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宋八大家”中没有李白和杜甫?

“唐宋八大家”和李白杜甫关系不大!

这里不是说这两人不行,一个诗仙一个诗圣,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成就自然不必说。

但是术业有专攻,这个“唐宋八大家”的评选标准仅仅限于古文领域!“

这与诗歌乃是两个不同的东西!有点跨界的感觉了!

何为“古文”?

即先秦和汉朝时代的那一类型散文,风格自由,文字相对质朴;不会像骈文讲究排偶、辞藻、音律甚至于典故这些所谓浮华的东西。

在隋唐以前,骈文是文章体裁的一个主流,其讲究对偶、胜率、典故等等,行文华丽,但往往缺少内涵。而且相对固定的格式标准以及对于文字华丽的过分追求,使得文章本身无法去表达内涵。

就有点现在经典歌曲与网络歌曲的感觉,网络歌曲虽然朗朗上口,但往往无法直击心灵,所以大都是一时的热度。

当然,这其中不乏好的文章,比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天下第一骈文。

但总体上来讲,许多人认为他们阻碍了文化的发展,于是在唐朝后期,由韩愈等人拉起了“古文运动”的序幕。

当时的领军人物是韩愈和柳宗元,而到了宋朝欧阳修等人接过了前辈等人旗帜,并将其发扬光大,开启了宋朝的诗文革新运动,涌现出了王安石、三苏、曾巩等一大批散文家。

所以,所谓的唐宋八大家。便是取得在这一领域有着突出贡献的代表人物,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这八位。不仅仅文章写得好,更是要起到一个推动作用,得有贡献。

这个说法最早是在明代提出来的,出自明初朱右的《八先生文集》,故有了“八大家”之说。准确点应该是“唐宋散文八大家”。

大家不要单纯的认为所谓唐宋八大家,就是唐宋时代文学成就最高的人,这是一个误导,这仅仅代表了散文圈子里面的一个评价。诗词、骈文、小说这些都是不计入其中的,大家不要搞错了。

所以很少写李白杜甫没有入选其中,也合情合理了。

为什么“唐宋八大家”中没有李白和杜甫?

唐宋大家有八名,

精金美玉后人评;

韩愈议论原道阔,

宗元游记山水清;

欧阳醉翁不在酒,

安石江南伤仲永;

曾巩神笔描道山,

东坡精心探石钟;

老泉感时六国论,

苏辙养气拜韩公。

直追秦汉昌古文,

誓扫浮骈六朝风;

而今绕梁寻肉味,

竟忘李杜成仙圣。

为什么“唐宋八大家”中没有李白和杜甫?

唐宋八大家是散文领域的,而李白和杜甫的唐诗领域的,专业不一样,因此李白和杜甫无法入选散文专业的八大家。李白号称诗仙,杜甫号称诗圣,一个是仙,一个是圣,自然比XX家高级得多。如果李白跟杜甫入选唐宋十大家,那么就委屈他们了,因为他们的文学成就远远高于另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指: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明初朱右将以上八位散文家的文章编成《八先生文集》,八大家之名始于此。

为什么“唐宋八大家”中没有李白和杜甫?

所谓唐宋八大家指的是这一时期在古文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大家。其中,韩愈、柳宗元是中唐发起古文运动的文化领袖,他们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欧阳修、苏轼、苏辙、苏洵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

明初朱右将以上八位散文家的文章编成《八先生文集》,八大家之名始于此。明中叶唐顺之所纂的《文编》,仅取唐宋八位散文家的文章,其他作家的文章一律不收,这为唐宋八大家名称的定型和流传起了一定的作用。

李白、杜甫属于盛唐诗人,韩愈尚在襁褓中时,杜甫已经过世,且不说早杜甫八年去世的李白了。

李白能诗能文还能剑,他的古文同样是文章高手,能力绝不在唐宋八大家之下。之所以没有进入散文大家之列,一是因为他的诗词光芒太强,流传甚广;二是因为他们生活于古文运动之前,这是他们落选的主要原因。古文运动针对的就是中唐以前一二百年中出现的六朝骈文的弊病,号召回归质朴,所以提出复兴古文的主张。

为什么“唐宋八大家”中没有李白和杜甫?

很简单啊,虽然唐宋八大家的形成经历了不少时间,在好多人的评论中逐渐形成的,但是这八大家是认可的。至于为什么没有李白和杜甫,那是因为这里所指出的八大家,是指的文论家,而不是诗人。

什么意思,唐宋八大家不是为了评出诗人,而是要评出会写文章的人。这样一来,无论是韩愈柳宗元,还是三苏曾巩等,都要超出李白杜甫很多。举一个人柳宗元,写过《捕蛇者说》,这也是很多人知道的文章,这就说明他的文论是多么突出。

评价系统不一样,就不能指望李白也在文论榜上也有一席之地。

为什么“唐宋八大家”中没有李白和杜甫?

为什么“唐宋八大家”中没有李白和杜甫?

因为这八大家概念的基本内涵是散文大家、思想家,而并不是文学大家,李白与杜甫是写诗大家而非思想家,所以才与八大家无缘。

“唐宋八大家”的概念是明代产生的。最初是朱右提出来的,后由茅坤选辑《唐宋八大家文抄》,才形成这个流行的说法。这八大家分别是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这八个人不仅是开创出一代新的文风,更重要的是文章都以深刻的思想性见长,能够经世致用,特別是对于如何治国理政方面,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们的文章不仅在当世产生重大影响,对后世的影响也相当深刻。

对于秦灭六国而统一天下这段历史,历史的经验教训有哪些。苏洵、苏轼、苏辙分别都写有《六国论》,对六国灭亡的原因和应该吸取什么教训提出独到的见解。苏轼在文中强调士的作用,也就是说要识人和用人。苏洵的总结则更为到位,他说“亡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妥,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他认为六国的灭亡不是输在军事上,毛病是因为害怕秦国而一味釆取贿赂秦国的策略,致使国力衰弱,这才是亡国的根本原因。

韩愈的《医说》和《马说》这两篇政论体文章,分别以察脉观病和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辩证关系引发出法度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性,如何识别人才和重用人才的全新理念。

经世致用,是古人衡量一篇文章价值大小的重要标准,强调的是之章的有用性。科举考试也把“策论”作为考试的重点,重点是看考生有没有自已的思想和主见,有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读死书的人是写不好《策论》的。

李白与杜甫虽然文学成就很高,但缺少经世致用方面的思想和才干,没有提出这方面的真知灼见。“唐宋八大家”中没有这两个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举个筒单而又通俗的例子:体操王子李宁绝不会被评为篮球比赛中的灌篮高手的。因为这是两码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