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政治贤明的雍正皇帝,为什么割让10万领土给沙俄?
历史上的雍正皇帝,确实算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他治贪腐,轻徭役,使吏治清明,百姓安居。称得上是贤明之君,颇有作为!
但比较可惜的是,他在外交上面的表现,有点不尽如人意!
于雍正六年即公元1728年所签订的清俄《恰克图条约》的签订,导致了大片领土的丧失,原贝加尔湖以南的10万平方公里土地全都割让给俄国,直到现在,贝加尔湖都是俄罗斯的内湖。
“以恰克图和鄂尔怀图山之间的第一个鄂博作为两国边界起点,东自额尔古纳河,西至沙宾达巴哈,北边归俄国,南边归大清。”
不得不说,这是非常败家的表现,至少现在看是这样的!
当然了,这个条约并不是晚清《南京条约》那样毫无反抗能力的“不平等”条约。它是和《尼布楚条约》一样的经双方商议认可,达成利益共识的“平等”条约。
是雍正基于当时的周边形势所作出的决定!
当时的沙俄经过彼得大帝的开创,国力强盛,其在北方战争中击败瑞典,已经在欧洲霸气地站到了最高位置,其势力跟实力,已经达到了可以欺负清帝国的地步。虽然在康熙时期,毛子被揍过,双方还达成了《尼布楚条约》,确定了边界。但沙俄并不满足,还在继续地向清朝扩张。
双方又开始有了边界的争议,雍正为此还关闭了两国的贸易往来。
雍正知道,面对这些贪婪的毛子,如果不尽快的以条约形势定下边界,很可能又会再一次的上演“雅克萨”,双方兵戎相见。
于是呢,《恰克图条约》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签订!
那么为什么要做出割让领土这样的让步呢?
因为对于雍正来说,自己并没有意愿视沙俄为最急切要除去的敌人,当时清政权的最大敌人只有准葛尔。
当年康熙虽然灭了葛尔丹,但准葛尔依然还在,起后继的策妄阿拉布坦和其子噶尔丹策零一直都在西北作乱,曾数度击败清军。
而这一切的背后,都有着的沙俄的支持,就在《恰克图条约》签订的前一年,即雍正五年,新即位的噶尔丹策零正在西北大肆东扩,侵犯清朝。
为了专心对付准葛尔,雍正选择了妥协。甚至于用割让领土的方式,来安抚沙俄,让其斩断与准噶尔蒙古的联系。
如果历史可以重来的话,雍正还是会割让领土,换取平定准格尔的机会。
而且说割让有些牵强,因为《恰克图条约》的边境形势和当年《尼布楚条约》差不多。即那些地方的归属,其实都存在一定的争议,双方都没有达到完全的掌控。
雍正的做法,只是放弃了对那块土地的争夺。但不管怎样,这个失地的嫌疑是脱不了的。
而且,毛子是喂不饱的,当年的《尼布楚条约》已经证明过一次,这世界上,哪有能喂得饱的狼呢?
事实上,雍正有点短视了,对于整个国际形势不是太了解。当时的沙俄虽然强势,但日子也不好过。其主要目标是西边儿,其虽然击败了瑞典,但仍旧有许多掣肘,比如奥斯曼土耳其,根本无暇顾及。
若是雍正强硬以对,沙俄也不敢怎样,想来也是可惜!
总的来说,有好处也有坏处吧,不能一棒子打死。
历史上政治贤明的雍正皇帝,为什么割让10万领土给沙俄?
贝加尔湖位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南部,面积3.15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730米。它是世界第一深湖,也是欧亚大陆最大的淡水湖。这是一片富饶的湖泊,也是一片美丽动人的湖泊。为人熟知的歌曲《贝加尔湖畔》,就是歌手李健在游历贝加尔湖后创作的。其实,贝加尔湖原本是中国的土地,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贝加尔湖在清朝雍正年间,最终划入俄国版图,那片美丽已然不属于中国了。
贝加尔湖原本是中华土地贝加尔湖地区历来为北方少数民族所控制,西汉时期,这里曾是匈奴的栖息之地。漠北之战中,汉大将军霍去病大败匈奴,封狼居胥 ,之后霍去病追击匈奴,就曾来到这里,霍去病饮马湖畔,可谓豪情万丈。霍去病故去后,汉朝的使臣苏武,又曾来到这里牧羊。苏武牧羊北海边,北海就是贝加尔湖的古称。到了明朝,贝加尔湖则落入了蒙古瓦剌不里牙惕部手中。
贝加尔湖—康熙的无奈与雍正的决绝。贝加尔湖最终落入沙俄之手,这是康熙的无奈。明亡清兴的时代,沙俄崛起。沙俄趁机扩张,他们早就听说这片美丽的湖泊。经过一番寻找,沙俄终于来到了这里。对待原著民,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康熙元年至康熙三年(1654—1656),沙俄又越过贝加尔湖,占领了尼布楚从而形成了对中国东北的威胁。贝加尔湖地区也彻底被沙俄控制。康熙在平定三藩之乱后,着手解决沙俄问题。经过两次雅克萨之战,俄军伤亡惨重。最终,沙皇政府请求和谈。清政府也表示同意,1689年9月,经过多番交涉,清朝与沙俄划定边界,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尼布楚条约虽然规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以及库页岛广大地区都属于中国领土。表面上是一个平等条约,实则是中方做出了巨大的让步。康熙迫于准噶尔葛尔丹的压力,为了保证东北的稳定,搁置了贝加尔湖地区归属问题。这也是康熙的忍让与无奈。
之后,清朝与沙俄维持了多年的和平。双方互通有无,贸易频繁。沙俄从中获得了丰厚回报。但是沙俄并不满足,康熙晚年,沙俄又多次骚扰清朝蒙古边境。清政府于1724年中断了两国贸易,1725年,沙俄迫于形势,又为了利益,遣使来华和谈。雍正五年至雍正六年,双方相继签订《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雍正为了维持北部边境的安定,做出了超乎想象的妥协,将贝加尔湖等近10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划给了沙俄。自此,贝加尔湖这片美丽富饶的天堂离开了中华。大好河山,为啥拱手送人呢?首先,这是康熙和雍正皇帝忍让与妥协导致的结果。为了稳定东北边境,为了平定西北叛乱,更为了腾出时间发展经济,稳定民生,两位皇帝都做出了巨大的让步。
其次,清代对于湖泊资源开发利用尚不完备。开发利用贝加尔湖,既没有科技条件,又耗资巨大。贝加尔湖地区距离京师万里,既不便控制,又不能开发。这就是鸡肋,雍正皇帝觉得食之无味,也就作罢了。
如果放到现代,贝加尔湖是肯定不会沦为沙俄之手的。现代军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飞机,航母,巡航导弹等,充实着祖国的国防力量。对我泱泱中华来说,这些战争武器现在已经都是小儿科了。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雍正和康熙之所以再三忍让,实在是因为受经济科技军事条件限制。如果雍正年间清朝有像现在一般的军事、科技实力,我相信雍正皇帝是不会忍痛割爱的。文/风雪梦不逝
点赞关注,心想事成,鸿运当头
历史上政治贤明的雍正皇帝,为什么割让10万领土给沙俄?
因为雍正是个名副其实的卖国贼!
1727年清朝与沙俄签订《恰克图条约》,划定了清朝与沙俄的中段边界,从此贝加尔湖周边土地全部落入沙俄之手。
今天的很多人,以所谓的爱国者自居,对清朝的所谓卖国行径“吹毛求疵”。在他们看来,清朝不仅在1840年之后丧权辱国,甚至早在1689年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就开启了割地的先河。相比于明朝“不割地,不赔款,不称臣,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情操不知差了几个段位。
真的是这样吗?当然真的不是,作为我国古代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清朝绝不是一无是处,至少在疆域的开拓与巩固方面可圈可点,今日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也是在清朝时期打下的基础。
而康熙时期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与雍正时期签订的《恰克图条约》虽然看起来使清朝损失了大片土地,但实际上清朝也是胜利者,甚至是最大受益者。
而之所以这么说,根本原因在于清朝前期的领土扩张,尤其是在北方与沙俄的领土争夺,本质上是两个帝国对昔日蒙古领地的瓜分,而清朝因为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在前期获得了比沙俄更多的利益。
因为清朝在1644年入关后陆续经历了消灭南明、平定三藩以及收复台岛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直到1685年康熙皇帝才抽出时间对付早已盘踞在黑龙江流域长达40多年的沙俄势力。而当清朝在冰天雪地中打赢了两次雅克萨之战后,沙俄势力被迫退出黑龙江地区,清朝获得了外兴安岭,包括库页岛在内广大地区的所有权。
而这面积达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冰天雪地,从来不在明朝的所谓“不割地”范围内,自元朝灭亡以来,这里逐渐成为布里亚特蒙古的游牧区,虽然清朝发源于东北地区,但龙兴之地集中于长白山附近,对黑龙江南北广大区域几乎从未涉及。
所以,说《尼布楚条约》割让了西伯利亚的说法是典型的睁眼说瞎话。
在《尼布楚条约》谈判期间,康熙皇帝有意与沙俄确定贝加尔湖南北区域的边界,但沙俄以此地为布里亚特蒙古属地,清朝无权利谈判的理由予以拒绝,于是才有了雍正时期的《恰克图条约》。
作为清俄两国中段边界的划界条约,《恰克图条约》是《尼布楚条约》的延伸,其作用仍是对布里亚特蒙古游牧区域的瓜分,清朝借此巩固了对包括唐努乌梁海在内的蒙古区域的主权。
相比于《尼布楚条约》对清朝外东北广大地区的主权确认,《恰克图条约》确实使清朝损失了所谓1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而清朝之所以选择放弃,一方面是由于贝加湖以东以南广大地区本就是属于布里亚特蒙古的游牧区,清朝哪怕夺取一点都是胜利;另一方面由于当时的准噶尔汗国在西北地区虎视眈眈,极大牵制了清朝在应对沙俄时的精力。
而相比于清朝,沙俄在贝加湖地区的经营时间更早。从1582年第一批哥萨克越过乌拉尔山向东扩张开始,沙俄在西伯利亚的扩张脚步就异常神速。最早在1600年明朝万历年间,沙俄的先锋就已经到达贝加尔湖以北以西地区,并开始建立殖民据点,而此时的明朝对蒙古以北的情况一无所知。
所以,无论对东段还是中段的争夺,清朝都是后下手为强,能够取得这样的划界成就已经实属不易。
雍正时期,清朝综合国力蒸蒸日上,而之所以在《恰克图条约》谈判中丧权失地,丢掉了贝加尔湖以东以南数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主要是因为两个方面原因:
一是清朝内部因政治斗争,雍正皇帝临阵换将,将对情况一知半解的图理琛,换掉了对谈判情况一清二楚的隆科多,这给了沙俄可趁之机;二是雍正时期依然未能吸取康熙时期没有准确地图的教训,仍然使用被沙俄做过手脚的地图,这使得清朝在谈判中损失惨重。
好在清朝全部占据了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交界处的所有制高点,这使得清朝抗击沙俄有了更多的坚固屏障。
而《恰克图条约》也明确了清朝对漠北蒙古的统治,从此,解决了北方边患的清朝得以抽身对抗准噶尔汗国。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历史上政治贤明的雍正皇帝,为什么割让10万领土给沙俄?
雍正是个伟大的君王,在接手老爹康熙的江山后,整治腐败,发展经济,稳定边防,各个方面做得有模有样,这也为后来的乾隆执政打下来非常好的基础。
但是,就算雍正非常英武能干,也无法成为一个完人,因为在他任上,他把贝加尔湖南边的十万平方公里左右的土地“割让”给了俄国人。
不是说雍正很英明吗,为何要做这样的“傻事”?
雍正上任面临康熙留下的“烂摊子”,需要稳定(雍正)
康熙给雍正留下的是烂摊子吗?其实,也不算是,就是国库空了,腐败盛行。除了这些外,雍正还得进行“九龙夺嫡”后续的相关人员的处理。
但是,国家还没有稳定住,政权还没有理顺,雍正二年,和俄国人的谈判开始了,谈判内容主要就是关于贝加尔湖附近边界的问题。
这对雍正是个极大的考验,如果不及时谈判解决,那边界就永无宁日,而雍正在国家不稳时恰恰不愿意开战,于是采取了怀柔的策略,致力于和俄国人谈判解决。
从雍正二年开始,到雍正六年,俄国人和大清先后谈判三十多次,终于敲定了协议。
所以说,雍正同意谈判解决边界,并做出让步,和他还没有完全稳定住国家有一定关系。
雍正面临准格尔的问题,需要慎重(雍正剧照)
准格尔部,在康熙早期就被打服了。但葛尔丹败亡后,他的侄子又按耐不住了,在公元1716年出兵西藏,在1720年又被康熙派人赶走。雍正上台后,准格尔部有点蠢蠢欲动的样子,四爷有点担心。
如果雍正因为贝加尔湖附近边界的问题,和俄国撕破了脸。那么,俄国人西边配合准格尔开战,同时,东边南下和大清开战,这种可能性非常大。如果那样,大清就是两边开战,不说基本没有胜算,那花的钱就海了去了,这时,雍正就要做一个选择。要么要西部,要么要中部。
西部是传统的中国地域,而贝加尔湖附近,只是在唐朝有过短暂的属于安北都护府,再就是曾经属于大清之下喀尔喀蒙古区域。
经过仔细分析和考虑,对于贝加尔湖以南的区域,雍正选择了通过谈判解决,并且做出了让步。
对准格尔汗国的顾虑较大,对西部考虑较多,是雍正放弃贝加尔湖附近区域的又一原因。
雍正将“贝加尔湖以南区域”看成了“鸡肋”似的区域贝加尔湖,离大清首都距离较远,在历史上被唐朝短暂拥有,到了康熙时期,贝加尔湖属于喀尔喀蒙古,当时喀尔喀蒙古还不属于大清朝。
1688年,喀尔喀蒙古被准格尔部侵入,贝加尔湖区域就被准格尔占领了。而喀尔喀部当时的选择只有两个,投向俄国,或者投向大清,最后,喀尔喀选择加入了大清。
1689年,俄国和大清签订《尼布楚条约》时,康熙的想法是要把贝加尔湖争取过来,但俄国不愿意,因为那被准格尔占领,不属于大清传统区域,因此,俄国拒绝了大清。最后,在多次谈判后,双方达成了共识,贝加尔湖归了俄国。相当于,把准格尔占领的地方划了过去。对于这个结果康熙还是比较满意的。
1690年,准格尔被大清打败,喀尔喀部曾经的大片区域归了大清,但贝加尔湖是拿不过来了,但大清和俄国之间在贝加尔湖以南没有明确边界,俄国在这个和大清没有边明确界的地方不断骚扰,时时侵犯,这让后来的雍正头疼,这事需要解决。
当俄国和大清从雍正二年到雍正六年之间,谈判三十多次后,先后签订了《布连斯奇条约》、《恰克图条约》,贝加尔湖以南十万平方公里左右的土地归了俄国。在雍正看来,边界清楚了,俄国的骚扰就会少,大清东北区域就会安全性大增,关键是,贝加尔湖以南区域的土地并不是很富饶,不适合农耕,有点鸡肋的意思,于是就这样土地被划出去了。
也许,现在看来,雍正的做法有点蠢,但按当时的情况来看,好像结果双方都算满意。
综合来说,雍正把贝加尔湖以南的区域划给了俄国,原因就是三条,一是雍正执政还没完全稳定,二是担心处理不好引起准格尔和俄国的联合,三是雍正看来,那块争议区域,有点“鸡肋”的感觉。
历史上政治贤明的雍正皇帝,为什么割让10万领土给沙俄?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一起来读清朝那些事儿。(约600字,阅读需2分)
位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南部的贝加尔湖是世界第一深湖,也是亚欧大陆最大的淡水湖。贝加尔湖这个名字,源于蒙语,意思是富饶的湖泊。说明蒙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个湖泊里丰富的鱼类资源。历史上较早提到贝加尔湖,当属苏武牧羊所在的北海,此处的“北海”就是指贝加尔湖,可知这里是蒙古高原草原文化的势力范围。
到了清朝,蒙古诸部归顺大清,贝加尔湖区域名义上也在大清的范围内。
由于此地苦寒,处于高原,又纬度高,气候恶劣,因此也没有多少人在这里放牛马,故而也没有正是的行政建制。如果没有沙俄“罗刹”东进,那么清朝皇帝说自己的国家,幅员北至于北海,也是可以说得通的。
但是沙俄哥萨克人从更严寒的西北到了之后,就认定这里是个好地方,确实,比起更北的鸟不拉屎的严寒地方,这里确实不错,还能放个牧。有纠纷,就要有解决纠纷的办法,大清国原来模糊的边境线,就需要划一个明确的线,以制止纷争了。
在康熙初年雅克萨自卫反击战中打败沙俄之后,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因为此时大清忙于与葛尔丹的纠纷,虽然取得了对罗刹战争的胜利,还是做出让步,划定了外兴安岭以东的领土界限,贝加尔湖这一段的疆界并没有划定。之后沙俄趁着大清忙于平准,一步步蚕食贝加尔这一区域的土地,近三十年后,中俄签订了《布连斯奇-恰克图条约》。
界定了中俄中段的边疆界线:自额尔古纳河至沙毕纳依岭之间以北归俄国,以南归中国,贝加尔湖就这样成了俄罗斯的领土。
综上可知,贝加尔湖所在区域,清初虽然号称大清疆域之内,但是因为地理环境恶劣,清朝并没有很重视这片土地,也没有相关的管理措施。而沙俄则相反,十分重视此地,将其作为向远东前进的重要一站,通过各种手段将其纳入自己的领土范围。
两分钟走近历史现场,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历史宝藏。历史上政治贤明的雍正皇帝,为什么割让10万领土给沙俄?
这个问题提得很揪心,因为贝加尔湖的淡水资源是一片无尽的财富。他拥有全球1/5的淡水,它的储水量比整个波罗的海还要多,但是已不属中国。
一、中国历代王朝一直对贝加尔湖缺少实际有效控制。这个地区最早和中国有关要上溯到西汉时期。霍去病大军北击匈奴时,封禅狼山,饮马北海,北海指的就是贝加尔湖。苏武在这里牧羊了19年。其实这都说明当时这是匈奴人的地方,但并不是汉王朝统治的地方。当然你也可以说匈奴也是古代中华民族的一员,不过他的确没有受中央王朝的直接管辖。
后来柔然人崛起,鲜卑人崛起,突厥人崛起,回鹘人崛起,无论哪个民族在北方强大,贝加尔湖畔始终都是游牧民族你来我往的栖息地。到了清朝时期,满清朝廷曾经实施联蒙制汉的政策,朝廷和蒙古王公互相联姻,封锁边塞,杜绝汉人向北移民。这样始终都没有改变贝加尔湖畔少数部族根据气候的变化,过着迁来迁去的游牧生活。
需要强调的是,游牧民族没有太明确的国界,他们逐水草而居,并不会住在一块儿土地上不走。农耕民族的汉族则截然不同,一但开发了一块土地,会垦荒置业,世代相传,人聚集了之后,朝廷会设置管理机构进行有效管辖。所以呀!在俄罗斯人的眼里,中国古代从来没有对这个地方有过有效统治。而恰恰个地方缺乏固定居民,人口稀少,远离中国核心地区。在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优的情况下,这个地区确实很容易被别人控制。
二、康熙时期已经对这个地方的丢失埋下了伏笔。古时候中国人称高纬度地区为苦寒之地,其实,历史也印证了南方民族很少去侵略北方民做,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北方统一了南方。同为高纬度地区的俄罗斯人已经崛起,他们大肆侵入亚洲,占领了人烟稀少的西伯利亚,抵达远东。这个时候,康熙皇帝正在平叛三藩之乱,国家的重点着眼于三藩问题,台湾问题,葛尔丹部问题。贝加尔湖领土的问题这几个问题相比,根本就不是一个等量级的。等这些问题都一一解决了,俄国人已经逼近了黑龙江流域。康熙皇帝这才派人北上抗俄!在雅克萨经历了一番交锋之后,两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条约对于东北方向的勘界问题有了明确约定,但并没有提及贝加尔湖的归属。蒙古人和满洲人来说,更为温暖的南方才是真正的有诱惑力的地方。由于缺少人口和有效的经营,地区北俄国人逐步的渗透,也设置了许多据点,形成了实际占领。用俄国人的话说,这里本来就是无主之地,无人之地。清王朝实际上在这个时期已经失去了对这个地方的控制。
三、放弃贝加尔湖是雍正为维护北方的安定做出的让步。《尼布楚条约》签订之后,北方边境其实并没有太平。俄国人仍然南下骚扰,雍正皇帝派隆科多和图里琛和俄国人谈判。雍正皇帝也明明知道俄国人不会自动退出贝加尔湖地区,但他为了打压隆科多,就把这场谈判变成了清廷政治角力的现场,所以这场和俄国人的交锋,从一开始我明显处于劣势。
雍正刚刚登上大位的时候,政治上还不算稳定。康熙晚期上演的争嫡影响还没有散去,地方上有些势力还各怀鬼胎,西北地区的罗卜藏丹津的叛乱才是心头大患。而贝贝加尔湖地区却远离国家核心地带,不能从中获取资源,若远征还劳民伤财。况且,这个地区早已在沙俄的控制之下,要劳师远征把它夺回来,不能给朝廷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更要命的是,准格尔汗国对大清虎视眈眈,一直冲突不断,如果沙俄和准格尔联合起来一起进攻清朝,那清朝可就有大麻烦了。干脆为了维护北方边境的安定,雍正皇帝正式承认了沙俄对这片土地的控制。当然这种让步,对未来平叛准格尔部,收复整个新疆,提供了不少政治支持。
从今天的角度看,贝加尔湖战略资源非常丰富,但在古时候,在不缺淡水,也没有热兵器的情况下,贝加尔湖对于中央王朝就是鸡肋。所谓有得也有失,雍正在贝加尔湖问题上的让步,也换取了国家的安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