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武大郎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上的武大郎是个大帅哥!
《水浒传》相信大家对此再熟悉不过了,一百零八位好汉个个都令人心生敬佩。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武松,他英勇无畏,刚直正气,那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他的哥哥武大郎。
想必大家的印象都停留在那个又矮又丑每天以卖炊饼为生,后被妻子潘金莲设计毒害而死,他的一生实属凄惨悲凉。到后来人们在研究中提出一个疑问,武松玉树临风,一表人才,哥哥武大郎怎可能是这般模样?
其实历史上真实的武大郎如果与武松相比的话,武大郎会更胜一筹。武大郎原名武植,身高八尺而且相貌堂堂,因自小喜爱读书,浑身散发着书香气息,看到这里,是否感到武大郎的形象在在自己脑海中完全颠覆?
接下来我们再来仔细说说, 历史上的武大郎家庭条件并不优越,所以从小就立志参加科举考试,希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成年后依旧在家苦读赴考。
当时清河县土财主潘家千金,也就是潘金莲,一眼就相中了武大郎。可想而知真正的武大郎是非常帅气文雅的,而且他还是清河县远近闻名的才子。所以历史上真实的潘金莲就是一户千金大小姐,一生也没做过什么害人害己的事!
之后他成功考上功名当上了县令,在职期间,他为官清廉,以身作则,有勇有谋 ,敢于直面抨击黑暗的官场。他时时刻刻都为百姓着想,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官。而且他和潘金莲日子过得舒坦。
而《水浒传》中之所以把他们两口子描述成那般不堪,那是因他交友不慎导致的,起因是由武大郎的朋友黄友堂因家中失火向武大郎求助,武大郎想私下帮他修建所以并没有借钱给他。黄友堂非常气愤,就丑化武大郎的形象并到处散播谣言,人们以讹传讹,最后便有了书中的模样。
而黄友堂到后来才知道,武植早就在他老家给他盖了房子,还买全了家具和农田,他一下子觉得自己做得太不是人,心生愧疚的他想要去解释自己亲口所传的污秽谣言,却没人相信了。
历史上的武大郎是个怎样的人?
应朋友古月邀请,要我回答“真实历史上的武大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盛情难却,要说清这个问题,也少不了潘金莲和西门庆了,只有这样我才能试试吧!
真正的武大郎是非常帅气文雅的,而且他还是清河县远近闻名的才子。历史上真实的潘金莲也是一户千金大小姐,知书达理,善解人意,一生也没做过什么害人害己的事。为弄清事实真相,下面我们共同看看这里的庐山真面目吧!
《水浒传》相信大家对此再熟悉不过了,一百零八位好汉个个都令人心生敬佩。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武松,他英勇无畏,刚直正气,那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他的哥哥武大郎。《水浒传》里面的内容可谓是精彩纷呈,令人流连忘返,而书中最精彩的莫过于武大郎和潘金莲的那个片段,武大郎一个丑矮穷的大龄男竟然娶了丰满迷人,貌美如花的潘金莲,小时每看电视剧看到这里,心里总是在想,这潘金莲是不是眼花了,看上了武大郎什么?但是,直到今天,才发现,原来这样的事情并非小说电视剧里面所演,在现实中却也有真实存在。
1992年冬,武家那村武氏族人挖掘了武大郎古墓。墓穴呈圆井型结构,是座悬棺墓,发现一根腿骨,以此推测,武大郎身高应在一米八以上。
回头看潘金莲和西门庆的故事更是成为一时茶余饭后的有趣话题,潘金莲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人妇,却做出了背叛丈夫的事情,在古代,这样的行为是要受重刑的,而几百年来,潘金莲这个名字似乎成为了女性不忠的代名词,哪家媳妇不忠贞,背叛丈夫,就会被人说像潘金莲。
那么,历史上的武大郎和潘金莲真如《水浒传》里面写的那样吗?一个穷矮矬,一个肤白貌美的美女是真的吗?恰恰相反,结果出乎人的意料,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有趣的故事——
据历史学家考证,这武大郎原名武植,是山东清河县武家那村人,他自幼习武,骨骼异常,身高预测在1.79米之上,因此不存在电视上的不足一米四的身高,历史上的武大郎学富五车,小小年纪便已经中了进士,被朝廷分配到了山东谷阳做了知县,更别说电视上是个卖烧饼的了。
而真实历史上的潘金莲,堪称一位贤妻良母,出生在大户人家,父亲是一位知州,从小就知书达理,乖巧懂事,与武大郎结婚后,相夫教子,任劳任怨,两人一直恩恩爱爱,先后生下了4个儿女,当了知县后的武大郎,勤政爱民,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颇受当地老百姓的爱戴。
1946年,武植墓被发掘出世,专家对墓中骨殖进行推算,发现其身高至少应在180厘米以上,绝不是《水浒传》中的「三寸丁,谷树皮」。1992年,武氏族人自发修葺了武植墓,建碑楼,并撰写碑文:「官拜七品,兴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数劫……」
如此一个高大、正直、有才华的人,是怎么崩塌的呢?据说武植少年时候的盟兄弟黄堂家败破落,逃难到他那里,希望看在多年的情谊帮衬一把。
事实果然如此,有一天,这个昔日的同窗好友黄堂,千里迢迢赶来投奔武大郎,这位同窗黄堂以前曾经在武大郎落难时帮助过他,而现在他自己因为考试年年不中,家境渐渐落败,生活不下去了,就来找武大郎,想求得一官半职,以养家眷糊口。
但是,令这位同窗好友没想到的是,这武大郎是好酒好菜的招待他,一晃半年过去了,却半句也没提这招工安排工作的事情,同窗是越想越气,心里异常的恼怒,不帮就不帮呗,直说对了,害我在这浪费了大半年的时间,一气之下,就不辞而别了,离开了县衙。
在回家的路上,这同窗黄堂越想越气,最后受气不过,就拿起了手中的纸笔,编写了许多讽刺诬陷中伤武大郎的故事,一路上见村就贴,遇人就说,很快,在这回家的路上,就把武大郎所谓“英勇事迹”传的沸沸扬扬,而始作俑者同窗,堪称现代的金牌编剧,硬生生的改编改臭了两个人的名声。
更可恶的是,曾被武大郎治罪过的乡里恶少西门庆,看到这位武大郎同窗的举动后,更是加入了污化,丑化在所不能及其,对武大郎的行动。一时间这位清正廉明的清官瞬间形象一落千丈,各种污化事迹纷纷上阵,茶馆里的说书先生更是随手拿来就用。
但是,令这位同窗意想不到的是,他愤愤不平的回到家中后,发现家里的旧房子被拆掉重建一座大院子了,而家里买了好几亩田地,一问妻子,才知道原来这武大郎很早就派人送来了许多银子,还请了人来盖了房子,置了田产,这时候,想起了自己沿途的所作所为,这位同窗心生悔恨呀,发了疯似的,折返回去专门撕掉自己张贴的纸条,但是,这些纸条如同泼出去的水,已经收不回来了。一时间,加上那些文人墨客的借题发挥,一段段不戡入目的新段子就传出来了,弄得路人皆知。
那这个传闻中的武植到底是不是武大郎呢?这还得从主人公生活的年代说起。武植是明朝永乐年间的阳谷县县令,生活于公元1403年—公元1424年年间。再看作者施耐庵,死于洪武三年,也就是1370年,他在明朝仅仅生活了3年,其他时间都是在元朝度过的。所以他在编著巜水滸时》,根本没有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只图弄得几个臭铜钱,没有道德品质底线,仅凭道听途说,以訛传讹,寃枉了清官武大郎和一代贤女潘金莲,实属“极右派”。
元朝无名氏的《大宋宣和遗事》以及元朝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是《水浒传》的雏形或蓝本,而武大郎是施耐庵在描写行者武松和武松打虎故事时加之听闻进行衍生编撰出的新人物。据《浙江通志》记载,武松是个常在涌金门一带卖艺的流浪汉,并无哥哥武大郎这人。
但在武家村,却还有一座武大郎的坟墓,墓志铭详细的记载武大郎平生重要事件,而昔日的同窗和西门庆狼狈为奸,一路诋毁武大郎和潘金莲,在《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后人的道歉下,揭开了历史上真实的面纱,还武大郎和潘金莲一个历史清白。
施耐庵的后人送了两幅画作给了武大郎后人,一副是武大郎的画像,上面写了一首诗:
杜撰水浒施耐庵,
武潘无端蒙沉冤。
施家文章施家画,
贬褒迄今数百年。
累世因缘今终报,
正容重塑展人间。
武氏祠堂断公案,
施姓欠账施姓还。
另外一副画是潘金莲的画像,上面也提了一首诗:余曾敬绘武潘正传十六幅,端悬于武氏祠壁。为其平反昭雪冤假错案,一大白天下。愿九泉武潘不恕吾族先人,《水浒传》中泼污之过,故唆使小鬼得遍姿去,余今重塑武潘正容,还其本来面目。愿乞武潘在天之灵宽恕。施氏焚香再拜。”武家村的武大郎后人们还述说了许多武大郎做县令期间故事,其为百姓做了不少的实事,一生勤勤恳恳,打击恶人,维护乡邻,发展民生,清正廉洁,一代清官。而潘金莲更是一代贤妻良母,一生追随武大郎,任劳任怨,相夫教子,贞洁好妻。两人一生恩爱有加,夫唱妇随,堪称古代模范夫妻。
同窗盟友黄堂因心中一时的愤恨,铸成了大错,利用了自己的才能,做了悔恨几百年的事,把一对恩爱有加的夫妻,写得那么丑陋不堪,毁了人家一生的清誉,也让后人误会了几百年,着实可恨,让人唾弃,可真应验了那句古语,“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而此刻,应该还“勤政爱民,一代清官”武大郎”和“贤妻良母,任劳任怨”的潘金莲一个真实的面目,也还历史一个清白!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在道听途说的基础上,演绎了武大郎的故事,造成了千古奇冤,话说明代武植与他因为交友不慎变成《水浒传》里的武大郎是不无关係的,看来,“来人识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了!
历史上的武大郎是个怎样的人?
谢邀!如何评价历史上的武大郎?《水浒传》中的武大郎。靠卖烧饼的小生意人。武大郎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劳动态,正是中华民族千千万万个劳动者的一个缩影。她日出而作,日末而息朴实精神,为了养家糊口。后来发现妻子潘金莲与西门庆私通。并且捉奸在床。为奸夫所伤,武大郎仍然忍辱负重。宁肯自己吃亏,也不愿意摊什么事情,这就是劳动人民的朴实修养。后来这么一个善良的人又被害死了。真是太可惜了。另外,历史上真实的武大郎是一位堂堂正正的县令。身材也不是朱汝的武大郎。据考古专家发掘墓葬证明。县令武大郎身高一米八左右。武大郎的妻子潘金莲儿。是一位贤惠的家庭妇女。也不是书中描写的淫妇,考古专家证明。县令武大郎是寿终正寝,也不是被毒死的。
历史上的武大郎是个怎样的人?
大家都知道《水浒传》中的武大郎和潘金莲,一个是“三寸丁”,一个是“红杏出墙”,武大郎矮小丑陋,潘金莲水性杨花;可历史上的武大郎和潘金莲并不是书中所描写的那样,真实的武大郎身高有一米八左右,武大郎、潘金莲和施耐庵都是同时代的明朝人,武大郎还是百姓喜爱的父母官。
武大郎原型名叫武植,字田岭,河北清河县武家那村人,他的夫人潘氏,名门淑媛;武植幼年父母双亡,从小就在隔壁村的潘家做学徒,武植打小就很好学,白天干完工后,晚间就自己学习,早起勤练武功,潘家见武植少年有为,人又身材高大,而且乡邻都说他人品好,将来必能成大器,淑媛潘家就将女儿许配给武植。
果不其然,武植中年考中进士,官拜七品,为阳谷县县令,他在任期间,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实事,深得百姓的尊崇。
然而武植有一个“猪”一样的队友,把他给害惨了。
武植在少年时,就有一王姓同窗好友,对武植特别友好,经常资助他,他们表示今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后来一同进京赶考,武植中了进士,而这个王姓朋友却名落孙山,武植就到阳谷任县令,在任期间,武植不亡自己的清贫出身,为当地百姓任劳任怨。
此时的这位王姓朋友家道中落,家里又失火,生活过得很艰难,实在无奈才想到了武植,于是就来到了阳谷见到了武植,武植是热情招待,并安慰他,自己一定会帮他度过难关,可他在武家呆了半个月也没有见到武植的人,他认为武植是不想帮助他而故意躲着他,,非常恼怒,他不辞而别就回家了。
在回去的路上,他是越想越气,就沿路贴了许多的大字报,上面尽是各种诋毁武植的话,说武植在阳谷不是做官而是卖烧饼,,人也不是一米八,而是身材矮小的武大郎,夫人潘金莲更是水性杨花、红杏出墙等等谩骂之词。
等这位王兄回到家中,见到自己原来破败的老屋已变成新的宅院,还添置了许多家当,他急忙问夫人这是怎么回事,夫人告诉他,在他走后的第五天,武植就派人来把房屋进行了翻修,安置了生活必需品,又留下了许多钱,王姓朋友听到这里才知道自己误会了武植,对于自己的鲁莽行为非常后悔,他急忙原路返回阳谷,将自己贴的大字报全部撕掉,见到武植后将自己的所作所为都告诉了他,武植说自己这段时间忙于全县的生存,就没有时间陪他,王姓朋友懊悔不以,他又撰写了许多歌颂武植政绩的文章,在原来的地方张贴来挽回对武植的影响。
但人们往往对于负面的新闻比较感兴趣,因此武植和潘金莲的所谓负面消息很快就传开了,在阳谷和清河是家喻户晓,也传到了施耐庵的耳朵里,他也不经核实就写进书里,这下可好,天下人都知道武大郎和潘金莲的故事了,武植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武植后人为了洗清父亲的冤屈,一直保留有武植以后的家谱,记载着武植迁到清河县以后族人的记录,现在到清河县武家那村就能见到武植墓和碑文,并且有自称是施耐庵后人画家亲自将一副字画送给武家后人,表达自己的祖先对于武家和潘家所造成的伤害给予正名。
历史上的武大郎是个怎样的人?
武大郎又高又大,的确“死不瞑目”。人人都知道《水浒传》和《金瓶梅》中的武大郎和潘金莲,一个是又矮又丑的冬瓜,一个是淫荡恶毒的妇人。武大郎和潘金莲几乎成了丑陋和淫荡的代名词。其实历史上武大郎和潘金莲是真有其人的。但是历史上真正的武大郎并不是《水浒传》中所写的那样,而是一个与之截然相反的人物。
在《水浒传》中,武大郎和武松是山东清河孔宋庄人,也就是现在的河北省邢台清河县武家村人。实际上历史上的武大郎是明朝永乐年间人,名叫武植,夫人潘氏,明初由山西晋阳迁到山东清河居住。
武植从小就好学,喜爱诗词练武,由于幼年丧父,从小就在有着一河之隔的黄金庄的潘家当学徒。在干完白天工作以后,到了夜间就自己学习,清晨勤练武功。潘家见武植少年有为,长得玉树临风,并且得到四周有识之人的好评,都说他以后必能成大器,所以将女儿许配给武植。
武植后来在中年得中进士,并出任山东阳谷县县令。他为官清廉,在任时除暴安良,深得百姓爱戴,可见他是一个非常正直并且有一定才能的人。但是这样的一位好官怎么就成了卖烧饼的“三寸丁谷树皮”了呢?在清河有这样的一个传说:武植少年的时候有一位王姓(一说姓黄)同窗好友,与武植特别要好,并且结为兄弟。王某在武植少年时候经常资助武植,武植非常感激并且明确表示将来与他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在进京赶考时,武植中了进士,王某却名落孙山。后来武植被放任到阳谷县做县令,在任期间,时时不忘自己的清贫出身,为清苦百姓任劳任怨,经常深入民间,解决他们的疾苦。这时,王某家道落败,后来家遭到大火,都没有地方居住了,实在无法生存下去。在想尽了一切办法之后,他想到了结拜兄弟武植,就到阳谷县去找武植。到了阳谷县的第一天,武植热情地招待了他,并且安抚他,自己一定会帮助他的。可是之后,王某一直住了半个月,再也没有见到武植,便以为武植搪塞自己,富贵之后便不想帮助自己,一怒之下不辞而别回到清河。
在路上,王某越想越有气,就编造了武植在阳谷不是做官而是卖烧饼,人也不是一米八,而是身材矮小的“三寸丁”,他的夫人潘氏金莲也不是贤妻良母,而是水性杨花、红杏出墙的荡妇。但是等王某到了家中,见到自己老家原来的地方盖起了新的宅院,甚是华丽,自己便不敢进入,猜想是自己的妻子将祖宅卖掉了渡难关。正在外面胡思乱想的时候,他的夫人从院内走了出来,问他到了家中为什么不进。王某急忙问是怎么回事。夫人告诉他,他走了没几天,武植就给家里送来了许多银两,让他们重新修缮一下房屋,并置办了一些生活必需品,还常常派人来照顾他们的生活。
王某听了以后羞愧难当,非常懊悔,知道是自己误会了武植,是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于是他马上回到阳谷县,找到了武植,当面向他道歉,承认是自己编造了他的故事。
武植也对他说,当时是因为阳谷县有好多事情要等待自己去处理,所以一时没有时间来招待他。武植也一直都把他当做自己的亲兄弟,认为兄弟之间不用那些虚情假意,没想到他误会了。王某听了以后非常惭愧,于是又请人写了许多赞颂武植的故事,一边走一边到处宣扬,希望能以此挽回对武植的坏影响。可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王某的匿名帖早就在阳谷和清河传开了虽然武植并不在意,但是没有想到的是,施耐庵却将这一荒唐事写进书里,后来又有人写进了《金瓶梅》。武植生前此事影响并不大,但是后人却备受困扰,他们为了将这千古奇冤正名,一直保留着自武植以后的家谱,上面记载着从武植迁徙到清河县以后的族人的记录。现在到清河县就能见到武植墓和碑文。并且有自称是施耐庵的后人画家亲自送给武家后人的一幅字画,表示代自己的祖先对名誉深受伤害的武家和潘家给予正名。但是无济于事,所以他们一直无可奈何。此外,据说武植墓被发掘时,发现楠木悬棺。根据出土的武植遗骨推算,其生前身高至少一米八,这也证明了他根本不是施耐庵笔下的“三寸丁谷树皮”形象。而西门庆是古代文学中一个有名的形象,但是历史上并无其人。不知你是怎么看啊?期待你的点评。历史上的武大郎是个怎样的人?
《水浒传》中的武大郎就是武大郎,没有“历史上”的武大郎。所谓“历史上”的武大郎,是一个荒诞不经的奇葩故事。这个荒诞不经的“武大郎”被改造成武植,演绎了一段荒诞甚至很有点可笑的故事。
武大郎没有“历史上的武大郎”,但“三寸丁,谷树皮”却隐藏着“历史上的武大郎”。而且,这个“武大郎”不止一个,他与西门庆竟然讲的是一件事。
那么,“历史上的武大郎”究竟是谁,这其中又有什么样鲜为人知的玄机呢?
黄堂杜撰的荒唐故事,啪啪打脸据某地发掘考证,说《水浒传》中的武大郎就是他们那儿出的一个清官。这个清官曾经在永乐年间中了进士,然后在阳谷县做县令,娶了一位名门淑媛潘大小姐,也就是《水浒传》、《金瓶梅》中的潘金莲。据说,这个“武大郎”身高一米八,还留下了墓志铭。其铭如下:
武公讳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暮年尊爱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门淑媛。公先祖居晋阳郡,系殷武丁后裔,后徙清河县孔宋庄定居。公幼年殁父,与母相似,衣食难济。少时聪敏,崇文尚武,尤喜诗书,中年举进士,官拜七品,兴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然悠悠岁月,历历沧桑,名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毁劫,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痛惜武公,以示后人,是为铭记焉。
围绕这些“考证”资料,便套路般地开始编故事。说是武植有个同窗发小,叫做黄堂。这个黄堂大概是个学渣,考试落榜,但却很小人。因家中失火,黄堂便从清河县出发,去求助武植。到了阳谷县,武植因为公务繁忙,没有认真接待黄堂。于是,黄堂怀恨在心,回家的路上不断留下诋毁污蔑武植的简笔画或者文字,把武大郎贬损为“三寸丁,谷树皮”。
黄堂回到家中,却见武大郎早就给他重新起了房子,安顿好了一切生活必须。这个黄堂又追悔莫及,便打算收回此前荒唐的做法。但是,为时已晚,黄堂在路上留下的那些牛皮癣,被一个写书的人看见了。这个写书人不是别人,就是《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于是,《水浒传》武大郎、潘金莲的原型就有了。
编造了这样一个十分“黄堂”的荒诞故事,谁信?“施耐庵”的后人却信了,专程致书武大郎的后人,赋诗道歉:
杜撰水浒施耐庵,武潘无端蒙沉冤。施家文章施家画,贬褒迄今数百年。累世因缘今终报,正容重塑展人间。武家祠堂断公案,施家欠账施家还。
写这首诗的“施耐庵”后人大概忘了,其先祖是死于洪武三年的施彦端,而大明王朝开科取士,则是在洪武三年十月。即便是武植真有其人,也是大明第一科进士,发榜之日,也应当是洪武四年的春天了。再加上武植去阳谷县做官,黄堂污蔑武植的时间,恐怕至少要到洪武五年以后了吧。
即便是“施耐庵”洪武五年见到了黄堂污蔑武大郎的图文,以此为原型塑造武大郎、潘金莲的故事,写书也需要一点时间吧。此时,还有“施耐庵”吗?
这是一个十分荒诞,且啪啪打脸的故事。这其中的玄奥,大概也只有编故事的人知道,无非“利益”二字。
史上当真有武植?《水浒传》中是没有武植的,武松的哥哥就叫武大郎。武大郎变成武植,是《金瓶梅》干的。所以,即便要道歉,也是《金瓶梅》作者的后人出面,且轮不到“施耐庵”家出头。
《金瓶梅》成书于何时,作者是谁,已无可考。据说,这部书是为了讥讽严嵩的儿子严世蕃的。如此,倒有可能是《金瓶梅》的作者见到了黄堂一路刷下的广告了。那么,是不是《金瓶梅》中的武大郎就是出生于清河县,到阳谷县做官的武植呢?
上文讲到,大明朝第一次开科取士是洪武三年(1370年),这一年肯定没有一个叫“武植”的进士。据某志说,武植是永乐年间的进士,而《金瓶梅》成书至少也要到嘉靖年间。据学者考证,《金瓶梅》的成书时间,恐怕要到万历年间。如此,黄堂所贴的牛皮癣,还能被《金瓶梅》的作者看到吗?
当然,也有可能是别人见到了黄堂的污言秽语,流传到了嘉靖或者万历年间。问题是,如此流传甚广且很能博人眼球的黄段子,为何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才被八卦出来呢?
为了这个“武植”,我曾经翻阅了一些资料,永乐年间,还真的找不到一个叫“武植”的进士。就是修订了七次的《清河县志》,也没有记载有这么个武大郎的进士。
因而,“武植”纯粹是子虚乌有,根本就没有“历史上的武大郎”。
争名人、编故事是一种旅游文化现象,这种现象倒也普遍。但是,争武大郎、潘金莲就有点匪夷所思了。何况,这个武植,根本就不是《水浒传》中的武大郎。
《水浒传》中的武大郎完全是一个虚构的形象,施耐庵借这个形象隐藏的却又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从这个意义上讲,还真有“历史上的武大郎”。怎么回事呢?
三寸丁、谷树皮说的都是“西门庆”我在解读武松打虎、杀嫂故事时,以史料为依据,破译了景阳冈、阳谷县、清河县都是南京城。这些解读十分复杂,下面,我简单地重复几个要点。
清河县,不是河北清河县,而是施耐庵以李白“一水中分白鹭洲”这句诗,点化出来的南京明朝皇城。朱元璋定都南京,填河建皇城,李白笔下的这处风景就消失了——这就是清河县。清河县中有“本处机密”,武松没有将他打死,故而,这个“机密”便隐藏在《水浒传》中。什么样的机密呢?
阳谷县,不是现实中的阳谷县,而是以“紫石街”、狮子桥这样的符码,隐喻的南京城、北京城。紫石街,就是紫禁城、石头城。紫禁城在北京,就是明故宫。石头城就是南京,南京城中有狮子桥,斗杀西门庆的狮子楼就在狮子桥下。三打祝家庄的故事中,还以时迁偷报晓公鸡,暗示了鸡鸣山。鸡鸣山上有景阳楼,《水浒传》中也有两处写到皇宫待漏院的“景阳钟响”,这才是施耐庵笔下的景阳冈。
这些符码合起来,书中的清河县、阳谷县就不是现实中的清河县、阳谷县。如此,便与那个伪造的武植没有一分钱关系了。
景阳冈不仅暗喻了景阳楼,而且,与阳谷县一道,暗示了两个历史人物。这两个历史人物,就是靖难之役最后一战,为朱棣打开了城门做了“李应(里应)”的谷王朱橞、曹国公李景隆。
靖难之役打到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日,燕军抵达南京城外。守卫在左顺门的徐达之子徐增寿准备做“李应”,建文帝赶到这里,亲手斩杀了这位具有皇帝舅舅身份的守将。但是,却没有防备金川门的朱橞、李景隆,朱棣从这里进城了。
《水浒传》中的武大郎是“三寸丁,谷树皮”,这六个字就隐含了徐增寿、朱橞。这六个字其实是两则字谜,“三寸”出自《黄庭内景经·灵台章》,指的是人的上、中、下丹田,丁,指的是人口。所以,“三寸丁”的谜底是个“壽”字,是徐增寿的“壽”。
“谷树皮”更容易理解,说的就是谷王朱橞。树皮,就是“树”的字边“木”,朱橞与朱棣一样,都是朱家“木字辈”的人。
李景隆小字“九江”,这个隐喻早在宋江江州题反诗中就出现了。《水浒传》中的江州,指的也是南京城、北京城,浔阳江、浔阳楼、琵琶亭等地标,只不过是隐藏了“九江”,也就是做了“李应”的李景隆,李九江。
朱橞、李景隆打开的是南京金川门,也就是西北门。朱棣从这里进城后,街道两旁早跪满了支持朱棣的文武百官,他们一齐高呼万岁,仿佛一场登基大典的预演——这便是“西门庆”。而武松杀嫂,则是这场战争的起因之一,建文帝削藩。“藩”削掉字头,岂不就是潘金莲的“潘”字?
武大郎、潘金莲是这样的隐喻,怎么可能是那个伪造的武植与潘大淑媛呢?
《水浒传》的作者是死于洪武三年的施彦端,这个伪言早就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被否决,上世纪八十年代又被翻案。现在,更多的学者又站出来,深度质疑“施彦端”,且论证充分,大有再度揭穿谎言的反转逆袭之势。
《水浒传》中的诸多证据表明,施耐庵见证了大明王朝的靖难之役,他绝对不是死于洪武三年的施彦端。因而,《水浒传》与所谓的清河县武植毫无关系,武大郎根本就没有“历史上的武大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