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为何选择煤山上吊,而不南迁呢?

崇祯是个很悲催的皇帝,此人工作勤奋,是明朝历代皇帝里最为勤奋的一个,简直就不想是他们老朱家的人。

可是明明很努力,却依然没能改变亡国的结局,大明三百年江山,最终还是亡在了他的手里!

这样的结果对于崇祯来说却是很可惜,因为当时他不是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啊,那时候虽然北方已经乱成一锅粥,但南方还是大明的天下。而且南京还保留着完整的政府体系,只要崇祯南迁,明朝生死,尚未可知。

这不是没有先例啊,像东晋、南宋,都在南迁之后获得了新生。当年南明为什么败亡的那么快,不是因为对手太强,而是因为自己内部出现了问题,大家为了皇位而互相内斗,给了清兵以可乘之机。要是崇祯过去,完全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出现。

可是等他为什么不先南逃稳定局势呢?

其实这件事情的实质还是崇祯帝太要面子。

起初叛军距离北京还有一百多里的时候,就有内臣给他汇报了情况。在当时和内臣的对话之中,崇祯帝本人就已经有了驾幸南京的想法,不过作为明朝的牌面,如果是因为叛军来了打不过才逃跑,传出去总觉得有损国威。

对这件事情思考了一段时间以后,为了自己也为了国家安全考虑,崇祯帝找来了自己的丞相商量一件事情。他告诉丞相,明天上朝开会的时候,如果有人提出让自己南迁的事情,你作为丞相可不要有什么不同的意见。这句话就等于明摆着告诉丞相自己想南逃的想法,对方得了领导的意思以后也慢慢答应下来,就等着明天给君主铺一个台阶下了。

到了第二天会议开始的时候,没多久就有一帮人联名请求君主南迁,原因就是南京本就是大明建国之地,君主到了那里来稳定形势是再合适不过了。崇祯帝听到这种话以后刻意摆出很为难的模样,不过并不是所有大臣都非常有眼力劲的,有一位重臣就误解了君主的意思。

他看到君主如此不乐意,就在人群中站出来表示自己的君主是明君,怎么可能作出逃跑的事情呢?你们这种想法不是在羞涩君主吗?

估计这位大臣的话说出来以后,崇祯想打死他的心都有了,当着这么多人的面也确实没有让步的选择。虽然最后崇祯挣扎着问了一下大臣们还有没有意见,其本意还是希望有人提出南迁,但是因为这个君主平时太小心眼也太固执,当时他装作不愿意离开的神态又太逼真,所有大臣都怕自己误解了君主的意思而默不作声。

随后崇祯下定决心,告诉大臣们自己无论怎样都不会离开京城,所有关于南迁的提议就不要再出现了(死要面子)。

当然了,要说南迁一事非常稳妥,那也是不怎么正确的。

前面的宋朝就从北迁到南,结果整个国家在南方偏安以后再也没能重新回去,虽然理论上坐守南方可以从长打算,但是这也意味着自己失去了主动权,就当时形式而言,南迁也并不是最好的办法,只不过是相对安全了一点,最好的办法还是在君主的带领下守住北京。

崇祯对北京城还是比较有信心的,在他的印象中,北京城从未被攻克过。等到勤王之师赶来,自己便可以反败为胜,不仅实际利益更大,名声也好听。毕竟天子守国门嘛!

崇祯之所以没离开,抛去心中的害怕以外,他也应该有这方面的打算!

可是,他想多了……

不过最后的结果证明,南迁至少还有希望,呆在北京城就是等死啊!

不管怎么说,这位君主最终还是没能改变什么,城破之后他从东华门而出,再煤山的那颗歪脖子树下,用一根白绫结束了自己的十七年帝王生涯,也终结了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的辉煌历程。

崇祯为何选择煤山上吊,而不南迁呢?

1644年3月18日,李自成攻破北京城之际,崇祯帝选择了在煤山自缢,以身殉国。明朝当时有两都,北京和南京,南京是陪都,有完整的宫廷体系,崇祯在生死存亡之际完全可以选择前往南京,积蓄力量与李自成甚至满清分庭抗礼以致苟延残喘,但崇祯没有,他最终选择了与大明共存亡。

崇祯勤奋努力,也想挽救摇摇欲坠的大明政权,但他生不逢时,他的前几任垃圾先辈留下的烂摊子积重难返,铲除了魏忠贤后,打破了朝廷内斗的平衡,使得东林集团一党独大,既得利益者窃取朝权,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加上天灾人祸、内忧外患,大明江山迅速瓦解。

崇祯也是束手无策,他已是众叛亲离、孤家寡人了,他的那些大臣们见大势已去,早就避他而远之,各忙各的后路去了,哪有心思来管崇祯的死活,因此崇祯在最后时刻是非常憎恨他的臣子的,到死他都在说没有亡国之君,只有亡国之臣,小人误国。

那崇祯帝为何不南迁去南京呢?让崇祯南迁,那无异于逃跑,,这与他的性格是格格不入的,他宁肯死得英勇壮烈,也不愿落个跑路皇帝的恶名;

事实上南方与北方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南富北穷,两方名为统一,实为分治,崇祯帝一直在北方耕耘,其影响力在北方,在南方根本没有号召力,你一个落跑皇帝跑到南京来发号施令那肯定是不招待见的,这一点崇祯是心知肚明的。

朱元璋建都时,都城在南京,,朱棣篡位后迁都北京,并不是因为他以前的封地在北京,主要是北京离蒙古近,当时蒙古部落为明朝的头号敌人,时常南下掳掠,防不胜防,而都城南京路途遥远,鞭长莫及,无法管控北方战事,朱棣死前留下遗嘱“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要后世牢记无论如何都要守住北京,誓与都城共存亡,决不能逃跑当懦夫;也正是这样一句话,注定了崇祯帝最终的悲剧命运。

想当年崇祯帝的先祖明英宗朱祁镇被蒙古也先俘虏后,誓死不降,没有了皇帝再立新君,即使北京城被围多日,几度差点失陷也没有南迁,他们在民族大义方面却表现得非常勇敢。

明朝虽然出了很多荒唐的皇帝,但没有一个是软骨头的,他们都还是非常有骨气的。

正是有了前车之鉴,因此崇祯也不可能做孬人,可以说崇祯是个很有气节的人,他自诩为明君,作为大明的皇帝是不可能敢于南迁,违背祖训,为人耻笑,所以,宁肯选择自杀,也不敢南迁。

崇祯为何选择煤山上吊,而不南迁呢?

感谢邀请!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崇祯帝用家人的鲜血殉葬自己视若珍宝的大明王朝,默默地说:“你们先走一步,朕随后就到。”遗诏,他已经准备好,朕已丧天下,不敢见先人,亦不敢终于正寝。然后,他走向煤山寿皇亭的一棵歪脖子树下,割破手指,在衣襟上血书:朕误听文官言,致失天下,朕尸任贼碎裂,望弗伤我百姓。做完这些,他从容地自殉。

“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随着崇祯的一缕英灵出壳,大明王朝为中华民族史贡献了风骨最硬的一段历史篇章的结句。其评语,实乃悬诸日月,不刊之书!

形势逼人,崇祯为什么不跑呢?

1643年十月,李自成攻破潼关,杀死孙传庭。

次年一月,定都西安称帝。二月初二,渡过黄河一路北上。

这其中,从潼关城破算起,崇祯应该有五个月的时间可以南迁,但最后,他却选择了自殉大明,我分析有下面几点原因。

1、侥幸心理

在崇祯一朝,很可怜,有五次京城危机。

1629年,皇太极直抵北京城下;1632年,皇太极陈兵张家口;1636年,阿济格京郊留字;1638年,多尔衮入寇中原,而这一次,是最后一次。

多次的险中求生,使崇祯少了几分惊慌失措,多了几分带有侥幸心理的镇定。更何况,他还有底牌。

2,我有底牌

崇祯最大的底牌是吴三桂的关宁铁骑,人数还不少,有五万余众。关宁铁骑凶悍强大,一直作为明朝在东北对抗满人的最后一道屏障。并且,关宁铁骑距离京城不远,方便驰援。

除此之外,崇祯还有可号令的各地勤王军队,人数二十多万。虽然这些人不太能打,但至少可以拖拖大顺军的后腿,使大顺军要首尾兼顾。

3,南迁胎死腹中

1644年正月,李明睿曾经向崇祯慎重提出过南迁的建议,他的原话是“天命微密,当内断圣心,勿致噬脐之忧”。后来,崇祯和大臣廷议过此事,结果很多大臣都反对南迁,还说出了不杀李明睿,何以治天下的过头话。

形势比人强,不是心里缺,正常人都明白应该南迁的道理,但有陈新甲议和的前车之鉴,朝臣们不敢明说。

另外,我认为,这是一部分人故意坑崇祯,而另一部分人希望崇祯早死早了,方便投入新主子的怀抱。

崇祯和臣下的关系并不和睦,他面临的环境恶劣,致使心态有点急,对下面办不好事的臣子杀伐严厉。从熊廷弼开始,前后共杀近百名中上级文臣武将,他当政的十七年,大学士这块换了五十多名。可以想到,那些朝中大臣们的日子并不好混:皇帝不好侍侯,危险的岗位急剧增多,满人逼京威胁家人的安全,麻烦不断头,等等。所以,很多心态不好的人想他早点垮台,从后来崇祯和周后曝尸的情况看,他在处理上下级关系方面的确有待改进。

4,凛然的尊严

崇祯帝十七岁登基,接手得过且过的天启乱摊子,内忧外患。不半到年,打垮阉党,整肃朝纲。再后来,就是不断的天灾造成的内患,和凶恶的强盗外患。更可怕的是,在汉奸的带路下,原生态的强盗变成了有文化的强盗,版本升级了。

有一个小故事,那时候是崇祯刚拿下阉党不久,在廷对中,有大臣把他比作汉文帝,但崇祯却不高兴,他认为汉文帝最多算是中上等之流。还有一次,大臣在议事中说唐太宗如何圣明,崇祯说:“唐太宗扫荡群雄,我自愧没有那样的才能,但要说到闺门无序,家法败坏,我还羞于与他相提并论呢。”

虽说明朝设有双首都的成例,有备用的六部系统,但崇祯是按儒家标准做的皇帝,他勤政节俭、坚韧刚烈。南迁的政权有多屈辱,看看南宋就十分清楚。崇祯素有大志,十分明白。

决不苟活,以死徇国,他无疑作了最有尊严的选择!

喏!这就是西逃的图片。

我是链天绝,历史小文的创作者,欢迎大家来探讨和关注。

崇祯为何选择煤山上吊,而不南迁呢?

崇祯是一位悲情的皇帝,胸中怀有强国之梦,但终究因为个人能力有限,无法扭转大明朝颓废的大势,最后自缢万岁山,成为亡国之君。

崇祯皇帝不愿意南迁应天府重整大明之威,而是选择在北京城自缢身亡,不是真的要恪守什么“天子守国门”,只是他自己拉不下脸南迁,放弃了大好的机会。

明毅宗这一生虽然悲情,但性格多疑、刻薄寡恩,任何事先想到的都是他自己的脸面,根本不考虑替臣子周旋。最典型的就是首辅陈新甲,他的脑袋被砍得的确是冤,完全就是替明毅宗背的锅。

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放在这里,还有哪个臣子愿意在朝会上主动提出南迁应天,配合崇祯演戏,让他借驴下坡?

何况,李自成攻入北京的结果也只是大明亡了,然后就是新朝再立,对官员来说只是换了个老板而已。

与其被性格多疑的崇祯砍头,还不如老老实实的等着李自成的新朝呢。

崇祯后期的朝中官员大部分如此,麻木腐化,贪图享乐才是他们的首要意义,至于大明朝的前途与他们无关。

典型的例子就是大顺军攻破北京后,崇祯最后一任内阁首辅魏藻德,竟然带着一帮大明的朝臣去找李自成要官做。

有这样的退路可以选择,就更没有人会主动站出来为崇祯分忧了。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崇祯错误的看错了形势,也低估了李自成的实力。

实际上,当孙传庭出潼关战死后,李自成顺手打下开封,并杀了福王朱常洵,崇祯就应该南迁了。

然而崇祯错估了形势,他根本没有意识到李自成的实力已经今非昔比了。

他认为李自成渡过黄河后进入山西,不敢去攻打重兵把守的大同、蓟州一代,而是攻打北直隶的保定。

这样一来,他就可以调集大同、宣府、宁远等地驻军勤王,从而对李自成展开南北夹击之势。

但李自成毕竟是征战沙场的老油条了,他没有攻打保定,而是一路进攻太原后,直取大同,破了崇祯的南迁之梦。

这个时候,崇祯想迁都都迁不成了,只有以死殉国!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崇祯为何选择煤山上吊,而不南迁呢?

明朝末年局势败坏,关外有建奴虎视眈眈,内有农民军到处造反,一时间天下狼烟四起百姓民不聊生,在李自成攻破北京之后崇祯选择自杀殉国,算是给天下最后一个交代,那么作为陪都南京其实一直都有一套预备的政治班底,崇祯为什么宁死不选择南迁我认为有以下三个原因。

崇祯性格的致命弱点

大家都知道崇祯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帝王心术课程,不知道如何驾驭群臣,他在位十七年竟然换了19位内阁首辅,没有一位能够做到退休。这就说明崇祯没有知己的心腹文臣,多数得权者都是迎合他的心思。例如温体仁,周延儒之辈,当时李自成一路北上攻克陕西,山西之后对北京有合围之势,朝中大臣李明睿上奏请求崇祯南迁,或者把太子首先迁到南京以防万一,后来朝中大臣为博好的名声痛斥李明睿该立刻处死,称不杀李明睿不足以安民心等口号,后来迁都一事就此搁浅,崇祯猜忌遇事不决断的性格,让大明朝错过了最后一次翻盘的机会!

山海关吴三桂的希望

山海关的关宁铁骑是明朝最后一只具有战斗力的野战部队,一直驻守在边关以防鞑子来犯,当时驻守山海关的是守将吴三桂,这坑爹的货得到京城告急的消息之后因为不能判断形式,故意拖延行军速度才走了一半路程京城就已经被攻陷,得知崇祯自杀后不仅没有为君父报仇的心思反而直接打道回府,最后剃头投降了满清,只能说崇祯太过倒霉,文臣都是嘴炮,武将又贪生怕死。

君王最后的气节

明朝开国到灭亡期间的两百多年,硬气一直是他的代名词,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不称臣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崇祯是最后的执行者,他虽然不是一个称职的皇帝,但是他是一个英勇的男人,为了国家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崇祯遗言:朕凉躬圣意,有伤天德,死去无颜见祖宗。故去面冠,以发覆面,任贼分割,无伤百姓一人!

到死还在牵挂着天下百姓,我想他也是唯一一个令人怀念的亡国之君吧!

崇祯为何选择煤山上吊,而不南迁呢?

文|小河对岸

在我国的帝制王朝中,明朝的灭亡最令人哀叹痛惜,最为根本的原因在于明朝灭亡之后,迎来的不是一场简单的改朝换代,而是一场文明浩劫。明末大儒顾炎武曾说道: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而明朝灭亡又与宋朝灭亡不同,宋朝灭亡是因为在军事人根本打不过,而明朝却完全可以熬过去。关于明朝有一句广为流传的热论,其言道:明朝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主死社稷。从表面上来看,是颂扬明朝的气节。但从另外一层面上来看,也可以说明朝之亡,是亡于体制过于僵硬。

在我国的文化中,有许多看似互相矛盾的俗语,比如:士可杀不可辱,大丈夫能屈能伸。这两句俗语看似互相冲突,其实并不冲突,因为这两句话评断的并不是同一地位、阶层的人。“可杀不可辱”是对“士”的职业道德要求,而“能屈能伸”则是衡量大丈夫(君王、卿大夫)的标尺。

如果有哪位君主、卿大夫因为被人骂了几句、被人侮辱几下就要跟人拼死拼活,人们不会称颂其勇敢,只会怨其不堪任事。对于君王、卿大夫来说,其个人生死时常关系到民族、国家、宗族的兴衰存亡。故而,能屈能伸、忍辱图存才是君王、卿大夫该有的作为。而真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再寻短见,也仍不失气节。可是,崇祯帝其实并没有被逼到崖山的地步。

崇祯帝继位之后,内有农民军起义之患、外有后金寇边之难,长期不休的战事使得大明内外交困、顾此失彼。然自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即位,后金曾多次向大明表明议和的意愿。明朝虽对议和很迫切,却讳莫极深,谁也不敢轻言议和。崇祯在位后期,李自成的起义军越来越壮大,眼看就要进逼京师,迁都南京已经成为王朝延续的唯一途径,但是,迁都一事始终议而未果。

崇祯帝其实也想议和与迁都,而摆脱暂时的困境。但是,议和与迁都这等事并不能出于君王之口,只能由大臣提出,然后进行廷议,最终再由皇帝准议。明朝议和与迁都之所以未果,就是因为大臣们不肯配合。袁崇焕、陈新甲之死,也都是被扣上了主和的帽子。在李自成进逼北京之际,崇祯也事先授意内阁首辅陈演提出迁都一事,可是第二天朝议之时,无论崇祯如何逼问,陈演始终装聋作哑,绝口不提迁都之事,而令崇祯怒火中烧。

崇祯留有遗书,说诸臣误朕,文臣个个该杀。让崇祯帝恼的就是大臣们不但不配合,甚至还公然唱反调,阻扰议和与迁都。但大臣们之所以不愿意配合崇祯帝,一方面固然是一旦提出议和与迁都,就必定要承受骂名。另一方面的原因,更在于崇祯帝自己不愿意分担责任,而总会甩锅给大臣,陈新甲之死正是如此(陈新甲主张议和,也是出于崇祯帝的授意)。在这一点上,崇祯帝要比宋高宗差得多。

两宋之交,秦桧能主和成功,也是出于宋高宗的授意。但宋高宗对秦桧还是不错的,让秦桧专相了近二十年,加秦桧为太师,并进封为秦、魏两国公。秦桧临终之际,又被加封为建康郡王;死后被追赠申王,谥号忠献,赐神道碑,额为"决策元功,精忠全德",享受了人臣最高礼遇。不论南宋后来对秦桧如何断论,至少宋高宗是厚待秦桧的。

秦桧死后,有大臣以议和之事而非议秦桧,而宋高宗却说议和是自己的主张(《宋史·高宗八》:...丙寅,诏曰:讲和之策,断自朕志,秦桧但能赞朕而已,岂以其存亡而渝定议耶?近者无知之辈,鼓倡浮言,以惑众听,至有伪撰诏命,召用旧臣,抗章公车,妄议边事,朕甚骇之。自今有此,当重置典宪)。所以,崇祯帝想议和与迁都,而大臣不愿附和,在很大程度上也跟崇祯帝的行事作风有关。如果下属替领导背锅,仍会被领导卸磨杀驴、秋后算账的话,这位领导也必然会成为“孤家寡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