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为什么称石敬瑭为儿皇帝,称溥仪为傀儡?
感谢邀请!
石敬瑭,“儿皇帝”和“卖国贼”的最佳形象代言人!
21世纪,流行“干爹”文化,认爹的,多为妙龄女子,做爹的,多为事业有成的多金男。而在古代则不一样,因为没有“一夫一妻制”的限制,“干爹”们只需要纳妾就行。所以那时候认“干爹”,多是男的,石敬瑭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可以说是把不要脸发挥到了极致。
石敬瑭是五代十国的后晋开国皇帝,原是后唐皇帝的女婿,拥兵一方。后来,后唐末帝李从珂从李嗣源之子李从厚手中夺下了江山,李从厚是石敬瑭大舅子,石敬瑭原为李嗣源的女婿(李嗣源的亲闺女永宁公主就是嫁给了他),李从珂是李嗣源的干儿子。
石敬瑭时为河东节度使,看到李从珂这个螟蛉子,竟胆敢抢了老丈人家的江山,自然不服气。双方互相猜忌。
清泰三年(936年),石敬瑭起兵造反,而后战事不利,后唐军兵围太原,石敬瑭眼见要败。便想借助契丹的军事力量翻盘,为了得到契丹人的帮助,他甘做儿皇帝,认了契丹国主耶律德光为干爹,可笑的是耶律德光竟比石敬瑭小了近十岁。可石敬瑭却不在意,左一口“干爹”右一口“干爹”叫的无比亲热。
除此之外,石敬瑭还承诺,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每年进贡大批财物。由此推翻后唐政权,建立了后晋。
石敬瑭称帝后,很守“信用”,割幽云十六州给契丹,承诺每年给契丹布帛30万匹。幽云十六州乃北部天然屏障,至此中原完全暴露在契丹铁蹄之下。
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的做法,对后世带来的影响也极为深远,直接导致以后黄河以北、以东地区的北方土地几乎无险可守,袒露于外族的威胁之下,为后来四百余年间契丹、女真、蒙古族南下入侵中原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说其是历史罪人毫不为过,遗臭万年。
至于溥仪,想必大家再熟悉不过,中国最后一位皇帝。字耀之,号浩然。也称清废帝或宣统帝。他是道光帝旻宁的曾孙、醇贤亲王奕譞之孙、 摄政王载沣长子。
他在退位后,并没有安分,而是于九·一八事变之后,跑到东北去做了日本控制下的伪满州国的皇帝。
当然,他这个皇帝只是名义上的皇帝,是日本人控制下的傀儡皇帝。溥仪虽然是皇帝,还兼任伪“满洲帝国”陆海空军大元帅、伪“满洲帝国”协和会名誉总裁满洲国” 的一切行政大事,溥仪既没有决定权,也没有否决权。
战后,在远东国际法庭,他详细叙述了“九·一八事变”后,天津日本驻军司令香椎浩平如何强迫他去旅顺,关东军参谋长板垣征四郎怎样威逼他从旅顺到长春去当“满洲国皇帝”,以及他如何遭受日本帝国主义者的监视,无权甚至无个人的人身自由。
傀儡无疑了!
历史上为什么称石敬瑭为儿皇帝,称溥仪为傀儡?
谢谢邀请:
先谈第一个问题:
这是五代十国时候的事情,五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从907年到960年,一共53年,石敬瑭(892一942)是后晋的开国皇帝。
在后唐明宗李嗣源在位时,手下有两员大将,一个是儿子李从珂,另一个就是女婿,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两人相互看不上眼,李从珂做了后唐的皇帝后,派了几万人马去攻打石敬瑭所在的晋阳城,准备灭了他,石敬瑭抵挡不住,晋阳城岌岌可危,这时有个谋士桑维翰给他出了个主意,“将军,实在不行,可向契丹国求救”,石敬瑭沮丧地说“素未往来,如何肯救”,桑维翰信心满满地说“只要将军愿意将燕云十六州献给契丹,契丹国定会派兵来救”,石敬瑭转忧为喜,“快快替我草书一封,送往契丹,就说愿献燕云十六州,换取救兵以解晋城之危”,桑维翰写完书信后,问石敬瑭签名时如何自称,这时石敬瑭犯难了,谦卑一点称臣吧,无隶属关系不妥,称兄弟吧,怎么敢跟皇帝称兄弟,石敬瑭实在想不出来办法了,桑维翰想了想说“我建议将军自称儿子最为合式,这样即谦卑,契丹又不好推托,你想,儿子向父亲求救,哪有不救之理”,桑维翰话音未落,遭到众人反对,纷纷指责桑维翰出的馊主意,石敬瑭也连忙说“不行,不行,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比我还小十多岁呢”,桑维翰面对众怒镇定地说“听我向大家解释,自称儿子自有其理,石将军岳父乃李嗣源,岳父即视同父亲,李嗣源义父乃李克用,也就是说李克用是石将军的爷爷,李克用曾和契丹先皇耶律阿保机互称兄弟,现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就等同于李克用的儿子,那也就等同于石将军的父亲,自称儿子是名正言顺的,有何不妥之理?,再说现在是城门将破,十万火急,求来救兵最为要紧,还管那么多干吗?”经过桑维翰的一番解释后,一封自称儿子再加上献燕云十六州的加急求救信发出了,耶律德光接信后,亲率五万铁骑打败了李从珂的部队,进而直捣洛阳,李从珂焚宫自尽,后唐灭亡,石敬瑭取而代之,改唐为晋,成了后晋开国皇帝,将燕云十六州献给了契丹,事事听从契丹国,一直在耶律德光面前以儿子自称,所以历史上称石敬瑭为儿皇帝。
再来说说第二个问题:
溥仪(1906一1967)三岁即位,六岁退位,虽然在龙椅上被抱上抱下,好歹也算是末代皇帝,被称为傀儡皇帝主要是在东北满州国的一段经历,1924年,18岁的溥仪被冯玉祥将军赶出了紫禁城,第二年开始他一直住在了天津租界的静园,直到1931年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很快日军就占领了整个东北,为了掩盖侵略罪行,愚弄国际舆论,日本就想先搞的满州国过渡一下,这样,日本人把目标对准了住在天津的溥仪,于是溥仪在日本驻屯军司令官土肥原贤二的帮助下,于同年11月从天津潜赴旅顺,不久又到了奉天,1932年,在日本的扶持下,在东北建立了满州国,这时的他没有一点自主权,唯日本人是命,与日本签定了《日满议定书》,1934年3月1日,在日本的授意下举行了登基奠礼,改称皇帝,定年号为康德,所以又称他为康德皇帝,这个皇帝完完全全是日本的走狗,事事处处听命于日本人的指令,在历史上是不破承认的,说他是傀儡皇帝,指的就是1934年至1945年这段时间。
谢谢阅读
历史上为什么称石敬瑭为儿皇帝,称溥仪为傀儡?
这个问题比较简单,三言两句说一下本质区别。
后唐末帝李从珂即位后,石敬瑭时为河东节度使,受后唐末帝李从珂猜忌,无奈起兵造反,但打不过别人,石敬瑭随割燕云之地,向契丹求援,后灭唐建晋,人称“儿皇帝”。溥仪受关东军诱惑,跑到东北建立伪满洲国,人称“傀儡皇帝”。
石敬瑭和溥仪的区别是:
石敬瑭有地盘,有兵马,有赋税,对外以契丹马首是瞻,晋国之内石敬瑭一个人说了算。
溥仪在伪满洲国,要啥没啥,娶个媳妇也是日本人说了算,对内对外自己说了都不算数,所以是个“傀儡”
历史上为什么称石敬瑭为儿皇帝,称溥仪为傀儡?
无论是“儿皇帝”还是“傀儡皇帝”,在历史上都是不齿的,相比于石敬瑭,溥仪或许更令人感到可怜之处,而石敬瑭则实实在在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之上!
且说当年石敬瑭官拜后唐河东节度使,但这人野心勃勃,为求上位不择手段,最终与自己名义上的小舅子--后唐皇帝李从珂闹翻脸。很快,石敬瑭的亲弟弟、堂兄弟、以及两个儿郎被斩杀于洛阳。石敬瑭痛心疾首之时,李从珂派遣后唐大军征讨太原(石敬瑭驻扎之处)。
石敬瑭自知以太原兵力无法与后唐大军抗衡,于是与契丹苟合,请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帮自己一把,自己则愿意世代为契丹之臣。
石敬瑭素来有谋反之心,他想得到的并不是只是权利,而是皇位,耶律德光的的确确帮了他一把,不但帮助石敬瑭剿灭后唐,而且还帮他建立后晋帝国,石敬瑭终于坐上了梦寐以求的皇位。
石敬瑭果然履行前言,作为报答,后晋为契丹臣子国,两国结为父子之邦,行父子之礼,契丹为君,后晋为臣,耶律德光是父,石敬瑭是儿。
不只是如此,石敬瑭竟将燕云十六州系数割让与契丹,这位沙陀武士的做法实在让人不齿。自此后,“儿皇帝”、“卖国贼”的称呼就被加附于石敬瑭身上,成为他一生的耻辱。
此后的数百年之间,历代中原王朝都将收复燕云十六州作为一个梦想。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率领后周大军北伐燕云之地,效果显著,但可惜柴荣生病早逝,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大业半途而废。直到大明王朝建立之后,燕云十六州才重现规划在中原版图之中,为此不知付出多少生命,当年若不是石敬瑭一意孤行,哪有这些悲怆之事,因此说石敬瑭背上“儿皇帝”的骂名是理所当然的,不容为其辩解!
再观溥仪,在当时的大背景之下,溥仪的所作所为很大程度是无奈和被胁迫的,他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之后,就彻底失去一切权利。客居天津之时,连生计都出现了问题,日本人正好抓住了这个机会,给予其帮助并且诱因其回到满清龙兴之地,扶植其做了满洲国皇帝。
虽然有皇帝之名,但无皇帝之实,溥仪的一切活动几乎全部由日本人安排,自己很大程度上无法做主,完全被日本人操控手掌之中。
而且日本人并不尊重这个满洲国皇帝,就连皇家卫队的佩剑和配枪都被日本人没收,溥仪虽然气愤不已,但是却没法反抗。
溥仪深知自己不过是个幌子罢了,就算他死了,日本人也不会在乎,只要再立一个皇室宗亲继任皇帝位子即可。溥仪内心也惧怕日本关东军军部,因此只能听之任之,一个没有权利的皇帝被视为“傀儡皇帝”一点都不假。
历史上为什么称石敬瑭为儿皇帝,称溥仪为傀儡?
谢邀!这跟他们当时所处的环境相关,做儿皇帝也好,做傀儡也罢,皆是无奈之举。
石敬瑭。石敬瑭经历了后唐的建国与灭亡,历仕唐庄宗、唐明宗、唐憨帝、唐末帝四朝,一直是后唐皇帝心腹重将。
及至唐末帝李从珂即位,二人之间嫌隙频生,李从珂并不信任手握兵权的石敬瑭,而石敬瑭在小心翼翼之余,也在图谋退路。
石敬瑭一方面假装自己体弱多病,以麻痹李从珂,一方面向李从珂索要大批军粮,囤积战略物资。
石敬瑭的部下中,有几个人看出来了他的野心,于是想来一出“黄袍加身”,以谋拥立之功,石敬瑭认为时机还不成熟,为防消息走漏,挥刀尽斩之。
后来石敬瑭干脆直接试探李从珂,假意辞去职位,请求调任他处,李从珂不明就里,欣然应诺,改其为郓州节度使,封赵国公。
石敬瑭经营河东已久,当然不可能真的放弃,李从珂接连下诏,催促他到郓州就任,石敬瑭只是不去。
图穷匕见,李从珂直接派兵征讨,并罢免石敬瑭所有官职。
兵临城下,石敬瑭眼见无法抵挡,于是向辽国求救,同意向辽国皇帝耶律德光称臣,并割让幽云十六州,岁岁朝贡,以儿国自称。
耶律德光大喜过望,很干脆就答应了他的请求,于是后唐灭,后晋立,儿皇帝之名应运而生。
溥仪。溥仪其实不完全是傀儡,应该特指某个时期,他是确实做过皇帝的,而且也是清朝最后一任皇帝。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驾崩,同年12月2日,溥仪继承大统,即为宣统皇帝。
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国内局势动荡不堪,各省纷纷宣布独立,袁世凯逐步取得朝廷大权。
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以太后名义颁布《退位诏书》,自此,满清灭亡。
这三年时间内,溥仪是事实上的皇帝。为什么人们会称他为傀儡呢?
这个就跟他的复辟活动相关了,溥仪从登基到退位,他都还只是个小孩子,随着年岁渐长,他逐渐开始以复兴帝室为己任。
1917年,张勋为调停府院之争,率4000人入京,将黎元洪赶下台,并拥戴溥仪复辟,不过这个复辟只维持了十来天,成为了一个笑话。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为了实现分裂中国的目的,第二年日本即拥立溥仪在东北复位,这便是伪满洲国。
伪满洲国是在日本人的扶持下建立的,溥仪复辟之后也形同傀儡,自然不被承认。
及至后来伪满灭亡,溥仪也成为了战犯,一代皇帝,沦为阶下之囚。
石敬瑭也好,溥仪也好,他们都是皇帝,只是他们这个皇帝跟别的皇帝不太一样。
石敬瑭的后晋是辽国所册立,后晋自称儿国,地位上低人一等;而溥仪,则是先为帝、后为伪帝,称为傀儡,也是名副其实。
历史上为什么称石敬瑭为儿皇帝,称溥仪为傀儡?
石敬塘是为了灭后唐,建立自己的后晋“帝国″才不惜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去向契丹卖身投靠的。称儿皇帝也是为了这个目的!石敬塘不仅自称儿皇帝,向契丹“父皇"称臣献媚,并且还用″幽云十六州″这块战略要地做"见面礼"!从而背上千载骂名!尽管如此,毕竞石敬塘在后晋国内还是自己说了算的!
而溥仪却是个被日本人牢牢控制的牵线木偶!他和他的“满州国″大臣们什么事儿也不能做主,什么决策也不能独立做出!一切权利都被日本人通过各类“顾问″和各部日籍次长们操纵着!从这方面讲,溥仪这个伪满“皇帝″的权利,可是比千年前后晋的"儿皇帝”石敬塘的权利差远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