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满清可以打下整个辽阔东亚的华夏大地,却没能打下跟满人近在咫尺的朝韩半岛跟中南半岛?

中国自古以来就不是一个喜欢扩张的国家,历朝历代皆是如此。即使是满清这样的外来者,也不免入乡随俗,因为问鼎中原才是最重要的!

至于周边,那都是蛮荒之地,在统治者眼中,并不是那么重要,只要听话别给我搞事情就行!

基于这样一个前提咱们再来看朝鲜越南等地与清朝的关系就很好理解了。

首先朝鲜,一直以来朝鲜半岛和咱们中原王朝就都有些密切的联系。明朝万历年间发生的壬辰倭乱,朝鲜差点被灭国。最终还是明朝出兵,帮助朝鲜打败了丰成秀吉。

那时候,朝鲜奉明朝为主,是明朝的藩属国!

后来,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华夏统治者,朝鲜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清朝的藩属国。既然是藩属国,那么就没有灭亡它的必要了。

所以,不是打不下,而是不想打!

其实早在清军入关问鼎中原之前朝鲜半岛就已经被满清给征服过!朝鲜称之为“丙子胡乱”!

当时因为皇太极准备进军中原,而朝鲜又是明朝藩属国,所以为了防止后院起火,便先行解决掉这个后顾之忧。

当时皇太极亲自统帅十万大军亲征朝鲜,仅仅十二天便兵临朝鲜国都城下,最终朝鲜被迫向清朝称臣,奉其为宗主国。

为此韩国方面还拍了一部电影,叫做《南汉山城》,较为形象的刻画方面那场战争,这里给各位推荐一下!

而由此可见征服朝鲜,其实对于清朝来说,并不是太麻烦。

当然了,所谓的征服只是面服心不服。朝鲜一直以来接受汉文化熏陶,对于以“小中华”自居。所以朝鲜王朝心里一直还是向着明朝的,对于成为清朝这个靠着打猎落后民族的附属国是非常所不耻。以至于“崇祯”这个年号被朝鲜士人沿用数百年,甚至于朝鲜还曾想过联合日本幕府帮助南明推翻清朝。

然后咱们说说中南半岛,其上最强大的国家乃是安南,也就现在的越南。而越南的情况和朝鲜差不多,同样是奉清朝为宗主国,所以也就没有征服这样的想法。

甚至于越南这个国名都是清朝皇帝给取的。公元1803年,嘉庆帝下赐“越南”国号,册封阮福映为越南国王。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相对朝鲜半岛,清朝如果想要征服中南半岛,估计难度要大上很多。因为中南半岛地处热带,气候炎热,多雨林山地,来自北方的清朝军队在此地很难得到发挥。

乾隆年间,清朝曾派兵帮助安南国王平叛,结果损失惨重。

当然了,越南和朝鲜一样,同样只是表面功夫,他们其实也看不上清朝,名义上是中国的属国,接受中国皇帝册封,内部则自称皇帝,将中原王朝视为对等的国家。

不过话说回来,清朝可没亏待过他们,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这两场战争的起因都是清朝为了帮助他们抵抗帝国主义国家侵略。

为什么满清可以打下整个辽阔东亚的华夏大地,却没能打下跟满人近在咫尺的朝韩半岛跟中南半岛?

清朝没能打下朝鲜半岛跟中南半岛,得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进行分析,主观上,清朝没有一定要拿下两个半岛的欲望,客观上,两个半岛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朝鲜半岛和中南半岛在今天看起来位置多么优越,扼守多处海港,可在农业文明为主的古代,这些优势全无用处,这两块现代宝地在古代就是蛮荒之地,一个字,穷!

朝鲜半岛和中南半岛的共同特点就是山多,尤其是朝鲜半岛,除了中南部散落的狭小平原以及河谷,几乎遍地是山。

这种地形,不仅给征服占领带来很大难度,还给日后的治理发展带来极大阻碍,毕竟山地多平原少造成朝鲜半岛物产不丰,不论农业还是商业都发展不起来。

中南半岛的情况比朝鲜半岛好不到哪里去,尽管它的平原要比朝鲜半岛多,但一来北部有高原阻隔,半岛上到处都是原始丛林;二来远离中原王朝核心地区,进军消耗要大得多,治理平叛也显得鞭长莫及。

两个半岛,一个近(相对核心地区)穷山多,一个远穷山多,这种地区,能够引起清朝的兴趣吗?

其实有一块土地比两个半岛更穷,山更多,而且更高,那就是西藏,可清朝也将之拿下了,目的是为了进攻清朝的大敌准噶尔汗国,而这种战略价值,朝鲜半岛曾经具备。

在清朝未入关前,曾两次用兵朝鲜,目的就是为了把朝鲜拽出明朝的怀抱,抱住清朝的大腿。

朝鲜半岛山多,可朝鲜军队实力弱,又那么接近清朝核心区域了,两次都被清军击败。

第一次是在1627年,清朝还是后金,进军朝鲜只是为了掠夺物资,见好就收,抢了东西就回去了,当然一个原因是朝鲜君臣见情势不对就跑到了岛上,后金还没有足够强的水军,也打不下来。

第二次是在1636年,清朝初立,皇太极便彰显出了自己的勃勃野心,大规模进兵朝鲜,目的是逼迫朝鲜脱离明朝藩属,向清朝称臣。

朝鲜自然惨败,江华岛被攻破,朝鲜君臣都被俘虏,从此向清朝称臣。

为什么清朝不吞并朝鲜以获得更多方位进攻明朝呢?主要是当时清朝的重点是明朝,皇太极的目标是入主中原,为了征服贫瘠的朝鲜浪费人力物力很不划算,而且清朝的水军不比明朝强,从海上打反而是以己之短攻敌之长,是找死的行为,稳定住朝鲜,专心致志陆上进攻明朝才是主要。

清朝入主中原以后,就更看不上朝鲜了,任其称臣,也没出兵的意思。

至于中南半岛,无论面积还是国家数量都远强于朝鲜半岛,抵抗能力也要强得多,又远离清朝核心区域,清朝在这里的军事实力要弱,此消彼长之下,清朝想要吞并中南半岛不是那么容易的。此外气候的影响也够清朝远征军喝一壶的。

清军也曾进入中南半岛,一是清初进入缅甸追捕南明永历帝,收复滇西南地区,二是清中期与缅甸大战。

第一次清军到来时中南半岛并无太大的强国,缅甸识相地交出了永历帝,清朝也与缅甸、暹罗(今泰国)、老挝、安南、高棉(柬埔寨)等国确定了藩属关系。

到了清中期,清朝已经牢固控制了云南,缅甸贡榜王朝却崛起了,攻占暹罗国都,疆域囊括除越南外几乎整个中南半岛和南亚东北部地区,堪称东南亚一霸。

强大起来的缅甸屡屡进犯云南,最终与清朝开展,清缅战争一共打了四次,清朝惨胜,缅甸虽然称臣,却得以不被清朝吞并。

清缅战争的结果充分显现出清朝的鞭长莫及,就算清军吞并缅甸,最终的结果很可能像明朝吞并安南一样,陷入无休止的战争漩涡,最终不得不退兵。

为什么满清可以打下整个辽阔东亚的华夏大地,却没能打下跟满人近在咫尺的朝韩半岛跟中南半岛?

不是“没能”,而是“不愿”。比起明朝,清朝在武功方面不只强大了一星半点——如果明朝建立的宗藩体系还大多停留在形式上,那清朝对其藩属国的控制力就强大了很多。虽然朝鲜依然沿用崇祯年号;虽然日本也提出了“华夷变态”,但对于清朝来说,入侵朝鲜半岛、中南半岛实在是多此一举,因为人家已经自动归顺了。

题主先问了朝鲜半岛,就先说这个:我们只知道明亡后朝鲜不太看得起清朝,觉得自己是“小中华”,甚至一度还想出兵中原“反清复明”,但巨大的实力差毕竟还是让朝鲜人认清了自己。到了乾隆年间,清朝达到鼎盛,朝鲜人更加尊崇清朝,还现了“北学于中国”的北学派,这是从文化上认同清朝了。朝鲜一直向清朝进贡,起到近代日本侵略朝鲜时还要到北京探探口风,结束总理衙门回了一句“朝鲜虽隶中国藩服,其本处一切政教禁令,向由该国自行专主,中国从不与闻”,日本这才放心大胆出兵了。

之后是中南半岛。越南从明朝独立后几经转折,虽然也以“小中华”自居,但还是在阮惠时代乖乖跑到清朝求册封,“越南”二字,就是嘉庆帝钦定的。缅甸贡榜王朝与清朝曾经爆发过战争,但在乾隆年间还是向清帝国奉表纳贡,也成了藩属国。至于暹罗,其国王拉玛一世向清朝入贡,受封为暹罗国王……你不去打人家,人家自然称藩了,还有什么好打的?

为什么满清可以打下整个辽阔东亚的华夏大地,却没能打下跟满人近在咫尺的朝韩半岛跟中南半岛?

清朝真的没能力,把这些地区纳入到版图中吗?看看清朝对这些地区的政策和影响就知道。在清朝还没入关前,朝鲜半岛被清朝几次蹂躏,如果此时清朝,想要把朝鲜半岛纳入到版图中,完全是有可能的。而清朝没有,他的目的是让朝鲜王朝彻底臣服,并且中断与明朝的宗藩关系,也防止朝鲜出兵帮助明朝。因此,目的不同,造成的结果也不同。而成为清朝的藩属国,朝鲜王朝自然不用担心被清朝纳入到版图中。

而在晚清风雨飘摇的时候,袁世凯等官员,就力推在朝鲜设行省。由于袁世凯在1884年,平定朝鲜王朝的甲申政变后,一直带兵驻守朝鲜。他深知朝鲜面临的情况。日本一直想吞并朝鲜半岛,以此为跳板,入侵中国。在当时,落后的朝鲜王朝,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力。因袁世凯已经在朝鲜半岛驻军,接管朝鲜的事务,就差一步把朝鲜设省,只要清政府同意,他还是能办到的。

如果清朝真的将朝鲜设省,主要压力还是在外部,会有国家不同意,从而散发舆论压力。而朝鲜内部根本没有机会反对。但在其他人眼里,朝鲜是一个独立国家,虽然和清朝联系密切,但清朝没有理由将朝鲜行省化。李鸿章是不同意的,慈禧也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为此,清朝错失将朝鲜纳入到版图中的机会。从这里也看出,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思维,宁愿牺牲自己的利益,也要彰显大国的气质。而在割地赔款中,却努力达到列强的要求。

对于越南来说,他与朝鲜的地位、关系都不一样,因为清朝无法彻底拿下越南。这造成越南想要成为清朝的行省,会比较困难。难道没机会了吗?只能说,如果将越南北部纳入到版图中,还是有机会的。在乾隆时期,清越战争中,清朝已经控制越南北部,如果与越南南方势力划定边界,拿下北部还是有机会的。但清军骄傲自大,最后被越南南方势力打败。

到近代史中,越南被法国灭掉,成为法国统治的殖民地。法国的入侵,引起清朝的警惕,占领越南后,法国盯上了中国南方地区。为了打击法国侵略的势头,中法爆发了战争。经过艰难的战斗,清朝逼的法国议和,而清朝只要坚持下去,赢得战争不是问题,加上在朝鲜平定甲申政变,这有利于清政府的影响力。但清政府太过软弱,竟然同意中法议和谈判。

最后是法国获得胜利,战争没有胜利,结果是获得入侵者的战略目标,越南彻底沦为法国的殖民地,而且是清政府承认的。在战争中,法国的失败,导致法国的内阁重新洗牌。如果清朝坚持把法国赶出越南,那么对于清政府来说,把越南纳入到版图中,也不是不可能。毕竟越南被灭,政权失去,只有一些势力在中国境内发展,最后还得靠清军打仗,战争胜利后,完全有机会把越南纳入到版图中。至少北部没问题,南部最多让越南人重新建国。

从此可以看出,历史上,清朝还是有机会把这些地区纳入到版图中的,可惜都错过了机会。对于清朝来说,“天朝上国”的思维太过强盛。他们宁愿无条件帮助这些藩属国,也要坚持老祖宗的教训,不能占领这些地区,毕竟他们已经臣服。但对在近代史中,实力可以决定版图的变化,这些国家都是中国的藩属国,只差一步就能变行省。

为什么满清可以打下整个辽阔东亚的华夏大地,却没能打下跟满人近在咫尺的朝韩半岛跟中南半岛?

很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清朝之所以没有把朝鲜纳入到版图之中,简单来说两个原因,一是没必要,二是不想。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当时的清朝没有对朝鲜进行征服战争。 清朝建立后先后两次发动对朝鲜作战,全部发生在皇太极在位时期,并通过两次征服战争把朝鲜变为了清朝的藩属国。

公元1627年,刚刚即位的皇太极将多年积攒的对朝鲜的愤怒转化为战争,开始了清王朝(当时国号为后金)第一次入侵朝鲜。皇太极派阿敏为主将,一路势如破竹,接连攻下朝鲜多座城池,不久朝鲜都城汉城府陷落,朝鲜国王李倧仓皇逃往江华岛。

在这种形势下,朝鲜请求议和,皇太极允诺并与朝鲜王朝结成兄弟之国,朝鲜王朝与后金开市互市并向后金朝廷缴纳岁币。虽然后金一路打得朝鲜毫无还手之力,但屈膝的朝鲜王朝并不是心服口服,而且此时的朝鲜政府并未因战败而断绝同明朝的宗藩关系。然而,因战争一消怒气并因此而换来双边和平的皇太极并没有对此理会。

公元1636年12月2日,因为朝鲜方面的拒不臣服,刚刚改国号为大清并正式称帝的皇太极亲自统帅满蒙八旗十万大军亲征朝鲜王朝。像上次一样,清军一路长驱直入,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有效的抵抗,仅用了十二天的时间便抵达朝鲜都城汉城府城下。

这一次,面对清军的大兵压境,朝鲜王朝再次选择了屈服。不同于上次的是,朝鲜王朝此次的战败代价是由明朝的藩属国转变成为清朝的藩属国,这就意味着以后朝鲜王朝历代国王也都需要由清朝来册封,同时,朝鲜王朝断绝与原宗主国明朝的宗藩,并停止使用明朝年号,而改用清朝年号。

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朝鲜国王还将自己的世子送往清朝北京作为人质。从此,朝鲜正式成为了清朝的藩属国。

仔细分析当时的形势,皇太极之所以把朝鲜变为属国而并没有直接划入清朝的版图,不外乎有两方面的考虑。

第一,皇太极看不上朝鲜。虽然自己的清政权也不在传统的中原文化圈之内,但是立志要覆灭明朝的皇太极根本看不上这个一直依附于中原王朝的藩邦小国,而且朝鲜王朝治下的民族、民风、文化与当时清王朝统治区域以及中原地区有些很明显的差距,与其将其纳入版图日后成为统治管理的累赘,不如放手换取对方的臣服和双方边境的和平。

第二,皇太极十分清楚清朝目前最大的敌人是明朝,他需要集中力量对付明朝的势力,如果此时把朝鲜纳入到清朝的势力版图中,势必会引起朝鲜方面的反抗,这样清朝就不得不分出一部分精力来压制朝鲜方面的势力,这对于清朝一统天下的百年大计来说是十分不利的。

至于后来,康熙皇帝三征葛尔丹,乾隆皇帝平定准噶尔,渐渐把蒙古、西藏、新疆都纳入到清朝的版图后,却依然没有对朝鲜动用武力征服,细细想来也在情理之中。

朝鲜是最早臣服于清朝的国家,在后来清王朝南征北战开疆拓土的时候,朝鲜一直安分守己,并没有在背后给清朝造成麻烦分散清王朝的精力。而且,朝鲜不同于葛尔丹部和准噶尔,它的发展相当有限,无论从兵力规模还是地域范围,都不足以对清王朝构成威胁。

所以当清王朝征服四海平定天下的时候,看到这个还算安分守己的小弟,也就无心再起征服之意。

为什么满清可以打下整个辽阔东亚的华夏大地,却没能打下跟满人近在咫尺的朝韩半岛跟中南半岛?

朝鲜在汉朝时已经被汉武帝灭了,归属中国版图,南界逼近韩国南端,大同江和汉江的流域都属于汉朝,而交趾即今越南属于中国!唐朝唐高宗武则天二圣时代灭高句丽,在高句丽设安东都护府,在百济设熊津都督府,在新罗设鸡林都督府,这已经是派兵占领,军事管制了,只不过后来为了全力对付吐蕃才放弃了熊津和鸡林,而安南都护府则属于中国!元朝已经攻占高丽,并且把高丽设置为征东行省,若不是高丽王室装孙子送美女,估计王室都保不住,对于越南,元朝不是没动心思,实在是无能为力,打不下来,没有办法!明朝朝鲜又装孙子,送美女,不仅保住了政权,还侵占了原本属于中国的大同江以北地域,前期朱棣直接把安南变为交趾行省,朱瞻基时放弃,安南在中后期,因为越南内讧分裂,莫氏归顺明朝,其地设置安南都统使司,基本自治,后来明朝灭亡时被黎朝夺去,中国对安南再次得而复失!清朝没有征伐过越南,越南是主动归顺的!朝鲜在皇太极时就被征服,但因为清朝的战略重点是明朝内地,所以也就没有派兵驻守去管理,只是以藩属羁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