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杀40万赵卒之后,秦国为何没有乘胜灭掉赵国?

趁他病,要他命!

长平一战,血流漂橹,赵国45万大军尽乎全军覆没,可谓是元气大伤!

从这个角度来讲,对于秦朝来说,此时绝对是乘胜追杀,一举除掉赵国的大好时机!伟大领袖说得好: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一代战神白起也是这么想的,他计划着将秦军兵分三路,王龁率一军攻皮牢;司马梗率一军取太原;自己则亲帅大军杀向邯郸!

三路大军,齐头并进,灭亡赵国,指日可待!

可是呢?秦昭王不这么想,他有他自己的考虑!

首先,赵国因长平一战而国力大减,虚弱不堪,这不假。但秦国同样也是惨胜,六十万大军伤亡近半,丧夫丧子之痛,秦国亦在承受。且长期的战争,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面对接下来战争,秦国难以为继。因为攻灭赵国,势必意味着更长的补给线拉扯,更多的兵员消耗,更大的人力物力投入,这都是秦国现在最怕的。

这还只是秦国现在所面临的内部环境,其外,赵国的失败让东方六国见识到了秦国的强大,特别是同处三晋,直面秦国锋芒的韩魏两国,正所谓唇亡齿寒,他们不会放任不管。

而东方齐国,南方楚国,虽无当年春秋霸主之勇,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们不介意在此刻站出来抢夺战国。

所以,现在的秦国,内忧外患,不宜再战。说不定,赵国没打下来,自己倒先崩了。还不如见好就收,先慢慢消化战果,从长计议。

于是,秦王罢兵,白起功败垂成!

当然,后面邯郸之战也恰好证明了这一点,秦国当时选择灭赵国不是明智之举。那一战,面对赵国哀兵,战力翻番,秦军久攻不下。而信陵君又领着“偷”来的二十万魏楚联军,横插一脚,将秦军打得大败,一战回到解放前!

坑杀40万赵卒之后,秦国为何没有乘胜灭掉赵国?

以当时秦国的实力想一举灭掉赵国也不太可能。长平之战双方经历了长达三年的战争,虽然说秦国坑杀四十万赵兵,秦国也损失不少,赵国及本上家家无男丁,大家同仇敌忾对付秦国,切楚国和魏国帮助赵国对抗秦国。所以秦国只有撤兵,才能保住得到的地方。

坑杀40万赵卒之后,秦国为何没有乘胜灭掉赵国?

长平之战赵国虽然战败,但赵国并没有被马上灭掉,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秦国根本就没有一举灭赵的作战计划。

秦国举全国之力,把征兵年龄从17岁降低到15岁,为的仅是夺取长平之战的胜利,他们的所有计划以及人员调配和物资供给都是为长平之战而准备,根本就没有攻打邯郸、一举灭赵的作战计划。

第二,秦国不具备马上灭赵的战略储备。

长平之战秦国虽然胜利,然歼敌一千自损八百,人员伤亡达30万,粮草供应也已告急,如果马上攻打邯郸,就必须在将士整合补充、攻城器械准备、粮草征集运输等等方面做大量工作,然而当时秦国并不马上具备这些条件,来完成这些任务,换句话说,秦国当时没有足够的战略储备。

第三,赵国虽败却众志成城。

赵国长平之战兵敗,被白起坑杀四十万降俘,消息传到邯郸,虽然满城悲伤,却从反面激起了决一死战的决心,秦军残暴逼迫他们只有背水一战,他们君臣一心、全民皆兵、同仇敌忾、众志成城。以后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

第四,秦国君臣没有形成一举灭赵的战略共识。

长平之战取得胜利后,对进一步的计划秦国将相不和,白起认为应该一鼓作气,兵下邯郸,丞相范雎却认为应该暂时息兵,来日再战。最后秦王采纳了范雎的意见,不管他们谁对谁错,总而言之秦国没有形成一举灭赵的战略共识,客观上给了赵国喘息之机。

第五,秦国如果马上灭赵,后勤补给很难保障。

秦国如果攻打邯郸,后勤补给线将会拉长很多且深入赵地,负担承重自不待言,其他诸侯国也可能因唇亡齿寒而不再旁观,因为长平之战普遍被认为是利益之争,而一举灭赵就不一样了。

第六,秦王战略误判,认为赵国主力被歼,已不能组织大规模作战,缓一缓秦国也能稳操胜券。

所以,长平之战赵国虽然战败,但赵国并没有被马上灭掉,看似偶然,其实也有历史的必然。

坑杀40万赵卒之后,秦国为何没有乘胜灭掉赵国?

谢谢邀请!长平之战后,赵国损失四十万军队,秦国也有不少的损失。白起是打算一鼓作气攻打邯郸的。这时赵国派人找到了秦国相范睢,说白起打了长平之战,再打邯郸,那可就是功劳不可小窥了。而且赵国这时有讲和的意思,答应三座城给秦国,暂时停战,这时白起称病回家养病去了!总之,长平之战后,秦国因为内部问题和赵国讲和的条件一起,是秦国暂时没有攻打赵国。不到一年的时间,赵国厉兵秣马,在廉颇等的带领下恢复了斗志,等秦国来攻打邯郸时,赵国在楚国和魏国的帮助下,打败了秦国的进攻。邯郸之战后,白起被赐自刎!

坑杀40万赵卒之后,秦国为何没有乘胜灭掉赵国?

长平之战,赵国损失四十五万精锐之师,约是全国四分之三的兵力。在这种情况下,赵国可以说是危若累卵,能生存下来实属侥幸。那么,国力空虚的赵国,为什么没有被秦国所灭呢?

第一,范雎阻止白起一鼓作气灭掉赵国

在长平之战后,白起挟胜利之威,席卷赵国,势如破竹。他兵分两路,一路以王龁为将,攻略武安、皮牢;另一路以司马梗为将,攻略太原。此时的赵国,绝对无法挡住白起雷霆一击。

在此生死存亡关头,奇迹发生了。白起的功劳,引起权相范雎的担心,倘若白起灭掉赵国,地位与权势,岂不凌架于范雎之上么?范雎不是宽宏大量之人,不想让白起再立新功,便忽悠秦昭王说:长平一战,秦军伤亡很大,不能再战了,不如退兵。此时的秦昭王对范雎言听计从,遂与赵国罢兵休战,秦国因此失去了灭掉赵国的最佳时机。

第二,“全民皆兵”的军事传统,在关键时刻拯救赵国

自赵武灵王实施‘胡服骑射’改革以来,赵国推行“全民皆兵”的军国主义制度。在这传统让赵国得以重振旗鼓。

在长平之平一年后,秦国发动邯郸之战。然而,经过一年休整的赵国,在国家危亡之际,上下同心戮力,君臣同忧共惧,“全民皆兵”的军事传统让赵国的军事力量得到迅速的补充。邯郸城的守卫力量,较长平之战后增加十倍,具备与秦兵持久抗衡的能力。秦国围攻邯郸三年,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第三,信陵君窃符救赵,是邯郸之战胜利的关键

赵国之所以能生存下来,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邯郸之战最困难的时刻,魏国信陵君率八万人救援。如果没有这支生力军的加入,赵国恐怕仍然难逃灭亡的下场。信陵君是战国后期东方诸侯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也是著名的军事家。

除了信陵君之外,楚国也发兵相助,由春申君率领的楚兵团也抵达战场。以八万魏军为主力的援军大举反击,大破秦师。秦军将领郑安平是范雎的亲信,被信陵君的魏军包围,走投无路,只得放下武器,率部众两万多人投降。

在魏、楚联军的支援下,赵军大举反击,把秦国入侵者驱逐出境。这场旷日持久的邯郸保卫战,终于以赵国的胜利而告结束。这是战国时代非常重要的一场战事,此役的胜利,让赵国摆脱迅速灭亡的命运。

坑杀40万赵卒之后,秦国为何没有乘胜灭掉赵国?

我是余好古,本问题回答如下:

白起在长平一战获胜,坑杀赵军四十万,让赵国损失惨重。作为当时在军事上能和秦国较量一下的唯一国家,赵国就此一蹶不振,失去了与秦国抗衡的能力。但此时并不是一举灭赵的时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实力还达不到。当时秦国虽然独大,但还没有一口吞掉某一国的能力。这种情况下,实行远交近攻是符合实际的,获得一定战果后需要消化巩固,通过慢慢蚕食,逐步吞并对手。长平一战虽然重创赵国,但秦国也是全面动员,消耗也很大,士卒死伤过半,国内为之一空。这个时候也需要喘口气了,继续进攻恐怕自己也受不了。

二是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秦国在长平之战获胜,已经引起了其他国家的恐慌。毕竟唇亡齿寒,谁知道下一个挨打的是不是自己。六国虽然也互相勾心斗角,但这个如果还继续攻赵很有可能引起六国的同仇敌忾,再次合纵。事实上两年后秦国进攻攻邯郸,楚、魏两国都派兵救援。魏军被恐吓停止行动后,信陵君强行窃符救赵,击破秦军。

三是白起遭到了排挤。白起倒是打算乘势继续攻赵,但秦相范雎担心白起功劳太大,灭赵后地位将高过自己,极力主张休养生息,接受对方割地求和。这一建议被秦昭王采纳,双方休兵。

因此不是白起不想打,是受到了掣肘,心里是很不爽的。九个月后秦再攻赵不利,又欲起用白起。这个时候白起拒绝,理由倒是和范雎建议休兵时的提法差不多,只是多了一条远隔河山去打别人国都这一军事上的不利因素。

不知是不是耍性子,但这个理由其实是正确的。真要去打了,强如白起怕也要受点挫折,战神的美誉度可能就要下降些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