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为杨广平反,那么他到底是明君还是昏君?
杨广有能力,但无德行,最终导致了亡国。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修建了“大运河”的杨广,绝对不是昏君,他的能力相当强,隋朝也曾一度在其手中走向了顶峰。
但此人德行却极为低劣,而且好大喜功,骄奢淫逸。不管是三征高句丽,还是龙舟过江都,那都是极大的败笔,所以杨广肯定算不上明君。
身居高位的人,能力确实不应该太弱,杨广在位期间,做到了很多前人做不了的事情,在政治上,杨广除了改革官制,还颁布了大业律,最让世人称道的是他还做到了迁都洛阳这件大事。
在文化上,杨广对科举制度有所贡献,他增设了进士科,科举制度在他这里才算是真正的成型。据说杨广在科举取士中,他更重视的是一个人的品行,其次才是文才。
如果真的是这样子的话,那对于杨广而言,真的是莫大的讽刺,因为后来的杨广就是栽在了德行低劣。
最受争议的应该是杨广在军事上的所作所为,也就是历史上相当有名的三征高句丽。
在征讨的过程中,杨广完全没有理会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更不在乎人民的生计死活。
为了在战场上争高下,杨广前后动用了数百万的人力,这里面除了士兵之外,农夫也是严重折损。弄得是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传说有些百姓为了能够不去服役,居然自己把自己腿给弄残了。
由此可见,杨广此举,是多么的不得民心,那么他最终的败亡,也在情理之中了。
至于钱财方面,那就更不用说了,打仗最费钱了,隋文帝“开皇之治”所攒下来的资本北挥霍一空,其社会经济慢慢地被拖垮。
隋朝末年的大起义正是在这样子的氛围之下萌芽直至壮大起来的。
事实上,相比于明君昏君这样的评价,隋炀帝更应该被称为暴君,举几个例子。
第一,他为了夺下皇位,气死了自己的父亲(野史传说他弑父),同样连自己的手足也每放过,李世民估计就是找他学的。
第二,当时有一个叫做薛道衡的文人,颇有文辞,杨广看这个人非常地不爽,出于嫉妒,于是直接弄死了事。这种全凭个人喜恶,生杀予夺的皇帝,那肯定是暴君无疑了。
第三,张衡算是杨广身边的有功之臣,可是,他也难逃被弄死的悲惨命运,起因是这个张衡劝说了自己的主子好多次,劝他不要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滥用民力。
杨广相当地火大,认为这个张衡是在唱衰自己,所以就找了个机会送他一程。
其实从杨广身上我们就应该直到,为何那些皇帝在选取继承人的时候,最看重的不是其能力,而是其德行了。
能力不足,有大臣们辅助,但德行不行,可就为祸天下了。
有很多人为杨广平反,那么他到底是明君还是昏君?
《杨广与大隋汉志皇》:
我认为杨广是个明君。其之一切,他的一切作为,成败,功过,可用我下面所做的诗《杨广》来形容,评价。
《杨广》
其志可通天,
其行贯日月。
只因不恤民,
身与国俱消。
为我根据史实实,准备做《大隋汉志皇杨广》以给其正名,以下其为此之节选。
《大隋汉志皇杨广》
杨广,杨广原名杨英,因其祖上为汉太尉杨彪,杨修之后,世代书香门弟,再加上其父为拉扰汉人对抗鲜卑恢复汉姓,大举汉化……
在家庭熏陶,以及出于一个小孩子想讨父亲欢心,好感,等心理作用下,开始主动接触汉学,汉文化,并渐渐为之陶醉,影响,俘化……
而昔人汉人之强大,以及今日之弱小,卑贱,还有身为北周核心成员对北周,北魏,燕……等南北朝时期胡人对汉人所做的一切的了解……
潜移默化中使其慢慢形成兴汉之志,对胡人,胡文化无比痛恨,厌倦。也正因此,就因《诗经》中有一篇写汉水的《河广》,而改名杨广,以表自己强汉之心,兴汉之志,以时刻提醒,鞭策自己,为实现这而奋斗……
也正其才会放弃身为皇子的安逸生活,而天天习文练武,日夜苦练,以图成功,兴复汉业。也正因此其才能才会以弱冠之龄就可统天下兵马南征,不引朝臣,杨坚怀疑,全力支持,才能大破南方,一统中国。
而在未南征前其于太原防御突厥,高句丽来犯,还有坐镇扬州,镇守江南所经历的事,看的书籍,记载,还有南方纯种汉人所显露的风貌,风土人情都让其无比迷恋,向往,更加增强其对胡人的痛恨,还有兴汉之心。
而太子,兄长杨勇软弱,无能,心向胡人,根本扶不起来,为了家族江山,内心瑾想,汉人大业,其奋不顾身,走上夺嫡之路…
(按《百家讲坛》蒙曼讲隋史《大隋风云》来看,杨广,杨坚或不是汉太尉杨彪,杨修之后,而仅为自己往脸上贴金,但几百年后的事谁又能说清,即使真不是,在杨忠,杨坚两代人影响,经营也会变成真的,让人信,即便是假,在潜意识杨广也会选择相信,而非祖上草根,无名。)
杨广在登级后先利用支持原太子杨勇关陇集团借杨坚之死混乱发动政变,刺杀自己,以图改变即定事实,翻盘之机,以此为由,大肆捕杀关陇,削弱其实力。
然后借发展科举,大兴教育扶持,支持江南文士集团,与关东豪族三者相互实行对峙,牵制,保持平衡,掌握大局,彻底坐稳皇位,接手朝政,完成权力交替。
然后经数年磨合,休养生息,准备,操作后,已被整个天下承认,认可的杨广开始实行他苦思数年,一直为之谋划,准备的血脉纯净计划,以图屠胡,灭外,雪耻,纯净血脉,扬我国威,再兴大汉,为此其可牺牲一切,并在拿整个国家的命运做赌注。
血脉纯净计划:
一,修筑贯通南北,连结五湖四河的大运河,同时在全国各地重要地方大修离宫,建立粮仓,以作据点,集聚天下粮草兵甲,以江南,关中为基地,洛阳,江都为核心,大运河,五湖四河为纽带的庞大攻守防御体系,以作最坏打算。
以图在全国烽烟,全面沦陷这样最坏的情况下以此翻盘,再统天下,同时也是想以此逼死,累死胡化汉人,有胡人血统的汉人,甚至让其反好明正言顺杀其,甚至借其手互相残杀,借其手屠杀世家,减少扯牵,加强中央集权……
二,四出天下,征服四海,在军民心中建立绝对威望,以使如臂使指,一声令下,莫敢不从,莫有不从,为坑杀胡人,胡化汉人,坑杀军民做准备。同时使这些国家因畏,因惧因被严重削弱,无法,无力,不敢乘华夏内乱,虚弱,入侵,插手……
三,找借囗进行国小,但实力大,城池易守难攻,地形复杂的高句丽,架起绞肉机,先利用自己人连战连胜之骄,与不熟悉留情等,坑杀,然后用脸面为由再征,不断杀,消耗,河北胡化,胡成军民力量,人,还有世家。乘此逼反全国,给各野人家机会,让其主动跳出来……
四,亲征高句丽,利用自己对之了如指掌,和优势兵力,灭之,报仇给国大交待,同时彻底解决后患。然后回师国内,灭野心家,再建辉煌……
在杨广努力,苦心经营下,终用十年建成大运河,将战旗插上东瀛,琉球,东南亚之上,大军踏破今天柬普寨,收复新疆西域,灭亡青海吐谷浑,数扫突厥,甚至将其可汗抓来当侍卫长,顺利完成第一二步计划,甚至可以说第三步计划也完成的不错。
虽有一次因失控,没控制好使攻破高句丽首都,险些提前完成计划,破坏大计,不过好在由于主帅来护儿为其心腑,通过放纵手下掠夺,给敌人机会反扑,成功避免……
然第四步,就在其即将成功时,由于李渊等人的联手破坏,最终功败垂成,大隋也因此而风雨飘摇,被终灭亡,其也随之死去……
杨广虽死,大隋虽灭然其志,其行可惊天。在其打击下昔日好吃人的羌人,慕容鲜卑几乎灭亡,以至现在羌族人只有千人,差不多消失。
在其谋划下大部分世家消失,分崩离析为贞观之治,大唐盛世,国家政权对全国控制力增强,幕定基础。在其坑杀下,胡人几乎被杀绝,纵然还有存在在汉人华夏之中的比例已不多,经几百年,两千年彻底被融化,消失在历史风烟中……
在隋末战争中死的多为河北,中原胡人,胡化汉人,而关中,淮南,江南基本没受影响,多大打击……
有很多人为杨广平反,那么他到底是明君还是昏君?
难道能说他是一个“亡国的明君”吗?
有很多人为杨广平反,那么他到底是明君还是昏君?
杨广是一个暴君,但并非昏君,从长远来看,杨广有功,但无德。
即使我们列举杨广再多的功业,也掩盖不了他耽于逸乐、沉湎酒色、滥用民力和拒纳忠言的史实,这一点与秦始皇不同。
历史上以不正当手段取得皇位之人,几乎都会刻意的追求文治武功,以证明自己即位称帝乃天赐。
杨广、李世民、赵光义、朱棣,莫不如此,但只有杨广搞砸了。
李世民和朱棣分别开创了大唐和大明的盛世,赵光义在两次北伐失败之后认识到了自身能力的不足,于是开始稳定大宋内部,也就是说赵光义是有自知之明的。
但杨广不同,他并非没有才能,应当说他巩固了杨坚开创的伟业,但其能力并不能完成他内心的雄心万丈。
杨广希望历史肯定他的登基是正确的,于是四处开边,三征高句丽只是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
李世民的早年经历与杨广极为相似,但与李世民不同的是,杨广骄奢淫逸、追求豪华壮观,又喜欢阿谀奉承,这一点是他最为致命的。
古代的历史文献确实夸大了杨广的荒淫无道,但其败家的行径却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隋炀帝妄兴师旅,征讨琉球,杀害夷人,焚其宫室,俘虏男女数千人。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虚名,自弊中土。载诸史册,为后世讥。这是朱元璋对杨广的评价,“徒幕虚名、自弊中土”可说评价非常到位,他是后世帝王的反面教材,这一点毋庸置疑。
人都是有两面性的,杨广还是是一位美好事物的鉴赏家、一位有成就的诗人。
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消魂
这是杨广很有名的一首诗《野望》。
或许带有强烈的艺术成分的政治个性,使杨广一直具有一种炫耀性的想象力,最终导致了他个人在历史上的这种戏剧性。
有很多人为杨广平反,那么他到底是明君还是昏君?
皇帝不是只有明君和昏君两个选项。
杨广苦了百姓、失了天下,不是明君。
但不是明君一定就是昏君?
现在来看,杨广主要干了三件事:
1、迁都 ;2、修运河 ;3、征高句丽
这三件事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
迁都是为了利用首都的政治辐射效用恢复被南北朝连年战争摧毁的民生国计,联结东西;
修运河是为了加强交通设施建设,提高物流效率促进经济发展,打通南北;
征高句丽是为了国家周边军事战略安全考虑,卧榻之处岂容强邻在侧?
但坏就坏在杨广好高骛远,想一次性把三件事都做了,太急功近利。这三件事在封建朝代,任何一个皇帝,能干成一件已经到国力的极限了,三件一起,劳民伤财太深,老百姓只能反了。
这才是隋朝被推翻的原因,那为什么唐朝史书里的杨广那么“昏”?那么多黑料?
因为隋唐两朝的官僚差不多是一批人,李渊李世民打天下的干部体系基本都是原来隋朝的官员,包括李渊自己也是隋朝当官的,现在把隋推翻了,如果在史书里把隋朝整个朝廷都骂了,那不是“我骂我自己”?
不能骂整个朝廷,但没有黑料不骂他你为什么要推翻他?
所以一定要骂,但官不能骂,那只剩皇帝了,不骂你骂谁?
有很多人为杨广平反,那么他到底是明君还是昏君?
我是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杨广在位期间开科举,通运河,三征高句丽,无论哪一项,其功绩都足以流传传千古。由此可见,杨广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个有作为的皇帝,可惜他也犯了大多数皇帝都有的毛病,就是好大喜功。他井科举,给寒门士子一个晋升的通道,极大的损害了当时门阀氏族的利益,将门阀氏族推向了对立面;他,开通京杭大运河,巩固了隋朝对南北双方的统治,然而操之过急,极大的透支了民力,为隋末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埋下了伏笔;三征高句丽的战略及战术失误更是直接成了隋朝灭亡的导火索。自此杨广失尽了民心,军心和臣心,更落得个昏庸,暴虐之名。然而,以唐代隋以来,唐朝所重用的几乎都是隋朝的旧臣,其政策和政府架构也几乎照搬隋朝,开科举,通运河,征高句丽,与隋朝杨广所做一般无二,只是步子放缓了,给民力以休息,就成就了开元盛世。可见,其昏庸之名,大多是当时胜利者泼的脏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