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黄巾起义的张角等,是英雄还是反贼?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里第一章开始以张角等为首领,发动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平息叛乱,各地拥兵自重,虽最终起义以失败而告终。张角,张宝,张梁分别自称天公将军、地公将军、人公将军。以至于刘焉募兵榜文到涿县,然后有了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且不论三国演义的真实性。黄巾起义是有的。罗贯中书中写“贼势浩大”,曹贼,刘皇叔可见罗老很有君主之见。忠,高于一切。 但以现在的思想就是人人平等,虽然不能绝对公平,但相比相对公平。民能载舟,亦能覆舟。古往今来皆以民为天。“天使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治理不好自己国家,让百姓受苦,最后起义是大势所趋,非民之过错,乃是皇帝的过错。落后就要挨打,老话经得时间考验。 故,黄巾起义者是英雄,在那个封建的朝代敢于挺出身来,与命运抗争!不知比那些“活着,已经死了”的,浑浑噩噩一辈子的人强了不知多少倍!

当然是英雄!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在那黑暗腐朽的东汉末年,张角一行人敢于抗争,敢于为民思变,那就是英雄!

黄巾军起义是东汉末年一场重大的起义事件,正是这次起义,彻底打垮了东汉王朝,并导致了后来的三国乱世。

按理说,既然涉乱世缘由,为何还要称其为英雄?那不是历史罪人吗?

我想从谋反起因、政治观点、起义性质三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观点:

首先是谋反起因!

判断一次谋反行为是否是正义的,需要根据当时政府的运行情况来看。

在起义之前,东汉政权已经变得非常腐败,官员结构混乱,各级官员的处事原则完全从自身利益出发,完全不顾民众生活的多么困苦。这种情况长期维持一段时间以后,大部分民众几乎处在了死亡的边缘。

所以为了继续生存下去,这些民众只能站起来反抗,黄巾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出来,它的组成人员基本都是贫困大众,代表的也是民众们最根本的生存利益,并不是张角等人的政治需求。

为了活下去而造反,他们有错吗?

我国历代末期都会出现大规模起义活动,其原因就是政府不能给予民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并且没有采取办法改变社会现状,所以这种情况是政府有错在先,这样一来中央政府就成了“邪恶”的一方,张角等人领导民众反抗是正义之举,称他们是英雄并不为过。

其次是政治观点。

在本次起义之前,社会上流传出了一段关于起义军的谶语:苍天以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这十六个字就是本次起义最核心的指导思想。

前面的“苍天”是指现存政府,后面的黄天指的是太平教,最后的大吉就是所有民众共同的梦想。这样的口号在民间广泛的传播以后,几乎所有的民众都有了参加起义的想法。

不管这个宗教是否足够高尚,但是它非常准确的说出了民众们的心声,引起了贫苦人民内心深处的共鸣。

起义军就是民众们的“希望军”,是他们可以生存下去的保护势力,所以它的出现对所有的民众都是一种鼓励。

既然张角的政治观点有如此的号召力,那就证明他的政治举动是正义性的,因为这次起义代表的是民众的利益。

最后是起义性质。

本次起义从开始到结束,总共存在了九个月的时间,在这九个月的时间里,起义军的目标一点都没有动摇。

张角虽然出身农民,但是在领导起义的过程中表现刺激了异常坚决的态度,可以称之为有“骨气”

当时的政府已经极其腐败,单单依靠改革根本没办法解决问题,唯一能拯救民众的就是推翻腐败政府建立新的政权。所以张角的谋反“光明正大”,没有任何的遮掩态度。

后期借本次起义崛起的曹刘等政权,都无一例外的借着匡扶汉庭的幌子为自己谋求利益,天子在各方势力之间多次转手,虽然他们这样做保证了自己行为的合法性。

只有张角的起义才可以称的上是真正的改变,他们的目标就是让腐败政权彻底消失。所以这样的起义是非常有“骨气”的,参加的人员可以称之为英雄。

综上所述,这次的起义从各个方面来看都是正义性的,把他们当做英雄也没什么“毛病”。

当然,如果站在统治者的角度来看,他自然是反贼!

《三国演义》中黄巾起义的张角等,是英雄还是反贼?

张角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被罗贯中神话为一个能呼风唤雨,释放妖法的妖人道士形象。然而真正的历史中,张角自然不可能有什么呼风唤雨的本事。那么张角又是如何能在大汉帝国眼皮下,发展数十万教徒,一度吓得汉灵帝要解除党锢之祸?

笔者总结张角能成功传教的秘诀,有以下三点。

一来张角本是个道教徒,信奉黄老思想,把这种思想化为自己的教义,广泛向信徒们宣传。太平道的教义宣称在天上有鬼神监视人们的行为,并根据人们行为的善恶来增加或减少他们的寿命,要求人们多行善事,少做坏事。

这种黄老思想虽然比不上当时儒家思想在东汉的地位,但是起码不是什么歪门邪道,也能被当时的社会所认可。所以汉朝政府对于张角这种传道的行为,倒也没有多加管制,反而还觉得张角这么传教,更方便他们治理地方,故此统治者倒也乐见其成。

正是这层“合法化的外衣”作为前提,让张角能安心的“合法传教”,这才保证张角的传教运动可以顺利进行下去,不会被汉朝政府扼杀在萌芽之后。而且之后在起义之时,也能出其不意,杀汉朝政府一个措手不及。

二来则是张角独特的传教方式。张角靠着一身大忽悠的本事传教。用符水、咒语给人治病。这些符水、咒语自然没有治病的功效,可是总是能忽悠到人。若是没有治好,人死了也就死了。可是万一人挺了过来,那自然对于张角的太平道深信不疑,成为狂热信徒。

最后一点便是张角广泛宣传《太平经》中关于反对剥削、敛财,主张平等互爱的学说、观点,深得穷苦大众的拥护。

这一点上,张角做得跟四百年前陈胜、吴广等人也是一样。这些永远处在最底层的老百姓向来是被剥削的对象,如今有人带头来打破这种制度,老百姓自然是“赢粮景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那些高官达贵也不是天生比人高上一等,既然他们能做得,我又怎么做不得?

在这种思想下,张角在社会底层传道,自然是一呼百应。成功欺骗了汉朝政府,让朝廷根本做不出有效的遏制措施。接着发展骨干势力,然后再依靠骨干势力,通过思想来招揽大批信徒。

接着张角又派出弟子八人,到四面八方去宣传教义。发展徒众,“以善道教化天下”。十余年间,太平道势力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徒众达数十万人。张角将教徒划分为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设渠帅负责。

在汉帝国被外戚,宦官,党人搅成一团乱麻之时,这位不起眼的道士,却已经拥有了撼动汉帝国的实力!

然而已经拥有了实力之后,张角还觉得不够!当初陈胜吴广起义一度打到函谷关,都还能被章邯给灭了,显然农民军的战斗力,实在堪忧。虽然张角有了一套比陈胜吴广高级多的管理制度,可是农民军的战斗力,比起朝廷的军队还是有着根本上的差距。

所以张角还有再做两件事。一是找到一个“理由”来增加自己起义军的士气。自古以来,打仗必须得要师出有名。但是张角又不知道该找个什么样的像样的借口。于是张角便想了个绝的。

张角先是仔细研究了《太平经》,根据“顺五行”的思维方法,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选定于甲子年甲子日、即灵帝中平元年三月五日举行起义。接着张角还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响亮口号,欲说明按照万物兴衰、按照朝代演变的规律,汉王朝(苍天)大数已尽,作为土德(土色黄)、黄天的代表,太平道应当取代汉王朝。

接着在二月初,太平道的各方渠帅及信徒便已着手准备,用石灰在洛阳的市门及州郡官府墙上书写“甲子”等标语口号。一大方的渠帅马元义首先通知荆州、扬州的信徒数万人,到邺城集中,准备起义。

张角做的第二件事便是想办法蒙蔽住汉灵帝的“眼睛”。

当初陈胜吴广之所以前期能一路高歌猛进,也与赵高蒙骗秦二世,导致大臣上书,胡亥压根不信。以至周文都打到了函谷关,赵高实在忽悠不过去,这才让胡亥知道了真相。

张角想要模仿陈胜吴广的“成功”,自然也要找个赵高一般的人物去蒙蔽汉灵帝。于是张角就将目光瞄准在了汉灵帝现在最宠信的宦官一系上。

于是张角派马元义多次到京城洛阳贿赂宦官,结果还真让张角成功勾结到了两个宦官。于是张角便约定宦官中常侍封谞、徐奉为内应,在三月五日里应外合,一道起义。到时候推翻“苍天”,自己做这个“黄天”!

常言道“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张角以为自己一切已经准备好了,意外却悄然而至。

大约在预定起义日期的前十天,即二月十五日前后,太平道的一个信徒、济南人唐周上书官府告发起义之事。于是,朝廷立马抓了马元义,直接将马元义车裂于洛阳;接着紧急动员各种力量,捕捉诛杀张角信徒一千余人;又通知冀州州府捕捉张角及其家人。

张角准备了十年的计划,如今毁于一旦,自然气急败坏,心中不知道将唐周骂了多少遍。不过事情已经发生,起义之事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于是,张角等人发现事已败露,立即用各种方法星夜通知各方,立即起义。起义时,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张角弟弟张宝自称“地公将军”,张宝弟弟张良自梁称“人公将军”。起义军首先将抓获的贪官杀了祭天,军中士卒皆头裹黄巾,时人称之“黄巾军”。接着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

这就是张角,从巫医到农民起义领袖的整个过程。至于他是英雄还是反贼,在汉朝看来他自然是反贼,在黄巾教徒与穷苦百姓眼中他自然是英雄,这又有什么好讨论的呢。

本篇为“千古名将英雄梦”特约作者“舟郎才尽”所作,未经作者授权,禁止转载

《三国演义》中黄巾起义的张角等,是英雄还是反贼?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抓住事件的轴线,而这个事件的轴线有两个:

其一,就是要看黄巾起义发生的阶段是不是东汉王朝的末期,也就是说一个封建王朝发展的最后阶段。答案是肯定的,这就说明在黄巾起义时期,东汉王朝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都到了不可调和的阶段,也就是说它的生产关系也不能适应和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就必会被历史淘汰,而改朝换代的工具就是农民起义,从这一点上来讲,张角,张梁,张宝三兄弟领导的黄巾起义其历史作用是正确的。因为,它淘汰了落后的生产制度,为生产力继续发展扫清障碍。

其二,就要看,当时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矛盾,其实所谓的政治清廉度不是根本所在。试想哪一个朝代没有在政治上的勾心斗角,你死我活。这并不奇怪,因为,这就是政治的特点_争夺权利。所以,在政治斗争面前,不要谈所谓的正确和错误,光明和可耻,那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话复前言,在东汉末年,经过外戚和宦官势力的相互争斗,朝廷已非常腐败,买官卖官横行,腐败严重,苛捐杂税压的人民喘不过气来,特别是大地主兼并土地现象非常严重,而逐渐形成了地方豪强势力。而东汉中央政府为了笼络地方强权势力,针对日益严重的抢夺农民土地的现象,睁而不闻,从而导致了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死走逃亡,成为流民。这才是威胁到东汉王朝稳定的最大因素,因为,这时的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一旦有人振臂高呼,就会引起连锁反应,其后果就不可收拾。所以,从人民生活异常困苦的角度出发,张角三兄弟领导的黄巾起义其评价也应该是肯定的。即便是,当时不是张角出来,也会有王角,刘角出来,领导你们起义,完成他们的历史使命。

因为,从历史的必然性_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方面来讲,就是天意。即所谓的“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 天下大吉”。后来虽然在地主阶级合力镇压下,黄巾起义终于失败,可它也彻底摧毁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使得后来的东汉皇帝成为傀儡,有名无实。最后被三国所替代。这就已经充分说明问题了,看来东汉确实没有必要存在了。

《三国演义》中黄巾起义的张角等,是英雄还是反贼?

张角发动的黄巾起义规模很大,但是也导致了起义军力量的分散,结果就是被朝廷的军队各个击破。另外朝廷虽然腐朽,但却是压制世家势力的一根稻草,黄巾起义把这根稻草弄走,世家的统治更加残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