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所推行的“推恩令”,西汉的诸侯王为何无法拒绝?

汉武帝的“推恩令”是个“阳谋”,把诸侯们拿捏得死死的!

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这个削藩政令的优点,在原来的诸侯继承制中,存在着一个非常大的漏洞,所有的权利将由嫡长子继承,其余世子一定点的权利都碰不着。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诸侯实力代代发展且代代相传,呈现出一个非常稳定的发展趋势,本来的一个小诸侯都有可能具有很强的实力。

“推恩令”就针对诸侯继承体系来了个“大招”,该制度规定,诸侯继承制将把庶子纳入继承者的范围之内,诸侯领地要合适的分配给每一位儿子,由他们带领自己的民众继续发展。

“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汉书·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刘胜》

当然,这个政策不是汉武帝首创的,早在他爷爷汉文帝当政期间,就搞过类似的,只不过规模和力度都比不上汉武帝。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治安策》

这种政策在根本上解决了某个诸侯一家独大的问题,各个诸侯的地盘也会越传越小,到了最后已经对中央构不成威胁了,也算变相的达到削藩目的。

“齐国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为王,王子支庶为侯,百有馀焉”——《史记》

话虽然这样说,但是诸侯们也不是傻子,那么为什么没人反对这个政策呢?

首先,推恩令在名义上并没有削弱诸侯的力量。

无论哪个时期,进行一些大的改革都需要正当名义,而且改革者还需要考虑改革过程中的种种变数。

在汉代时期,由于建国之初大封功臣,这些功臣在自己的封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以后,已经对中央权利产生了威胁。再加上一些皇子的分封,某个皇子有野心以后必然会出现叛逆之事,如果叛臣实力太强,中央的地位就会有很大危险。

所以自汉代以来的诸多君王都计划着削藩,但是光明正大的去做这件事必然会受到诸侯的抵触,严重的还会促使诸侯公然反叛,所以传统的“暴力削藩”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

最著名的莫过于“七国之乱”了,差点颠覆了汉景帝刘启的统治。

而推恩令在这方面就避开了诸侯最敏感的话题,朝廷并没有采用强硬的态度逼迫诸侯减弱实力,最后的封地还是归诸侯的家族所有,所以诸侯们也找不到反抗的理由。

其次,得益的庶子们普遍支持。

从长远的眼光来看,这项政令从根本上侵害了嫡系继承人的利益,但是对于那些庶子来说,他们可全部都是受益者。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受益者都会尽力去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在当时的婚育情况下,只要诸侯没有生育问题,最少也会有三四个儿子,多的甚至能达到十多个。

最牛的中山靖王,也就是他们家祖上,据说有120多个儿子,这也太能生了!

除去一个嫡系继承人以外,其他人联合起来力量也是很大的。就算当时的诸侯有人想反对这项政令,但是私底下有一帮儿子求情阻挠,身为一个父亲,他自然本能的要满足大多数孩子的要求。

如果一意孤行,那么不需要等到汉武帝出手,底下这些儿子们肯定都先不干了!当初淮南王造反,还没开始动手就被自己儿子给告发了。

所以在情感方面,推恩令基本“笼络”了诸侯家族的大部分力量,这也是它成功的重要原因。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汉武帝的实力足够。“推恩令”的背后,是西汉中央政府强大的军力压制。“七国之乱”后,诸侯国的实力大损,已经不能和朝廷相抗衡,只能选择接受。不服可以,打到你服!

综上所述,“推恩令”是充满智慧的,它不仅仅出于政治考虑,更有丰富的人情考量,让众多精明的诸侯都无话可说。而且依仗着强大的实力压制,诸侯们即使不服,也无可奈何1

正因为它兼备了所有客观因素,诸侯们才心甘情愿的被“宰”。

汉武帝所推行的“推恩令”,西汉的诸侯王为何无法拒绝?

阳谋的智慧

皇叔刘备为什么会摆摊卖草鞋呢?

这就是“推恩令”的最伟大成就。

《三国志·蜀志·刘备传》: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

中山靖王,正是景帝的亲儿子,汉武帝的亲兄弟刘胜。

(前154年)景帝三年,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引发了“七国之乱”叛乱虽然得以平息,然而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诸侯国势力的矛盾依然日益激化。

(前140年)汉武帝刘彻登基。面对日益强大的地方诸侯国势力,果断地采纳主父偃的上书建议,颁布“推恩令”: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以将自己封地分给子弟,皇帝制定封号。——阳谋

自古以来立长不立贤,立贵不立长。在“推恩令”的这一推之下:使诸侯王都会分封子弟为侯,那就是以前没“编制”子弟,都能得到皇帝的法定封号。总体看来“推恩令”的颁布,诸侯王并没有损失,反而多了法定的侯子侯孙,只好不坏,何乐不为呢?就算个把有大智慧看得远、看得透的,也只能三缄其口。

这一推,可以说当时是举国欢腾,毕竟嫡长子就几个,而庶子却是数以千计。就中山靖王刘胜而言,可是有120多个儿子,其中就有个儿子刘贞受皇帝封号为--(陆城亭侯)。

这一推,说好话的太多了,举国拥护,也没人会出来抵制了。

后来的这一推再推,就把刘备的祖宗刘贞(陆城亭侯)推了11代到刘惠(济川侯)。再推到刘雄已经没什么可推,也不可能有什么封号,这刘雄的有个孙子字玄德,就是街上摆摊卖草鞋的那个......巨擘的势力,变得犹如瓦砾。

“推恩令”有效地瓦解了诸侯国内的强大势力,化整为散,随时可以各个击破。

“推恩令”颁布推行,用以解决中央专制皇权与诸侯国之间日益激化的尖锐矛盾。不失为一项最为明智的法令,它使诸侯则被割得七零八落,势力也越来越弱,从此丧失了向中央集权挑战的实力。

再推行“算缗法”、“告缗法”、“均输法”,统一货币,统一物价;将冶铁、煮盐、酿酒等归由国家垄断经营;推广“代田法”和耧车,大修水利,治理黄河等这一系列措施起到最为关键的促进作用。从而增加了国库收入,为汉王朝的强大奠定了经济基础。

汉武帝所推行的“推恩令”,西汉的诸侯王为何无法拒绝?

作为天下第一阳谋的“推恩令”,有他实施的必要条件,让诸侯们想反不能反!

元朔二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 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

推恩令是一项明显的削弱诸侯王实力的政令,那么诸侯王为何没有群起反对呢?其实不是诸侯不想反对,是他们已经没有能力对抗朝廷了!

汉朝削弱封国的政策,从文帝就开始了

刘邦建立汉朝后,延续了西周、项羽的分封政策,将天下分封给功臣和刘氏子孙。“白马之盟”后,天下诸侯王只剩下刘姓后代了。

汉初的诸侯王,在自己的封国内,享有高度的自治权,财政、军政、民政都在诸侯王的手中,对帝国的统一和安定,始终都是一种威胁。

尤其是平定诸吕的过程中,以齐王刘襄为首的诸侯出了大力,展示了自己强大的军事力量,让被拥立即位的汉文帝十分担忧。

汉文帝的即位,让很多诸侯王都蠢蠢欲动,感觉自己也能过一把皇帝的瘾。汉文帝三年,诛吕行动中,立下大功的齐王系一员,济北王刘兴居起兵叛乱,文帝派兵镇压,叛军很快瓦解,刘兴居被俘自杀。

没过多久,汉文帝的七弟淮南王刘长,也打算起兵,但是还没行动,事情就泄露,被朝廷知道了,汉文帝传召刘长回长安,废掉了他的王位,后来将淮南国一分为三,封给他的三个儿子。

鉴于诸侯王的逐渐尾大不掉,朝廷内部有识之士都忧心忡忡,

大才子贾谊上《治安疏》,提议“众建诸侯王而少其力”,即分割诸侯王国的势力,从而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

文帝虽然认为贾谊的主张还不到实施的时候,但是却也听进去了,在原本的封国丞相由中央任免的基础上,加强丞相的权力,分化封国势力。

汉文帝十六年,抓住最强大的齐王刘则病逝,身后五子的机会,实行贾谊的建议,将齐国一分为六。同年封刘长的三个儿子分别为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初步开始削弱封国。

“七国之乱”强大的出头鸟都被打掉了

汉景帝三年,景帝采纳御史大夫晁错的《削藩策》,以各种罪名先后削减楚王、赵王、胶西王的封地,接着准备削减吴王刘濞的封地。

汉景帝削减吴国豫章郡、会稽郡的诏令刚刚到达吴国,吴王刘濞就诛杀了朝廷在吴国设置的两千石官吏。

同时联合串通好的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六王起兵,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名义,向西准备攻打长安。

景帝刘启轻信诸侯的鬼话,在东市腰斩晁错,并将晁错满门抄斩,企图以此平息叛乱,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景帝这才下定决心武力平叛,以周亚夫率领主力抵御吴楚叛军,郦寄领兵攻打赵国、栾布率军平定齐地叛军。

在梁国,周亚夫利用梁王刘武拼死抵抗住联军的进攻,自己率军从武关偷袭吴楚联军后方,切断叛军后勤,最后吴军偷袭汉军营寨不成,反被大败。

吴王刘濞逃入东越国,被朝廷诱杀,吴军败亡后,楚王刘戊自杀。胶西王、胶东王、淄川王围攻齐都临淄,久攻不下,栾布率汉军到达后,三王退军请降,胶西王、胶东王、淄川王、济南王全部伏法被杀。

郦寄在栾布的支援下,水淹邯郸,攻破赵国,赵王刘遂自杀。历时三月,轰轰烈烈的七国之乱被平定。

平定七国之乱后,汉景帝趁机削减各封国郡县,朝廷控制的郡县彻底超过诸侯国。同时,收回封国的官吏任免权,仅保留其“食租税”之权,诸侯国的权力被大幅削减。

可以说,七国之乱是封国势力的巅峰,叛乱被平定后,各诸侯国中的死硬派和刺头都差不多被拔掉了。虽然还没有彻底解除封国的威胁,但是对朝廷的威胁已经大不如前来。

汉景帝时期以后,除了少数几个实力强大的封国,大部分封国的土地只有一郡之地的大小了,这样各封国就很难积蓄起对抗朝廷的力量了。

天下第一阳谋“推恩令”,对诸侯内部势力的分化

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的推恩令,巧妙地利用了人性贪婪的弱点,“推恩”推的是皇帝的恩,用的却是诸侯王的地。

受恩者是诸侯王那些没有继承权的子孙,按照宗法继承制,嫡长子继承王位和封国,而庶出的其他子孙,很快就只能成为没有政治特权的富家翁了。

这就造成了一种结果,本是同根兄弟,你的子孙世代显贵,而我的子孙日益衰落,最后都有可能像春秋战国那些王子、公孙一样,成了放羊娃了。

当然了,如果诸侯王都是专一的情种,只钟情一个老婆,管住自己的裤裆,就是生一个儿子,宠爱一个老婆,那么也没有那么多烦恼了,但是能管住自己的诸侯王恐怕基本没有,像中山王刘胜,生了二百多个儿子,真是造人机器啊!

人性都是贪婪的,嫡长子继承了王国,其他的儿子也想有点好处啊,所以汉武帝就颁布了推恩令,命令诸侯王分裂自己的土地,分封其他的儿子建立侯国,那么大家都可以享受政治特权了。

其他儿子自然很高兴啊,本来自己一无所获,现在自己也能有封地了,自然是对皇帝和朝廷感恩戴德。

如果诸侯王或者是他们的嫡兄长反对的话,这就相当于断其他兄弟的财路啊,那么这些本该可以获得侯国的王子们肯定要起来反对的。

这样一来,诸侯王国内部就出现了分化,那些想维持王国庞大势力的嫡长子和其他兄弟彻底站在了对立面。

一旦不能满足兄弟的要求,那你们也别想好过了,指不定那天说话不注意,被其他兄弟听到了,立马给你告到朝廷去,就等着被治罪吧。

所以说,推恩令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人性的贪婪,将诸侯王的子孙分化成不同的利益群体,让他们无法与朝廷对抗。

淮南王刘安叛乱,拒绝推恩令,藩王子孙都不答应

建元二年,淮南王刘安入京觐见汉武帝,在长安城外与国舅田蚡会晤,被田蚡一顿忽悠,就相信了汉武帝没有子嗣,以后他有机会争夺皇位的鬼话。

自此开始在封国准备谋逆争夺皇位的准备,不巧的是,在刘安与太子刘迁日夜谋划叛乱的事情的时候。

他的庶长子刘不害,因为不得他的喜欢,王后、太子等都不把人家当作他的儿子。刘不害的儿子刘建,很有才学,怨恨刘迁轻视他的父亲,同时也因为父亲不受喜爱,未能获得封侯,所以心生不满。

元朔六年,趁机向汉武帝告状,说知道了淮南王太子谋逆的事情,汉武帝派出廷尉负责审理,刘建供出来刘迁勾结朋党的,意图不轨的事情,于是汉武帝派廷尉张汤前往淮南国,逮捕刘迁,同时拜访淮南国中尉,考察淮南国情况。

这时刘安和刘迁父子坐不住了,准备起兵造反,结果老是没有机会对淮南国相和内史、中尉下手,而一再拖延。

最后张汤到达淮南国,参与谋划的伍被直接找到张汤坦白从宽去了,廷尉张汤迅速派兵逮捕太子刘迁,包围淮南王宫,收监淮南王刘安,以及其他参与谋逆的人员。

淮南王刘安谋逆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汉武帝经大臣和王侯商议后,判处刘安、刘迁和所有共同谋反的人满门杀尽。

淮南王刘安一家的遭遇,为“推恩令”做了一出活生生的广告啊,就是因为庶出子孙的不满,直接检举揭发,最后满门被杀,有了这个先例,其他的诸侯王谁还敢再整幺蛾子啊,全都乖乖地执行了!

汉武帝所推行的“推恩令”,西汉的诸侯王为何无法拒绝?

谢谢邀请!推恩令是汉武帝削弱地方诸侯势力、巩固中央集权的重要法令。

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政权的时候,为了巩固政权,借鉴秦朝郡县制的策略,采取分封制和郡县制并用的方式,分封了一些地方诸侯王。汉高祖在世的时候也清除几个异姓王,尽管这样,时日一多,地方诸侯政权也给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采纳了大夫主父偃的建议,实施推恩令,将过去诸侯王只能把封地和爵位传给嫡长子的制度,改为诸侯王可以把封地分给所有的儿子,这样庶子也可以分到封地了,地方诸侯国将会由大变小,小诸侯国就没有什么多大的实力了,减小地方诸侯对中央集权的威胁,使郡县制逐渐地代替了分封制,中央集权得以巩固。

削蕃是历代封建王朝非常头疼的事,当地方诸侯势力强大,就会激化和中央的矛盾,叛乱时常出现,威胁中央政权。汉武帝实施推恩令,就是一个削蕃策略,为什么地方诸侯没有抵制呢?原因是在汉高祖刘邦在世的时候,异姓王被清除差不多了,又制定了“非刘姓不得封王,非有功不得封侯”的制度,使异姓王没有什么威胁了。二是汉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这些地方诸侯的元气还没有得到恢复,新继位的诸侯王还没有这个胆。三是许多诸侯王也能接受这样的做法,封地是给他的儿子的,又不是给别人的,明知是削弱地方诸侯的势力,但他们也能认可采纳。特别那些庶子,是拍手叫好的。至于个别诸侯王反对,必定人数少,力量小,也没有能力对付中央。

汉武帝所推行的“推恩令”,西汉的诸侯王为何无法拒绝?

我们总说某人善使阴谋诡计,而用阴谋的人也总是为人所不齿。但和卑劣的阴谋相对还有一种极其高明的计谋叫阳谋。“推恩令”就是一条令人拍案叫绝的计谋,这不仅是在当时,甚至直到今天也是一个无解的计谋!

(汉武帝画像)

那么阳谋“推恩令”到底是什么样的计策呢?为了方便理解推恩令,在介绍之前,先来介绍一下推恩令推出的时代背景。

郡国并行制

自太祖刘邦开国以后,吸取秦亡的教训,因此并没有完全采用郡县制,而是封国与郡县并存,希望同姓诸侯王能够作为大汉的屏藩,在有需要的时候能够站出来维护刘家的统治!

这项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确实维护了统治,但是在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同姓诸侯却不断坐大,渐渐有了和中央朝廷分庭抗礼之势,这是坐镇长安的汉朝皇帝不愿意看到的!(西汉郡国并行制)

需要强调的是,汉朝的诸侯王不同于后来朝代的有名无实的王爵,汉朝的诸侯王是实打实的一方诸侯!他们不仅有自己的封地,还有一整套行政班底,自行征收赋税、铸造钱币,可以类比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而且按照宗法制度,诸侯国王要将所有的

所以从汉文帝开始就在着手削藩,而到了汉景帝时期直接下令削藩,强制收回诸侯王的权力和土地,这直接导致了“七国之乱”。虽然“七国之乱”很快就被平定,而除楚国以为其余六国也皆被除国。但是直到汉武帝初期,仍有诸侯国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且时常违抗中央政令,严重威胁着中央集权。

推恩令

所以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即位以后,摆在他面前的仍然是如何巧妙的削藩。正在汉武帝一筹莫展的时候,主父偃出现了,他就向汉武帝提出了著名的阳谋—推恩令,而汉武帝也是听完立即采纳了主父偃的计策。那么推恩令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主父偃影视形象)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得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原来汉武帝之前,诸侯王只能将封地和爵位传给嫡长子,剩下的虽然是诸侯王的儿子,但是在诸侯王死后却分不到一丁点的土地。这种情况下诸侯王国始终是铁板一块,中央朝廷很难对其下手。而推恩令则以施恩的形式要求诸侯将土地分封给其他子弟,以施恩之名,行削藩之实。简单的说就是要诸侯王将一张大饼分成若干分小饼,然后小饼又继续分成若干更小的饼!最后是诸侯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却不断加强,以至诸侯不再能对中央朝廷构成任何威胁。(推恩令图解)

当然这些手握土地的诸侯王当然就是那第一个不同意的人了,也是那唯一的一个。因为和他同一血脉的子弟可就不这么想了,他们对于汉武帝却是感恩戴德!因为按照以前的规则,他们是不可能分到土地的,而汉武帝的推恩令却使得他们也能分到土地,那他们又怎么能不高兴呢!

诸侯王即使想要反对,那么很快就会被他的子弟所孤立,他就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了。而且如果他这么做,就违反了汉武帝的政令,汉武帝就有理由对付他了。这样外有汉武帝,内有其他子弟的压力,诸侯王只能乖乖的交出自己的权力和土地,不敢有丝毫的反抗。如果他敢反抗,则是必败无疑,到时候不仅仅是现在的土地,就是命可能都没了,我想只要稍微有点头脑的人都能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也就没有哪个诸侯王敢于抵抗汉武帝的推恩令!(汉武帝影视形象)

“推恩令”就像一剂毒药一样,被汉武帝扔到了各个诸侯国那里,不费一兵一卒就分化瓦解了这些雄霸一方的诸侯国,而他们还不敢有所反抗,这真的是很无解的一个计策。而多年以后的酎金失侯事件也充分说明了推恩令的成功,汉武帝以酎金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就轻轻松松废掉了列侯一百零六人,而他们却不敢有一丝的反抗!

汉武帝所推行的“推恩令”,西汉的诸侯王为何无法拒绝?

推恩令被称为历史上最有名的阳谋,所谓阳谋就是明摆地告诉我要收拾你,你却无能为力。武帝公开实行推恩令这样的削藩策略,可以说是实力做保证的。

这要从汉武帝刘彻的爷爷汉文帝刘恒说起,刘恒本来是没有机会成为汉朝皇帝的,在刘邦的儿子中排行在第四,不是嫡子,母亲也不受刘邦宠爱,封地也在条件很差的代地。但一切的改变是因为他有一个大妈就吕雉,吕雉在刘邦唯一的嫡子也是刘恒的二哥汉惠帝刘盈即位后,大权独揽,杀掉了对刘盈有威胁的刘邦儿子们。刘恒因为母亲不受宠,避免了被杀害。性格懦弱的刘盈,在强势母亲面前很压抑,最终年纪轻轻的去世。

在刘盈去世后,虽然有少帝即位,但权力始终在吕后和吕氏家族掌握。这段时间,刘恒被迫娶了吕氏女为王后,小心翼翼地活着。终于再强悍的吕后也熬不过岁月,撒手人寰。吕后去世,吕家再也没有资格继续掌权,以周勃、陈平为首的功臣派,与以刘襄、刘章为首的刘氏诸王共同铲除诸吕。这些人做事很干净,把和吕氏有关的人全部清理干净,包括刘盈的儿子。

这个时候面临一个问题,究竟由谁来做大汉天子。刘盈一系已绝,就是不绝也不可以让其重新成为天子。这个时候功臣派与刘襄兄弟就已经出现分歧了,功臣派不想再出现外戚专权,所以不希望强势的刘襄兄弟即位。刘襄兄弟则认为,三兄弟在铲除诸吕的过程有功劳,应该被立,但是不能明说,原因是自己不好举荐自己人为帝,更关键的是,刘邦还有儿子在世。

周勃、陈平等人抓住了这个问题,他们决定让势单力薄的代王刘恒即位,作为太祖刘邦在世最年长的儿子,刘恒即位理由最充分,也最好控制。周勃等人开始了他们的表演。

他们先是要推出刘邦的弟弟刘交即位,刘交委婉地拒绝了,一方面天下是哥哥刘邦打下来的,刘邦子嗣继承更合情理,自己即位肯定要陷入纷争,分封的诸王是自己对付不了的。另一方面,刘交确实年事已高,在第二年就去世了。而周勃等人抬出刘交来,并不是真要立刘交,而是抛出来一个兄终弟及的继承理由。兄终弟及这种继承方式是比不了父子相传的,在没有过世皇帝临终遗命的情况下,说合理也合理,说不合理也不合理。合理的前提是有人拥立,周勃等人选择抛出刘交,为刘恒即位铺路,自己好能获得拥立之功。

刘恒成为大汉新天子,刘襄等人无话可说。但这种类似于推选出来的皇帝,对于皇族的号召力不强,随着亲缘逐步疏远,汉朝廷和各封国关系开始变得紧张。刘恒也在权力巩固后,开始着手收拾周勃等功臣,周勃、陈平等核心人物先后被刘恒排挤出权力中心。封国出现的两次反叛也被刘恒平定,但文帝时期,还不具备削藩的实力,主要原因是外部匈奴带来的压力,内部同室操戈容易遭受非议,失去人心,并且宗室已经做大,必须稳妥处理。

在刘恒去世后,他的儿子景帝刘启(开封原来叫启封,避讳刘启,改名字为开封)即位,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当时最有实力的诸侯王来挑战汉朝廷的权威,他就是吴王刘濞。刘濞是刘邦二哥刘仲的儿子,本身与大汉天子的血缘关系就远,在加上刘启做天子的时候,失手打死了刘濞的儿子,刘濞对汉朝廷很不满,蓄意谋反。

汉景帝身边的大臣晁错力主削藩,提出了著名的《削藩策》,意在巩固朝廷集权的景帝也同意了晁错的主张,但这给诸侯王留下了口实,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吴王刘濞带领另外六个诸侯王发难,汉朝廷和封国的矛盾激化,开始爆发战争,历史上称为七国之乱。

这种汉朝廷和封国的战争,结果无外乎两个:朝廷胜利,将持续削藩,封国胜利,汉朝重换天子。这七国中除了刘濞之外,还有刘长的儿子,刘交的孙子,另外四个是刘肥的儿子。当年,刘邦白马盟誓,非刘不王。可惜,未过三代,骨肉残杀。这里面领头的是和汉朝皇帝血缘最远的吴王刘濞、楚王刘戊,不仅仅是血缘关系,主要原因是当时刘邦为了保卫汉朝廷,给弟弟楚王刘交、侄子吴王刘濞、庶长子刘肥分的地盘太大了,几乎达到汉朝疆土的一半,加上错综复杂的矛盾,反叛是必然的。

如果其他封国能够加入七国阵营,汉朝廷必变无疑。封国要占据汉朝疆域的一半,且已经羽翼丰满,和外面的匈奴、闽越等勾结。这个时候,有两个诸侯王,没有站在七国一边,对于汉朝平叛起到了关键作用,一个是景帝的亲弟弟梁王刘武,一个是齐王刘将闾。汉景帝刘启曾经酒后失言,和窦太后说将来要把皇位传给弟弟梁王刘武,这样的话,刘武就站在朝廷一边,固守梁国。而刘将闾也属于刘肥的儿子,之所以会出现刘肥的众多儿子为王,是汉朝廷对原来最大的封国齐国进行了再分封。刘将闾本来只是一个侯爵,没有资格封王,机缘巧合,刘襄的庶长子刘则无子,汉文帝就让当时还是杨虚侯袭位齐王。按照正常来讲,汉朝廷的削藩目的已经很明确,刘将闾早晚都是受害者,和七国一起反朝廷是最符合利益的选择,而且七国里面有四个是他的兄弟。刘将闾首鼠两端,选择两边摇摆,既和叛军有联系,在叛军围攻齐国的时候,又向汉朝廷发出求救信号。

汉朝平叛的统帅是周勃之子周亚夫,周亚夫觉得吴楚联军实力太强,朝廷的军队不能正面交锋,选择了让梁王刘武用军队先拖着吴楚军队,而后朝廷的军队在找机会切断对方补给,伺机击溃叛军。这个方法果然奏效,最终历经三个月就被平定,参加叛乱的七王皆死。叛乱的七国,除保存楚国另立新王外,其余六国皆被废除。 七国之乱,以汉朝廷的绝对胜利而告终。此后,汉朝的封国已不具备和汉朝廷对抗的资格。七国之乱是汉朝的分水岭,之前,汉朝有变成东周诸侯争霸的危险,其后,汉朝实现了大一统王朝的中央集权。

汉景帝去世后,其子刘彻即位,就是历史上的汉武帝。在七国之乱被平定的背景下,大臣主父偃上书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这就是所谓的推恩令。推恩令改变了汉朝诸侯王嫡长子继承的情况,诸侯王可以推恩把自己的封地分给其他儿子,并且得到朝廷的认可。也就是说诸侯王的土地还是那么多,但继承土地的人变多了,由一个儿子变成多个儿子。汉朝廷通过推恩令使得诸侯王的封国内部又形成了众多的小封国,对汉朝廷的威胁逐步降低。诸侯之所以不敢抵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个主要原因是诸侯已经没有实力抵制汉朝廷。在取得七国之乱胜利后,汉朝廷完全具备废除诸侯王封国的实力,汉景帝和汉武帝基于重重考虑,选择保留,这些诸侯王对于汉朝皇帝的指令,只有执行的份,没有反抗的实力。而推恩令本质并不是削藩,诸侯王想抵制没有理由。七国之乱毕竟有个晁错,有个《削藩策》,成为诸侯王反叛的口实。

另外,如果诸侯王抵制,率先出现的是父子失和。矛盾由汉朝廷的削藩造成的诸侯王抵制变成了诸侯王家族内部的矛盾。这个就好比,家产原来只有老大可以继承,变成了所有儿子都可以继承。如果老爹和嫡长子要是抵制的话,其他的儿子肯定会反对,没等朝廷发力,自己内部就乱起来。因此,诸侯王只能选择忍气吞声。

推恩令使得汉朝维护了宗族内部的稳定,也避免了诸侯王带来威胁。汉武帝在内部稳定之后,开始着手解决匈奴带来的威胁,奠定了汉王朝强盛的局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