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亲王奕譞是否真的挪用海军经费给慈禧修园子?

感谢邀请!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有两个答案,可以说挪了,也可以说没有挪。

按照咱们通常的说法,中日甲午战争前夕,醇亲王奕譞借慈禧六十寿辰拟“在颐和园受贺,挪海军经费,为慈禧缮修颐和园,布置点景,广收贡献。如此影响了北洋海军购置军舰和弹药的计划,后来的甲午海战失利与此有很大关系。

这里有个细节,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就是“挪海军经费”,事实上醇亲王奕譞挪用的应该是“海军衙门经费”,这两者是有着一定区别的。因为当时的海军衙门是个大部门,权限极广,不仅仅管理海军建设,矿务、铁路、电报这些业务,也都属于海军衙门的管辖范围,所以海军军费只是其中的一项。

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军费其实只是在海军衙门手中过了一下手,其调拨权力并不在海军衙门,而是由户部管理。清政府创立北洋水师之后,其经费主要从海关税收和一些沿海省份征收的厘捐中拨付,最初的办法是由各处各自汇解给北洋大臣。后来海军衙门设立,这些钱变成了由各处各自汇解给海军衙门,然后再统一划拨给北洋水师。

所以,其实醇亲王挪动的是海军衙门经费,同一时期北洋海军的军费并没有受到任何的侵占,海军衙门经费和北洋海军军费显然不能混为一谈。

所以,咱也可以说,醇亲王奕譞没有挪用海军军费。

但是,为何北洋海军会出现购置军舰和弹药的计划会受影响呢?

按照计划,北洋水师的军费是200万两,但实际上每年到账仅80万两。虽然后来海军衙门成立后,其军费到还多了20万两,而且还不包括水兵们工资,但是仍然是不够的。

每年100万两军费,勉强能支付北洋海军的部分人员薪饷、舰船、基地维护等费用,除此外根本不可能购买动辄上百万两的主力舰船。至于购置军舰和弹药,得单独请拨。户部每年的军费都给不齐,没法保证这些经费了。但是海军衙门有钱啊,比如,海防捐这样的“卖官”所得,已经“海军巨款”这样的地区强征款项,其实都是可以拿来投入到北洋海军,以补经费空缺。不过奕譞都把钱拿去贴补颐和园去了,哪还有钱来拨给北洋海军啊。这位皇帝的生父,可真会坑儿子!

所以,咱们也可以说他挪用了。

不管怎么讲,大敌当前,国家积弱,大把的银子却拿来做享乐之用,怎么都说不过去。

所以,晚清腐败,国家积弱,而这与统治者的荒诞无能脱不了干系。。作为清朝的实际统治者,她牝鸡司晨、玩弄权力,干了不少荒唐事儿,那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每次听来更是满满的讽刺!

醇亲王奕譞是否真的挪用海军经费给慈禧修园子?

挪用海军军费修颐和园,一直是蒙在慈禧、醇亲王以及李鸿章头上的历史阴影。人们普遍认为,正是因为他们挪用了北洋舰队的军费,从而导致了甲午海战的惨败。

但如果深入地考证,这一指控极有可能是虚构、曲解出来的,这不奇怪,针对晚清的政治抹黑本身就比较多。

为什么针对晚清的政治抹黑会这么多?

康有为、梁启超在其中的贡献最大,尤其是康有为,流亡海外期间,抹黑晚清实情是他骗财骗名的主要手段。

当然,除了小人蓄意泼脏水,世人对腐朽且即将败亡的王朝缺乏敬畏,肆意嘲讽奚落也是晚清丑闻较多的一个因素。

通俗地讲,就是黑暗下过嘴瘾。

剩下的就是政敌而为。政敌抹黑在历朝历代都有,只是晚清破败不堪,早已没了遮羞布,所以但凡有些风吹草动,不管真假,总能迅猛地在民间宣扬开来。

关于醇亲王挪用海军军费给慈禧修颐和园,来源于《翁同龢日记》。

光绪十二年,庆亲王与醇亲王见面,深谈时局,醇亲王请庆亲王给翁同龢等人带话,在为慈禧修颐和园这个问题上,请他们“谅其苦衷”,醇亲王告诉这些人,他的目的就是“以昆明湖易渤海,万寿山换滦阳也。”

此话一出,翁同龢便断章取义地认定醇亲王要挪海军军费给慈禧修园子。其实,醇亲王这里说的“渤海”并非北洋舰队游弋的渤海,就像下句中的“滦阳”一样,指代的其实是塞上行宫,其意思是要让慈禧就近在京郊修园子,而不是像过去惯常做法,费人费力地到塞上修园子。

更关键的是,为北洋舰队预留的军费,是在朝廷收支平衡基础上做的国家预算,众目睽睽下,根本没有截留的余地。而为慈禧修园子筹集的260万两白银,并非来自财政拨款,而是各省督抚的私人报效。

当时的醇亲王同时监管颐和园和海军建设,为了省事,也为了减少舆论对修园子造成的压力,他便将这笔银子以北洋的名义存入了天津的洋人银行生息,并且用了”海军军费“的名字。

结果弄巧成拙,适得其反,被源头在康梁处的黑舆论抓了个”证据确凿“。

其实,真正阻碍北洋舰队建设不是经费问题,而是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派政见。当时的清流根本不顾及军事技术革新的浪潮,对李鸿章提出的北洋舰队更新方案横加阻拦,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北洋舰队的吨位已居世界第八,足以保卫海疆。

由此,海军军费被大量缩减。

当然,清流首领翁同龢阻拦北洋舰队更新建设,还有一个阴暗的因素,那就是他跟李鸿章有世仇,他爹他哥的遭遇,这笔帐翁同龢一直记在李鸿章头上。

清流误国,小人抹黑,干实事的买单。

在朴素的历史印象中,醇亲王这个人很窝囊,除了迎合慈禧,好像他没干过什么正事。这同样是一种误解,醇亲王代替恭亲王主政的那十年,此前恭亲王主导的改革措施不仅没有终止,而且在海军、铁路、电报等基础设施上还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另有一点也很是可圈可点。

新疆和台湾先后建省,正是在醇亲王主政期间完成的。

为此,海关总税司,英国人赫德就说过这样的话:”我想七爷(醇亲王)如果控制这政府,很可能中国能够真正进步。“

从李鸿章留下的各种文献也能看出醇亲王的价值。恭亲王在李鸿章眼里是英明领导,而醇亲王才是他真正的知己和战友。

每逢李鸿章改革遇阻的时候,恭亲王一般是暗中保护,醇亲王则是公开护航,毫不含糊。

遗憾的是,历史似乎只记下了醇亲王窝囊的昏厥和眼泪。(儿子被立为皇帝,也就是光绪,醇亲王曾惴惴不安。)

至于他为何要积极刻意地迎合慈禧?

除了表忠心,另一点也不可忽略,他很想通过营建这样的局面,让慈禧及早放权,以使他的儿子光绪能尽早地亲政单飞。

正因为如此,他才会让庆亲王给翁同龢带话,要”谅其苦衷“。

但清流根本不买账。

醇亲王奕譞是否真的挪用海军经费给慈禧修园子?

户部没有钱给内务府拨银完成颐和园的工程!也没有钱拨给北洋水师购买新的舰艇和装备。光绪的生父醇王奕譞急出了病。李鸿章从北洋的矿山铁路航运等实业公费中垫付了颐和园的工程款!户部没有拨发海军衙门每年的例行预算款也没有批准北洋水师增购舰船的追加预算报告!但是首先北洋水师从提督到士兵,比绿营兵工资要高2到3倍,从不拖欠,比日海军高1.5倍多而日军军官每月自觉捐出 3O%用于更新装备,事实上北洋水师装备并没同日舰形成代差,也不象影视剧演的炮弹有沙子,(虽然没装备速射炮)但不致完败惨败,高薪没养出战斗力,就是慈禧,李鸿章,翁同龢,把建颐和园的300万两白银给了北洋水师,北洋水师购船添炮,实力超日海军1.5倍就保证能打胜吗?从战术上,大东沟遇袭,丰岛对阵,旅顺被围,那些留学英国的福建船政学堂的将领确实有责任,可邓世昌成了民族英雄,丁汝昌落得棺木带铜箍三道!修不修颐和园过不过寿和打败仗有必然关系吗?以古喻今吧:船坚炮利,还要血性勇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