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清朝士兵的衣服不一样,分别有"兵","卒","勇"?
关于这个问题,需要从清朝兵制的一个发展历史说起!
首先给大家说一下,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清朝士兵的衣服上写有“兵”或者“卒”,又或者“勇”,很多都是不具有参照性的,纯属道具充数而已。
接下来我给大家细讲一下他们的区别到底是什么。
首先 “兵”,就是士兵了。它在清朝代表就是常备武装力量,是正规军。当时的正规军分为两种,八旗军和绿营军。前者由八旗子弟组成,这是清军早期的主力军队。最开始只有满八旗,后来随着清朝统治疆域的扩大,又增加了蒙八旗、汉八旗。这些算是清朝的家底儿,也是最为信任的军队。
而绿营出现在八旗军之后,主要是由清军在统一全国过程中,收编和组建的汉人组成,他们以绿旗为帜,故称绿营。这两种士兵所担负的任务也是不相同的。满洲人的士兵在职责上担负的是京城的安危,是国家的精英所在,所有配备精良的武器也都会先满足这样的军队,那待遇也是最高的。
当然了,在地方上也有八旗军驻守,其更多的是担任一个监督作用,其最高长官是将军,比如年羹尧的杭州将军,《武状元苏乞儿》里的广州将军。与当地的巡抚、总督乃是平级。
八旗军的巅峰时期在清朝初期,入关之后,他们养尊处优,逐渐堕落,沦为战五渣。
担任地方守卫的一般是绿营兵,相对于八旗,他们的待遇和装备都会差上一些,兵力也都比较分散的,但总体数量非常庞大。而且在清朝中期阶段,绿营兵已经彻底取代了八旗军,称为清朝的主力军。比如康熙平定三藩之乱,最终就是依靠绿营的英勇发挥。
而我们在影视剧上,经常见到的士兵基本就是这种绿营。
3、“勇”,也叫“乡勇”,是兵的一种,只是这种军队更是零散,没有很正规的组织,乃是由地方组织,相当于民兵。在战争到来的时候,八旗军和绿营兵战线吃紧的时候,就会在当地临时招募一些人,组建成一个军队,当战争结束后,这些人就各自解散了。这些士兵没有固定的粮饷,即使是战功赫赫的人,也不会在军队中长久待下去。
但是,在清朝后期,乡勇才逐渐有了自己的地位,有了粮饷,并基本代替了“兵”成为国家的正规军主力。其中比较出名的便是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
4、“卒”,看管监狱的,一般是”卒“。
为什么大清朝士兵的衣服不一样,分别有"兵","卒","勇"?
这是因为导演们能找到的道具不一样所致,历史上清军衣服上写的可不是简单的一个字。
很多人看了清代电视剧,认为清军士兵胸口有个“兵”字或者“勇”字,不过这纯粹是导演和编剧或者是道具捣鼓出来的玩意。清代士兵胸口确实有字,叫做补子,按照规定,书写的应该是这个士兵所属的部队番号、他的姓名等等信息。
所谓有图有真相,我们先看一张照片。
这张照片是清代广州驻守在租界附近的清军士兵,虽然因为像素原因,字不是很清楚,但是可以还是可以辨认出上面是番号,下面是亲兵两个字
这张照片虽然因为像素低,字看不清楚,但是显然不是兵或者勇。
另外这是比较传统的号衣,实际上到了晚清时期,随着西式武器和西式操练方法的引进,士兵的服装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有些类似西式的短上衣,不再拖下来,下面配长裤。
这张照片就是晚清时期德国教官训练的新军,他们的军服相比传统的号衣,要短小精练些,胸口的字虽然看上去有些模糊,但是大致可以看出有好几个字,显然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兵”字或者“勇”字。
另外此时由于大多是督抚自己筹饷练兵,因此在军服上款式较多,胸口的补子花样更是繁多,纯粹看主将的喜好,不过基本要素不会变,就是补子必须写明士兵所属部队,下面的照片就是一个典型的补子格式,包括了所属的营-哨-队。
所以说,电视剧里清兵的衣服有写兵、卒、勇不同字的,纯粹要看道具能找到什么道具服,和历史上的清军没什么关系。
为什么大清朝士兵的衣服不一样,分别有"兵","卒","勇"?
三字代表三类士兵,差别还是很大的:
1、“兵”一般是指清朝的正规军,常备武装力量,包括八旗军和绿营军。八旗军为满兵,后来因为满兵人数不足,又组建了由汉人组成的绿营兵。八旗军同绿营兵虽然使命相同,都是“政府军”,但战斗力和重要程度就大不一样了。按定制:八旗兵大部分卫戌京师,为国家精锐部队,掌管京师安全;绿营兵则遍布全国各地,数量要比八旗兵多几倍乃至几十倍,清朝电视剧里浩浩荡荡的大都是绿营兵。
2、 “勇”也是兵的一种,类似民兵,一般是临时招募的。“勇”是从雍正、乾隆时期开始出现,当有战争发生时,若八旗和绿营的兵力不足用,则就地取材、临时招募,战事结束后解散,不是国家正式的军队,待遇也差,即便在战争中立了功,也不能长期保留。
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起义时,曾国藩以团练起家,才改非正式的“乡勇”为“练勇”(即湘军),定兵制,发饷粮,称为勇营。勇营的特点是拿国家军饷的私募武装。所谓“兵为将有”,土兵和 军官只忠于自己的长官,不直接效忠皇帝。从此,“勇”基本代替了“兵”,成为国家的主要军事力量。
3、最后一种就是“卒”,我们习惯性谈到的就是狱卒——就是身上是“卒”字的士兵,实际上是看守犯人的。
这种士兵没什么技术性,每天就是管理一下犯人。我们经常在电视中看到,狱卒喜欢在牢房之中喝酒打盹,因为实在是太无聊了,没什么技术性!对于他们来说恨不得上战场打仗去,即便是死了也是为国捐躯。
还有一些资料上显示,古代”兵“指单个的士兵,而”卒“指一小队士兵。
总而言之,清朝队伍有着严格的等级之分,在士兵们的胸前用上明显的字,用来区别对待。在清朝的时候,汉人的地位一直处于比较低的位置,虽然朝中也有汉族大臣,但依旧没有改变满人占统治地位的基本态势。
为什么大清朝士兵的衣服不一样,分别有"兵","卒","勇"?
相信在看很多电视剧里面,大家经常可以看到“兵”“卒”“勇”这些字,但很多人对这这些不同标志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我们先来看看印又“兵”和“勇”的区别,其实用一句话就能很清晰的表达清楚两者的关系,那就是:“兵”是正式工,“勇”是临时工。
清朝的正规部队大致分为两种,一由满人所代表的八旗子弟兵,再有就是由汉人组成的汉兵。他们的衣服上都是有“兵”的。
清朝是当年满人从朱姓汉室王朝手中夺来的,八旗兵是当时清朝的原始部队,在清朝建国以后原来的编制是不变的,也就是不论领军将领、还是普通士兵,全都是由满人组成的。
而在清朝创立以后,八旗兵即使战斗力再强,但人数还是有限,为了有足够的士兵来调遣使用,于是就有了由汉人士兵组成的汉兵,因为汉兵军中的军旗是绿颜色的,所以也叫绿营兵。地位上汉兵是不如八旗兵的,但汉兵和八旗兵都属于清朝的正规武装,他们的军服上都刻有“兵”字。
“勇”与“兵”相比,就是临时工。当时雍正、乾隆朝后遇有战事,若八旗兵和绿营兵不足用,会就地取材,临时招募乡勇组成军队,战事完了后立即解散。他们不属于国家正式的军,最具代表的是清末太平天国时期,曾国藩改非正式的乡勇为练勇(即湘军),定兵制,发饷粮,称为勇营。
严格点来讲,“勇”营的特点是拿国家饷的私募武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兵为将有”,士兵和军官只忠于自己的长官,不直接效忠皇帝,像是自己私募兵团。
兵和勇还都属于国家的军队,而贴着其他字号的属于警察系统了,例如“卒”。科普一下,一般情况下在州县里驻扎的称为“卒”,相当于武装警察;身上是“捕”意思就是捕快,相当于警察;身上贴着 “牢“的就是狱警;身上贴着“驿”的是是驿站里的工作人员;贴着“衙”的就算是现代的法警了,所以,这样区分自然一目了然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真相只有2222个
为什么大清朝士兵的衣服不一样,分别有"兵","卒","勇"?
兵、卒的差别并不大。
兵卒。清朝兵卒基本是指绿营,基本上担负主要作战任务和非作战任务的部队士兵,都称之为兵或卒。如魏武卒、驿卒、骑兵、步兵(也可叫步卒)、火兵、车兵。其中既有战斗兵种,也有后勤兵种,很难分清。
勇。清代独有的制度。所有编练的民团人员,区别于正规军的兵卒。都被称为勇,乡勇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