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为什么打不过以色列?

中东小霸王,以少胜多,暴捶阿拉伯人的故事,其实就说明了一个道理:兵不在多,在于精!一群乌合之众,人再多,也是垃圾!

自1948至1982年,中东地区就一直进行着战争,在这个过程中,以色列对战阿拉伯之所以一直保持着全胜的记录,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阿拉伯地区不够团结。

其实在整个中东战争中,第一次大规模作战时阿拉伯还是碾压以色列的,当时阿拉伯地区的所有强国都联合起来反攻以色列,若不是联合国及时出面调停,这个小国家很有可能就不存在了。

不过在第一次战争以后,整个地区就不再像以前那样团结了,这个地区人数众多、国家众多,在宗教信仰、国家利益、经济发展等方面无法达成一致,所以后期的阿拉伯国家根本就凝聚不起来力量。

在和以色列作战之时,阿拉伯的主力只有埃及以及叙利亚,其他的一些国家基本没有付出什么确切的行动,像沙特以及伊拉克这种王牌军事国家并没有出什么力,碍于道德面子的影响,这两个国家会象征性的阻止一些志愿军队作为支援,不过其实质不过是“打酱油”罢了。

第二,以色列背后有“大哥”

出于国家利益考虑,美国从以色列建国之初就大力的支持这个国家,在政治、军事以及经济各个领域,都花了大力气帮助他们发展。

美方对外表示,自己跟以色列民族的价值观一致,这个小国家的事业也就是自己的事业,所以美国要毫不保留的支持它的发展。

在后期的作战之中,刚开始以色列只有一支民兵队伍,无论是兵员素质还是作战装备,跟人家阿拉伯相比都不在一个重量级。

但随后美国出钱出装备出顾问,帮助他们完成了军队建设,在这样的支援力度下,以色列的战斗力有了一个质的飞跃,等到第五次中东战争之时,以方的装备已经整整领先了阿拉伯一代。

想打谁就打谁,名副其实的中东小霸王!

靠着这样的“大哥”,以色列怎么会有失败的道理。

第三,以色列自身发展的因素。

从1948年建国以后,这个小国就成为了本地区唯一一个民主自由的国家,他们的民主自由并不仅仅是表面形式,国家的多项政策确保了民主和自由的贯彻落实。

这个国家有着中东地区对财产保护力度最大、同时也是最完备的经济体制,在这样先进的体制之下,以色列的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发展。

自此之后,这个国家很快就在科技、经济、医学、计算机、航空、农业等方面取得了关键突破,其综合实力在中东地区来到顶端。由于战争意识的觉醒,它最终还成为了一个拥有核武的国家,这更让以色列“硬”了起来,如今的它是真正的地区强国。要钱有钱,要枪有枪。

当然了,不管怎样说,战争还是会带来太多的痛苦,在战乱的背后,牟利的永远是背后的“大佬”,希望这个地区能早日恢复平静,国家之间携起手来一起走和平发展的路线。

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为什么打不过以色列?

很多读者都觉得匪夷所思,无论是国土面积还是人口基数,阿拉伯世界数倍甚至数十倍于以色列,那为什么那么多的阿拉伯国家打不过一个小小的以色列呢?

实际上,不是阿拉伯国家打不过以色列,而是打不过美国。别说是阿拉伯国家,世界上能够与美国一战的国家屈指可数。

第四次中东战争刚刚开始时,埃及军队的突袭对以色列其实威胁还是很大的,以色列高估了巴列夫防线的作用,谁知战争伊始即被埃及军队瞬间摧毁,把以色列打了个措手不及。

尽管如此,以色列军队毕竟是训练有素,在认真分析所面临的局面后,迅速进行了调整,决定先与埃军在西奈决斗,于是二战后最大的坦克大战爆发了。据记载,双方投入的各种坦克和战车总数超过4000辆,其场面是何等壮观。

战争期间,美国不仅向以色列提供情报支援和武器支援,而且直接派遣飞行员携战斗机参战。而埃及军队战前盼望的苏联武器援助却落空了,防空导弹打光得不到补充,过了苏伊士运河的重装甲部队在沙漠地区成了待宰的打击目标,其状惨不忍睹。因此,把一个国家的国防押宝在他国的援助上是不现实的,埃及的经验教训值得汲取。

阿拉伯国家自二战后日趋碎片化,各自为政,勾心斗角,貌合神离,根本无法形成合力对付以色列,这也证明了犹太集团策略的高明。

利比亚是阿拉伯伊斯兰教国家,阿联酋不畏路途遥远派战机前往参战。也门和叙利亚也都是阿拉伯伊斯兰教国家,埃及数次欲吞并之,最后损兵折将,铩羽而归。当今的阿拉伯民族只能用可怜一词来形容!

阿拉伯国家在国际社会没有什么发言权,只有数量优势,无地位可言。愿意拿出几千亿美元去买武器,也不愿意自己研制,培养民族精英。阿拉伯国家大量人才外流,或死在以色列摩萨德特工的屠刀之下。试想一群贪图享受、鼠目寸光的君主怎么可能带出奋发向上的高贵民族?

如果当今的阿拉伯世界再不奋发图强,奋起直追的话,背水一搏,恐怕将永远再没有机会了!想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能是奢谈了!

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为什么打不过以色列?

五次中东战争,相当于一个初中生分五次暴打了一群人心不齐的小学生。

第一次中东战争,阿拉伯联军和以色列的兵力均在三万人左右,后期通过扩军,以色列兵力达到十一万,阿拉伯联军约五万五。

虽然以色列在后期有了兵力优势,但在装备方面,还是阿拉伯联军占优。当时西方普遍不看好以色列,认为以色列必输,阿拉伯联军将在两周内解决战斗。

然而事实证明,西方专家看走了眼。因为以色列人对这场战争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保家卫国。不是生就是死。所以战争期间,以色列军人都爆发了极强的战斗意志。

反观阿拉伯联军,虽然有装备优势,但阿拉伯国家的目的不明确。开战之后,都在各自抢地盘,埃及抢了加沙地区,约旦抢了约旦河西岸地区,叙利亚抢了巴勒斯坦的北部。

战争结束后,巴勒斯坦相当于被以色列、叙利亚、埃及、约旦,四家瓜分了。四家都是胜利者,唯独巴勒斯坦人民是失败者。

如果按照联合国决议,巴勒斯坦人民早在1948年就可以建国,然而直到今天,巴勒斯坦都还没有完成建国。这就相当于是中东版的凉茶大战,加多宝和王老吉打仗,和其正莫名躺枪。

一边是抱着国家生死存亡信念参战,一边是抱着搂草打兔子的想法参战,阿拉伯联军要是打得过以色列。打得赢才怪了。

第一次中东战争后,中东各国开始闹革命。

其中埃及在1952年推翻了国王统治,革命者纳赛尔成为埃及新领袖。

纳赛尔这个人,必须要承认,他是一个很有魄力的人。他上台后,埃及呈现出了一种难得一见的朝气。当时的埃及,大力推进国家搞工业化,修筑了很多大工程,比如说,著名的修阿斯旺大坝。

不过,搞国家工业化是要钱的,修建阿斯旺大坝这种大项目也是要钱的。而埃及当时偏偏就缺钱。于是,纳赛尔就盯上了苏伊士运河这颗摇钱树,带领埃及人民从英法手里强行收回了运河。

我们知道,二战之后的英法,盛极而衰,早已经不复当年之勇。当时的世界霸主,是美国和苏联。英法想抢回运河,那得先看人家美苏的脸色行事。可美苏又明确表态,不支持英法对埃及动武。

既要抢回运河,同时又不能直接动武。于是英国和法国想了个主意,就是雇佣以色列先和埃及打,然后英法再出面,借口调停,控制运河。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在英法的怂恿下对埃及动武,接下来的七天,剧本按照英国人的设想,顺利上演,以色列先动手,埃及迎战,英法调停,埃及不干。然后英法趁机吊打埃及,试图武力夺回运河。这就是第二次中东战争。

1956年10月底至11月初,埃及被英法联军和以色列爆锤,短短几天时间,就死伤俘,共计一万多人。

埃及此时才明白,你大爷终究是你大爷,英法虽然是落毛凤凰,但这也不是它这种小国家惹得起的。

不过,就在埃及被打得喘不过气来时,比英法更流氓的美苏出手了。

美苏当时力挺埃及,其实没别的意思,就是想告诉英法:世界现在是我们的,你们已经是过气网红了,哪凉快哪待着去。再敢不经过我们同意就敢乱来,当心我们削死你俩!

英法被一通恐吓(苏联用核威慑,美国用经济手段恐吓),最后怂了。联合以色列侵占埃及的地盘全部奉还,苏伊士运河,自此也不敢再要了。

这里我们来复一下盘。

埃及在第二次中东战争中,输了战争,但赢了战略。除了收回了苏伊士运河,交到了苏联这样的大哥,获得苏联援助外,埃及还通过力抗英法这两个长期统治中东的两个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赢得了阿拉伯一众国家的崇拜,成为当时阿拉伯世界的老大。

也就是说,和第一次中东战争一样,埃及在第二次中东战争期间,仍然是获胜者。

再进一步说,连续两次战争都没有吃亏,导致埃及人产生了轻飘飘的心态,认为带领阿拉伯兄弟们推平以色列,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件。这就为后来阿拉伯国家输掉第三次中东战争,埋下了伏笔。

1957~1967年期间,埃及带领约旦、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一直对以色列蠢蠢欲动,嚷嚷着要对以色列动手。

按照当时分析家的分析,阿拉伯国家确实占战略优势,以色列虽然有美国支持,但是阿拉伯国家也得到了苏联支持。更何况埃及在西、叙利亚在北、约旦在东,三国从三个方向同时包围以色列,如果仗打得好,像以色列这种鼻屎小国,两天就能被推平。

然而,事实证明,西方分析家这一次又看走了眼。因为以色列根本没按套路出牌。

1967年6月初,以色列预感阿拉伯联军可能会对自己下手,便在阿拉伯联军还没有集结之前,抢先偷袭,挑起了第三次中东战争。

这一次大战,也被称为“六日战争”。

为啥是六日战争呢?因为以色列军队仅用六天时间,便用一波流空袭,带走了埃及、叙利亚和约旦的空军。同时陆军突击,拿下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区、埃及的西奈半岛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

也就是说,以色列一战,就把埃及、约旦和叙利亚在之前取得的战果,全独吞了,并且还从埃及和叙利亚手上各挖走了一块肉。

众所周知,叙利亚丢失的戈兰高地,距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只有60公里,是叙利亚的战略要地;埃及丢失的西奈半岛西侧,正好就是埃及好不容易收回的苏伊士运河。

现在以色列军在戈兰高地驻军,严重威胁到了叙利亚。同时又在西奈半岛驻军,严重扰乱了苏伊士运河的正常通行,让埃及收过路费的生意做不成了。

叙利亚和埃及能忍下这口气?

所以第三次中东战争后,埃及和叙利亚就憋着一口气,准备报复以色列。

而这场报复战争,就是1973年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

1973年10月,埃及联合九个阿拉伯国家同时对以色列开战。

这场战争,规模大的惊人,以军总计投入兵力约40万,阿拉伯联军约45万,双方总计投入的坦克高达5300辆,火炮2800门,各式战机约1900架。

战争开打后,阿拉伯国家一度把以色列推到了绝境,打得以色列行将崩溃。但最终,以色列军队凭借惊人的毅力,还是顶住了阿拉伯联军的围攻。

并在美国情报部门的帮助下,从埃及军队的缝隙中穿插,完成反包围,一举瓦解了埃及军队的凌厉攻势。(美国通过卫星发现埃及在西奈的两个集团军之间有一个缝隙,便把这个消息告诉给了以色列。之后以军从缝隙中穿插,抄了埃及军的后路)

埃及军队崩溃后,这仗就没法打了。于是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只能停战,签订和约。

检视第四次中东战争。总的来讲,这一场战争是平手,阿拉伯国家开始打得不错,以色列后续的反击也很漂亮。

以色列最后翻盘翻得非常惊险,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美国的支持。战争打到一半时,以色列已经打不下去了,是尼克松总统下了一道著名的命令:“把所有能飞的东西都飞到以色列去”。这才挽救了半死的以色列。

可能正是因为在战争期间体会到了阿拉伯国家的战争体量——阿拉伯国家的人口是以色列的几十倍,可以不停的和以色列车轮战。这场输了,他们随时都可以打下一场,每一场战争都打死几个犹太人,总有一天能把以色列打崩溃。

所以第四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高层就有点怂了,产生了用谈判解决问题的心态。并最终在美国总统卡特的撮合下,与阿拉伯国家中影响力最大的埃及达成协议:以色列归还西奈半岛给埃及,双方讲和,正式建交。

这就是著名的《戴维营协议》。

埃及宣布不打之后,弱小的约旦显然也没有再和以色列打下去的理由,双方甚至连领土争议都没有。于是,约旦和以色列也建立了外交关系。

到这里,当年和以色列死磕到底的阿拉伯国家中,就只剩下叙利亚了。(阿拉伯国家虽然集体仇视以色列,但真正愿意出兵的国家只有埃及和叙利亚等少数国家)

阿拉伯国家集体熄火后,这个时候,巴勒斯坦的游击队坐不住了。为了建国,他们组织了很多次恐怖袭击。后来大概是坏事干得太多,连庇护他们的约旦人都受不了了,于是巴勒斯坦游击队就被赶到了黎巴嫩。

但转移到黎巴嫩后,这帮巴勒斯坦极端分子仍然不老实,继续作死,打伤了以色列驻英国大使。

当时以色列早就想入侵黎巴嫩,建立一个亲以的黎巴嫩傀儡政权。现在正好又碰上了这个机遇。

于是,以色列便调集了十万大军,以消灭巴勒斯坦恐怖分子为名,浩浩荡荡杀进了黎巴嫩境内(实际上就是侵略)。叙利亚为此也调集大军进入黎巴嫩。这一战,便被称为第五次中东战争。

最后的结果,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被以军逼出黎巴嫩,在黎巴嫩境内的一万名巴解游击队分别遣散到约旦、突尼斯、苏丹、埃及、阿尔及利亚、叙利亚、南也门和北也门,八个阿拉伯国家。

另外,前来助战的两万多叙利亚军队和十多万以色列军队,也都一并撤离。巴勒斯坦人和叙利亚人在黎巴嫩的影响力被大大削弱。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这一战中,以色列军队表现出的美国高科技与以军优势震动了苏联和华约国家的军事观摩团,使他们意识到了苏军和美军的差距。所以这也为后来苏联的开放政策直至苏联垮台,埋下了伏笔。总体而言。战争的结果,取决于参战方对战争的目标和获得目标的决心。以色列能赢下五次中东战争,除了第五次是因为拥有绝对实力碾压了对手外,前四次赢下战争,都是因为以色列人抱着活下去的唯一信念,最终扛下来的结果。

而相比之下,阿拉伯国家则不同。他们的目标非常之模糊。有时候,他们想团结起来把犹太人推到海里去。但有时候,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又不愿意执行这个计划。因此阿拉伯国家吃瘪是很正常的。

当然,阿拉伯国家在不利情况下,为了获得与以色列和谈的机会,打一场漂亮局部战争的能力还是有的,但这个目标毕竟小气,存在被以色列分而击破的漏洞。所以五次中东战争的结果都是以色列赢,阿拉伯国家输。

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为什么打不过以色列?

犹太民族无疑是多灾多难的民族,二战时期受到纳粹法西斯的种族清洗,写下了人类文明史上最悲惨的一页。

(图:当年纳粹集中营里的犹太儿童)

二战尘埃落定后,联合国于1947年通过了犹太、阿拉伯人分别建国决议案。英国对巴勒斯坦地区托管结束后,犹太人于1949年5月14日宣布建立以色列国,次日受到阿拉伯联军围攻,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从1949年到1982年,以色列跟中东阿拉伯各国先后打了五场大的战役,史称第一到第五次中东战争。结果以色列越打越强,犹太人口从一战末期的区区9万人,发展到目前的600多万人。

(图:以色列建国之母梅厄夫人)

同时以色列的地盘也在历次战争过程中逐步向外扩张。尤其是1967年以色列先输后赢的赎罪日战争,以军侵占了戈兰高地、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和西奈半岛(后来归还)等地,把自己的国土扩充到差不多有中国海南岛大小。

以色列弹丸小国,人口800万,领土面积2.5万平方公里左右,四周阿拉伯各个国家强敌环伺。仅埃及一国国土面积就相当于以色列的40倍,人口也超过以色列10倍以上。

(图:以色列国土面积示意)

那么,为什么以色列能够在长达30多年时间里屡战屡胜呢?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以色列有西方国家的纵容支持,美国更是其强大靠山

第一次中东战争时,黎巴嫩、叙利亚、约旦、埃及等国组成的阿拉伯联军已经进逼特拉维夫,西方国家操纵联合国紧急叫停,迫使双方休战一周。

时任驻巴勒斯坦办事处主任的梅厄夫人,到美国国会进行了声情并茂的演讲,短时内竟筹集到5000万美元战争经费。西方各国特别是美国的二战剩余军火,源源不断运到中东,以色列才能反败为胜。

而1956年爆发的第二次中东战争,历史上也叫“苏伊士运河之战”,干脆就是以色列伙同英法两个老牌帝国,对埃及发动的侵略战争。

(图:阿以战争中的一代名将沙龙,后担任以色列总理)

西方阵营对以色列支持力度之大,甚至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美国总计在联合国安理会投过约100次反对票,其中将近一半是为了以色列而行使一票否决权。

其次,以色列走的是精兵路线,全民皆兵且训练有素

以色列人口基数有限,所以民族危机感超级强烈,全国实行义务兵役制。除了个别神职人员,所有公民必须承担服兵役的义务,就连如花似玉的妙龄女郎也不能破例。

(图:以色列女兵—军营的靓丽风景线)

因为兵源珍贵,所以以色列国防军走的是精兵路线。士兵受教育程度高,训练有素,对先进复杂武器系统掌控熟练,整体战斗力比一般阿拉伯军队要强大许多。

第三,阿拉伯国家缺乏统一指挥,容易被以色列各个击破

每一次中东战争几乎都是众多阿拉伯国家联合出兵。由于各国部队建制不一,武器制式差异更大,缺乏有效的统一指挥系统,导致各国军队自行其事各自为战,很容易被以色列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

第三次中东战争也称“赎罪日战争”期间,以色列面临埃及、叙利亚和约旦的三面夹击。以色列先是对叙利亚和约旦方面采取守势,集中全力在运河地带及西奈半岛击溃埃及部队,回过头来才反攻戈兰高地,最终赢得战争的全面胜利。

(图:赎罪日战争—以色列先输后赢)

第四,以色列武器装备大大领先于对手,有自己的军工体系

美国从不吝于对以色列的力挺,美国几乎所有先进武器装备,全可以优先供给以色列,所以外界才戏称以色列是美国的“亲儿子”。

美国现有美裔犹太人500多万,人数不算多但处于社会生物链顶端,对美国各阶层的影响力号召力巨大。现代美国已逐渐演化成金融主导下的国家模式,犹太人尤其在金融领域拥有特殊权重。

(图:美国出口以色列的F35A先进隐形战斗机)

有美国犹太同胞鼓与呼,美国在军事装备方面对以色列的支持可说是不遗余力。以色列才华横溢的科学家们,将美国领先的军事科技加以消化克隆,使得以色列自产武器也相当出彩。

第五,以色列的战术对头,擅长分化瓦解与突然袭击

回顾五次中东战争,聪明的以色列人往往会利用阿拉伯国家内部的矛盾,予以分化瓦解。比如当年对抗以色列的主力国是埃及,该国多数穆斯林信仰逊尼派教义;而以色列另一宿敌叙利亚,却是什叶派穆斯林执政。

以色列采取区别对待、先打后拉等手段,于1979年跟埃及单独媾和。此举让阿拉伯阵营陷入分裂,再也不能拧成一股绳合力对抗劲敌。

(图:美国庄园外交—贝京与萨达特一笑泯恩仇)

第六,犹太民族由于种族命运、国家存亡变得凝聚力强大

犹太人历经多年磨难,才终于在故国家园巴勒斯坦有了一块安身之地。逼仄的领土空间,使得以色列每一场战争都属于生死存亡的国战,一旦战败就意味着毁家灭国,因此国民必须全力以赴。

事关一个古老民族的传承接续,一个饱经磨难种族的涅磐再生,全世界犹太人对战争的态度是倾尽全力。中东战争爆发期间,境外的犹太人竟有人向银行贷款来支持母国;无数西方国家的犹太青年舍弃优越的职业收入,毅然归国参战甚至血洒疆场……

(图:国旗飘动的耶路撒冷)

犹太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就这样在历史的磨难中厚积薄发。我们可以鄙视以色列的侵略行径,但我们无法忽视犹太人的团结与爱国精神!

总而言之,把上述以色列打胜仗的原因反过来看,就是阿拉伯国家打不赢的败因。

答题完毕,多谢阅读。

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为什么打不过以色列?

阿以五次战争综错繁复,但有一条始终贯彻其中的是,这民主社会与极权社会二个层面进行的五次较量,以色列之所以能从弱到强,击败强敌,全国团结一致,共同对敌是关键,能做到这一点,必需是民主社会才会有实行的可能,才能发挥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的智慧与力量,反观阿拉伯国家虽然占有绝对优势,往往发挥不出这些优势,比喻开战之初,五百多架战机未能起飞被以军尽数摧废,以军总会有人,作出决定性的正确选

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为什么打不过以色列?

过去有一句话,叫做:

“在中东,没有埃及就没有战争,没有叙利亚就没有和平。”

也就是说,阿拉伯国家虽多,却以埃及为主,每次阿拉伯与以色列的战争都是以埃及军队为主力,挑大梁,其余阿拉伯国家跟着看热闹起哄。

而一但埃及军事失败,巴沙尔阿萨德的父亲老阿萨尔就出来斡旋讲和,几乎成为了惯例,于是就有了“在中东,没有埃及就没有战争,没有叙利亚就没有和平。”之说。可见阿拉伯国家并不团结,几乎是一盘散沙,你指望一盘散沙能打赢战争吗?

而以色列国虽小人虽少,却是铁板一块,同仇敌忾,所有人一致尽力于打赢战争。

就以第一次中东战争为例,以色列能开上战场的各型坦克不到三百辆,而阿拉伯联军的坦克是五百多辆,以色列坦克兵舍生忘死,拚命抵抗,总算顶往了阿拉伯坦克部队的进攻,但三百辆坦克也损失殆尽。

阿拉伯联军坦克也损失半数以上,但还剩百余辆坦克,以色列坦克却全部被击毁,所以阿拉伯人以为胜券在握,只等着第二天一战击溃以色列。

谁知第二天,以色列却开出了四百多辆坦克。

原来以色列会修理汽车、拖拉机的人全部走上战场连夜抢修,不但把自家能修好的二百多辆坦克修好,还把敌方遗弃在战场上能修的坦克修好了二百多辆,而且有过驾驶经历的人员自动补充入坦克部队,就这样,阿拉伯人以为第二天的大胜,结果变成了阿拉伯人的噩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