弃情人。

后来,元稹又和薛涛打得火热。而且在韦丛去世不过两年,元稹即纳妾安氏。只可惜安仙嫔只与元稹做了三年夫妻,就不幸病逝了,只留下一个孩子。再后来,又在薛涛的眼皮下,竟与涪州刺史裴郧之女裴淑结婚。接下来,元稹在越州监察使任上,又爱了“篇韵虽不及涛,容华莫之比也”的歌妓刘采春。风流才子的名声也就坐实了。

希望我的答案能帮助到你

唐朝大才子元稹,果真是个痴情种子吗?

提起元稹,他是中唐时期的大诗人,与白居易合称“元白”,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他的文学成就之高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文学界中,却一直存在着“重白轻元”的现象,而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便在于他在感情上的“丰富多彩”。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此句诗出自元稹的《离思》,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自己对其他女子从此再无半点爱恋之心,形象而又含蓄的表达出自己对妻子的忠贞以及对妻子的专一。

从这首诗中,我们能想象出一个“痴情”的大唐才子元稹,但是,他真的痴情吗?

我们来看一下他的感情路线,首先,他先是抛弃了初恋“崔莺莺” ,接着在科举落榜后迎娶了当时京兆尹韦夏卿的幼女韦丛,其后,妻子韦丛去世,曾经表示对妻子始终如一的元稹先是与才女薛涛相恋,又在两年后便迎娶了侧室安仙嫔,后来安仙嫔去世,一年后便又找了妻子裴淑,最后又与浙东名妓刘采春如胶似漆。

看完他的感情线,相信许多朋友都能看出大才子元稹真的是一个痴情种子吗?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对于才子元稹来说,可以说他多情,可以说他薄情,但他真的不能称为一个痴情种子,或者换句话说更适合他,一时的痴情,一生的多情。

初恋崔莺莺

说起崔莺莺,想必看过《西厢记》的朋友都会有印象,而《西厢记》的故事便脱胎于元稹编写的《莺莺传》,《莺莺传》的主人公一个是张生,一个是崔莺莺。而《莺莺传》主要写的就是张生与崔莺莺恋爱,后来又将她遗弃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根据宋代王铚在《〈传奇〉辩证》中的考证指出张生就是元稹本人。而鲁迅先生也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到:

“《莺莺传》者,……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

至于元稹为何要写这样一个故事,是出于良心的谴责还是出于世人的讽刺,这点我们就不得而知了,我们唯一知道的就是元稹的确抛弃了崔莺莺。

大致是公元799年,元稹到蒲州担任一个小官职,与崔莺莺结识,然后相爱。

春来频到宋家东,垂袖开怀待好风。莺藏柳暗无人语,惟有墙花满树红。

在这首《古艳诗二首》(其一)中,元稹借用典故,借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的典故来表达自己对崔莺莺的思慕和迷恋就像东家之子登墙窥视宋玉一般。

可见,元稹当时对崔莺莺的“痴情”。但是,这份“痴情”却仅仅维持了四五年。

妻子韦丛

公元800年,元稹再赴长安应试,在当时,凭借着自身的才华得到了当时京兆尹韦夏卿的赏识。

公元802年,元稹再次参加吏部考试,中书判拔萃科第四等,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一职,接着元稹便迎娶了韦夏卿的女儿韦丛。

虽说迎娶韦丛是带有某种利益交换,但是,结婚后的两人还是非常恩爱的,这些我们都可以从元稹大量的悼念诗中获取到。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收荩箧,泥他沽酒扒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此诗为元稹所作的《遗悲怀三首》(其一),对于元稹的《遣悲怀》一组诗,可以说是悼念诗中的千古绝唱。后人曾称

“古今悼亡诗充栋,终无出此三首范围者。勿以浅近忽之。”

元稹的《遗悲怀三首》无一不是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怀念,对妻子的爱恋。

这首组诗先是描述了昔日夫妻相守相爱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愧疚,再是叙述了妻亡之后处理遗物的几件小事,表达了妻亡后的悲哀,最后则感慨自己无子,丧妻的悲凉。

全诗不见一个悲字,却处处充满了悲情。

透过此诗,我们不难想象当时元稹的妻子韦丛的那种痴情。

“惟将长夜终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我将日日夜夜的永远想着你,以平生不再迎娶来报答为自己操劳多年的爱妻。

听起来多么美妙的誓言,但是却被后来的自己啪啪打脸。

才女薛涛

元和四年,元稹担任东川监察御史时相识了才女薛涛,这一年七月,他的妻子韦丛病逝。我们无从得知元稹相识薛涛是在妻逝之前还是之后。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元稹在当时很快被薛涛的才情所倾倒,而薛涛也将元稹看做成是自己的丈夫。

闺阁不知戎马事,月高还上望夫楼。

这句诗出自薛涛《赠远》,是元稹被贬江陵后所作,在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薛涛已经将元稹当做了自己的丈夫。元稹与薛涛当时肯定有深深的炽爱之情。

按理说,双方你情我愿,互有情思,此时的元稹也已丧妻,双方想必会生活在一起,但是,彼时的元稹却半点没有迎娶薛涛,而是迎娶了另一位朋友的表妹安仙嫔,

当年妻子逝世自己发下的终身不娶誓言早已成为了一纸空谈,可笑的是,他先结识了才女薛涛,续娶的却是其他女子。并且在安仙嫔去世后,迎娶裴淑为妻,丝毫没有想到迎娶薛涛为妻。

后人普遍认为,当时的元稹之所以没有迎娶薛涛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两人的年龄差距大,元稹三十出头,薛涛四十出头,二是因为地位不同,一位是风尘女子,一位是朝中官员,而第三点原因就是,元稹到底有没有真正的爱过薛涛?

当然,这三点原因都是后世之人暗自思忖,真正的原因恐怕只有元稹自己才懂吧。

名妓刘采春

公元822年,元稹被贬同州刺史,后又改为越州刺史,此时的元稹与薛涛已经分别十多年之久,这时的元稹忽然想起了曾经被自己抛弃的薛涛,想要将其接来“叙旧”,但是,可笑的是,他在路上遇到了浙东名妓刘采春。

“她诗才虽不如涛,但容貌佚丽,非涛所能比也。”

这句话出自远征的口中,在遇到刘采春之后,他与其如胶似漆,刘采春能作曲会写诗,使得元稹早已将薛涛这个红颜知己抛之脑后。

总结

元稹,毫无疑问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大诗人,诗文中的他看似是一个“痴情”的诗人,写给崔莺莺的情诗曲折委婉、情真意切,悼念亡妻的诗一往情深,忠贞如一,而写给风尘女子的诗却又充满爱恋之心。

但是,现实生活中的他与“痴情种子”真的难以挂钩,后世之人虽尊崇他的诗文,但是他的感情态度真的为人所不齿。

他这一生或许有过短暂的痴情,但是短暂的痴情真的是“痴情”吗?所以,与其说他“痴情”,不如说他“多情”,更不如说他“薄情”!

唐朝大才子元稹,果真是个痴情种子吗?

元稹,和白居易合称元白,元稹生于公元779年卒于831年。元稹这人是一个妥妥的“风流人物”不仅少年成名,才气动人之外,那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

元稹还有一别字威明,是今天河南洛阳人,(古河南东都洛阳人)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在圈内也是颇负盛名的,科举考试与另一个大诗人白居易同科及第,感情颇深。

元稹有一个正妻,叫韦丛,是韦夏卿之女,家境比较贫困,二十岁时便与元稹结婚,老元比人家还大五岁,元稹与妻子日子过得贫困,颇有家境潦倒的情况,韦丛善良淑德,是贤妻,也未报怨元稹,只可惜,韦丛结婚七年后就染病身亡了,可惜了一个年轻可人儿就香消玉殒了。韦丛死后,元稹还是非常伤心的,他写了许多诗来纪念亡妻。情之深处,另人悲悯。名作《遣悲怀》。

【其一】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其三】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从元稹所写纪念亡妻之诗中,我们看得出二人夫妻之间十分融洽,举案齐眉,韦丛贤良,元稹痴情。

元稹曾写下终身不娶的誓言,不过很快就忘记了,因为他遇见了才女薛涛,薛涛是当时的大才女,正可为才子佳人,但是薛涛大了元稹十岁左右,没想到痴情的元稹来了段姐弟恋,封建时代的人可不想今天的。那年,元稹来到蜀地查案,对薛涛的才名与芳艳早有耳闻,想单独拜访,只是碍于面子,毕竟人薛涛的才华与美貌在哪儿,他就想到一个人,在司空严绶的撺掇下,他们见面了,二人一见如故,薛涛也被元稹的帅气和才华吸引,元稹和薛涛就这样坠入爱河。在一起同居了三月有余。薛涛后来作诗纪念这段美好的爱情,二人相依相偎,你情我浓,在天原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过起了神仙日子,但是这段爱情并未被世人称赞,反而成了元稹的一大污点。

寄赠薛涛

唐代:元稹

锦江滑腻蛾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

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

纷纷辞客多停笔,个个公卿欲梦刀。

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

他们一起同居之时,元稹的正妻韦丛还未去世,只是病重,这说难听点就是来了一段婚外情,元稹违背了与妻子的誓言,这是让人们鄙夷他的婚内生活乱七八糟。

可是元稹不满足于现状,韦丛去世后,他去了别的地方,就和才女断了联系,后来又娶了小妾,再后来还续弦了裴氏。

也许和大多数爱情一样,元稹有过一个初恋,叫崔莹莹,是他的远方亲戚,二人在后花园里经常玩耍,那时元稹还年轻,二人青梅竹马,郎情妾意,这段感情很真实,有诗句流传下来,虽然崔莹莹家中富有,但无权势,对元稹的仕途没有帮助,这段感情就随着元稹进京赶考而烟消云散了。他与官之女韦丛结婚了,估计崔莹莹当时被伤的有点深。这段爱情落了个骂名。

写给崔莹莹的诗

殷红浅碧旧衣裳,取次梳头暗淡妆。

夜合带烟笼晓月,牡丹经雨泣残阳。

依稀似笑还非笑,仿佛闻香不是香。

频动横波娇不语,等闲教见小儿郎。

虽然元稹渣,但是他确实是很深情的,这些可以从他的诗句中体现出来,不管是韦丛,薛涛,崔莹莹,他们都得到了元稹的爱,也算是元稹对待每个女子时付出了真情。当然放下这些,就但独元稹的诗句而言,他的的确确是个好诗人。

唐朝大才子元稹,果真是个痴情种子吗?

中国古代文化人对权痴,对钱痴。有一些高雅一点,但也不是对女人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