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重视嫡长子?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其实说的就是咱们传统嫡长子继承制。
这个制度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代表了,其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嫡长子继承制 是西周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
所谓嫡长子,指的便是大老婆所生儿子中的长子。妻子生的其他儿子叫次子,小妾生的叫庶子,次子和庶子统称余子。
有人一直以为,中国过去实行的都是一夫多妻制。其实这是不对的,应该洗成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除了一个正房的妻子以外,其余的都是小妾。要知道,小妾和正房妻子的地位可是差距非常大的,基本就是奴仆于主人的关系/ ,生的孩子地位便更不一样了。
正妻的儿子将享有优先的继承权,具体规定为“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大致意思就是继承人必须自己的嫡亲长子优先,不管他是否贤能,也不管他是不是长子。如果没有嫡子,也就是正妻没有子嗣,再按照长幼顺序来选择。
这个制度在皇权上得到了很明显的体现,是中国古代大多数朝代君主们为自己挑选接班人时候大都沿用这个制度。
作为皇帝,后宫佳丽三千。而最有权势和地位的是皇后,其余的都是妃、嫔、贵人等。甚至有些女人,一辈子都见不到皇上。一般的情况下,皇帝的嫡长子,也就是皇后所生的长子了!他将成为太子,一般在皇帝驾崩了以后,他将继承皇位!
这个制度影响到底有多大呢?举个例子吧?当初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有二十多个儿子,可他偏偏将皇位传给了白痴儿子司马衷,最终导致西晋王朝的覆灭。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这个司马衷是他的嫡次子(嫡长子早死了)。
最厉害的是朱元璋,他在大儿子朱标死后,根本不在其他孩子里面挑选太子,而是直接传位于长孙朱允炆,也就是后来的建文帝。
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样的一个接班人选拔制度非常的不合理。仅仅是因为出生的不同,就导致自己无法正常的继承皇位。这对于其他的皇子们而言,是非常不公平的。 此外,即便这太子的母亲是皇后,让他的身份看起来比较高贵。但是这也不能表明,他的工作能力,就肯定比其他的兄弟们更厉害呀!
在我们现代人看来,这确实是有些不公平。但是就是这样的一种制度,却能够保证王朝的相对稳定,防止外戚过度干预朝廷内政。
而且,这一种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皇子们之间手足相残的概率。如果真的是以皇子们的能力作为选择的标准,那么诸多皇子之间必定会展开更加惨烈的斗争!
特别是,我国古代的时候,多数都是以中原地区作为核心,建立起大一统的王朝的!像匈奴、鲜卑、突厥、羌族、蒙古等草原游牧民族,一直都对中原王朝虎视眈眈。
如果以能力来选择接班人,那么皇子们和各党羽大臣们,就有可能将大量的财力物力,都用在内部消耗上了,致使国力严重的亏空。而那些草原游牧民族完全有可能趁虚而入,夺取江山。那个时候,对于中原王朝,必定是灭顶之灾!
其实在历史上,并不是没有类似的事情发生。比如说发生在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事件。原本按照康熙的意思,他是想让皇太子胤礽继承皇位的!
原本,如果胤礽不做出一些大逆不道的事情,那么他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坐上皇帝的宝座。只是,胤礽太过于目中无人,败坏天理人伦,使得自己两次被废。这才引发了后来的九子夺嫡!
早学学咱们汉人,不就啥事儿都没有了?
为什么古人重视嫡长子?
古人重视嫡长子是基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也就是说嫡长子在家族中具有继承权,继承的主要是权力。那么为何非得规定是嫡长子继承呢?因为古代贵族阶层实行的是一夫多妻制,更确切的说法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妾众多带来的结果就是子嗣众多,那么,在这些儿子中有谁来做继承人就会个大问题。
毕竟,权力这个东西,没有谁会不喜欢,如果没有统一的规定,谁也想成为家族的继承人,而且谁也不肯服谁,这样的结果就是出现内乱,一旦出现内乱,这个家族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甚至倒退,如果是帝王家的话,斗争更厉害,皇帝的诸多儿子甚至皇帝的弟弟们都来抢这个皇位,这不是乱套了吗?
这这样的背景下,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应运而生,嫡庶有别,贵贱不同,将家主正妻的第一个儿子立为继承人就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制度,这最大程度的保证了权力的平稳过渡,并且提高了家族的凝聚力,这无疑对一个家族来说是非常正确的做法。
那么为什么非得是嫡长子呢?嫡子是家主和正妻所生的儿子,是家族中身份最尊贵的存在,因为正妻是明媒正娶的,而妾只是抬进家中的,实际上还是妾,正妻和妾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主仆的关系,子以母贵,正妻所生的儿子自然比妾所生的庶子要尊贵。而在嫡子中选择嫡长子则是为了避免争权。
这种宗法制是在西周建国之后正式确立的,正是西周人在总结殷人继承法的基础上建立的制度,商朝时期实行的继承制是比较混乱的,有父死子继,也有兄终弟及,王族争权夺势的现象非常多,所以在商朝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频繁迁都,这固然和自然环境有关,但和王族的争权夺势也脱不了干系,一个新的王登基后,会非常受掣肘,为了加强王权选择迁都来稳定自己的势力就是一个必要的手段。
商朝的灭亡,其实也和继承制的混乱有关系,王位待定的继承人太多,因此很容易形成多股势力。因此商朝末期实际上已经开始考虑嫡长子继承制,而到了西周建国后,周武王就将嫡长子继承制做了明确的规定。
当时的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的妻妾数都是有规定的,周天子有妻妾大约百人以上,而诸侯是一妻八妾,卿大夫一妻二妾,士为一妻一妾,之所有妻妾众多,为的就是保证有子嗣来做继承人,而且有妻有妾也算是贵族的标配。当然妻妾一多,子嗣就可能会多,所以嫡长子继承制就成了最好的继承办法。
以周室为例来说明,嫡长子是未来的周天子,是为大宗,而庶子和其他的嫡子就被封为诸侯,是为小宗,小宗紧紧的团结在大宗周围。而诸侯的嫡长子是下一任诸侯,其他儿子就是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长子是下一任卿大夫,而其他儿子是士。就这样一层层分封下来,建立起来一个由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尊卑有序的制度。
这种制度在古代延续了三千年多年,虽然清朝皇室实行秘密立储制,但在皇室之外,还是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一旦这种制度崩溃,动乱必然来临,因此历朝历代对嫡长子继承制都是万分维护的。
《唐律疏议》中对立嫡有律法规定:如果嫡长子死亡或者有罪疾,继承人就是嫡长孙;如果没有嫡长孙,继承人就是嫡次子;如果没有嫡次子,继承人就是庶长子;如果没有庶长子,就立嫡次孙;如果没有嫡次孙,就立庶长孙等等,如果违反这种规定,判刑一年。如果正妻年过五十还没有生子,或者所生之子已经夭折,那么庶长子就可以被立为继承人。为什么古人重视嫡长子?
古人重视嫡长子,这一制度源远流长。西周时中国确立了宗法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所谓嫡长子继承制,指的是贵族,不论是天子、诸侯还是大夫、士,主要的家业都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吃肉,其余的儿子只能喝汤。
比如,天子的嫡长子可以继续做天子,其余儿子或做诸侯,或任大夫;诸侯的嫡长子是诸侯,其余儿子为大夫;大夫的嫡长子继承大夫之位,其余的儿子降为士;士的嫡长子还是士,其余的儿子可能就是庶民了。
西周为什么要确立嫡长子继承制,这一制度为何如此重要,以至于延续了几千年?甚至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时,盟约中还专门写了一条:“无易树子”,也就是说不要更换太子。
我认为主要有两点原因:
第一,保持权力传承的稳定。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君主制的缺点之一就是君主的更替缺乏连续性,容易产生混乱,因此“人们把王位固定由某几个家族世袭,并规定了一种继承的顺序,以免在老国王驾崩之后发生争议……宁要表面的平静而不要贤明的行政,甘冒把一个小孩或一个恶魔或一个白痴捧上王座的风险,而不愿在选举好国王的事情上发生争论。”
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就发现了这一点,而嫡长子继承制就是一种非常确定的继承顺序,完全没有争议。只要不是嫡长子,不管你能力怎么样,都不能继承权位,从根本上杜绝了其他儿子的觊觎之心。
历史上经常出现嫡长子继承制没有顺利实行,结果国君的儿子们相互争斗,引起大乱的事情。比如齐桓公重病,他的五个儿子各自率领党羽争夺齐国国君之位。结果导致齐桓公饿死,五个儿子互相攻打,齐国一片混乱。齐桓公尸体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无人收敛,结果尸体上的蛆虫都溢出了房门。
第二,保证正妻娘家的权利。
嫡长子是正妻的儿子,而正妻一般出另一个自权势相当的家庭。比如天子的正妻可能是大诸侯的女儿,诸侯的正妻可能是另一个诸侯的女儿。
一个诸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另一个诸侯,必然希望两国结好,最好是世代交好。如何能世代交好呢?如果这个诸侯的女儿生了儿子能继承君主之位,两国的亲戚关系就能延续下去,岂不是世代交好了吗?
所以诸侯在嫁出女儿时,往往会让自己的侄女作为陪嫁,称为“媵”。这是一道保险,万一自己的女儿没生出儿子,还可以让自己侄女的儿子继承君位,保证下一代国君依然是自己的亲戚。
诸侯嫁女儿时,总怀着这样的期待。因此要用嫡长子继承制来保证诸侯正妻娘家的权利,否则会引起娘家的不满。
比如周幽王宠爱褒姒,想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结果把正妻申后以及原来的太子宜臼废了,这一举动引起了申后父亲申侯的不满。太子宜臼跑到申国找自己的外公申侯撑腰,申侯勾结犬戎,杀死了周幽王,攻入镐京。这才有了平王东迁,西周灭亡,春秋时代开始了。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士常斋”,阅读更多有趣文章。
为什么古人重视嫡长子?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
首先我们先来说说: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实行的一种继承制度,嫡即正妻、原配,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被称为嫡长子。嫡长子继承制规定嫡长子有继承优先权,这项制度起于商末,定于周初。
为了避免继承中的矛盾冲突,在当时多妻妾的情况下,嫡长子继承制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大明令·户令》规定:“凡嫡庶子男,除有官荫袭,先尽嫡长子孙,其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依子数均分;奸生之子,依子数量半分;如无别子,立应继之人为嗣,与奸生子均分;无应继之人,方许承绍全分。”父死子继,辅之以兄终弟及从商朝后期开始,王位继承发展就以向嫡长子继承制。周制:统治阶级内部划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个等级,财产和地位,世世相传,实行世袭制。这种继承制度非常有效的避免了兄弟内部争权夺位,维护了王权的威严。明朝的朱元璋把他的皇位传给了长孙而不是他的儿子朱棣,原因就在于此。
唐朝皇位的继承唐高祖李渊有三个儿子,虽然次子李世民无论在能力上还是在战功上都高出李建成,而应按照继承制度的长子李建成任太子。可是太子和弟弟加害李世民迫使他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射杀了太子和弟弟。李渊就退位,把皇位传给了李世民即唐太宗。
虽然李世民是一位杰出的皇帝,贞观之治为唐朝的繁荣和未来的文明传递创造了独一无二的价值,但是他的皇位的取得却是备受非议,因为他的继承在封建继承制度看来,是大义灭亲,发动宣武门之变后取得的,他并不是嫡长子。
干扰破坏嫡长制的实行纵观历史,并不是封建社会的所有君王都真的按照嫡长制度去做,比如汉武帝晚年喜爱少子刘弗陵,后来把皇位传给了他并立为太子。
除了自我喜爱之后,很多情况下也于皇帝和嫡长子生母的感情有关,如果生母失宠了,那么太子的地位很可能被动摇。比如光武帝刘秀由郭氏而移宠阴丽华,太子刘强只有惶恐让位与阴氏之子明帝刘庄。
总结如果放到过去的封建社会,这样的一种制度又成了一种有力的约束,对稳定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
虽然嫡长子继承制度看上去世一种非常成熟且有理有据的继承制度,但是从一个全方面的角度来看,它并不是一个最好的制度,在皇帝的子嗣当中,为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应该选择最优秀最适合的人选去做,至于是不是嫡长子,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
为什么古人重视嫡长子?
为什么古人重视嫡长子?
在中国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制度中,婚姻制度中一直都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
在那个不公平的社会中,为了用“名义和待遇”来“尽力弥补和维系”结发妻子应该得到的公平,所以就有了“嫡庶”之分,来区分原配妻子和所纳的妾室之间的地位和身份的不同。
因而原配妻子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就叫嫡长子,而其他妾室所生的就叫庶子。
在古代皇家和官宦世家,享受的资源较多,都有很多子嗣,所以每次在继承权利和家业的时候,都会产生很多矛盾和争斗,弄得不好,就会有骨肉相残,甚至弑父夺位等事件发生。于是那个时候的统治者们就想着用一种办法来让自己的权力稳定地继承给下一代。
在经过一系列的尝试后,他们决定将让正妻最大的儿子也就是嫡长子来继承他们的权利和地位,不管他是贤能还是愚钝,也就是不采取择优而先,而是死死地以地位和年龄来作为选择的标准。
确实这种方法让很多诸侯王的权力和家族也得到了稳定的继承。所以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为了让那些对皇位有非分之想的人断了念想,不再产生争夺皇位之心。
这种做法也就是提前内定好继承人,以保证政权的平稳过渡。所以在很多宫廷剧中,我们都会看到在皇室家族,皇帝的嫡长子自然就是太子,以后只有他有资格继承皇位做皇帝。
而其他的嫡次子或者庶子,就依次按顺序称为王爷或诸侯。并且古代嫡长子在他们的所有兄弟姐妹中地位是比较高的,因为他们会子承父业,继承家庭的所有财富和最高的地位。
在古代有一种长兄为父的说法,但这并不是仅从年龄论英雄,因为嫡长子必须是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并不是因为他年长。
所以这应该与他母亲身份有关,正室的身份自然比妾室的身份高,而且古代婚姻都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并且都存在政治联姻关系,正室背后所代表的是她的整个家族,而妾室就没有如此高的身份和地位了。
况且正室一般都是门当户对好出身,都有较高的见识、心胸和素养,这样的母亲教出来的孩子自然也会胸怀大志,志向高远,能力卓越,见识不凡,因而更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更能担任起继承家族权利和维护家庭的和睦。
因为宗法次序的关系,所以古人会特别重视嫡长子,但是在没有嫡长子的情况下,古人也会重视庶长子。
其实古人重视嫡长子这一做法完全是为了家族的权利和未来做长期考虑和布局,这种做法可能在官宦世家出现的较多,在平民百姓中很少。
因为平民百姓的普通家庭根本没有条件三妻四妾,交配权都要苦苦争来,所以他们一般都没有嫡庶长子之分。
为什么古人重视嫡长子?
国法、家规都是为目的服务的,古人重视嫡长子无非是为了基业永兴,万年绵延。权力如毒品,让人欲罢不能,90多岁的穆加贝紧抓不放,皇帝痴迷仙丹,与其说想长生,不如说是贪权。如果金钱真如粪土,恐怕人人都想掉进粪坑,都说金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但康师傅已位居九五之尊,仍认为存款的位数少。
古代帝王三宫六院、佳丽三千,豪门贵族三妻四妾,地多又高产,面对大家大业,特别是皇家,因为有“天下”这块世上最大的饼,皇子之间兵戎相见,骨肉相残,屡见不鲜。
没有规矩,不成方园,面对一大堆子女如果不划分个先后次序,没章无矩,定会乱套。所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应运而生。宗法制度起源是夏朝,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家是小国,国是大家,所以才有治国、齐家平天下。
夏朝确立了王位世袭制,但有"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之别,虽说“侄子门前站,不算绝户汉”,但侄子总不如亲生,所以商朝末年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西周具完善为"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嫡长继承制,这种制度影响后世各封建王朝。
那么什么是嫡长子呢?古代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长子是父亲第1个儿子,妻、妾均有可能。嫡子是妻所生的儿子,如果是第一个孩子则为嫡长子,否则为嫡子,妾等所生的儿子叫庶子。
正因为“嫡长子”的重要地位,因此有些名门望族,一般在正妻生下儿子之前,不允许妾等人怀孕。但规定是规定,庶长子也是频频出现,如康熙的允禔。
那么为何非得规定是嫡长子继承呢?妻是明媒正娶,多为大户人家的小姐;而妾只是有名分的小老婆,有可能是侍女、婢女等等,妻和妾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主仆的关系。而皇后,多为政治联姻,其身后是庞大的政治集团,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将齐王妃纳入后宫,后来长孙死后又想立其为皇后,一是彰显自已皇威,二是贪恋齐王妃的高颜值,更主要的是王妃身后的关拢世家。
皇太极死后,皇太极的长子豪格集团和十四弟多尔衮集团为争夺皇位剑拔弩张,互不退让,最终却是年仅六岁的福临登顶,因为福临他妈是孝庄,孝庄身后是科尔沁部落,这时是儿凭母贵了。
皇后(妻)出身高贵,受家庭熏陶,自然格局高远,嫡子又比其他兄弟年长,早吃好几年咸盐,显然是最佳人选。
那么嫡长子继承制是完美的吗?想法很理想,现实很骨感,司马炎明明有20多个机灵古怪的儿子,偏偏将皇位传给了白痴儿子司马衷,最终导致西晋王朝的覆灭。朱元璋机械守规将帝位传位长孙朱允炆,最终不知所踪,李渊立长子建成为太子,最终被身首异处。
实际说古人重视嫡长子,不如是帝王、豪门贵族更为精准,平民百姓房无一间,地无一垄,老婆就一个,剩下的就是七老八十的亲爹亲娘,无物可争,也就无谓重视与否了。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