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晚清到二战前夕,德国为何一直对华援助合作?

援助谈不上吧?

没错,从晚清到民国,德国始终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往来,

比如说李鸿章的克虏伯情节,国民政府的德国留学潮以及德械师等等,但这些都不是援助,而是交易,是合作。

而这都与德中两国的当时国情密切相关。

比如说清朝:

当初德国刚刚通过三场王朝战争实现了德意志帝国的统一,完成了国家的统一,有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德国便开始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道路上开足马力,向工业强国奔去。

但由于英法等老牌殖民国家已经将世界市场瓜分殆尽,德国一直在想尽一切办法,进行开拓国际市场的努力。

而当时的中国,在太平天国浪潮的冲击之下,晚清重臣们纷纷主张进行洋务运动,而“师夷长技”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购买并仿造西方的“坚船利炮”。再加上当时英国对华在军火领域上实施封锁,中国便转而寻找新的卖家。

而由于普鲁士的军事传统,以及长期的战争,德国拥有发达的军工体系和出色的武器装备,所以也就成为了晚清最合适的武器来源。

当时李鸿章对于德国造是钟爱异常,特别是克虏伯大炮,从北洋舰队的军舰主炮,到旅顺口的岸防炮,那都是克虏伯的产品。

而甲午战争之后,在“干涉还辽”的过程中,德国也出于自身的目的,做出了不少的“贡献”。毕竟他们在山东半岛有利益所在,不想日本来横插一脚,与其说帮中国,不如说是在帮自己。

这其实也复合中国晚清洋务派的“以夷制夷”的思想。

一战之后,德国战败,在希特勒上台前后,德国为了实现其复兴,急需扩大军火市场并且购进稀有金属等战略物资,比如钨矿、铜矿、桐油等等,而出于内外交困的民国政府便成为了最佳的合作对象。

于是一时间,中国建立了大量的德械师,德军顾问进入了国民革命军的系统,中国的工业体系建设也收到了来自德国的指点,而德国也相应地获得了其所渴望的战争物资,这位之后法西斯的疯狂扩张埋下了隐患。

而中国的国力也有所增强,这也为中国持久抗战打下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简单点讲,就是资源换武器,是军火贸易,不是援助!

而除了官方的合作,最为中国人所熟知的,或许还有在南京沦陷后保护中国难民的拉贝先生,这个倒是真的需要感激。当然,感激是拉贝这个德国人,而不是纳粹政府,因为当时的纳粹政府为了自己盟友的利益,是反对拉贝的做法的。

总之,中国与德国的合作虽是各取所需,但却未必是平等和公正的,只能说是相对而言,比之沙俄、比之日寇,显得更有契约精神!

无论如何,德国毕竟是殖民者、侵略者,而且是世界大战的战犯,虽然中德在近代史上合作密切,但最终还是跳不出那句话,“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

从晚清到二战前夕,德国为何一直对华援助合作?

题主为什么会觉得德国一直对华援助合作?我觉得正常的贸易不能算援助,而且无论是晚清还是民国,都被德国坑过。

早在晚清时代,晚清就从德国订购军舰、枪支、大炮等武器。不过这都是正常的军火贸易而已,并非援助。当然,德国的军舰报价比英国便宜些,不过这也主要是因为德国当时军舰设计、建造都远不如英国,急需打开市场,并非为了给清政府提供援助。

而德国和国民政府的合作,主要是为了获取中国的钨、锑等战略物资。在1934年8月23日,中德两国签署了《中国原料及产品对德国工业产品交易合约》,双方约定,以中国的农产品和矿产换取德国的工业产品。

1936年4月8日,中德两国又签署了《信用贷款合同》,德国政府向中国提供1亿马克的信用贷款,中国每年可以购买2000万马克的工业产品,同时交付1000万马克的农产品和矿产,所以相当于德国每年提供1000万马克的贷款。

如果单纯从这个贷款协定看,倒也可以算德国对中国提供了援助。但是实际上由于贷款限定购买德国的工业产品,而工业产品这个可以很轻松的通过加价获取巨额利润,特别是军火国际市场售价可以轻松翻倍,所以德国实际提供的商品价值远远不到2000万马克,德国实际并不吃亏。

以德国提供的150毫米榴弹炮为例,34年中国购买的24门FH-18型150毫米榴弹炮德国报价154629.45元一门,折合45461.05美元,是比德军自己采购价格贵了3倍。还有从德国购买的军车,给中国的报价直接翻倍。至于德国人把出口到中国的装甲车上原配的MG34给拆了,换成MG13这种小花招就不要去说他了。

所以德国和中国当时最多算军火贸易,不能算援助。

从晚清到二战前夕,德国为何一直对华援助合作?

谢邀。这个问题子渊其实之前专门研究过,因为很多粉丝都在问这个问题。不过德国和中国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大家想得这么温情脉脉,主要是因为德国受到《凡尔赛和约》的限制,所以不得不依靠中国来挣取外汇、发展经济,仅此而已。

▲八国联军攻入京师

不妨先来捋一下两国之间的渊源。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之时,这支联合军队的最高统帅就是德国人瓦德西,当时德国也是侵略清朝的国家之一。不过在此之后,德国基本上就和中国没有什么战争了,这倒不是说德国转而同情、支持中国,而是德国的身份变了,成为向清朝出口军火最多的一个国家,毕竟清朝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时候,重点之一就是武器装备。

▲阿尔弗雷德·格拉夫·冯·瓦德西旧照

短时间内想要自行制造先进武器是不可能的,因此选择从国外大量进口,其中大部分都来自德国。到了民国初年,德系装备更是大受青睐,德国军火因而一度占据中国市场的主力地位,曾占有一半以上的份额。20世纪40年代,德国输入中国的军火达到顶峰。国民政府一开始与德国合作得很好,关系非常密切,德国甚至曾计划帮中国建设80个高配德械师。

▲和约签署地——凡尔赛宫

为什么德国愿意下这么大力气帮助中国发展呢?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当然是出于利益因素,这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一战之后,各国签订《凡尔赛和约》,这个条约对德国各方面的发展造成了很大限制,使其整体经济逐渐落后于其他欧洲国家。至于中国,虽然是战胜国,却依然面临着国家落后、实力欠缺的尴尬境地,想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就得要有一支非常强大的近代化军队。我们缺的恰恰是德国有的,因此德国盯上了这个巨大市场,中国方面出钱,德国方面提供先进的军事工业和技术,两方一拍即合,开始了长期合作。

▲一战时期德军士兵旧照

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凡尔赛和约》的限制,德国军事并不能随心所欲地发展,其军事技术和大量专业人才长期闲置,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浪费。通过对华援助的方式,德国可以将本国军事人才派遣到中国进行军事方面的合作,同时象征性收取一定费用。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德国而言,这都是合算的买卖。由于往来增多,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民间,中德两方的了解日益加深,情感也越发亲近,因此也就有了中德两国关系良好的基础。

▲二战时期国军士兵装备

不过尽管两国之间的利益牵绊很深,但是这一切在二战爆发后就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德国执意要走法西斯侵略之路,作为一贯喜好和平的国家,中国自然是无法接受的,随着立场转为对立,合作自然也就不可能继续。再加上“七七事变”爆发,中日关系迅速恶化,作为日本盟友,德国自然也就和中国的关系越来越远了,直至二战结束,两国之间几乎再没有什么交易往来。

参考文献:

《清季外交史料》《民国时期外交史料汇编》

从晚清到二战前夕,德国为何一直对华援助合作?

我很好奇你对“援助”的定义到底是什么?

德国强占胶州湾,参加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获得赔款在各国中仅次于沙俄居第二位,辛亥革命在武昌公然炮击革命军……这干的烂事少吗?

卖了点军火给你,就叫“援助”你啦?那要这么说的话,日本“援华”力度不比德国差呀。

民国海军最新锐的宁海号巡洋舰也购自日本。是不是也要算日本“援华抗日”了?

至于抗战前的中德军事贸易,中国需要德国的军火,德国需要中国的工业原料(比如钨、锑、锡等),算是双方各取所需吧。

(下表是中国钨输往德国及德国钨输入总量、中国钨输出总量表。从上到下时间依次是1934年、1935年、1936年、1937年、1938年。单位是吨。)

从晚清到二战前夕,德国为何一直对华援助合作?

大家好,我是痴人,我有不一样的观点。

说来你不敢相信。

当初日俄战争时,日本与英国是盟友,日本军费都是英国给的。也就是说日俄战争其实是一场代理人战争。英国为了打击俄罗斯的锐气,平衡欧洲列强的势力,在东亚扶植日本与俄国对着干。

这与德国又有什么关系呢?德国近代崛起之后,发现世界已经被英法划分完毕。德国为了与英国争霸,在东亚相中了民国做为他的代理人。如果德国将民国武装起来,向南可以威胁英法的东南亚殖民地,向东可以威胁日本,甚至美国,一举多得。德国可以从中混水摸鱼,拿到不少好处。当然最重要的是,可以从东面牵制德国的宿敌苏联。德国的算盘打的很好。

当时民国的中正式步枪,就是仿制德国的98K,是的,就是吃鸡游戏中常用的那把栓狙。德国军事专家长期在民国军队中担任顾问。国军中有著名的德械师。

德国为了扶持民国可谓是不遗余力。没办法,民国就是扶不起的阿斗,完全中看不中用。国际发生变化之后,德国重新选择了日本作为盟国。这也是德国的无奈之举。后面二战之中,日本对苏联完全没有起到任何牵制作用。德国也悲剧的战败了。

中国幸运的成了二战战胜国。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只能感叹世事无常。

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是痴人,喜欢我的回答,请点赞加关注。欢迎大家留言。谢谢!

从晚清到二战前夕,德国为何一直对华援助合作?

不能说德国一直援助中国,而是因为利益,双方各取所需。

当年,从德国方面看,其是一战的战败国,战争不但将德国的国内经济,战后签订的《凡尔赛条约》还直接将德国整个国家的未来掐断,让其毫无翻身机会。从中国方面看,虽然是一战的胜利国,但是因为国力羸弱,在战胜国中根本没有地位。德国早在战后发展自己,需要市场。中国想要发展,需要技术资金,尤其需要武器装备,这样。两方正好能满足彼此的需求,德国看上中国的市场,中国需要德国的装备。之所以这种市场行为,被冠以援助的名义是因为《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不能发展军队,已经拥有的落实装备专业人才包括技术都只能搁置。以援助中国的名义,德国就可以将这些闲置人员派遣到中国,还能提高他们的价值。德国才会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都和中国保持紧密关系。这种关系到二战爆发,就结束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