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秦桧敢陷害岳飞却不敢动韩世忠?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宋高宗赵构下达了命令:“岳飞特赐死”!
一代名将岳飞,血染风波亭,享年39岁。
至死,他的供状上只留下八个绝笔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很多人说岳飞之死是由于秦桧的陷害,但引人注意的是与岳飞同一时代的武将韩世忠,他比起岳飞的得罪秦桧,实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那以秦桧睚眦必报的性格,为什么他敢陷害岳飞,却独独不敢动韩世忠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陷害岳飞迎合了宋高宗赵构的心意,而动韩世忠则为宋高宗所不容。
功高震主,这句话无论在哪个封建时代都是有绝对道理的!
尤其是武将,一旦武将拥兵自重,那么对于朝廷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威胁。
像楚平王容不下伍子胥,明太祖几欲杀尽开国大将一样,岳飞的手握兵权,功高震主之于宋高宗来说也是如芒刺在背,再加上他一直说要迎回“二圣”,这些使得宋高宗不得不除之而后快。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岳飞的志气是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迎回“二圣”。
可是,别忘了,“二圣”是谁?那是宋高宗的父亲和兄长,宋徽宗,宋钦宗。真把他们迎回来了,那赵构怎么办,他又该把自己放在哪个位置?
若不是“二圣”被俘,这皇帝的宝座也轮不到他头上,现在岳飞你要把“二圣”迎回来,那是宋高宗断断所不能容的。
后来,虽然“二圣”一死一老,不足为惧,但宋高宗已经无心再战,而岳飞手握兵权,统领着属于自己的“岳家军”,一心北伐,宋高宗十二道金牌才召回了他。
今天,我们读《宋史》当然明白岳飞是为了抗金,收取大好河山,其心可敬。
可于宋高宗而言呢,在那个时代,一个大将在外手握重兵,你用金牌宣召,他还不回来,下了一道,二道……直到十二道,换你是皇帝你会怎么想,还能容得下他吗?
所以宋高宗早有杀岳飞之心,而秦桧不过是迎其意,替他担了谋害忠良的千古骂名,他又何乐而不为呢?所以秦桧敢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
而韩世忠则不同,韩世忠有拥立之功,赵构从康王到称帝,拥立他登基的主要将领里就有韩世忠。
1129年发生了苗刘兵变,宋高宗不幸被挟持,受尽折磨。是韩世忠亲自率军击败了叛军,让宋高宗转危为安。
所以,他虽是武将也有高功,可是宋高宗不仅没有和他生出嫌隙,还很信任他依靠他,所以又怎么会允许秦桧陷害他呢。
故而,在秦桧第一次试图陷害他,欲借韩世忠部下犯事而指责于他的时候,韩世忠只是当面跟宋高宗解释了一下,宋高宗便指责秦桧听信谣言,让他不可多生事端。
由此可见,宋高宗对韩世忠颇为信任,极力保他。那么秦桧以后自然也就不敢动他了。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宋高宗想要加罪于岳飞,所以秦桧才敢以莫须有的罪名杀了岳飞。宋高宗不想加罪于韩世忠,所以秦桧便不敢动韩世忠。
正像文征明说的:“笑区区,一秦桧何为,逢其(宋高宗)欲”。
这就是秦桧之所以敢陷害岳飞,而不敢动韩世忠的原因。
为何秦桧敢陷害岳飞却不敢动韩世忠?
韩世忠比岳飞聪明的多。
一,功劳大。韩世忠从北宋末年擒方腊开始,苗刘兵变救高宗,黄天荡大战。是早期真正南宋的中流砥柱。单单论功劳,韩世忠才是中兴四将中的第一人。
二,与高宗关系好。老韩与高宗有过命交情。而赵构是个很念旧的人。所以秦桧非常明白,动谁也不能动韩世忠。所谓的秦桧准备害韩世忠 是岳飞提前通知韩世忠乃小说情节。历史上韩世忠从来没有失去信任。秦桧也非常聪明,知道韩世忠绝对不是自己能惹的。
三,雄厚的关系实力。韩世忠三个儿子都是高官。有户部尚书,有光禄大夫,自己是枢密使。而且他和张俊是儿女亲家。老韩儿子娶了张俊女儿,张俊儿子娶了老韩女儿。两个家族已经成了生死联盟。这在南宋初年是一股庞大的势力。
所以秦桧非常清楚老韩的能力。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过动老韩。
还有,杀岳飞是因为岳飞主战,这一条只是靠不住的。
当时主战派很多,比如文官主战派领袖是张浚。武将主战派是韩世忠和张俊。而张浚和张俊两个文武主战派领袖,不约而同的一起参与了岳飞案。就是要至岳飞于死地。
岳飞案其实更像是主战派的内讧。
为何秦桧敢陷害岳飞却不敢动韩世忠?
韩世忠出生于陕西省绥德县,字良臣,是两宋之际有勇有谋的大将军。他出身寒门,18岁应征入军,因其谋略过人又英勇善战,不久便被提拔,在后来的大小战役中为宋军立下了汗马功劳。一生为官清廉正直,刚正不阿,不肯攀附奸臣秦桧,在金国一再的挑衅下,血气方刚的韩世忠和岳飞同为主战派,与岳飞是至交好友。
韩世忠在早期的时候镇压方腊有功,后来主要在河北地区指挥抗金战役。由于其英勇过人,有一次韩世忠带领宋军攻打西夏的一座城池,进攻多次都无功而返,韩世忠把心一横,直接一个人爬上城墙,直奔敌军将领而去,在敌军还没反应过来之时,他就将敌军将领的首级扔出了城墙之外。
敌方军心大乱,城下的宋军大受鼓舞,一路拿下了这久攻不下的城池。西夏丢了城池之后,派了西夏王峰监军驸马率领军队反击,人数之众让许多宋军有了惧怕之心,士气一度低靡。
韩世忠见此情形,思量再三,招募了几个士兵和他一起组成了敢死队,在敌人还没扎稳阵营的时候直接突袭了进去,面对突然而来的宋军,大夏军队一时慌乱不已。韩世忠采取速战速决的方法直接找到了主帅营帐,一刀解决了监军驸马,西夏军一看此情形,军心大乱,四散溃逃。从此,韩世忠的名字就成了西夏军队的梦魇。
靖康之变,宋徽宗和宋钦宗父子被金兵所掳,随后康王赵构继位,定都南京,史称宋高宗。赵构生性绵软,只想偏安一隅。金兵一路南下,宋军节节败退,最后把宋高宗赶到了海上。韩世忠和岳飞等主战派的将领,力挽狂澜,最终击退金兵,南宋才得以退守江南。赵构从海上回到杭州之后,为了安抚民心,罢免了主和派的宰相汪伯彦,并任朱胜非为相。
同年,武官苗傅、刘正彦联合发动兵变反抗朝廷,逼高宗退位,拥立他三岁的儿子为帝,想挟天子以令诸侯。韩世忠得知消息紧急回京救驾,救出高宗赵构后,一举拿下了宫中的奸细,中军统制吴湛。将他与其他叛将一起问斩。
宫廷内乱之后,韩世忠救驾有功,从此深的高宗信任,以至于后来秦桧也不敢动他。 1130年镇守金兀术挥军南下,韩世忠利用金兵不通水性又不熟悉地形的缺点,率领4000精兵将金兀术十万大军困在了黄天荡,黄天荡就好像一处死胡同,只进不出,里边没有任何突破口。金兀术要看自己的十万大军就要饿死在这“死胡同”里不由焦急万分,多次与韩世忠议和都被他拒绝,韩世忠铁了心要活捉金兀术。
后来一个北宋奸细向他献策,黄天荡有一天年久失修的河道,若能挖通便可逃出生天。金兀术随即命人一夜挖通了淤塞的河道,从水路进了秦淮河,本以为可以万事大吉,不想途径牛头山时恰好遇到了岳飞,面对岳飞不要命的打法,金兀术不得不退回黄天荡。后来,又有一个奸细献策,用火箭引燃宋军的船帆,在宋军大乱之时可趁机突围。后来,在这一计策的帮助下果然得以逃脱,却是狼狈逃窜。
宋高宗主和,后来开始秘密处置主战派的武将,一方面,韩世忠比岳飞心思更加缜密,另一方面,对宋高宗有救命之恩,即使宋高宗迫于舆论的压力也不会轻易动韩世忠。所以秦桧虽然也看他不顺眼,但是也只能做点小动作。
为何秦桧敢陷害岳飞却不敢动韩世忠?
其实,秦桧最早想整的人并不是岳飞,而恰恰就是韩世忠。
一、秦桧的特点秦桧的文学才华很好,《宋史》中说他进士及第后就担任了密州教授,后来又考中“中词学兼茂科”,担任“太学学正。”
而秦桧本人在靖康时期也是坚决主战的,他认为:“金人狙诈,守御不可缓。”
后来,金兵攻破东京,准备立张邦昌为皇帝,当时大宋的大臣们都不敢说话,唯有秦桧反对,要求保存赵氏江山,结果被带到金国。
这时的秦桧是一个热血书生,是敢于为国献身的。
可是到了金国之后,秦桧就变得圆滑了,他的文采和他的能力,被金太宗的弟弟完颜昌赏识。
在完颜昌对大宋用兵势如破竹之时,秦桧离开金营来到了宋朝。
秦桧到绍兴的第二天就受到赵构接见,他给赵构献上了他的国家战略:“南自南北自北”
此时,赵构身边的文武大臣们,没有一个人能提出国家方略,因为这些大臣们对金国都不了解,因此无法知道金国的目的,而和金国高层打惯交道的秦桧却对金国了如指掌,他通过和赵构的交流,对赵构的想法也一清二楚,因此,秦桧的“南自南北自北”战略,如果说是国家战略,不如说是对金国和宋国两国最高层想法的统一,这样一个策略,自然受到金国和宋朝最高层的认可,而得到两国高层的认可,也就证明了秦桧的价值。
《宋史》中赵构对秦桧的评价相当高:
“桧朴忠过人,朕得之喜而不寐。盖闻二帝、母后消息,又得一佳士也。”
秦桧也很快就升为宰相。
二、岳飞的特点岳飞出身小卒,以战功成为中兴四将之一,毫无背景而以战功成为朝廷倚柱,一定有过人之处。
事实上,岳飞天生神力,不到二十岁就能拉三百斤的弓。(宋朝的一斤大约相当于现在的630克,三百斤相当于现在的一百九十斤,确实神力),由此可以猜测,岳飞一定是骨骼粗壮。
若单纯依赖武功,也就是匹夫之勇,成不了大器,而武艺高强的岳飞偏偏喜欢看兵书,尤其爱看《左氏春秋》、孙吴兵法,这是岳飞的兴趣点,而兴趣是成功的前提。
如此,岳飞以文武全才,富有战场韬略而成为一代名将。
岳飞屡破强敌,战功无数,当他升为潭州知府(今长沙),兼权荆湖东路安抚都总管时,被赵构注意上了,赵构专门买了三百匹好马送给他。
具体到岳飞和秦桧的交集,还在于岳飞主动上书。
当时,秦桧的努力已经得到成效,金将黄河以南的土地交给宋,这样就完成了秦桧的“南自南北自北”战略,金、宋两国高层皆大欢喜。
可是岳飞不干,他上书说对金的议和,乃是相国秦桧谋国不力。这封信让秦桧第一次注意到了岳飞,当然这并不是好印象。
三、韩世忠的特点韩世忠出身草莽,战功卓著,但是心狠手辣,常将俘获者以酷刑处死,其对宋室的忠诚不假,只是不太关心同僚的死活。
四、秦桧要整韩世忠,并非是岳飞在皇帝赵构的心里,要将岳飞和韩世忠做个对比,他很清楚岳飞的能力和战功高于韩世忠,可是他却认为韩世忠的忠诚度较高,韩世忠在靖康前就有擒拿方腊和镇压苗刘兵变的功劳,尤其镇压苗刘兵变就是对赵构的救驾。
而岳飞从一名战士崛起于靖康之后,在根基上差了不少,更何况比韩世忠更不听话。
可是,在秦桧心里,对韩世忠的印象要坏过岳飞,他要整韩世忠。
那是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将从前线回到临安的时候,当时,出身草莽的韩世忠自制了一副与众不同的一字巾,走到哪儿都裹在头上,而且见谁都是一副骄傲的模样,这让秦桧很反感。秦桧是个讲究的文化人,见韩世忠如此庸俗,根本不成国家大将的体统,而且韩世忠手中军力强大,秦桧认为此人终是祸患,就想先解除韩世忠的兵权。
于是,秦桧抓捕了韩世忠手下的军吏景著,一阵严刑逼供,准备给韩世忠编造一个煽惑动摇的罪名。
五、秦桧放弃韩世忠,转而陷害岳飞秦桧搞韩世忠在紧锣密鼓进行,但是他感觉自己的力量还太单薄,还需要同盟者,于是,秦桧拉上了中兴四将之一的张俊。
秦桧把自己的想法和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告诉张俊,张俊很高兴,因为他做为武将,最喜欢的就是精兵,韩世忠手上的就是一支现成的精兵,把韩世忠搞掉,韩世忠的精兵就可以归自己了。
张俊对岳飞还不错,就把这个消息告诉岳飞,意思是我不吃独食,咱们兄弟倆一起把韩世忠的军队分了。
这时候岳飞显示出他的完美人格,他不仅当场对张俊施以脸色,还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韩世忠。
可是,岳飞告诉韩世忠的消息,不是隐晦告诉,或者来个“你懂的”暗示,而是明明白白的全盘托出,他甚至还将张俊告诉他的,关于秦桧抓韩世忠手下的事都告诉了韩世忠。
韩世忠出身江湖草莽,可不像岳飞那么耿直,他直接跑去见赵构,把岳飞告诉他的话,原原本本告诉赵构。
于是,秦桧秘密进行的事情,一下就泄露了。
形势瞬间反转,岳飞成了大家的眼中钉。
韩世忠由于岳飞的相告而逃过大难,他干脆放下一切,全身引退,带着两个小厮四处旅游,对旧部避而不见,逃离是非窝,也算识时务。
岳飞却相反,偏偏这时候,金国的金兀术来了信,信中说岳飞正在做进攻河北的准备,为了两国长久的友谊,必须杀了岳飞。
于是,秦桧恍然大悟,原来岳飞比韩世忠更可怕,于是放弃了韩世忠,转而开始陷害岳飞。
可惜,一代抗金名将,最终被冤身死。
为何秦桧敢陷害岳飞却不敢动韩世忠?
为何秦桧敢陷害岳飞却不敢动韩世忠?
不存在“不敢”的问题,应该是“为何赵构和秦桧杀了岳飞而不动韩世忠?”比较合理。
谁都知道秦桧的身后站着赵构这个大BOSS,这对组合在与岳飞的“交手”的过程中,并不见岳飞有何反抗的地方,只看到赵构下了十二道金牌,岳飞不得不放弃反攻中原的大好形势,班师回朝,最终被害死于“风波亭”。
其原因是岳飞这个人不仅爱国,而且还忠君;而赵构却将君王的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矛盾就在这里,他利用“秦桧”作为操刀手,杀死了岳飞。
(岳飞死于风波亭)
靖康之耻北宋宋钦宗靖康年间(1126~1127年)的一次著名历史事件。
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开封),进入了东京城,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
也就是说,除开国家财物被掳掠不说,北宋的行政中枢实际上已经被金国一扫而空。
靖康之耻导致了北宋的灭亡,但是后来人在痛恨宋高宗赵构、秦桧杀死了民族岳飞从而失去翻盘机会的同时,却忽略了当时的这样的一个现实——靖康之变导致了宋的“统治力”被瓦解掉了。
(靖康之耻)
王朝是非常讲究 “统治力”的,这个“统治力”在武功上可以表现为汉的“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在文治又可表现为唐贞观年间的“道不遗拾,夜不闭户”,都是在讲民众对这个国家政权的赞美和认可。
而在宋朝,个人认为整一个宋朝冠绝当世的“冷歌艳词”也是宋朝的“统治力”之一。
“不杀士大夫”的祖制就决定了大宋文官集团的势力将非常强大,大宋皇权保证了“士大夫”的利益,而“士大夫”又共同保护大宋的皇权,就此形成互保局面。
“靖康之耻”发生前后,先有宰相杜充抛弃城池投降金国,后有帝宠臣张邦昌更是成为了金国的傀儡,他在金国的扶持下,建立了“伪大楚”政权。
从这个现状看出,北宋的一部份土大夫已经不再看好大宋皇族,他们抛弃了大宋皇族,并且开始下注于下家,一般来说到此即可看成王朝末日的开始。
再加上宋微宗搞“生辰纲”, “六贼”贪脏枉法,天下民不聊生以及对北朝战争的一败再败,让天下人心失望,宋的统治力早已逐渐瓦解了。
赵构逃到临安,他不得不面对着这些严峻的形势。不仅要扛住中原丢失的压力,要建立新朝庭,重组权力架构,而且还要在这个到处弥漫着亡国的气氛之下找回丢失了一大半的“国家统治力”。
(宋高宗赵构剧照)
不得不说,宋高宗的权术手段在历代帝王中也是一等一的高明。
秦桧从金朝回来,不可能怀着“纯洁”的心思回来的,但是宋高宗仍然在重要防备的情况下还重用了秦桧,他利用了金国以为秦桧能在南朝搞风搞雨的错觉的这段时间里,完成了权力重组,建立了南宋。
在皇族、士大夫、武人和老百姓当中,宋朝对待老百姓其实还真不怎么样。
在一片“冷歌艳词”的掩盖之下,宋朝的老百姓其实过得很苦。
据统计,南北两宋的农民起义就高达四百余起。 在对待武人方面更是差到极点,这来自于宋太祖立国之后,为了结束五代十国武人割据乱象所采取的“以文制武”的治国方针。
但是宋太祖死得不明不白,导致了这一项矫枉过正的政策过了几百年宋朝还在用。
所以岳飞就这样走入了宋高宗的对立面。 其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是当时金军喊出来的一句口号,也成了当时宋人精神上的一项标杆。
历来防备武人的统治者肯定会认为“岳家军”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军队私人化”,这已经复制了当年五代十国的乱象,宋高宗不可能让岳飞再次坐大。
(岳飞剧照)
其二,岳飞打上“直捣黄龙,迎回二圣”的旗号,这又与以赵构为中心的南宋政权形成了完全对立。
“一个中心为忠,两个中心为患”,在这个时期,把“二圣”迎回来绝非好事,这两个人对外不行,内斗可内行得很。
如果政权稳固了,迎回来可以,但这个口号在“站队”方面,任何时候都绝对不正确。
其三,金国屡屡攻击宋朝,但是岳飞成了南宋的一道钢铁长城,有了岳飞的存在,凝聚了宋朝的抵抗精神。
所以对于金国来说,“和谈”可以,但岳飞必须死。
其四,宋朝“以文制武”的国策使得岳飞又成为了文人的打击目标。
皇帝、金国、文人都想要岳飞的命,岳飞在政治上走入绝路,他不死谁死?
可怜一代英雄,没有倒在战场上,却倒在自已人的手上。千年以来,没有什么比这个更悲哀的了。
宋高宗建立的南宋,从1127 到1279年,共152年。
在此期间还发生了几件事情,让人不得不觉得有意思。 一是宋高宗杀岳飞,完成了权力重组之后,也耗尽了太宗一脉的威望,民间多有同情太祖一脉者,所以宋高宗把皇位还给了太祖一脉,这也极为高明。
(宋帝系图)
二是宋高宗曾经到了岳飞的墓前,说了一句话,“非卿不忠,非朕不明”,他也懂,也后悔。
三是孝宗皇帝继位,这是南宋唯一有亮点的皇帝,他用虞允文为相,意图北伐。
因此岳飞被翻案,因为这个时候,他需要翻案来凝聚民心,秦桧从此被铸成铁像,一跪就跪到了现在,也是活该。
四是宋朝又出了一位“圣人”(这种圣人不要也罢),叫朱熹,历高宗、孝宗、光宗、甯宗四朝。
这位“圣人”又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概念,继续压制民众的思想,为南宋再续“统治力”。(理学危害极其大,可以说是思想禁锢)
后人评价,宋朝的冷歌艳词就代表了宋朝文人的“自卑”心理,你看大唐万邦来朝,写下的诗就是大气磅礴,而朱熹老夫子更是一个只会欺负女人的玩意。
宋朝能出岳飞实乃天幸,出了不能用是赵宋不幸。用古话来讲,这个人是从天上下来帮助宋朝的,但是他们不敢用,所以把他杀了。
而韩世忠就显得乖巧多了,“站队”十分正确,当然就进不了宋高宗和秦桧的清算范围之内。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本文不洗地)
为何秦桧敢陷害岳飞却不敢动韩世忠?
我个人说句心底话,没有老赵默许借老秦十个胆不敢动岳将军。要跪老赵跪第一他们都谁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