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抬棺骂嘉靖,为什么嘉靖皇帝没有处置他?
海瑞是清官没错,但嘉靖也不是傻子!自古以来,凡是杀忠言之谏臣的皇帝,都没啥好名声,嘉靖心里明白着呢!
嘉靖时历史上有名的“道士皇帝”,其在位后期,几乎所有时间都是居住在紫禁城的西苑,一心一意钻营于斋蘸。
他对于道教的痴迷程度已经远远超过北宋的“道君皇帝”宋徽宗了。上有所好,下必甚也,督抚大吏们纷纷进献祥瑞,并以进献祥瑞逢迎皇帝来表明自己的忠诚,这样荒诞的官场生态一时间成了嘉靖朝的常态。
杨最因为建议太子监国而惨遭庭杖而死,杨爵因为建议嘉靖皇帝远离祥瑞而被捕入狱,二杨的悲惨遭遇都令大明帝国的官员深信,这个深居大内的道士皇帝,是一个性情暴戾,不愿意被臣下左右自己意志的人。
自此无人敢直言上谏!
可这总归是不务正业,嘉靖四十五年二月,海瑞上奏的《治安疏》狂喷嘉靖,这个秉性奇怪执拗的海南人通过这一封上书从此名留青史。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语言激烈的上书并没有给海瑞招来杀身之祸,虽然刑部尚书黄光升将海瑞比附为“子骂父律”,定为死罪,上奏给嘉靖皇帝,可直到嘉靖皇帝死,他也没有批复刑部的奏本。
其中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两个:
第一就是嘉靖皇帝身边的司礼监太监黄锦的劝告。嘉靖皇帝在初见这一奏疏的时候,气得火冒三丈,面红耳赤,对身边的侍卫说:速捉此人,无使逃也。
黄锦见状,不慌不忙的劝说道,:海瑞这人素来就爱好虚名,他买了一口棺材,和妻子儿女做了生死诀别,一看就是奔着必死的下场来的,也一定希望陛下处死他,使他赢得美名,陛下可千万不要中了他的计。
嘉靖听后思索了好一半天,发现此言甚是有理,于是搁置了即刻处死海瑞的怒气。他把海瑞的奏疏留在宫中好几个月不发下,还对左右的侍卫说:这个人想要和比干比,但我却不当商纣王。
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留中者数月。尝曰:「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这句话可以看出,嘉靖尚未糊涂,也并不想因为滥杀忠良留下恶名。
第二个原因是,嘉靖因为长时间的服用丹药导致铅中毒,神经系统可能受到相当程度的创伤,这对他的记忆力的打击也是不可忽视的。
可能昨天还恨得牙痒痒的事,第二天就记忆不起来了,他对于海瑞的恨可能也在这样的状态中时有时无,时高时低。甚至他还一度变化了态度,对阁臣徐阶说道:海瑞说的很在理,我现在卧病良久,应该不能处理事情了。
言谈之中可以看出他对于海瑞意见的认可,忽然恨得咬牙切齿,忽然又表示认可,嘉靖的态度可以说非常的情绪化呀。
除了这两个原因,嘉靖还可能想要留下一把反贪腐的利器给自己儿子,让海瑞打响明朝反腐战争的第一枪,给自己的儿子减少一些负担和麻烦。
事实上,嘉靖并不是一个昏聩无能的君主,相反的是,他是一个精明而且深深懂得驭人之法的权术高手。在他的摆布之下,明朝的官员大都服服帖帖地听从指示。这也是为何他可以有闲心来开展业余生活了。
海瑞抬棺骂嘉靖,为什么嘉靖皇帝没有处置他?
嘉靖皇帝迷信“斋醮”,不理朝政。很多大臣投其所好,“争上符瑞”。朝中大臣杨最、杨爵看不下去了,上书劝谏他,结果却因此获罪。从此,再没人敢多说话。
在这种情况下,当时担任户部云南司主事的海瑞,把家人遣散了,买了棺材放在家里,准备了一份劝谏嘉靖皇帝的《治安疏》,上奏严厉批评嘉靖。
(海瑞直谏)
海瑞做的这件事,肯定是让嘉靖很不高兴的,但为什么,最终嘉靖并没有杀掉海瑞呢?
咱们先说,为什么说这件事让嘉靖很不高兴?
其一,嘉靖迷信“斋醮”,是因为他由于年迈,身体越来越差,想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强身健体。当然了,他还不仅仅是想强身健体,而是想得道升天,“跳出三界外,不在红尘中。”但身强力壮、年轻有为的海瑞,偏偏要阻止他做这件事,他心里如何能高兴呢?
其二,海瑞抬着棺材上疏的方式,明显就是显示他嘉靖是昏君,而且是一个听不进劝谏的昏君。海瑞做的这件事,只能让自己扬名,让嘉靖皇帝被千夫所指。嘉靖心里如何受得住呢?
其三,嘉靖皇帝在历史上是有名的倔强皇帝,他刚被杨廷和迎进宫当皇帝,就因为“大礼议“风波,和杨廷和及朝中大臣闹得不可开交。最后大家还只能屈服于他。这么倔强的人,他怎么会高兴海瑞给他上奏呢?
咱们再来说,为什么嘉靖皇帝最终却没有杀海瑞?
(迷信“斋醮”的嘉靖帝)
嘉靖皇帝其实一直在杀不杀海瑞的问题上犹豫不决。咱们看看那一段时间嘉靖的表现,会发现很有意思。
先是刚看到《治安疏》的时候,立刻叫道:“趣执之,无使得遁!”就是说,赶紧抓起来,别让他跑了。当有人告诉他,海瑞是准备了棺材来上疏的时候,根本就不会跑。嘉靖默然了,反反复复把奏疏又看了好几遍,还留在身边,好几个月。后来他的身体状况再一次恶化,召徐阶来研究禅让给太子的时候。这时候,他忽然又把海瑞抓起来。接着,刑部判了海瑞死刑,拿去给嘉靖签字的时候,嘉靖又一直不签字。这时候有个叫何以尚的,觉得揣摩圣意,嘉靖肯定会放了海瑞,于是上疏请求嘉靖放海瑞,嘉靖却勃然大怒,把何以尚痛打一百,还对他严刑拷打,让他交代是谁主使他干的。不过,嘉靖不杀海瑞,却也没放他。紧接着,嘉靖就驾崩了。
从这一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嘉靖在海瑞的问题上,实在是心情复杂得很。前面我们说了,他迫切想杀海瑞,但又有哪些因素,让他最终又迟疑不决呢?
(倒霉的何以尚)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嘉靖不想让别人说他是昏君。这一点,嘉靖心里非常清楚。如果他杀了海瑞,天下人是肯定会骂他是昏君的。他自己都说过:“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他明白自己要杀了海瑞,一定会与纣王之类的人并列。
二是嘉靖心里明白海瑞说的有道理。这话也是他自己说的:“海瑞言俱是。朕今病久,安能视事。”他还说:“朕不自谨惜,致此疾困。使朕能出御便殿,岂受此人诟詈耶?”他一边说自己不对,一边又为自己辩解。表明自己不理朝政,是因为身体很差。同时还埋怨海瑞,觉得海瑞完全不体谅自己。
还有一点,嘉靖可能对通过“斋醮”让自己身体变好一事,感到灰心丧气。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也觉得海瑞的话有道理。
三是嘉靖想把海瑞留给当太子的儿子,为儿子加分。儿子的情况与他不一样,是年轻有为的,不担心身体状况,就没有他那种感觉。他不杀海瑞,也不放海瑞,等他去世后,儿子当了皇帝,当就可以放了海瑞,重用海瑞。这样,不但给儿子加了分,他还可以利用海瑞解决积弊问题。
(参考资料:《明史》)
海瑞抬棺骂嘉靖,为什么嘉靖皇帝没有处置他?
其实嘉靖帝是想处置海瑞的,刚一看到海瑞的上疏,嘉靖帝就下令将海瑞逮起来不要让他跑掉,结果身边的司礼监事兼总督东厂大太监黄锦说:
此人向来有愚名。听说他上疏之前,自己知道冒犯该死,便买了一个棺材,和妻子诀别,奴仆们被遣散没有留下来的,他是不会逃跑的。话说得委婉,但是无疑是为海瑞辩护,嘉靖帝也是聪明人,从黄锦的话知道众人对海瑞的观感不错,心里也明白海瑞是出于忠心,于是说:
此人可与比干相比,但朕不是商纣王。注意,海瑞上疏是在嘉靖四十五年(1566)二月,嘉靖帝没有马上处置他,但是到了这年秋季,嘉靖帝又想起海瑞,将他逮捕入狱——也就是说海瑞上疏后大约有半年时间是自由的。
半年后的这次海瑞虽然被逮捕,但是嘉靖帝的心情是矛盾的,一方面追究海瑞背后主使的人,但是狱词送上后,仍然留在宫中不发布;一方面还是不想杀海瑞,但是有人揣摩自己心意要求释放海瑞,嘉靖帝大怒将此人关进诏狱昼夜用刑审问。
有大臣以臣骂君比附法律中的子骂父,要求把海瑞判处绞刑,但是首辅徐阶和刑部尚书黄光升把这个处置决定压了下来。
总之,嘉靖帝没有处置海瑞有他本人不想惹昏君骂名的原因,但是这个不处置是一个待定的状态,如果嘉靖帝继续在位,很可能是最终会有一个处置的,即使未必是杀他,但是因为嘉靖帝在次年(1567)病逝,所以海瑞最终被恩赦出狱。
海瑞抬棺骂嘉靖,为什么嘉靖皇帝没有处置他?
哪里是嘉靖没有处理他,是嘉靖皇帝被身边的人劝住了而已。
《明史-海瑞传》中,记载了这一段后来名垂千古的“海瑞骂皇帝”:
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留中者数月。尝曰:「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在海瑞将他那份大名鼎鼎的骂皇帝的折子递到御前的时候,皇帝的反应是扔到地上破口大骂:“把那小子给我抓过来,别让他跑了!”这个时候,一位宦官说:“这家伙素来脑子不大好使,听说他递折子的时候,已经买了一口棺材,还跟家里老小告别,这时候就在家等发落呢,他是不会跑的。”
皇帝沉默了。许久,他默默捡起奏折,好好读了几次,剩下的就只有感动和叹息了。这份折子放在内阁里好几个月也没有处理,倒是皇帝跟人谈起来的时候说:“他是比干一样的人物啊!可惜我不是纣王。”
不过你以为这事儿完了吗?当然没有。
会帝有疾,烦懑不乐,召阁臣徐阶议内禅,因曰:「海瑞言俱是。朕今病久,安能视事。」又曰:「朕不自谨惜,致此疾困。使朕能出御便殿,岂受此人诟詈耶?」遂逮瑞下诏狱,究主使者。寻移刑部,论死。狱上,仍留中。此时的嘉靖因为嗑药磕得太嗨,已经疾病缠身,过不了几个月就要死了,他的情绪状态也变得很不稳定。有一次他召见首辅徐阶的时候,先是夸了海瑞:“海瑞说的都对啊,只不过我现在病恹恹的,管不了事咯。”
给自己开脱完了,突然皇帝又火了:“也就是我自己不爱惜身体,才病成这样。我要是病好了,能让他这么骂我!去,把那小子给我逮起来!”然后,海瑞就被扭送诏狱了。
但是,刑部给他定死罪的时候,皇帝却没有批复。至于是已经病得批复不了,还是不想批复,还是徐阶顶住压力,那就不得而知了。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海瑞抬棺骂嘉靖,为什么嘉靖皇帝没有处置他?
海瑞曾直言上书痛数嘉靖皇帝的错处,可即使如此他还能安然无事。海瑞上谏不仅没有被定罪,在后来的数十年间他还活跃在大明朝廷之上。海瑞凭什么可以安然无恙并继续为官呢?
首先咱需要了解一下海瑞直言上书的背景,以此来分析一下海瑞上书为何被称作貌似上谏。十六世纪二十年代初期,明武宗朱厚照因病驾崩。按照周礼制度接下来继承皇位的应当是武宗的儿子,然而这个皇帝福薄,膝下并无子嗣承欢。如此一来继承人只能从皇族旁支中寻找,于是群臣将目光看向了兴献王的儿子朱厚熜。
早在武宗去世的前五天,首辅杨廷和就已经预测到了皇位无人继承一事,于是他代替皇帝下诏让朱厚熜缩短为父亲服丧的期限并赶快继承王位。武宗逝世当日皇太后就下了懿旨让兴献王朱厚熜继任为皇帝,这位就是咱历史上著名的嘉靖皇帝。
嘉靖起初是个好皇帝,他勤政爱民,整顿超纲,严厉打击倭寇,开创出了一幅嘉靖中兴的太平画面。但执政后期他开始了自己君王不早朝的独特作风,且沉迷于道教学说,企图长生不老并做一个实际意义上的万岁。不过《明史》中记载说:嘉靖虽长居别苑,可也牢牢的把控朝政,也就是说这位皇帝是身在别苑心在朝堂,无时无刻都想着国家大事。那么皇帝爱政,国运昌平,海瑞上谏因何被说是冒死?
原来这嘉靖即位之初便萌发了追封自己父亲为皇帝的想法,但此举遭到了文武百官的反对,他们认为这样的行为有伤先皇尊严,所以至死不肯让皇帝追封自己的父亲。但皇帝一意孤行势必要给父亲一个身后英明,最后无奈的大臣们长跪于左顺门下,他们痛哭号啕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这可气坏了年轻气盛又即位没多久的皇帝,他下令将这些大臣轰走并对他们施以杖刑,其中还有十八个人因为受不住杖刑而死。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凡是直言进谏的人无非一死,所以说海瑞上谏是冒死的,他也知道自己上谏难逃一死,因此赴京之前就安排好了自己的妻儿。但海瑞最终没有因为上谏被处死,其中的原因笔者以为有以下几个:
一、海瑞官职虽小却清正廉明海瑞是历史上的著名清官,这是无人不知的,他的形象还被许多戏剧节目引用,因此在世人眼中他一直都是一个清正廉明的形象。上谏之时海瑞官职不高,但他的清廉远近闻名。他曾经凭借一己之力处置了许多冤假错案,也借用自己的威名狠狠的羞辱了严嵩的党羽,因此一直以来他是深受百姓爱戴的。所以世人猜测嘉靖之所以不杀海瑞而将他收压官狱是害怕一旦杀了他会引起民愤,从而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二、嘉靖皇帝欣赏他的才能上述已经说过海瑞虽然官小可胜在清廉,他的这份清廉不仅受百姓爱戴,朝中许多大臣也对这个不畏强权的海青天深感佩服。于是世人又有了另一种猜测,那就是嘉靖皇帝爱惜海瑞的才能,所以不愿意杀他而只是将他关起来罢了。
也有人说嘉靖觉得海瑞的清廉特别适合去查办贪官,恰巧当时的官员多以贪污腐败为能,他试图留着海瑞让他日后做一个治贪的大员。但国有国法,身为帝王也不能徇私枉法,以一己之死而放了一个出言顶撞自己的人。如若不惩罚他自己皇帝尊严何在,于是便有了海瑞入狱一说。
三、嘉靖为了展示自己的过人气魄前面已经说过嘉靖在即位之后试图追封自己的父亲,但此举得到了群臣的反对,而后不少大臣因此事丧命。加之他执政的四十多年里有不少贤臣因为上谏而亡,所以他就被百姓当成了一个不听人忠言的君主。
他执政后期变成了一个西苑求道,不理政事的君主,这一点更是让百姓怒不可遏。因此他不杀海瑞有了另一层解说。那就是他在为自己正名,试图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有过人气魄又善听忠言的贤明之士。事实上证明嘉庆此举是正确的,后人在评判他是也总称赞他做了一件英明之事。
综合上述,笔者以为海瑞之所以能平安无事是由两方面原因构成的,一方面是自身的清廉,另一方面是嘉靖的私心。海瑞被关押不到两个月嘉靖就驾崩了,而后新帝即位不仅放了他还重用了他。只能说海瑞的清廉给自己造了一个好命,如果嘉靖皇帝命久又记性不好,那么海瑞不被杀也要被天牢里面的苦难折磨疯吧。
海瑞抬棺骂嘉靖,为什么嘉靖皇帝没有处置他?
嘉靖四十五年,户部主事海瑞直谏“天下第一疏”。言辞铿锵、笔锋雄健,矛头直指皇上。
朝野震荡!捅天的事谁能担当得起?!
本以为天子一怒流血千里,却最后不了了之。实在匪夷所思!
纵观历史,哪朝的君王碰到这档子事能善罢甘休?
这个在很多百姓心目中昏庸的君主,却做出了历史上绝无仅有、触目惊心的决定!
放过了海瑞!
孤家寡人的嘉靖和海瑞嘉靖帝少年之时,以外藩世子的身份继承大统。
在京城群臣激荡、无依无靠,虽有娶妻生子,却都夭折于世。
好不容易生了个朱载垕,却因为术士之言,有孤星之相,不敢朝夕相处。
家庭的不幸让嘉靖帝有了超凡脱俗的理念,从此迷上了修玄练道。
自壬寅宫变以后,更是一个人搬到了西苑,从此不再上朝已有二十余载。
可是嘉靖帝虽然不再上朝,朝中大事却了如指掌。他一生精谋权术,把满朝文武玩弄于股掌之间。
诸侯将相不过是皇室屋檐堂前燕,身为权利顶峰的嘉靖帝可谓一生孤独。
而海瑞不过是海南一小吏,终生不过举人功名,即便入朝为官,也不过一户部主事,和嘉靖帝可以说并无往来。
但是明朝发展到嘉靖年间社会矛盾严重,朝政弊端也已经出现了。群臣想方设法,一方面迎合嘉靖帝,一方面解决朝政问题。
海瑞在朝为官,公正廉明。一辈子秉持传统道德、恪守礼节,因无所求,故无所惧!
百毒不侵的海瑞可以说是站在道德至高点的,故此海瑞也是孤独的,因为满朝文武甚至整个大明,无人能望其项背。
故此,嘉靖帝能了解海瑞的孤独,海瑞也能明白嘉靖的孤独。他们是君臣,也是同一类人,惺惺相惜,所以嘉靖帝没有杀海瑞。
嘉靖帝并不简单明朝嘉靖年间政治昏暗,但是这并不是嘉靖帝造成的。
明朝已经建国两百年了,很多国策早就已经不达时宜 。
而当时的朝廷官员,对嘉靖帝的无为而治却是敢怒不敢言。
海瑞上疏骂嘉靖帝,虽然令嘉靖帝很气愤,也很想杀了他。
但是嘉靖帝却并不是昏君!
他明白海瑞是忠臣,也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不算个明君。
所以嘉靖帝对于海瑞的感情也很复杂,这应该就是他迟迟不肯下手的原因吧。
总结嘉靖帝是中央政体的顶峰人物,海瑞是儒家思想的顶峰人物,因为朝政问题让他们有机会接触。
嘉靖帝和海瑞相互理解,也相互尊重,他们是亦臣亦友。
所以嘉靖帝并没有杀海瑞,海瑞也在嘉靖帝去世后嚎啕大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