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张仲景这个人是否真实存在过?
一代“医圣”张仲景,应该不是假的。虽然正史对于他记载颇少,但其著作《伤寒杂病论》可是公认的医学巨著,至今仍然是中医必学。
当然,关于他的记载过少,这是有一定历史原因的。首先他生活在东汉末年,熟悉历史的朋友都应该知道,那是一个大乱世,各大史书、州郡县志都或多或少的有着空白期。而且史书多记政治人物与历史大事,至于其他领域的人和事,那就看心情了,华佗之所以能够被载入史册,那是因为他差点给曹操开过瓢。
至于族谱,当时瘟疫横行,张仲景同宗因病而亡者十有八九,家族元气大伤,再加上战乱,说不定他那一脉,早就没了。
而除了这些,张仲景并不是没有留下一点历史痕迹。
比如这句“仓公发秘于汉皇,华佗存精于独识,仲景垂妙于定方。”出自《晋书·皇甫谧传》皇甫谧之口,皇甫谧认为张仲景氏可以与华佗、仓公并列的医学大家。此外在《隋书》、《唐书》中都有着张仲景的相关记载。
只能这么说,如果连“张仲景”都是假的,那么中医就没真的了!
张仲景作为人们口中的“医圣”,其医术自然达到了顶尖水平,那么这个传奇的医生,在自己的生命过程中都做了些什么事情呢?
医生这个职业在当下算是非常体面的,除了辛苦一点以外,其待遇和地位都算是比较高的。不过在古代就不是这样了,古人最想追求的是功名科举,这才是能给自己带来地位的敲门砖。而医生的地位比较卑微,有很多时期甚至记载着才疏者才去学医的言论。所以张医生本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刚开始的时候也并不是打算当专职医生的。此人在科举考试的过程中也博得了功名,后来一度做到了长沙太守一职,这个职位也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市长了,那个时候长沙也算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城市,从仕途方面来看他还是比较有前途的。
张仲景本人对医学有很高的兴趣,原因就在于他了解过民间疾苦,所以他希望自己的力量可以帮助到民众。他在的长沙行政期间,下发了一个比较特别的规定,每个月的初一以及十五,衙门的大门是完全大开的,任何人都可以来到大堂之上看病。当然了,主任医师就是张太守。
起初民众并不相信,很多人也只是抱着好奇的心态来衙门看热闹。不过随着一个个病人的痊愈,官府里开诊所的事情就传播了出去,以至于后来每次到了这两天固定的日子,很多人都会拥挤在大门口排队就医。
因为就医的地点在衙门大堂之上,所以很多民众都称太守为坐堂医生,这种对医生的新称号也是从这时候流传开来,到了今天还在一直沿用。
在就任太守一年以后,国内就爆发了大规模的瘟疫灾情,张仲景本身拥有一个庞大的家族,根据记载他的家庭人口达到了二百多人。
可是正是因为这场灾情,让他的族人折去很多。后来他有目睹了疫情的惨状,对于一个有救世之心的人来说,他再也忍受不了了。所以他果断从自己的任上下来,彻底告别了自己的仕途,只想专心的攻研药草病理,把这种可怕的疫情给控制下来。
后期的过程就比较艰辛了,张仲景开始了长达十余载的调研游查活动,我们国家的很多高山都留下了他的痕迹,在这些山上他尝遍了各种药材,在深入的了解了各种药材的病理科学以后,《伤害杂病论》也正式“出道”了。
这本书的价值是不可用言语形容的,是一本真正集合了实践研究和理论知识的药理学巨著。后来他不仅依靠自己的学识拯救了家人,就连肆虐的瘟疫也被彻底控制了下来。百姓对于这件事情非常感恩,对于这位救世医者,唯有“医圣”二字才可以配得上他。
张仲景的一生虽然比较坎坷,但概括起来也非常简单。一颗救世的心,一颗医者的心,在历经了灾难困苦的洗礼以后,终成医者大道。历史上张仲景这个人是否真实存在过?
张仲景这个人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过的,虽然在当时的正史中没有其传记,但在其他的历史资料和后来的正史中还是有零星记载的。
张仲景(约150—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邓州市和镇平县一带)人。著名医学家,所著《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后人尊称为医圣。他是南阳五圣之一。
张仲景剧照
东汉末年有位名士叫何颙(?—190),字伯求,南阳襄乡(湖北襄阳) 人。在第二次党锢之祸时被宦官诬陷,逃亡汝南郡境内。何颙曾与张仲景有过交道,非常赏识张仲景的才智,曾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何颙别传》)。意思是说他才思过人,善思好学,聪明稳重,但是没有官员的气质和风采,不宜做官。只要专心学医,将来能成为良医。何颙在《襄阳府志》中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何颙在《后汉书》中有传。
《晋书·皇甫谧传》中的内容也间接地证明张仲景在历史上存在过,其中有这样的话:“仓公发秘于汉皇,华佗存精于独识,仲景垂妙于定方。”在皇甫谧看来,张仲景是与仓公、华佗一样,都留下了宝贵的医学遗产。
张仲景的医学著作,在正史中有记载。《隋书·经籍志》:“《张仲景方》十五卷仲景,后汉人。”
《新唐书·艺文志三》:“王叔和《张仲景药方》十五卷。又《伤寒卒病论》十卷。”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成书于公元三世纪初,共16卷,内容包括《伤寒论》、《杂病论》两个部分。由于兵祸战乱,原著曾经散失。
张仲景剧照
晋代经过名医王叔和搜集整理,把《伤寒杂病论》编成36卷。经后人校定,《伤寒杂病论》一分为二,编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
宋代有个叫高若讷的人,非常博学,他“因母病,遂兼通医书,虽国医皆屈伏。张仲景《伤寒论诀》、孙思邈《方书》及《外台秘要》久不传,悉考校讹谬行之,世始知有是书。名医多出卫州,皆本高氏学焉。” (《宋史·高若讷传》)这段记载说明高若讷曾考校过张仲景的《伤寒论诀》,使世人知道了有这本医书。
尽管张仲景做长沙太守无记载,族谱也无记载,但其他材料还是可以证明张仲景是史有其人。
历史上张仲景这个人是否真实存在过?
存在。是邓州市穣东镇翟庄村张寨村人。此翟庄村六七十年代就叫仲景大队;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医学界来访过,留下有樱桃树,可惜被无知村民以妨碍抗旱浇为名拔出。被穣东一初中张书桥老师发现后,带至校园赶紧栽下,精心护理,只可惜最终没有救活。
历史上张仲景这个人是否真实存在过?
谢邀:
提起张仲景,很多人都不陌生,其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而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甚至这本书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正是当今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
那么为什么有人会怀疑张仲景其实没存在过呢?
其理由大多如下。
其一:认为陈寿在他的《三国志》中,没有提到过张仲景。
但是,我们要明确的一点是,就连现在我们认为的许多拥有丰功伟业的人,在《三国志》也没有立传,甚至是一笔带过,如此说来,纵然是没有提到过也不足为奇。
其二:认为张仲景的遗体被运回故乡安葬并在南阳修建医圣祠和仲景墓这样的大事竟然没有任何明文记载的书提出过。
但是,张仲景可以说是被后人尊称为医圣。虽然传说其在南阳修建医圣寺,但是具体的修建时间是不是安葬之后并不可知,而其《伤寒杂病论》很有可能在其在世的时候,并没有引起广大的关注,对于这样一个人史书没有记载实在是在正常不过的事。
至于其书经后人整理成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而渐渐成为经典,也并非一日之事,或者说,对于撰写史册之人,并没有觉得这值得留下一笔。
其三:甚至有人去看长沙太守志只为了证明张仲景没有做过,而理由是名医传中提过其官至长沙太守。
这时候我们要思考的一个事实是,我们对于古人,尤其是现在看来有巨大贡献的人,往往会将其神格化,或者说至少也会夸张,因此其很有可能并没有做到这个等级,但是这并不代表这个人并没有存在过。
另外,如果说此人真是杜撰,那么《伤寒杂病论》的真实作者,为什么要杜撰出来一个这样的人物呢?意义又是什么?
如此想来,所谓历史并不存在的说法不攻自破。
历史上张仲景这个人是否真实存在过?
谢邀~这题本应该医史文献专业人士来答的。很早以前就看到有人从《三国志》没有记载,张氏族谱里面没这个人,长沙方志没有记载等方面来考证张仲景这个人不存在。。当时确实也纠结过。
我认为是存在的!如果张仲景是假的,中医还有什么是真的?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三国志》《后汉书》中没有提到张仲景的名字。难道就没有此人了吗?张仲景在史书上当然被提到过,只不过他本人没有传记,都是被后人提及的。
第一,人证。例如,魏晋时名医皇甫谧作《释劝论》中提到: 华佗存精于独识,仲景垂妙于定方。
皇甫谧写《释劝论》时间在265-275年之间,距离汉末(220)也不过50年左右,距离华佗所处时代(200年左右),不过100年。
皇甫谧写文章,需要创造一个虚拟人物跟华佗并列?
第二,物证。张仲景的医学著作也在史书中留名了:
隋经籍志:
a.张仲景方十五卷仲景,后汉人。梁有黄素药方二十五卷,亡。 b.医方论七卷梁有张仲景辨伤寒十卷,疗伤寒身验方、徐文伯辨伤寒各一卷,伤寒总要二卷,支法存申苏方五卷,王叔和论病六卷,张仲景评病要方一卷,徐叔向、谈道述、徐悦体疗杂病疾源三卷,甘浚之癕疽部党杂病疾源三卷,府藏要三卷,亡。 c. 张仲景疗妇人方二卷旧唐书经籍志:
张仲景药方十五卷(王叔和撰。)新唐书经籍志:
王叔和《张仲景药方》十五卷宋史经籍志:
张仲景《伤寒论》十卷 《金匮要略方》三卷张仲景撰,王叔和集。至于《何颙别传》的创作时间、作者都是未知,所以我还是觉得《皇甫谧》传的佐证更稳妥。
人证、物证俱在,就应该算是铁证了吧?
历史上张仲景这个人是否真实存在过?
应该是和岳飞过南阳(卧龙岗)手书前后《出师表》碑刻一样真实的存在,而且也不属于韩国襄阳郡,更比让襄阳百姓全城秉烛追思的金大侠所缔造的郭靖黄蓉真实——否则《伤寒论》出自何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