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自隋朝以后用文,武做庙号或者谥号的皇帝比较少?
感谢邀请!
这其实是一个关于皇帝称谓的误会,因为对于皇帝的称呼可以有许多种。
比如谥号,这是皇帝死了以后,后人根据其在位期间的政绩功过,评价得来。像汉文帝,汉武帝,隋文帝,隋炀帝他们称呼中的“文”,“武”等字眼儿,都叫做谥号。
谥号也分褒贬,好的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 ,不好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幽”表示“壅遏不通”、“灵”表示“乱而不损”等。
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
庙号常用”祖”字和“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继任的皇帝一般称为“宗”,比如唐太宗,宋太祖等等。
一般来讲,太祖、高祖开国立业。太宗、圣祖发扬光大。世宗有守成令主的美誉,但也指世系传承发生偏移。仁宗、圣宗、孝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世祖是中兴之主。哲宗、兴宗、成宗是守成之君。
除了谥号,庙号还有就是年号了。汉武帝开始,每位皇帝基本都会有一个或者多个年号,比如贞观,开元,洪武,康熙,乾隆等等。
一般来讲,自西汉到隋唐的皇帝多称谥号,而自唐朝到元朝的皇帝则多称庙号,明清时期则基本用的是年号。这只是为了便于称呼而已。
因为,西汉隋唐时期,谥号较短,基本上一个到两个字都可以搞定,而后面这个谥号的字越来越多。因为谥号是后世评加,什么好的字眼都网上堆。像乾隆皇帝,比如康熙皇帝庙号圣祖,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再比如,宋太祖赵匡胤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
所以,隋唐以后,庙号,谥号这些,都是有的。只是更加复杂了,一般称呼时候都会简单点儿。
为何自隋朝以后用文,武做庙号或者谥号的皇帝比较少?
并不觉得少啊。
唐太宗是文皇帝,还有唐文宗、唐武宗。
元武宗、元文宗。
明成祖是文皇帝,还有明武宗。
清太宗是文皇帝,还有清文宗。
还有一个没做过皇帝却被追尊为武皇帝的后唐李克用。
每个朝代最多也就一个文皇帝一个武皇帝一个文宗一个武宗。文武二字作为谥号高大上,作为庙号则有暗贬之意了。
文还可以作为臣子的谥号,唐朝的韩愈、陆希声就是。韩愈一代文豪看起来实至名归,陆希声的话嘛……
为何自隋朝以后用文,武做庙号或者谥号的皇帝比较少?
文武二字,用做皇帝谥号是非常好的上谥。
但用来做庙号,就似褒实贬。比如唐文宗,唐武宗,元文宗,元武宗,明武宗,清文宗,都是表现比较差的。
为何自隋朝以后用文,武做庙号或者谥号的皇帝比较少?
隋之后的唐、元、明、清都有用“文”或“武”做谥号的皇帝,比如唐文宗、唐武宗、元武宗、明武宗和清文宗,这么看的话可不少了,基本上每个朝代都有了。
用“文”和“武”来做谥号的,并不是当事人自己定的,而是继任者安上的。如果接班人和大臣们都一致认为你在这方面做的突出,就给你安上这个谥号。
比如,明武宗朱厚照,在史书上被记载成荒淫无道,昏庸无能的皇帝,可实际上,他却用了“武”这个谥号,中国历史上能用这个字的皇帝不算多,每个都有彪炳千秋的战绩,而朱厚照也有,只不过被清朝抹掉了,顺带再涂黑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