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之后的帝王为什么不叫汉武帝而叫景帝?

景帝平七国之乱,在武功上也不错。

古代皇帝的称号有很多种,比如年号,尊号,谥号,庙号。

年号我们都熟悉,就是纪年的名号,比如咱们所熟悉的“开皇”,“贞观”,“开元”等等,这些历史上的盛世,就是以年号为名!

尊号就是拍皇帝马屁,各种好字眼儿,一有机会就会往上加。所以皇帝尊号都很长,比如唐玄宗李隆基的尊号就是:“开元天地天宝圣文神武孝德应道皇帝”!

还有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高祖、世祖、圣祖、太宗、高宗。像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都是按照庙号来叫的。

当然,庙号不是每个皇帝都有的,像汉朝的庙号非大功大德的皇帝是不能拥有的,西汉十几位帝王,只有四个人拥有庙号而已。

至于谥号,就是皇帝死后,后人评价他生前的是非功过所加的一种评价。题中的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他们称号中的“文”,“景”,“武”,这些字号,都属于谥号!

一般来说,谥号基本就是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性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像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褒谥,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后人称呼,不是正式的谥号)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是恶谥,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一般用作朝代中后期君主,如明末崇祯皇帝追谥为思宗。政变中被推翻的称废帝(后人称呼,不是正式的谥号)。亡国君主称末帝。另外孙权是个特例,他的谥号是大帝,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所以,不是汉景帝不想叫“武”,而是后人评价时,没给他这样评。这个评价也是有依据的,按照惯例:经天纬地曰文 ,布义行刚曰景,威强睿德曰武。这三字,分别对应三位帝王的一生功过。

汉景帝刘启在位十六年,在这十六年里他推行“削藩令”,抑制了汉初诸侯王势力尾大不掉的局面。同时平定了七国之乱,使得西汉的国力迈上了一个台阶。

所以称之为“景”!

汉文帝之后的帝王为什么不叫汉武帝而叫景帝?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废除了谥法谥号。汉朝建立后,又恢复了。谥法是根据帝王公侯生前的作为来定谥号。汉文帝之所以谥号是文帝,其实与他生前的执政特点有关。文帝无为而治,循规蹈矩,与民休息,是在对以往的修正,而不是变革。文是非常好的谥号,文帝在汉朝地位很高所以能得到这么好的谥号。文帝的儿子谥号为景帝而不是武帝,也是根据他生前的作为来定的谥号。景帝与文帝时期合称“文景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而盛世的开创者是文帝,景帝只是继承了文帝的一系列政策,保持了繁荣局面而已。景在古代通假“影”,这是非常精确的谥号,因为景帝的确象文帝的影子。景帝虽然镇压了七国之乱,但他的功绩不足以定谥号为武,因为景帝开始时没有决心,只是后来被逼的。看汉武帝的作为就知道,谥号为武的人在武略方面的动作,汉武帝为了打击匈奴,耗尽天下财富,损失了一半人口。在汉朝时期对谥号庙号的确定比较严格,所以汉文帝的儿子不叫武帝而叫景帝。

汉文帝之后的帝王为什么不叫汉武帝而叫景帝?

所谓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都是古代帝王的谥号,就是他们死后,由下一任帝王及大臣们把他一生的功过、事迹及品德用一、二个个精辟的字来概括、总结,以示表彰,任何皇帝都不知道自己的谥号是什么,只有在死后才有的,所以也叫追谥。

给皇帝上谥号一般都遵循西周时的《谥法》来执行,上面列出很多有关帝王谥号的标准,后世根据先帝的品行及功绩再依照谥法表相对应的条文即可得出先帝的谥号。(汉文帝)

汉文帝的“文”根据“谥法”:经天纬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这个就比较适合汉文帝了,刘恒自吕后乱政以后,他拨乱反正、励精图治,勤政爱民,使西汉逐步走向繁荣。

汉景帝的“景”字依据《谥法》:由文而济曰景、耆意大虑曰景、布义行刚曰景,在这里取由义而济之意,及用义而成,刘启削诸侯之封地,平定七王之乱,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都比较适合由义而济、布义行刚之"景”。

汉武帝的“武”字根据《谥法》:威强睿德曰武、刚强直理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夸志多穷曰武,在这里取克定祸乱、夸志多穷之意,就是说刘彻威严、坚强、明智、仁德,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刘彻改革兵制,集中兵权,加强了中央军事力量,派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平定北部的骚乱,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西汉至中亚的通道,“武”就代表军功显赫。(汉景帝)

既然刘恒能称汉文帝,那么刘启为什么不能顺着叫汉武帝呢?过去给皇帝上谥号并不是按照1、2、3、4及A、B、C、D的顺序来的,而是看你有没有那个资质。

刘启在“武”的这方面并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仅仅只是平定了七王之乱,这七个诸侯王所犯之事都是他刘家的家事,刘启就是执行家法处置,这与“景”的“布义行刚”相适应,而不符合“武”的“克定祸乱”,刘启在对待匈奴的政策上还是继承了汉文帝刘恒的息事宁人的和亲法,因此“武”用在刘启身上就不合适。

而刘彻痛击匈奴,打通河西走廊,除去了多年的隐患,这就是“克定祸乱”,这就是刘彻的“武”。(汉武帝)

因此说谥号不是想怎么取就能怎么取的,主要是刘启还没有达到武帝应有的标准。象“文”这个谥号是多少皇帝梦寐以求都想得到的,关键是你有没有那个资质,有没有那个功德,这都是要由后人来平定,像杨广绝对不想要那个“炀”的恶谥号,没办法啦,你坏事做绝,这个“炀”字就非你莫属了。

汉文帝之后的帝王为什么不叫汉武帝而叫景帝?

首先搞清三个皇帝专用名词:

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供奉的名称,如汉高祖,唐太宗

年号:皇帝当政时期的称号,如崇祯皇帝,乾隆皇帝

谥号:皇帝死后盖棺定论的封号,如汉文帝,隋炀帝

小编提问的就是庙号问题,庙号是根据皇帝生前的行为功绩来说的,和按资排辈没有关系

汉文帝:何为“文”,如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修德来远曰文;声教四讫曰文……

汉景帝:何为“景”,如布义行刚曰景;致志大图曰景;德行可仰曰景;明照旁周曰景……

汉武帝:何为“武”,威强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威强恢远曰武;辟土斥境曰武;折冲御侮曰武;拓地开封曰武;肃将天威曰武;……

可见谥号都是根据皇帝生前的主要历史功绩来定的,相比“汉景帝”,汉武帝更合适这个“武”字……

汉文帝之后的帝王为什么不叫汉武帝而叫景帝?

谢谢邀请!

古代皇帝有庙号、谥号、年号、还有尊号。

庙号是皇帝死后建庙供奉用的号,但如果一直建下去,后代皇帝要供奉的庙就会很多,所以一般几代后就会被拆掉,把神位放到太庙中一起供奉。所以“祖有功而宗有德”,早期皇帝不一定有庙号,只有有大功德的才能享受这个待遇。如西汉最后确定下来的只有四个皇帝有庙号,分别是汉太祖刘邦,汉太宗刘恒,汉世宗刘彻,汉中宗刘询。这里汉景帝刘启竟然是没有资格享受庙号的。南北朝以后庙号才开始逐渐泛滥,所有皇帝都有庙号。

谥号是对皇帝生前的评价,根据生平的作为有好有坏,分为上(美)谥、平谥、下(恶)谥。所有皇帝都是有谥号的,汉代以孝为先,所以刘启的谥号应该是“孝景帝”,刘彻的谥号是“孝武帝”。因为汉代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所以一般都是以谥号称呼。不过后来谥号越来越长,到清朝时达到了最长的25个字,这个人就是努尔哈赤,其谥号为“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所以后代鬼才拿来日常称呼,不怕祭祀的时候把子孙憋死。

所以到了明清时期,民间开始习惯用年号相称。年号是古代皇帝登基后所确定的,用来纪年,如洪武三四一年,万历十年等等。不过早期皇帝遇到好事改年号,遇到天灾人祸也改年号,到了明朝朱元璋时期觉得烦,就规定一个皇帝就一个年号,所以明清都是以年号称呼对应的皇帝。

至于尊号,有的是生前加的,有的是死后加的,但大多是在位时的尊称。如秦始皇的尊号是泰皇,唐高宗李治称天皇,武则天称圣母神皇。这在唐朝以后非常的流行。

再说回到谥号上来,一个皇帝在称呼上都这么麻烦,种类繁多,那么评价一生的谥号,当然不能想当然随便取了,必须严格的遵守谥法。大臣在取谥号的时候,都会用参考《逸周书·谥法》,《谥法解》等书,关于“景”、“武”两个谥号是这么说的。

由义而济曰景,布义行刚曰景,耆意大虑曰景。
刚强理直曰武,威强澼德曰武(谥法解为:威强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

我给大家翻译一下就是:

依靠正义的而获得成功;布施仁义德行坚定;善于思考谋划深远;这三种情况叫做景。

意志坚定正直;与有德者为敌;通过战争的手段平定祸乱;用法律使百姓服从;志向远大但最后没有实现;这五种都可以叫武。

所以从中也可以看到,景和武虽然都是美谥,但“武”其实也有暗含贬义,有穷兵黩武的含义在,如明朝正德皇帝朱厚照谥号为武宗,便是贬义的。

从汉景帝和汉武帝的一生来看,景帝继续汉文帝“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虽然期间发生了七国之乱,但只用三个月便平定,仁政依然是景帝时期的主要内容。而且七国之乱中,汉景帝“布义行刚”,“耆意大虑”,最终“由义而济”,可以说是非常适合“景”这个谥号的。

而汉武帝在位期间虽然大破匈奴、闽越、南越、卫氏朝鲜、大宛等国,使汉朝的实力达到鼎峰,但也给百姓造成了比较大的负担,这对古代文人来说是并不完全赞同,甚至是认为穷兵黩武。尤其到汉武帝后期,频繁的对外作战,加上其本身崇信方术、自奉奢侈,使国家陷入统治危机,更导致了“巫蛊之祸”的爆发。所以武字即指出了刘彻的武功,又暗指其穷兵黩武。

从历代皇帝谥号来看,一般“武”是比较矛盾的,即认可其武功,但又暗指其文治的不足,有用武过甚的含义在。

因此,汉景帝、汉武帝两人的谥号是非常恰当的。

汉文帝之后的帝王为什么不叫汉武帝而叫景帝?

无论是汉文帝,还是汉景帝,亦或是汉武帝,这个都是谥号,是古人死后,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及性情功绩等给予的称呼。是对其一生高度的概括。

要了解汉景帝为何叫谥号为“景”,我们就得了解景字的具体内涵。

由义而济曰景;耆意大虑曰景;布义行刚曰景;致志大图曰景;繇义而成曰景;德行可仰曰景;法义而齐曰景;明照旁周曰景

汉景帝一生,主要做的事情1、是加强中央集权,大力推行削藩;2、是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农桑,轻徭薄赋,减免田租,发展马政,与民生息,恢复生产生活;3、轻刑慎罚,稳定社会;4、重视教育,允许百家思想重新发展;5、与匈奴以和亲为主,发展边境贸易,6、面对匈奴骚扰,以积极防御为主,很少进行大面积反攻,但培养了一大批名将。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景帝一生所做的事情已经是以“无为而治”为核心,是用心在“治”,在恢复国家生产生活,夯实国家基础。而不是对外进攻和征战。

接着,我们在了解下汉武帝的“武”字谥号的含义。

刚彊直理曰武。刚无欲,强不屈。怀忠恕,正曲直。威彊敌德曰武。与有德者敌。 克定祸乱曰武。以兵征,故能定。 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 夸志多穷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穷极。

汉武帝雄才大略,是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世人将其与秦始皇并称为“秦皇汉武”,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南平两越、北伐匈奴、经营西域、通西南夷、东定朝鲜开疆拓土,建立空前的帝国版图。设立中朝抑制外朝,实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盐铁官营发展国有经济,通西域使中国与世界文明交汇,创立太学,形成中国独特的文官制度。

当然,四处征战和后期巫蛊之乱,也让他留下了穷兵黩武,残酷嗜杀的骂名。晚年,汉武帝意识到了这一点,发布《罪己诏》,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进行自我批评的君王。这也是很难得的,所以综合其一生所作所为,最适合以一个“武”字概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