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秦三世”子婴有着怎样坎坷又曲折的命运?

对于子婴,说他是“秦三世”其实并不太准确,因为他的封号不过是秦王。

而这位处于朝代更迭时期的“亡国之君”,他的一生就是一个悲剧。纵观这位君王短暂的一生,其人生经历大起大落,可能他也是我们中国历史上最“生不逢时”的一位君王。

历史上关于子婴父亲的记载扑朔迷离,有传言他是扶苏之子,也有人说他是嬴政之弟,但无论是哪种说法,都没有足够的证据,我们只知道他是秦王!而他悲剧一生的罪魁祸首,无非一个人——赵高!

沙丘政变,赵高就开始了自己的谋权之路,杀宰相、诛宗室,指鹿为马,祸乱朝堂,天下因此而乱。

秦朝二世时期,可以说是秦朝国家和宗室共同的灾难,赵高作为臣子,其权势已经超过了真正意义上的帝王,借刀杀人、指鹿为马,一幕幕“奸臣闹剧”在宫廷之上血淋淋的上演。在鼓动二世杀其宗室以后,秦王朝的宗室力量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所幸的是子婴在这个过程用装疯卖傻的方式逃过一劫。

一个人的欲望有止境吗?答案是没有的,有的话那也就不是“人”了。

当赵高的权利欲望再也收不回来时,权倾朝野已经不是他的最初目标了,他把自己真正的欲望放到了秦国皇帝身上,并且告知朝野上下皇帝已被诛杀,弦外之音是想让大臣们拥护自己登基九五。

可是这一次他失算了,没有大臣公开表态支持他,所幸这个奸臣贼子留了后手,他正式拥护子婴继承君位,不过他以六国死灰复燃,大秦领土减少为由,只允许子婴做一个王,其实这也是也他自己的日后篡权埋下伏笔。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赵高会看中子婴,其实原因很简单,赵高这是“柿子专挑软的捏”,他非常需要一个听话的傀儡。他觉得子婴就是一个听话的孩子,成不了气候。可是他看走眼了,而这直接断送了他的的性命。

子婴在自己继位以后,“乖巧”的听从赵大人的一切要求,在赵高的心目中完全树立了“好孩子”的形象,赵高本人聪明一世,却也被这样的伎俩所骗。所以那种看起来人畜无害,乖乖巧巧的人往往是最可怕的!

在子婴继位后的第五日,他就果断的对赵高出手了,史书对这一段的描写相当精彩:子婴受赵高之命,需去太庙斋戒五日,他找来二子和亲信内臣,说明其中利害,赵高很可能想借这次祭祖的机会杀掉自己,如果自己称病在家,对方一定会来相请,如此众人便可围而杀之。

结果赵高果然毫无防备的至王府相邀,看来咱们子婴的“好孩子”形象已经根深蒂固的扎在了赵高心里。随后的结果也基本都是按照子婴“导演”的剧本来进行,内臣刺死赵高,随后子婴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灭其三族,权倾一时的赵大人自此“领了盒饭”。 后来的事态发展就没什么可以介绍的了,子婴在刘邦进驻关中以后,携妻子儿女投降刘邦,后项羽领兵占领咸阳下令屠城,子婴也就这样被霸王诛杀。

后人每每谈到这件事情,都会表示自己深深的惋惜之情,子婴的一生是个悲剧,他冷静、隐忍、果敢,就是到了最后一刻,他也尽力组织了军队,希望大秦帝国能得以延续。可惜的是,在历史的大趋势之下,子婴的力量显得那般薄弱,有力挽狂澜的能力,但是却没有这样的机会。

有不止一个学者预想,如果他能早点登上历史舞台,我们的历史可能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历史不具有假设性,“生不逢时”或许就是子婴最大的悲剧吧。

相比于扶苏,他更可怜!

历史上“秦三世”子婴有着怎样坎坷又曲折的命运?

秦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却仅仅存在了十五年,不可谓不短暂,而提到秦朝灭亡,人们最常说的就是"二世而亡",可秦朝是有第三位君主的,那就是只做了46天秦王的子婴。这是一个笑话,亲眼目睹秦王朝灭亡的不是亡国主要负责人胡亥,而是临危受命的子婴,所有亡国之君的悲惨都由他来承受。

囿于秦王朝史料缺失,关于子婴的生平事迹,史书鲜有记载,今人也无从得知。甚至对于子婴的身世,也众说纷纭,有说是扶苏之子,有说是始皇的弟弟,有说是始皇的儿子,还有说是始皇的侄子,莫衷一是,但我认为,他更可能是秦始皇的弟弟或者侄子。

子婴在史书上第一次出场,是在《史记·蒙恬列传第二十八》中。那一年,是公元前210年,也就是秦始皇病逝的那一年。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在巡游途中去世后,赵高和李斯联合矫诏立胡亥为太子,接着又命扶苏和蒙恬自杀。扶苏自杀了,但蒙恬不会这么傻乎乎地自尽,他上书问了问情况。

蒙恬的上书自然是到了胡亥手里,他听到扶苏已死,顿时长呼一口气,放下心来,顿时对蒙恬也没了杀意。可蒙恬和蒙毅两兄弟跟赵高有过节,赵高进谗言劝胡亥将蒙恬、蒙毅兄弟二人囚禁起来,胡亥照办了,准备处死二人。

这时候,子婴站了出来,他向秦二世进谏:"臣闻故赵王迁杀其良臣李牧而用颜聚,燕王喜阴用荆轲之谋而倍秦之约,齐王建杀其故世忠臣而用后胜之议。此三君者,皆各以变古者失其国而殃及其身。今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主欲一旦弃去之,臣窃以为不可。臣闻轻虑者不可以治国,独智者不可以存君。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臣窃以为不可。”

子婴举了三个例子,赵王迁、燕王喜和齐王建,都是六国的末代君王,被秦国灭掉还没几年,正鲜活着呢,子婴用这些例子劝谏胡亥不要滥杀功臣,恰如其分。可惜胡亥并不是从善如流的人,他还是派人杀了蒙恬和蒙毅。

咔嚓掉了功臣,胡亥紧接着就向自尽的兄弟姐妹举起了屠刀,据《史记》记载,胡亥下令将“六公子戳死于杜”、“十二公子戳死于咸阳”、“十公主戳死于杜”。公子高为了留个全尸,请求为秦始皇殉葬,胡亥欣然应允,公子将闾兄弟三人都被迫自杀,死前还大喊无罪。

在胡亥对大臣以及兄弟姐妹展开血腥大屠杀的时候,子婴却能逃过此劫,这几乎就可以推翻子婴是秦始皇之子的猜测,毕竟胡亥为了巩固皇位连姐妹都杀,没有理由会放过子婴。再看子婴劝谏胡亥的举动,说明子婴在朝堂之中是有一定地位的,如果他是胡亥的兄长,几乎不可能逃过死劫。

不管怎么说,子婴还是活下来了,而且小心翼翼地生活着,生怕惹怒了胡亥丢了性命。在这种低调的处事方针下,他度过了两年时光,仅仅两年,曾经强大不可一世的大秦王朝竟已濒临绝境!

前207年,赵高弑杀胡亥,不知赵高有没有想过取而代之,反正最终结局是赵高向大臣们公布了胡亥的死讯,然后决定立子婴为王。

注意是王,不是帝,赵高并不打算立子婴为皇帝。赵高给出的理由是“秦故王国,始皇君天下,故称帝。今六国复自立,秦地益小,乃以空名为帝,不可。宜为王如故,便。”

的确,此时秦朝能够控制的疆土比统一前还要小,称帝也名不副实,但也有人怀疑赵高这是在给自己篡位做铺垫,但是不是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五天后赵高就去见胡亥了。

赵高让子婴先行斋戒,到宗庙行礼后,再接受传国玉玺。然而子婴并不是省油的灯,在斋戒的过程中就开始了谋划(或许在更早就开始)。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斋五日,子婴与其子二人谋曰:“丞相高杀二世望夷宫,恐群臣诛之,乃详以义立我。我闻赵高乃与楚约,灭秦宗室而王关中。今使我斋见庙,此欲因庙中杀我。我称病不行,丞相必自来,来则杀之。”

这是子婴身份的又一个例证,秦始皇死时秦始皇死时年仅50岁,扶苏年龄在30岁左右。子婴要有两个儿子,还得是能商量诛杀赵高之事的儿子,他的儿子再小也在15岁左右,甚至更大,反推子婴的年纪在30岁以上,与扶苏年纪大致相当,说是秦始皇的弟弟并不为过。

史书记载秦始皇有三个弟弟,一个是同父异母弟长安君成蟜(jiǎo),另外两个是同母异父弟弟,赵姬跟嫪毐(lào ǎi)生的。成蟜后来叛秦投赵,卒年不详,应在秦始皇灭赵之前,两个同母弟弟都被秦始皇摔死,那么,秦始皇有没有不被史书记载的弟弟呢?

从时间来算,秦始皇3岁时,父亲异人从邯郸逃回了秦国,异人后改名子楚;秦始皇9岁时,秦昭襄王去世,子楚被立为太子,不久他爹就挂了(秦孝文王在位三天去世),子楚继位为国君。秦始皇13岁时,子楚去世,秦始皇继位。

子楚在逃回秦国前很是落魄,唯一的女人还是吕不韦送给他的,这个女人也就是秦始皇的母亲赵姬,而他回秦国后,做了6年王孙,3天太子,3年秦王,在这9年的时间里,他一定拥有过不少美人,成蟜(jiǎo)就是在这之间出生的,出现其他子嗣没被记载清楚并非不可能。

此外还有子婴是秦始皇侄子的说法,要么是成蟜之子,要么是其他不被记载的秦始皇弟弟的儿子,以成蟜之子为例,成蟜反叛时,子婴仍然留在国内,且因年幼而名为婴,秦始皇并没有杀他,反而委以官职,这个堂兄也没威胁到胡亥的皇位,因而躲过了血腥清洗,同样是有可能的。

再扯回正题,以子婴计策的老道,我们有理由相信他是一个浸淫政治多年的老手,看人准确,出手狠辣,一击必杀,赵高完全是按照他的套路出牌,结果自然免不了一死,在斋宫中丢了性命。

权力是个有趣的东西,人人争着抢着想要,但人一死,却压根带不走它,如赵高,亲手将这前所未有的大帝国埋葬,又成了第一位弑杀皇帝的人物,权势何其大,死后也还是被灭三族的命运。

赵高死了,子婴夺回了王室的权力,可为时已晚,刘邦的军队离咸阳不远了。

子婴一共在位四十六天,在前五天,他设计诛杀了赵高,在接下来的四十天,他做了两件事,一是整肃朝纲,清除赵高党羽;二是抵御刘邦大军,此时刘邦已率军进入关中,子婴当即派遣将领率兵到峣关阻击刘邦军队。

可惜秦朝精锐尽丧,手中已无太多军事力量,刘邦轻松绕过峣关,并在蓝田一带两度大败秦军,咸阳无军可守。

公元前207年十月,刘邦军进入武关,不久到达灞上,并派人劝子婴投降。子婴是识时务的,在权衡利弊后,他同意投降。在最后一天的秦王生涯中,子婴自缚出城,在刘邦的军前投降。至此,秦亡。

阶下囚的命运是悲惨的,因为不在自己手中,而是任人宰割。

樊哙建议刘邦杀死子婴,但刘邦没有同意,而是把他交给随行的吏员看管。一个多月后,项羽率领大军进入咸阳,立刻灭掉子婴全族(杀子婴及秦诸公子宗族),纵火焚烧秦宫室,并进行大屠杀,四年后,西楚霸王自己也落得个自刎乌江的下场。

跟刘项相比,子婴的名气很小,但不可否认,他作为亡国之君,却令人慨叹,他不缺少明君必备的素质,但缺少明君的时机,他是一个可怜的君主。

”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虽有周旦之材,无所复陈其巧,而以责一日之孤,误哉!......吾读秦纪,至於子婴车裂赵高,未尝不健其决,怜其志。婴死生之义备矣。"——班固

历史上“秦三世”子婴有着怎样坎坷又曲折的命运?

一般都认为秦二世而亡,其实还有“秦三世”。他的名字叫子婴。子婴才是秦朝最后一个统治者。他在位46天。初称皇帝,后改称秦王,史称秦王子婴。

公元前207年9月,宦官赵高指使自己的女婿阎乐发动“望夷宫政变”。逼迫秦二世胡亥自尽。

赵高匆匆赶到弑君现场,摘掉胡亥身上的玉玺,自己配上,想自立为帝。但是,朝堂之上,文武百官都低头不语,没有一个人响应他。用无声的反抗粉碎了赵高的痴心妄想。

赵高无奈,只好迎立子婴为帝。子婴是何许人也?据史料记载,子婴是胡亥哥哥的孩子。就是胡亥的侄子,是秦始皇仅存的嬴姓后代。

子婴是个低调的人:

子婴继位时,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其势不可阻挡;刘邦、项羽在都城咸阳外虎视眈眈,原六国旧贵族也纷纷独立。

秦王室可控之地比统一六国前还要小。所以,子婴去其帝号,改称王。所以,历史上没有秦三世,只有秦王子婴。

子婴是有智谋的人:

赵高令子婴斋戒5日后,到宗庙行礼,接受传国玉玺。

子婴与两位儿子和心腹宦官谋议道:“赵高恶赢满贯,现在假仁假义立我为王,实则狼子野心。5日后,我推脱有病不去行礼,赵高必定亲自到我们这里,你们要抓住机会杀掉他!”

到了继位行礼的日子,赵高几次派人来请,子婴都推脱不去。赵高果然亲自来请。等赵高一到,宦官韩谈手疾眼快,一刀将赵高砍死。

子婴随即召集群臣入宫,历数赵高累累罪行,并且诛灭赵高三族(父族、母族、妻族)。

在内忧外患的混乱局势下,子婴显示出非凡的才干和魄力。他刚登基,就干净利落杀掉仇人赵高,为嬴姓一族报仇雪恨,真是畅快,令人佩服。

子婴是个识时务的人:

虽然,秦王子婴有勇有谋,只可惜,老天没给他喘息和努力的机会。一个月后,即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率领大军攻破咸阳,屯兵灞上(今陕西西安东)。

刘邦派人劝子婴投降。文武百官也没有主战的。子婴见大势已去,便用绳子绑缚自己和妻儿,穿上白衣,坐上白马驾驶的白车,携带皇帝御用的玉玺、兵符等物,投降刘邦,秦朝灭亡,秦始皇所创的辉煌帝业消失殆尽。此时,据子婴登基为王仅仅46天。

子婴更是个可怜的人:

子婴投降后,樊哙提议杀死子婴,但是刘邦践行诺言,没有同意。把子婴交给随行官吏看管。

可是,一个月后,项羽率领大军进入咸阳,杀死子婴,焚毁秦朝宫室,并进行无差别大屠杀。可怜秦朝江山付之一炬。

一般来说,提起亡国之君,大多认为是荒淫无道的无能之辈。但子婴是个例外,他的死亡,令人扼腕叹息,如果假以时日,相信子婴会建造一个富裕强大的秦国。

专心写有参考价值的历史,想了解更多麻辣历史,请点击关注。

历史上“秦三世”子婴有着怎样坎坷又曲折的命运?

项羽给了把刀,告诉他你自己看着办!妇幼可活

历史上“秦三世”子婴有着怎样坎坷又曲折的命运?

子婴!大秦帝国的最后一位皇帝,后被称为秦王。是被权臣赵高推上帝位的。历史上关于子婴的记载有二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子婴是扶苏的儿子。赵高想借用扶苏生前的名望来巩固自己的势力,同时也迫切需要一位傀儡皇帝。于是就选中了子婴!第二种说法,认为子婴是秦始皇的弟弟。是赵高在赢氏宗族选的,二种说法相对比!第二种比较合理,分析如下!扶苏的死,离不开赵高的陷害。二者即是政敌又是死对头。在这种情况下赵高是不可能拥护政敌的孩子称帝的,是秦始皇弟弟的可能性比较大!公元前207年赵高独揽大权,逼死秦二世胡亥。废除了秦国帝号,立子婴为秦王。子婴装病不上朝!赵高见状,便登门前去看望!被子婴埋伏在房间里的刀斧手斩杀。不久后刘备兵临城下,子婴深知无力回天!于是打开了城门投降刘邦了。数日后项羽率领军队进入咸阳杀死了子婴,历史上的子婴仅在位46天,秦国灭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