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哪个皇帝第一次在圣旨中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说说古代的圣旨文化和历史典故

这句话事古代圣旨里面的开头,咱们在古装影视剧里面经常可以听到。

不过首先需要纠正一下电视剧里的错误读法,其正确的断句应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而且这句话不是历朝历代都有的,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圣旨开头大都是“应天顺时,受兹明命”,唐宋时期又有“朕膺昊天之眷命”这样的开头!

就目前的文献资料而言,在明朝以前的圣旨中式没有这样的“开场白”的!

不过“诏曰”是有的,在汉朝的那些帝王文书里面就有了。

只是这“奉天承运”基本没有,只有明朝的时候才有。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话的意思是,奉行上天之命行人世之道的皇帝下诏书说,最开始出现是在朱元璋当皇帝时期。(清代嘉庆皇帝圣旨,右边是汉文,左边是满文)

其来历其主要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奉天承运这句话源于奉天殿,当时的朱元璋将明代的国都南京的正殿命名为奉天殿,他自称为奉天承运皇帝,并告诉臣下,在书写圣旨时,因为皇帝和天同时出现的时候要平齐,所以就出现了错误的断句。

后来朱棣篡夺了皇位,并把奉天殿不辞辛苦的搬到了北京,奉天承运这句话中的意思也是因为这座殿。(清代嘉庆皇帝圣旨,右边是汉文,左边是满文)

第二种:奉天承运这个说法源于,明太祖朱元璋手中拿的大圭上刻有奉天法祖四个字,这也在明太祖训中提到过。

当时他也成为奉天承运皇帝,皇帝所下达的诏书上都会写这几个字,当时的朱元璋为了加上权力集中,也有可能是为了更好的维护自己稳固的地位,而以天命为理由,这样加在圣旨的开头。

这样使得见到圣旨之人,要奉行天命,言行,动作必须谨遵天命,不能擅自做主,这也提现了朱元璋对于权力集中的注重。

总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不同时期的意思是不同的,原本的意思是奉行天承运皇帝的诏书的命令,后来成为了奉上天的命令,表达对于上天的尊敬,并行世运之道,这样的皇帝下的诏书说。

这种说法是比较靠谱的!

值得一提的是,圣旨绝不仅仅这一种格式,除了“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以外还有“制曰、敕曰”,不同的”曰“,代表不同的意思。

其中”诏曰”即是诏告天下,就是要告诉天下百姓,圣旨上就是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而“制曰”则是皇帝表达皇恩时候用的,大都是用于皇帝给臣子的示下圣旨,也就是“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制曰”比较特殊,其不对百姓使用,只针对官员,相当于内部告示。

还有“敕曰”是皇帝在给臣子加官进爵时用的,在恩赏的同时起到一个告诫作用,让官员要戒骄戒躁,不要骄傲。

历史上哪个皇帝第一次在圣旨中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就这八个字,在古装剧中远到秦朝,近到清朝,只要是太监拿着圣旨去宣旨,打开圣旨的第一句话就必然是这句,可以说是古装剧中都用烂了。可是真的是每个朝代宣读圣旨的时候都能用这句话的吗,或者说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时候才开始运用到圣旨上的呢,还有这句话真的如古装剧中那样断句的吗?今天小祁就来给大家聊一聊“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故事。

(太监宣读圣旨)

事实上这句话用在圣旨上是起源于明朝的朱元璋,据《万历野获编》记载:

太祖初定大朝会正殿曰奉天殿,门名亦如之。······太祖‘奉天’二字实千古独见,万世不可易,以故《祖训》中云:“皇帝所执大圭,上镂‘奉天法祖’四字,遇亲王尊行者,必手秉此圭,始受其拜。以至臣下诰、敕命中,必首云‘奉天承运皇帝’。”

也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定朝会正殿,也就是举行重大典礼和接受百官朝贺的宫殿叫“奉天殿”,而殿门也命名为“奉天门”。皇帝手中拿的大圭(就是玉质手板,形状狭长而锐上,有点像剑叶)上面也写刻着“奉天法祖”四个字。下圣旨的时候,前面也要写“奉天承运皇帝”六个字。可以说,老朱对于“奉天”可以说是情有独钟啊!

(朱元璋影视形象)

看完这段话,两个问题就解决了。

第一就是起源问题,也就是朱元璋首次将“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运用到了圣旨里面。从这段话里也能看出来朱元璋也是极为钟爱“奉天”这两个字啊。那么朱元璋为什么钟爱“奉天”二字呢?

所谓“奉天”,就是“奉天命”,“承运”就是承“五德”(金、木、水、火、土所代表的五种德性)的运行,而将“奉天承运”放在皇帝前面,就是用来凸显皇帝的政权合法性、神圣性以及皇权的至高无上,受命于天、君权神授。通俗的说就是我朱元璋是上天派下来统治你们的,你们就都臣服于我就行啦,跟着我吃香的喝辣的就完了,别跟我整那些没用的!(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第二就是断句问题,正确的断句应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或者不断句,直接一整句读下来。为什么这么断句呢,其实看了上面的就知道,“奉天承运”就是用来修饰皇帝的。皇帝要颁布圣旨了,那是什么样的皇帝呢?就是奉了上天的旨意来统治天下的皇帝。

那么又一个问题来了,这几个字在圣旨上又是如何书写的呢?其实这八个字要分成三部分,“奉”字单列,为了表示对皇帝和天的尊敬,就需要将“皇帝”和“天”换行书写,也就是咱们现在的“置顶”,这样就是“奉”字独一列,第二列是“天承运”,第三列是“皇帝诏曰。

(圣旨)

另外中国人本来就比较喜欢对称,而且这样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于是就把这八个字从正中间断句,读起来更为顺口,我觉得这就是为什么都这样错误断句的原因。

因此,以后如果看见有明朝以前的古装剧中在读圣旨时出现了这句话,那么肯定就是有问题的。而且即使是在明清时期的古装剧中有这句话,他的断句方式也是极有可能是错的!

历史上哪个皇帝第一次在圣旨中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相信大家对电视剧中这样一幕一定很有印象:太监拿着圣旨急匆匆赶来,用娘里娘气的声音喊道“圣旨到”,在场所有人都会跪下接旨。太监这时候就会说开场白“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样的喊话已经成为古装剧中常用的桥段,难不成“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是历朝历代帝皇圣旨的口头禅?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么这句话究竟出自何时?

历史对这个问题没有记载,但是根据推测得出的答案是:朱元璋最早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八个字。

1368年,朱元璋在明朝最早的都城南京城将规格最高的的大殿命名为“奉天殿”。而他的儿子朱棣夺取政权后,又照猫画虎的在紫禁城建造了一座高规格的“奉天殿”。这样一语双关,既告诉臣民要奉上天的安排做事,又间接告诉大家要按照奉天殿的意思行事。明朝万历年间的天文学家沈德符就曾表明朱元璋朝大臣们手中所拿的笏板上就有“奉天承运”这四个字。

其实,关于“奉天承运”的出处,清代学者俞樾在《茶香宝续钞》中有这样的记载:“奉天承运”是“论奉天殿名而行之。”

然而,明朝圣旨的开头写的却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没有中间那个逗号,并且它的意思是“奉天承运皇帝”朱元璋的诏书,“承运”指的是承接天意,表明皇帝的权力来自上天。

也就是说:仅明清的圣旨中有“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种开场白,明代之前圣旨不会出现这种的字样。

原创不易,希望支持。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打扰,联系删除。

历史上哪个皇帝第一次在圣旨中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在我们看电视剧的时候,我们很容易看到这样一幕,传圣旨的人高呼“圣旨到”,众人马上跪拜在地,传圣旨的人念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好像不管在什么朝代,圣旨都是以这句话开头的!

但其实不然,“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最早的使用者是明太祖朱元璋。

奉天承运当中的“奉天”其实指的就是奉天殿,古时候,人们都认为皇帝的权力受命于天,奉天殿的名字就是由此得来。

而奉天殿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派人建造的,所以我们由此可以判断出“奉天承运”这一句话最早是朱元璋使用的。

至于说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奉天就是遵照天意,承运指的是继承新生的气运,意思就是说,皇帝遵照上天的旨意,对你下一些需要执行的命令,而皇帝为什么自己下达命令的时候要借助天命呢,因为古人都相信天命,而皇帝则正好可以借助古人对天命的信任来加强中央集权。

历史上哪个皇帝第一次在圣旨中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个断句应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最早始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开国后在南京建了一座宫殿,最重要、规格最高的朝会大殿就叫“奉天殿”,"奉天承运"的说法恰是源于这座奉天殿。

历史上哪个皇帝第一次在圣旨中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据考证,“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最早使用者是明太祖朱元璋,依据就是“奉天承运”中的“奉天”其实指的就是“奉天殿”,取意遵照天意,即皇帝的权力受命于天。而奉天殿正是明太祖朱元璋首建的。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后建造了一座皇城,并将其中规格最高的朝会大殿命名为“奉天殿”。燕王朱棣迁都北京,后来建紫禁城时,又将“奉天殿”原封不动“搬到了”北京。

说“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始于明朝,还有一个依据,就是朱元璋所捧的大圭上面刻着“奉天承运”这几个字。此说法来源于明朝万历时期的天文学家沈德符。

其实,明朝圣旨的开头并不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而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意即“奉天承运皇帝”朱元璋颁布的诏书。而“承运”指的是继承新生的气运,实指君权神授。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大意就是,皇帝遵照上天的旨意,对你下一些需要执行的命令。借用天命,无非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