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时的推恩令为何既被赞为大智慧也被称为温柔的毒药呢?
如果没有文景时期的压制,就算推恩令再强硬,诸侯也很难被摆平!
汉武帝推行的推恩令,大家都看得出来,这是朝廷对诸侯的一种阳谋,可是,当时众诸侯的实力已经非常弱势了,根本就没有反对或者反抗的能力,因此,只能是看着推恩令摆平了自己。
诸侯对朝廷的威胁,或者说诸侯对刘氏皇朝的挑战,其实并不是汉武帝才开始意识到的,而是早在汉文帝时期,当时的皇帝跟朝中诸臣,他们就已经感受到了这股力量,早晚有一天会成为皇室之患。
也正因为有那样子的一种隐忧,才会有汉文帝跟贾谊的计策,当然那个时候的江山,还处于不是很稳固的时期,所以汉文帝跟贾谊,他们两个人并没有推行推恩令,而是采取局部压制的计策,先针对齐国,还有实力不弱的淮南国。
刘室江山到了汉景帝之时,江山的稳固,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了,或者说,当时的主政者认为,自己是时候敲打一下那些让自己觉得威胁的诸侯了。当时的晁错向汉景帝献出了压制众诸侯的计策。
当然,跟汉文帝当时的情况有所不同,这个时期的压制计策已经有了推恩令的模样,可以想象到的是,那个时候的众诸侯是怎么应对的,他们认为只要大家团结起来,朝廷在他们眼中也是可以惹一下的。
吴楚七国,从一开始的信心满腹,到最后的失败,这是意料得到的结果。除了没有比较有力的反抗之外,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当时的汉景帝,他交出了晁错,让吴楚七口没有理由继续地进逼朝廷。
当然,吴楚七国经此一役,实力就更为弱势了。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刘室朝廷里面的诸臣,才开始萌生了将诸侯问题彻底摆平的念头。推恩令一出,那些被压制多年的诸侯,实力已经无能抵抗朝廷的压制,只能乖乖地照办,把自己手上的土地和权利,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然后分给了底下的子弟。从这个时候开始,汉室不再有诸侯之忧。
当然,还有其他的原因,也就是这个所谓的:温柔的毒药!
因为推恩令给了诸侯子弟中那些原本没有继承资格的人以机会,原本这个爵位和封地,除了世子以外,其他人就只能敢看着。现在可不一样了,大家可以雨露均沾了。人都是自私的,有点封地,总比没有好吧!所以,如果诸侯们反对,他的那些儿子们估计就得子啊背后搞事情了。当年淮南王叛乱,就是因为被自己儿子告发,结果功亏一篑。
汉朝时的推恩令为何既被赞为大智慧也被称为温柔的毒药呢?
推恩令在西汉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是通过缓和的方式逐步削减诸侯王的威胁,的确可以称为温柔的毒药。但是很多人对推恩令有误解,首先它是符合西汉武帝时期中央强于藩镇的历史特点而不能放到其他时期;其次推恩令并不是一种单一的手段,而是需要与“酎金夺爵”配合使用才有效果。
汉初,由于并非依靠一己之力打下天下,刘邦不得已封了八个异姓王,但天下逐渐稳固,这些诸侯王或反叛失败被杀,或被刘邦治罪除掉,各诸侯王换上了自己的兄弟子侄。刘邦或许认为,同为刘氏宗亲,必然戮力同心。但随着时日过去,各诸侯王与皇室关系渐远,加上在封国拥有兵权、官员任免权、财政铸币权。渐渐威胁朝廷,成尾大不掉之势。汉景帝听从晁错建议,削藩,最终引发吴楚七国之乱。虽然倚仗文景之治攒下的雄厚国力以及启用了名将周亚夫,成功平定叛乱,但是诸侯王的问题成为统治者不得不考虑的。
于是,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其实也是延续汉文帝是贾谊提出的“众诸侯而少其力”的主张。由于古代嫡长子继承制度的严苛,只有嫡长子能继承封地爵位。而推恩令以“恩”的名义,将诸侯王的封地分割分封给其他嫡子和庶子,诸侯王的封国小了,力量自然薄弱,几代以后,难以与中央抗衡。从这内容看,推恩令是一个长远计划,靠时间削弱诸侯王力量,以保证中央稳固。但是,事实上并不仅仅是这样。有两个重点。
一、推恩令的实施必须是在中央绝对强于藩镇的情况下才能实施。
汉武帝可以用推恩令,因为那时候经过七国之乱,诸侯王中最强的几个已经被打的或被消灭或萎靡不振,其他诸侯国实力更是难以与中央抗衡。这种情况下,才可以用推恩令来防患于未然。只有中央绝对强于诸侯,他们才不敢违抗命令,乖乖地把封地分割给其他儿子。如果换了一个臣强主弱,地方势力远胜于中央,哪怕只是勉强和中央持平,都不可能推行。比如唐后期藩镇割据、明初期诸王镇边、清康熙年间三藩。他们都有较高的军事实力,一旦强行“推恩”,只能逼反他们。
二、推恩令不能单独使用,要配合酎金夺爵,否则夜长梦多。
之前说了,推恩令说白了是防患于未然,是一个长期削弱诸侯王的过程。这就有了隐患,因为你不知道中央的实力能否在诸侯王被足够削弱之前依然保持绝对优势。若果经过若干代,诸侯王的封地还没有被削弱到足够小,而中央实力却明显减弱,怕是仍然会被诸侯王颠覆。所以,汉武帝有颁布了酎金律。所谓酎金,就是汉朝规定诸侯每年要向朝廷进献黄金祭祀高庙。进献黄金数量按照诸侯封地的人口计算,每千人进献四两。这对诸侯王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在古代冶炼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要成色好点黄金就只能走量了,依靠更多的金矿。但是一旦被分割领地,势必更难有成色好的黄金。于是,汉武帝就以这个借口,对诸王、侯进行处罚。一次酎金成色不好,削减封地,两次降爵,三次夺爵,诸如此类。仅元鼎五年这一年,汉武帝就以酎金成色不好为由,将106个列侯夺去爵位。这是当时全国所有列侯数量的一半!就这样,这些诸侯的封地全部变为郡县,成为朝廷直属领地。
此外,汉武帝还颁布其他法令,禁止官员与诸侯王随意交往,派遣官员监督诸侯王。而这些诸侯一个个又被酎金压迫着,再也没有心思动什么造反的脑筋了。
汉朝时的推恩令为何既被赞为大智慧也被称为温柔的毒药呢?
推恩令,按字解释就是推行恩惠的政令,这不竟在古代,现在看来还是大智惠,这是管理国家必备的条件。
一,在古代实行的分封制,使封区内的诸候做强坐大,朝廷强胜是他们都是乖宝宝很听话,家长让干啥就干啥,一旦朝廷有点风吹草动,他们就兴风作浪,反判朝廷,弄的皇帝睡不了安稳觉。
二,推恩令,就是把一个蛋糕切开大家分着吃,就是把原来地方诸候王一人世袭的封地,分封给他的兄弟,叔侄,削弱地方势力割据的苗头,这样不动枪不动刀就分割了诸候的实标控制权,从此他们再没有能力与廷抗衡了,使国家免去了因诸候坐大引起的战乱。
至于说是温柔的毒丸。
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看你站在什么立场上去说话,要是站在诸候的立场上当然是大毒丸,要是站在国家和百姓的立场上,他就是大智大慧。
汉朝时的推恩令为何既被赞为大智慧也被称为温柔的毒药呢?
西汉初,晁错向景帝献削藩策导致“七王之乱”,汉室国力大衰。景帝崩,刘彻继位,是为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大臣主父偃建议武帝推行《推恩令》!令各诸侯分封自己的公子,这一政策极易引发各诸侯国的内部矛盾导至内乱,使其自顾不暇,不再觊觎朝廷大权,实在是绝妙上策。加之董仲舒改造了儒家经典,加进了阴阳五行、君权神授等内容,使皇权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这样就极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为汉代几百年统治奠定了基。所以说,这个《推恩令》是大智慧,也是“温柔的毒丸”。
汉朝时的推恩令为何既被赞为大智慧也被称为温柔的毒药呢?
中国历史上的“推恩令”这一政策,实施者是汉武帝刘彻,汉武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在其在位期间,汉朝的国力是很强盛的。但是,对于那时候的汉武帝来说,藩王势力对于皇权有着一定的威胁,而怎么削弱这些藩王的权力也成了汉武帝比较头疼的问题,也就是这个时候,汉武帝的一位大臣“主父偃”给汉武帝献上了一个提议,这个提议被汉武帝采纳,并颁布以及实施此项法令,这便是“推恩令”。
在那个历史时期,一些比较大的诸侯国,有着数十座城的拥有、使用权,“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于是,在汉武帝时期,就有了“推恩令”的出现。诸侯王的爵位和封地一般都是世袭,就是这一任诸侯王去世后,一般都是由嫡长子一人来继承,继承的是整个诸侯国,而其他庶出的子孙是得不到什么土地的。
而“推恩令”则是规定,诸侯王除了让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的庶子在原封国内封侯,新封侯国不再受王国管辖。在古代,“一夫多妻制”,哪个诸侯王还没几个孩子呀,在“推恩令”实行之后,“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
为什么说“推恩令”是大智慧呢?
首先,汉武帝实施“推恩令”是非常高明的,是以“恩赐”的名义来分裂诸侯国,让诸侯王的后代“共沐皇恩”,嫡长子继承王爵,其他的如庶子则在原诸侯国内封侯,这种政策对于汉武帝来说,不用一兵一卒就能分解诸侯国势力,而且,还能让那些封侯的庶子对他这里有感激。既分解了诸侯国势力,又赢得了好名声。使得诸侯国会越分越小,而中央集权则会加强。
而为什么说是温柔的毒丸呢,我想这应该是对诸侯国而言的。
对那些诸侯王而言,汉武帝此法令可谓毒辣,简直是赫赫阳谋。那些诸侯王也不是傻子,很清楚“推恩令”这个法令一实施,会得到庶子的拥护。因为对于庶子而言,本来王爵对他们而言就几乎没什么关系,而“推恩令”却能让他们能够“裂土封侯”。而对于诸侯王而言,他们能够想到将来自己的封国会被瓜分为好几份,再难独大。哪怕预见这种结果,这些诸侯王也无可奈何,因为瓜分他封国的是他的孩子,不是其他人。所以,对于诸侯王而言,“推恩令”就是一个“温柔的毒丸”,他们只能吃下去。
汉朝时的推恩令为何既被赞为大智慧也被称为温柔的毒药呢?
谢邀!
西汉从文帝、景帝两代起,如何限制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是皇帝面临的严重问题。
汉文帝时,贾谊鉴于淮南王、济北王叛逆对抗中央的事件,提出巜治安策》,“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具体方法是,让诸侯王各分为若干国,使诸侯王的子孙依次分享封土,封土广大而子孙少的人就虚建国号,国号由皇帝定名,待其子孙出生后再分封。
文帝在一定程度上釆纳了贾谊的建议,但是没有完全解决问题。
轮到景帝即位,晁错上了一道《削藩策》,景帝采纳晁错的建议削藩,诸侯王认为是要向他们开刀,吴王刘濞胸怀野心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叛乱。景帝慌忙命周亚夫平叛,周亚夫一面令梁国坚守,一面断其后援,再追而击之,三个月内平息了叛乱。
虽然经此一役打击了一些诸侯王的势力,但是到了武帝初年,一些大的诸侯国连城数十座,地方千里,并且诸王不思感恩和报效朝迋,反而骄奢淫逸,经常违抗中央命令,严重威协中央集权巩固。
经过高祖以来的与民休息,轻摇薄税,大一统帝国的国势己相当强大,可是汉武帝仍然面临三大问题:第一,诸侯王有较强的政治、军事实力,是帝国不稳定的因素。第二,土地兼并严重,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不断发展。第三,匈奴不断入侵,两越不停制造事端,边境不安。汉武帝决心加强中央集权,免得外面的敌人未攻进来,内部被自已人先瓦解了。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春正月,朝臣主父偃上书汉武帝,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
汉武帝准奏,并发布《推恩令》。
不少王国也分为若干侯国,按照汉制规定,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侯国不再属于原诸侯王管辖。
西汉原先实行的是郡县制,制定《推恩令》是在原郡县制基础上的改进,由原来诸侯王所管辖的区域,只由其长子继承,改由其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长子继承王位,其它为列侯。因此,封地大的王国被分成封地较小的侯国,这个过程直接导致了王国的缩小和朝迋直辖土地的扩大,这样一来,朝庭不费吹灰之力,就使得王国自行瓦解。
从此以后,侯国的辖地仅有数县,并且犬牙交错,难以成片形成反叛势力,彻底解决了诸侯势力日益膨胀、国家不堪重负而又养虎为患的问题。
巜推恩令》是朝迋的智慧,是诸侯王的毒药,这毒药限制了他们的特权,困住了他们的手脚,只能乖乖地听从皇帝的摆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