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赵公明、比干、范蠡,到底谁是正财神?

为什么这些人都能和“财神”有关系,这个评判标准是什么?

见利忘义是心灵的溃疡,纸醉金迷是人生的流浪。 在现如今这个“半生累,只为钱”的社会下,不讨好“财神爷们”怎么可能赚到大钱呢?

在中国古代道教神话中,有“二文二武”四位财神爷,分别是比干、范蠡、关羽、赵公明。

关羽“武财神”

关羽因其在世时有情有义、言之有信,一身正气耀古今而得到了后世的赞美与敬佩。 古代社会没有类似于“消费者协会”这种维权机构,商人们全凭“诚信”二字做生意,放眼古今,除了关二爷有谁能当的起一个“信”字?

商人们将关羽当做财神供奉,是一种尊敬,也是一种“告诫”。 孔老夫子说“信神如神在”,关二爷这尊财神代表的是诚信! 由此可见,古人们将“诚信”二字当做神明来看待。

反观现如今的商人们满口“诚信道德”,实则做的都是“亏心的生意”,偷税漏税屡见不鲜,假药假酒为祸人间,看似暴利满满,殊不知纸糊的老虎总有一天会被捅破,到时候不但赔了钱,还丢了做人良心! 比干“文财神”

比干是商朝末年的一代名臣,为人正直无私,刚正不阿。 比干在纣王统治下的商朝中任宰相一职,曾多次劝诫昏庸无道的纣王应当勤于朝政远离女色,被妖妃妲己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妲己设下奸计,骗纣王得了绝症,只有用比干的“七窍玲珑心”作药引子才能医病,纣王思来想去还是派人挖了比干的心。

比干被挖去心脏后并没有死,而是做了一个梦,梦中他落在了一棵树上,树下坐着一个老头,老头对比干说:“你虽然没了心,却能当上财神!”

比干一脸不解的问道:“老者何出此言?” 老头说:“你没有心,做事便公道了,以后你就做一个掌管天下钱财的财神吧!”从此比干便成了人间的财神。

被挖去了心脏的比干没有了“私心”和“贪心”,不受香火左右,无论贫富均一律相待,象征着公平公正,是民间香火最旺盛的财神爷。 在中国古代便有了“公平交易”的思想,更把象征着“公正”的比干视为神灵,其实每位商人的心中应该装着一杆秤,这杆秤上放着良心和公正。 赵公明“武财神”

赵公明是一位身兼多职的财神, 早在晋国时期,老百姓将赵公明看做是监督鬼神的大将军, 到了元代,赵公明才摇身一变,成为了能去病除灾、招财进宝的财神爷。 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榜》中将赵公明描写成了祝武王伐纣的功臣,因为他为人正直面黑心善,所以姜太公封他为财神。

赵公明“一夜暴富”成为了最富有的暴发户,每当人间有灾荒出现时,赵公明都会向穷苦百姓施舍财宝,因此赵公明非常受人们的爱戴。 古人认为“布施”是一种无私的美德,古语有言“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 一个人越是富有便越应该行善,古天乐在内地盖了一百多所学校,成为了“只有太阳才能黑的人”,名声和口碑是金钱买不来的,心灵富足才是真正的富有。

范蠡“文财神”

范蠡出身贫寒,但靠着发奋读书改变了人生的命运。 范蠡博学多才心有良谋,在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国之后激流勇退,与西施隐居乡市经营商铺,范蠡在经商期间三次成为巨富,三次散尽家财救苦救难,是中国古代“儒商”的鼻祖。 范蠡除了超高的商业头脑之外,他勤俭节约的个性,也成为了他富可敌国不可缺少的因素。 百姓们尊敬范蠡,商人们崇拜范蠡,范蠡便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后人供奉的财神爷。

在四大财神中,范蠡是唯一一个最真实、最朴实的财神形象。

其实,所谓财神只是人们心中对“金钱”的一种精神寄托,其实古人对财神的理解比现代人要更为深刻, 在古人的眼中,他们拜的并不是“神”,而且“诚信、公平、布施、勤俭”。 一个商人如果在这四点上,做到了问心无愧四个字!那么拜不拜财神,又有何影响呢?人在做天在看。

 关公、赵公明、比干、范蠡,到底谁是正财神?

财神届也有鄙视链?

恭喜发财!

这是过年期间最流行的一句祝福语,而且老少咸宜,对谁都能说!

中国人爱财,毋庸讳言!供奉起财神来,那是诚心实意,早晚烧香,朝夕致意,一点都不含糊。而且,为了怕财神爷事情太多,工作太累,(也可能主要是怕忙不过来,照顾不到自己吧?)就多找几位来干这份工作,比如题目中列举的这老四位:关老爷、赵公明、比干和范蠡。

不过,这个题目有点挑事的意思,啥叫谁是正财神?难道财神届,跟《红楼梦》里的金陵十二衩一样,还分个正册、副册不成?这是赤裸裸的鄙视链呀!

今天,咱就说道说道,揭揭财神爷的老底,先看看他们老四位是是怎么当上财神的?

关公:光有忠义是不够的,还得靠老乡!

这老四位里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关老爷了,商铺里供着的几乎都是一缕长髯、面如重枣,手拿青龙偃月刀的关羽。

关老爷是个了不起的人,儒释道通吃:在儒家看来,他忠肝义胆,义薄云天,因此,被奉为武圣人、亚贤;在佛家看来,虽然关羽生前杀伐太多,但他也很有“佛缘”,据说天台宗的创始人智者大师度化了关羽,而关老爷变成了菩萨,是为伽蓝菩萨,守护者佛教的伽蓝圣地;而在道教这里,关老爷更牛,直接称帝,是为关帝。

不过,关老爷这个财神,一开始可不是专业的,而是半路出家。隋唐以后,关老爷的神话才开始流传。最初,是将他作为一些行业的祖师爷,比如买豆腐的(关老爷年轻时的职业)、打铁的(关老爷也干过这个行当)、剃头的(大概因为关老爷也使刀)等等。

直到清代,关羽才变成了财神。为啥呢?几种说法:一是关老爷重义轻利。关羽曾经在刘备最背的时候,投降了曹操。曹操把他当宝贝,上马金、下马银,但是关羽不为所动,当他打听到刘备下落的时候,拍拍屁股就走人,把老曹送他的金子银子原封不动的奉还,挂印封金,一介不取,这样的人是所有商人的典范啊:诚信为本、公平交易。

二是说关老爷算账算的好!关老爷带兵,可不只是打打杀杀啊。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保障很重要。据说,关老爷长于算数记账,还发明了日清簿,大概类似现在的账本吧。商人搞企业,财务是很重要的,一般都是老板亲自抓,关老爷技术这么好,封为保护神也是合情合理的。

三是关老爷是山西人!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为啥直到清代关羽才被奉为财神呢?明清以来,晋商可是大大的发展,在全国甚至海外做生意。关羽的正直、忠诚、讲义气,是山西人最响亮的名片。所以,晋商所到之处,都会出资修建关帝庙,关羽是“得财有道”最好的代言人,晋商和关羽“互惠共赢”、相得益彰。

赵公明:我其实很凶的!

赵公明是这老四位里面起点最低、背景最差的,甚至还有点黑料。因为,他最早不是人家人爱的财神,而是人们敬而远之的瘟神。

赵公明最早出现在魏晋时期干宝写的《搜神记》里,他的本职工作是管鬼的,职责是“督鬼下取人”,也就是派小鬼去阳间拿人。而西晋末年的《太上洞渊神咒经》进一步说,他主要是“行瘟疫病”,也就是人见人怕的大瘟神。到了元代,瘟疫行业又作了细分,赵公明的工作又有调整,变成了主管痢疾的瘟神,这大概是他的职场上的至暗时刻!

不过,按照物极必反的原则,老赵也会触底反弹了,首先,《玉堂大法》给他安排了个新岗位,他“以威直充玄坛大将“。后来,《搜神广记》给了他一个新履历,开始洗白,”被玉帝旨,召为神霄副帅“。到了明初,有个山东文人,将赵公明的传说糅杂到一起,写了本《琅琊金石辑注》,这里赵公明就多了“求财利宜和合”的职责,开始接掌财神之职。

这些内容,被《封神演义》充分吸收了进去。随着这本书大畅销书的流行,赵公明作为财神的地位,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赵公明和其他财神不大一样,他头戴铁冠,手持宝鞭,黑面浓须,身跨黑虎,面目狰狞。他为啥骑老虎呢?宋代苏轼的弟弟苏辙曾说:富贵若骑虎。意思是,凡夫俗子只看到人家吃肉,没看到人家挨打。富贵有啥好的,就像骑老虎一样危险啊!但是,没有风险哪有利益啊!富贵险中求嘛!骑老虎也就成了富贵的代称!

比干:我是个公正无心的苦人!

比干出身高贵,是纣王的叔叔,而且他还是个忠义之臣,《论语》里说他“谏而死”,也就是死在了老说实话、老提意见上。

《封神演义》里的故事就比《论语》精彩多了。话说,妲己唆使纣王搞个神仙“趴”,实际上,请来的都是狐狸精。席间,狐狸骚臭难闻,而且,有的道行浅,还露出了狐狸尾巴。钢铁直男比干看到了很生气,他派人查出这些狐狸的来历,放火全给杀死了,还用未烧焦的狐狸皮做了一件皮袄献给了纣王。这可把妲己气坏了,这些狐狸可是她的亲朋好友啊!

于是,妲己谎称自己得了重病,必须要一片七窍玲珑心才能治得好,而这玩意,只有比干有。于是,色令智昏的纣王跟自己的亲叔叔索要其心。比干大骂妲己,但也无法,只好剖心给了昏君。他死后,被封为北斗七星之一,后来到了人间,做了财神,主要是因为他没有心,没有心就不会偏私,而且他为人耿直、公正无私,他来管财富、财运,大家都放心。

比干生前是个文臣,他做了财神也是个天官的样子:白脸长须、面带笑容,手持如意,身携聚宝盆,身边有“招财”、“进宝”相随。

范蠡:生财有道的专业人士!

财神里最专业的非范蠡莫属。

这位老兄最初搞政治,辅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打败了吴王夫差,灭了吴国。

但是,他认定勾践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于是急流勇退,辞职不干了,带着美人西施,跑到了齐国。

齐国是当时经济最发达的国家,范蠡长袖善舞,经商有术,很快就积累了巨额财富。齐王知道他是个能人,想请他干CEO。但范蠡看透了官场,于是退还了相印,散尽了家财,溜了。

他跑去了一个叫陶的地方。为啥来这里呢?范蠡眼光独到,他认为这里是交通要道,大家来来往往都要经过这里,客流量大,在此经商,必然能发家致富。于是,他就在此定居,自称陶朱公。很快,他又积累了万贯家财,成为福布斯富豪排行榜的首富。

范蠡深深的明白,日中则昃、月满则亏,在战国那个乱世,财富太多不是好事,于是,他又两次将家财分给百姓,算是做了慈善事业吧。这么大的手笔,老百姓能不喜欢吗?于是,天下人都赞美他,拜其为财神!

有正就有偏!

所谓的正财神,是指供奉的位置而言。关和赵被称为武财神,比和范被称为文财神,他们在民间影响力最大,供奉时都居正位,都是正财神。民间,还有一类财神,比如五路神、五显神、五通神、利市仙官等,被称为偏财神,他们影响力小一些,只在某些区域盛行。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正财神是全国粮票,各地都认;偏财神是地方粮票,使用范围有限。

当然,不管是正财神还是偏财神,能让你发家致富的都是好财神。

最后,恭喜发财!

 关公、赵公明、比干、范蠡,到底谁是正财神?

中国历史上的财神可不止这四个,如果细说的话有好几十个,而各个财神的由来也极为难考究,有的道教封赐的,有的是民间信仰。而关公、范蠡、赵公明、比干等其实都是正财神,从民间到宗教,能封正财神的都是文武官员。

正文财神
  • 比干

商纣王的叔叔,小说中妲己要陷害比干,便在纣王面前说比干的心是七窍玲珑心,能治纣王的病,比干虽然知道是妲己要害他,但最后还是把心挖出来,待路过街道时一老太太问他“人无心能活吗?”比干听了就死了。

历史上比干是河南卫辉人,比干庙就在河南卫辉,在此地流传着比干成为财神的传说。说是比干挖心死后升天,玉帝可怜他,因他为国尽忠挖心死了,玉帝认为他没了心就不会生贪念,所以封他为财神,这是道教的封赐。

  • 范蠡

范蠡被封财神是因为他有经商的天赋,被称为“商圣”。范蠡精通韬略,原是春秋时期的越国名臣,辅佐勾践成就大业后就弃官从商,又三掷千金三散千金,所以世人尊他为财神。

民间还有流传范蠡后来靠卖陶器发财,说他是制陶的祖师爷,当然这是我从野史里看到的,历史资料并没有记载。

  • 李诡祖

很多人并不认识李诡祖,但他有一个很牛掰的特点,我们现在看到的诸位财神的穿扮都是以他为原型的。

李诡祖是北魏梁县县令,今河北曲周县人,他为官清廉,爱戴百姓,通常把自己的俸禄都拿出来救济穷人。在他死后百姓为了纪念他就为他立庙,唐朝时被封为“神君增幅相公”、元朝被封“福善平施公”,其实我们平常在石庙见到的财神造型最像的就是他了。

正武财神
  • 关羽

关羽其实算是全能神了,求平安的香港警察、黑社会拜关羽;求发财的商人、百姓拜关羽,就连佛教、道教也拜关羽。人们喜欢拜关羽是因为他忠肝义胆,商人拜关羽是因为他不为金银所动,以前的商人坚信诚信交易,童叟无欺,所以把他奉为财神,为维护传统的道德秩序。

传说“关二爷平时都眯眼,一旦睁眼必杀人”,所以喜欢纹身的朋友不要纹睁眼关公。

  • 赵公明

这么多财神中,除了关公外,流传最广的就是赵公明了,这也导致他的传说最为混乱,有的说他是商朝武将;有的说是经商能手;有的说他是木材商人;还有说他是冥神,收瘟布疫的五瘟神之一等等。

这也是把赵公明当全能神了,他的历史现在也无法考究,反正我们知道他是财神就行了。

综上所述,每个地方的风俗不一样,信仰的神也不一样,有的寺庙关羽为正财神,有的赵公明为正财神,但文财神的打扮却都是李诡祖的造型,其实以上说的几位都是正财神,不分高低。

下面再介绍一下另外一些财神,为啥有这么多财神?因为除了正财神,还有偏财神啊。正财神保佑做正当生意的人,偏财神照顾做偏门行业的,比如那些古代的绿林好汉、江湖侠客,现在那些开发廊、游戏机的等等。

现在有很多的说法,把五路财神归为偏财神,也不知道谁归类的,五路财神体系中还包括正财神、准财神,所以这财神里面存在好多的矛盾。

  • 第一五路财神组合:赵公明、萧升、曹宝、陈九公、姚少司

在华夏历史中五路财神可不止一组,这里只是其中一个组合,这个组合中赵公明成了中路财神。除了他之外还有东路财神招宝天尊萧升、西路财神纳珍天尊曹宝、南路财神招财使者陈九公、北路财神利市仙官姚少司。这五位是道教封赐的,除此之外大多数是民间信仰。

  • 第二五路财神组合:文(刘操,北路)、武(赵公明,南路)、生(白圭,西路)、积(范蠡,中路)、广(弦高,东路)

  1. 刘操:刘海蟾,名讳操,据说刘祖修道后,道号“海蟾”,于是便叫刘海蟾。传说古代有一种金蝉以金为食,刘海蟾捉金蟾时用一串铜钱为诱饵来钓金蝉,而这种金蝉不是平常蟾蜍,而是三足大金蝉。这种金蝉被看做是一种灵物,古人认为抓住可发家致富,于是刘海蟾就被塑造成财神的形象,民间故事中更是把他当做“准财神”,后来很多商店里面都会摆放一直金蟾蜍的习俗。

  2. 白圭:战国时人,和范蠡一样,也是弃官从商,经营思路和范蠡很像,后来富甲一方,且乐善好施,被世人津津乐道。

《汉书》:“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童仆同苦乐。”

这段记载就能看出他的经营理念和做事原则,《汉书》也记载说他是经营贸易发展生产理论的鼻祖。

3.弦高:有次,弦高赶着12头牛去经商,遇到正要袭击郑国的秦军,他冒充是郑国的使者,用12头牛犒劳秦军,并告诉秦军将领,郑国早就知道秦军要偷袭郑国,所以让我赶这些牛犒劳你们。秦军将领一听,对方早就知道我们偷袭了肯定早有准备,如果现在进攻必定失败。后来秦军退走,郑国因弦高才智避免了亡国,郑穆公想奖赏弦高,但他辞而不受。

下面还有别的五路财神组合,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想必有的人还是知道的这些财神的。
  • 文(比干)、武(赵公明)、义(关羽)、富(沈万三)、偏(苏福禄)

  • 柴显聪、柴显明、柴显正、柴显直、柴显德。神话传说《铸鼎余闻》中记载,南齐柴氏兄弟为五显神财神。

  • 曹仁广、刘义广、李诚广、葛信广、张智广。相传是五位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的好汉,他们的财神庙现在在北京六里桥,马官营村南侧。

  • 杜平、李泗、孙立、任安、耿彦。清同治八年《财神宝卷》记载这五位结拜的财神兄弟。

后面还有九路财神、十八路财神等,实在太多,就算写出来大家也可能看不下去,但不管这些几路财神里面都有赵公明和关羽的存在。毕竟他们太出名了,因此正财神就是前面提到的这几位。

而另外那些五路、九路、十八路等财神,也都确实是历史上出现的真人,他们有的经营有方发财、有的劫富济贫帮助百姓,人们为了纪念和求发财的心态,为他们立了庙,希望能保佑自己财源广进。

 关公、赵公明、比干、范蠡,到底谁是正财神?

人们便习惯将愿望寄托给神灵,请求他们来助以实现。如迟迟无子的夫人拜送子观音、想要金榜题名的考生拜文殊菩萨或文曲星君等等。

要说中国人最喜欢的哪位神祗,我想大约是财神。尽管钱不是万能的,但求财纳福依旧是许多人趋之若鹜。

在许多的营业场所,店家则会供上财神爷,来祈求生意兴隆,财源广进。提到财神,或许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一个一身红装、手持金元宝、玉如意,以及一条写着“恭喜发财”卷轴的神仙形象。

大体来说,中国有着“四面八方一个中”,一共九路财神。那么这九路财神中,谁是正财神呢?

要弄清楚谁是正财神,我们就得先看看这些财神究竟都是什么来头。“四面”指的是东、西、南、北四位财神,八方则又包括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再加上最后的中财神。道教中赐封和民间信仰的财神一共就达到了九人之多。

我们先从中间说起,中财神王亥,被尊为“华商始祖”、“财神之首”,或称“大财神”。

夏朝孔甲二十六年(前1854),王亥出生于商丘。商朝建立后,被追尊为太祖。同时,他也是王姓的始祖。据说,他率先带领商族人从事贸易活动,使得人们便把从事贸易的人叫做"商人",把他们贩卖的物品叫做"商品"。

由此可见,作为贸易之父,王亥是够资格位列财神之首的。

东财神是比干。他是商代末帝纣王的叔叔,比干最为人所知的故事应当就是因敢言直谏而被纣王挖心。他在任期间大力发展商朝经济,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传说,比干被挖去心脏后,天帝觉得他没有心脏,也就没有私心。于是,让他掌管存放财物的宝库,他也就成为了众财神中的一员。

西财神是关羽,他被后世誉为"忠义"的象征。据说,他精通商事,曾经改良记账方式。关羽的“义”演变出了“仁义”及“公正”的含义,因而商人们纷纷效法他的讲义气及守信,将其引为模范,成为财神。关羽从忠义神转变为财神,大抵是在明朝中后期。

南财神是后周世宗柴荣。他从小经商,生意经营得十分成功。当上皇帝后,他大力发展商业,得到了商人们的拥护,成为财神。

北财神是赵公明。在晋朝干宝的《搜神记》中,他是负责监督鬼怪的人。而从《太上洞渊神咒经》“刘元达、张元伯、赵公明、李公仲、史文业、钟士季、少都符,各将五伤鬼精二十五万人,行瘟疫病”,可见在当时赵公明的身份是个“瘟神”。到了明朝,他的身份发生了改变,变成“能解释公平,买卖求财,宜利合和,无不如意”的财神。据《玉堂大法》的说法,赵公明在瘟部供职了上千年,才当上了玄坛大将,最终成为财神。

除此之外,还有被誉为"商圣"的东南财神范蠡。他协助越王勾践攻灭吴国后,便改名换姓四处云游。传说,他三次经商,回回都成为一方富豪,但他很快散尽家财,追求闲适的生活。因为居住在宋国陶丘,所以他又自号为“陶朱公”,后人因他忠诚智慧,经商思想影响深远,便将他尊为财神。《史记》中说他“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

东北财神李诡祖被称为“增福财神”,更被元世祖忽必烈封为"福善平施公"。据说,他是北魏时的一任小官,因善待百姓、发展生产而被长久供奉,久而久之便成为了财神。

西南财神是“孔门十哲”之一的端木赐,也就是《论语》中常常出现的子贡。他往来于曹、鲁两国经商,累积了许多财富。因为子贡经商讲究诚信,后人还将这一作风誉为"端木遗风"。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专门赞扬他道:"子赣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着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原宪不厌糟 ,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埶而益彰者乎?"

最后是西北财神刘海蟾。他本是全真道北五祖之一,因为他坐骑是一只金蟾,被认为可以引来财源,于是他便被民间作为"准财神"。

在这众多财神中,还分为文财神和武财神。关公、赵公明属于武财神,而范蠡、比干属于文财神。

因为赵公明还管辖着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四位和财富有关的天神,所以他地位最高,被称为正财神。

 关公、赵公明、比干、范蠡,到底谁是正财神?

这狂人便是范蠡。

他年少时便已显露圣贤之资,他卓尔不群、隐身待时。在文种的盛情相邀之下,决定出山辅助越王勾践问鼎中原。就此走上了辅越平吴的坎坷之路。

不过,范蠡更为世人所称道的是,他颇有先见之明,功成之后则泛舟五湖,因而得以善始善终。的确,范蠡绝对是春秋时期少见的智士能臣,其一身的大智慧至今仍被后人津津乐道。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战败后,大夫范劝谏并主动跟随越王臣事昊王。勾践在质吴数年之后,终于回到故国。勾践念念不忘亡国之耻,一心想要复仇雪恨,在范盖和文种的辅佐下,他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终于使越国复兴强盛。

周敬王三十八年,夫差亲率国中精兵由邗沟北上,大会诸侯于黄池,准备与晋国争做天下霸主,国内仅留下太子友和王子地及老弱病残者居守。于是,勾践下令兴师伐昊。是年六月,越军派出流放的罪人二千人,经过训练的精兵四万人,贤良六千人,军官一千余人,兵分两路,向吴国发起进攻,一路由海道迂回入淮河,切断吴王的归路;一路从陆路北上,直捣吴国都城姑苏。越兵训练多年,武器精良,将士同仇敌忾,双方交战后,吴兵顿时阵势大乱,太子友身陷重围,身中数箭,倒地而死。王子地慌忙命人关紧城门,率民夫上城把守,同时派人到夫差处告急。

吴王夫差闻知越国兴师伐昊,又急又恨,但又唯恐这一凶信泄露出去会动摇他刚刚得到的霸主地位,于是暗遣使者,一如越国当年兵败椒山一样,卑辞厚礼,请求勾践赦免吴国。于是,勾践依范懿计而行,赦昊班师。

吴王夫差获得喘息机会,佯装“息民不戒”,表示放弃武力报复越国,实则欲施勾践故智,暗做准备,伺机东山再起。这一点越国君臣心里十分明白,采取了积极备战的方针,四年以后,即周敬王四十二年,越军再次兴兵伐吴,越、吴两军在笠泽夹江对阵。此时的吴国已非同往昔,在北上伐齐、晋战役中,损失了一部分精锐兵力,在同越国作战中,又消耗了一部分兵力,国力大大削弱。再加上吴国多年不修内政,连年灾荒,民穷财乏。结果一战即败。越军乘胜挥师,将吴都姑苏团团围住。勾践依范蠡之计,高筑营垒,围而不战,竟达三年之久。周元王元年,越王勾践增调大军继续围吴。为了激励全军将士奋勇杀敌,勾践诏示军中:父子俱在军中者,父归;兄弟俱在军中者,兄归;独生子者,归养;有疾病者,给以医药治疗。军中闻令欢声如雷,个个感奋忘死,拼死向前,军威空前强盛。这样,至周元王三年,吴王夫差在越军的强大攻势下,势穷力尽,退守于姑苏孤城,再派人向勾践求和,恳求勾践像当年会稽被赦样,赦免吴王。勾践不忍,有意准降。站在一旁的范蠡连忙击鼓传令,大张声势。吴使知求和无望,痛哭流涕而去。

不久,越军攻入姑苏城,吴国灭亡。灭吴之后,越王勾践率兵北渡淮河,与齐、晋等诸侯会盟于徐州,同时纳贡于周。周元王派人赐勾践兖冕、圭璧、彤弓、孤矢,命为东方之伯。当此之时,越军横行于江淮之间,诸侯见其势大,尽皆悦服,尊越为霸,成为春秋战国之交争雄于天下的强国。勾践兴越灭吴,报了会稽之耻。范蠡“苦身戮力”,与之“深谋二十余年”,立有汗马功劳,被尊为上将军,功成名就。

范蠡并没有被功勋荣誉冲昏头脑。

他居安思危,位尊不贪恋,以为盛名之下,难以久居,应该适时而退,他久随勾践,竭诚辅佐,然而在长期共处中,对勾践的为人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在范蠡看来,在以往的艰难日子里,勾践身处逆境,吃尽苦头,虽能忍辱负重,礼贤下士,辛勤工作,表现出英明君主的风度,但他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即“可与同患,难以处安”。在灭吴之后的一次庆祝胜利酒会上,群臣毕贺,颂赞君臣协力,国家万福,“大悦而笑”。可是越王勾践却表现异常,时而“默默无言”,时而“面无喜色”。眼光敏锐的范蠡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他料定勾践为了扩展疆土可以不惜群臣的生命,如今谋成国定,也不愿意就这样返国和封赏功臣了。因此,与勾践再相处下去,是很危险的。于是他毅然向勾践请辞,并得到允许范蠡离开越国以后,想起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文种,于是投书一封,规劝道: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荣乐,先生何不速速出走?”

文种看罢范蠡来信,有感于此,便托病不朝。然而,一切都已晚矣,勾践深知文种之能,认为灭吴以后再无所用,又恐他一旦为乱,无人可制。恰巧此时,有人诬告文种图谋作乱,勾践便赐给文种一柄剑,文种取剑一看,只见剑匣上刻有“属镂”二字,知是当年吴王赐给伍子胥自裁的那柄剑,于是悲愤难抑,仰天长叹,拔剑自刎。

后来,范蠡辗转来到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带领儿子和门徒在海边结庐而居。

戮力垦荒耕作,兼营副业并经商,没有几年,就积累了数千万家产。他仗义疏财,施善乡梓,范蠡的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于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一身布衣,范蠡第三次迁徙至陶,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的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

又一说为在宜兴制陶,无锡五里湖养鱼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当地民众皆尊陶朱公为财神,乃我国道德经商儒商之鼻祖。

 关公、赵公明、比干、范蠡,到底谁是正财神?

中国人喜欢拜财神,财神爷掌管天下财富,是主管世间财源的神明,是寄托了中国人民安居乐业、大吉大利的美好心愿,财神有武财神、文财神,还有偏财神之分。

关公、赵公明是武财神,比干、范蠡是文财神,这么多财神,哪位才是名副其实的正财神了?答案是赵公明!

赵公明

在众多的财神之中,人们普遍供奉的,影响最大的是赵公明,认为他才是真正的财神爷,关于赵公明的传说有很多,相传他是天帝派下来监督小鬼钩人灵魂的将军之一,在魏晋南北朝时就已存在,只不过当时是一个冥府之神,赵公明是秦时人,因避秦乱而到终南山精修方术,功成而奉玉帝旨诏,任神霄副帅,面黑色,头戴铁冠,手持钢鞭,骑黑虎,飘长须,授正一玄坛元帅,协调着人间一切事务,诸如讼冤伸抑买卖公平、呼风唤雨、翦瘟除妖等等,因神通广大而被擢升为正一玄坛飞虎金轮执法赵元帅。

《封神演义》为赵公明登上财神之位大造舆论,在姜子牙帮周武王伐纣时,赵公明却糊里糊涂的帮助纣王,在对战中丢了缚龙绳和定海珠两件宝贝,因无力夺回,只能落荒而逃,跑回商营,姜子牙束稻草人作为赵公明的替身,剑刺、焚符、念咒,终于使赵公明气绝身亡,姜子牙在封神时,封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统领招宝、纳珍、招财、利市四路神明,专门负责迎祥纳福、商贾买卖。

明朝以来,江南形成祭拜五路财神的习惯,这五路就是五显,即显聪、显明、显正、显直、显德,也有人说是东西南北中五方,有的地方称赵玄坛、招宝、招财、纳珍、利市为五路财神,后来五路成了一路,神像也由群像变成单一神像,在不少地方将赵玄坛当作五路财神的代表,现在道观里供奉的赵公明,右手举钢鞭,左手托着金元宝,周围还有奇珍异宝装饰!

关公

武财神关羽被尊称为关圣帝君,据说关公掌管兵马站,精通算术,他发明了日清簿,而且关公为人非常重义气、讲信用,所以许多做生意的人家里都会供奉关公。对关公的信仰始于南北朝,到了隋朝时出现了大量的关公神话故事,到了唐朝,关帝庙增加,文人们常提及关公,并开始出现在家中悬挂关公像,随后宋、元、明、清都不断给关公封各种封号,关公的封号不断加多。

关公的信仰涉及到各行各业,南北朝到唐朝是关帝信仰的形成期,宋元是发展期,明朝是盛行期,清朝是鼎盛期,其影响可与孔圣人相比,毫不逊色!在民间,关公是位武财神,是保护商贾之神,国内外崇拜关财神的人越来越多 ,供神的场所除了道观,还有佛教场所、商业场所乃至家中。海外有华侨的地方大多供有关帝,他是义气的象征,更是保护神和财神!

比干

比干是商代帝王文丁的次子,商纣王的叔叔,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商王帝乙,后受托孤,辅佐商纣王,敢于直言劝谏,被商纣王剜心而死,被称为“亘古忠臣”。姜子牙封神时比干被封为文曲星。

关于比干剜心的故事,是因妲己邀众妖变成神仙,在鹿台上饮宴,被比干看出破绽,随后与武成王黄飞虎领兵堵塞妖狐洞穴,放火将洞中众妖烧死,妲己为了报仇,假装有心痛之疾 ,需要玲珑心一片煎汤吃下,此疾即愈,然后推算说比干是七窍玲珑心,纣王就召比干来借心,比干自剜心后没有即死,骑马飞奔了几里路,遇一农妇大叫卖无心菜,比干问:“人若无心如何?”农妇答:“人若无心即死!”比干登时血如泉涌,一命呜呼!

周武王封比干为国神,在古道教吴道子时代就创入道教辅佐玉皇大帝,玉帝认为比干为国尽忠无辜被害,而心已挖出无法贪心,是掌管天下财库之神的最佳之选,乃赐封号天官文财尊神掌管天下财库之神职。

范蠡

范蠡辅佐越王勾践打败吴国后,知道越王勾践不能共富贵,谢绝了封赏,退隐之后,范蠡前往五湖之地,隐姓埋名开始经商,据说范蠡举家迁到定陶这个地方,定陶地处山东,靠近鲁国,是古代中原地区的核心要道,范蠡在此定居后,在这里经商生意做的风生水起,迅速积累起了财富,富可敌国,范蠡的名声被过往商贾向四处传播,人们尊称他为陶朱公!

范蠡发了财就将这些钱财施舍给穷苦百姓,自己又从做小生意开始,没几年又发了,然后又将这些又布施了出去,一生中三聚三散,因为范蠡很懂经商之道,懂的进财之法,被称为商圣,做生意的都崇拜他,供奉他的神像,称他为财神!

文武财神的出现是人们心理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国人历来都有个美好愿望,就是升官发财,所以不管是官场、商场,还是普通老百姓,都想得到财神爷的福佑,这就是近二千年来财神信仰经久不衰的真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